时间:2024-05-08
【摘 要】数字资源的共建共享是教育信息化的具体表现与重要目标。为此,应加强政府推动,强化决策引领,实现共建共享的顶层设计;注重对薄弱学校的拉动,通过区域结对、学校结群,高效推进共建共享;利用教育发展引动,扩大优质数字资源覆盖面;借助城乡一体化传动,实现数字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大经济发展辅动,提供共建共享的资金保障。
【关键词】数字资源;共建共享;动力机制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2)20-0043-04
【作者简介】周书贤,江苏省电化教育馆(南京,210013)发展规划部科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数字资源建设。
数字资源的共建共享是教育信息化的目标及智慧校园建设的重要衡量标准。经过多年探索,江苏数字资源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共建共享仍存在区域差异、城乡差异、校际差异等问题。当前,对数字资源共建共享的认识必须从现象的描述深入到本质的探讨,有必要对其动力因素及动力机制进行研究,进而提出数字资源共建共享的推进策略。
一、数字资源共建共享的现状分析
《江苏省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指导意见(试行)》明确提出,“建立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实现校内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并通过教育资源平台实现网络课程或特色资源区域共享,鼓励师生在教育资源平台展示、共享优质数字资源”。为了更好地了解江苏省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中数字资源开发、应用和共享的现实情况和存在的问题,笔者所在团队对全省若干区域的一线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并深入学校就数字资源开发、应用与共享的情况进行实地调查,对一线教师、学生、管理人员进行访谈。结果显示,江苏省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中数字资源的共建共享已经取得了可喜成绩,大多数学校均建设了内容丰富、类型多样的数字资源,开展了多元化资源应用推广活动,各地对资源建设机制的探索初见成效。但也要看到,省内中小学数字资源建设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苏南与苏北地区发展不均衡
江苏省的南北地区不仅存在地域和文化差异,而且在经济发展水平上也有很大的差距。苏南地区整体上基于“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经济基础较好,发展观念开放。因此,在智慧校园建设中,苏南地区的中小学一直走在前列。而苏北地区由于经济结构单一、发展缓慢、地理位置相对不利等因素,数字资源建设进展缓慢。此外,信息技术专业出身的教师数量不多,非专业教师获得信息技术培训的途径不多,导致教师在数字资源应用方面创新不足。
(二)同一区域内学校之间发展不均衡
调查发现,同一区域内的学校之间也存在数字资源不均衡的现象,主要表现为城乡间的不均衡。近几年,信息技术打通城乡教育均衡的“最后一公里”不仅在相关政府文件中得到了体现,而且在实践中也被寄予厚望。然而,乡村学生的数字设备人均拥有量较低,其使用信息资源的习惯、能力、态度和城镇学生也有差距。因此,教育信息化不但没有有效地缩小原有的城乡教育差距,反而可能造成新的“数字鸿沟”。[1]
(三)教师共建共享的意愿较高,但实际共享程度较低
数据显示,几乎所有被调查的教师都曾使用过别人分享的数字资源,却很少在网上上传自己创建的数字资源,仅有8%的教师分享过(含有偿分享与免费分享)。这表明,大部分教师认可数字资源共建共享的正向作用,也表现出了积极的参与意愿,但由于缺乏激励政策,或没有建立一套共建共享的机制或制度,致使共建共享仅停留在观念层面,实际共享程度较低。这主要体现在:学校“各自为政”,缺乏统一的数字资源建设标准,重复建设情况比较严重;学校之间存在一定的竞争,不仅没有加强共建共享,反而采取不合作的态度,封锁数字资源。
二、数字资源共建共享的动力机制系统
数字资源共建共享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涉及多种动力因素的主导、驱动、协调、维持和改善。可以说,这些动力因素决定数字资源共建共享的运行成效。结合调研结果,推进数字资源共建共享的动力因素分别是:政府的推动力量、对薄弱学校的拉动力量、教育发展的引动力量、城乡一体化的传动力量和经济发展的辅动力量。数字资源共建共享的动力机制实际就是协调上述动力因素,使之在数字资源共建共享过程中持续、有效发挥作用(如图1所示)。
三、数字资源共建共享的推进策略
(一)加强政府推动,强化决策引领
为九年义务教育学校提供公平均等的数字资源理应成为政府的基本职责。既然政府有责任、有义务为全体中小学提供均等的数字资源和服务,根据“推拉理论”,[2]政府势必要提供推动数字资源共建共享的力量。那么,这种推动力量是如何形成进而发挥作用的呢?实际上,政府的各个管理环节构成了一个决策系统,决策贯穿管理的全过程,形成推动力量,并依靠政府的执行力发挥作用。
一是顶层设计,制定规划,明确推进数字资源共建共享的战略、目标和发展重点等。以江苏省为例,省教育厅印发的《江苏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提出,推进“互联网+教育”大平台建设,依托省智慧教育云平台推动全省各级教育平台一体化建设,实现国家、省、市、县平台互联互通及资源开放共享;优化“平台+资源”服务模式,整合教学、科研、文化及社区教育资源,构建互联互通、众筹众创、开放共享、协同服务的数字教育大资源服务体系。
二是制度设计与实施,构建与优化数字资源建设城乡一体化制度、农村学校信息化专项经费保障制度、偏向农村学校的数字资源应用培训制度等。目前,全省各级政府教育财政预算都将教育信息化经费纳入年度预算,并加大对经济薄弱地区的教育信息化经费支持力度,划拨专项经费用于资源更新和设备运维管理;同时,还邀请社会团体、企业等主体积极参与教育信息化建设,初步形成了多元化的教育信息化经费投入机制。
三是健全数字资源共建共享管理机制,明确数字资源共建共享治理结构及各部门权责,为数字资源共建共享提供支持服务。江苏省电化教育馆搭建的共建共享平台——江苏智慧教育云平台为全省1000多万中小学师生开通账号,并接入30多个优质应用系统,涵盖各级各类教育。省平台与国家平台、省內设区市平台总体实现互联互通,初步建成覆盖全省、共建共享的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为广大师生提供一站式优质资源服务和智能化、工具化的工作学习环境,有利于促进地区间、学校间数字资源的共享与均衡,让更多的教师与学生享受优质的数字资源。
(二)补齐短板,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一方面,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改造,社会与行业企业对职工的知识和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促进农村(乡镇)居民的教育需求进一步扩大。另一方面,农村(乡镇)居民的自我意识、公民意识和权利意识逐渐增强,学习内驱动力和对专业知识技能的需求逐渐提高。农村(乡镇)居民的教育需求和政府的行政决策形成了一个“拉动的需求系统”,其中,教育需求成为拉动数字资源共建共享的原动力。
江苏省开展了“城乡结对互动课堂”建设,在首批试点建设28个主讲教室、34个互动听讲教室、388个云终端听讲教室的基础上,将项目建设方式由“省建省管”转变为“省拨经费、县建县用、市县共管”,以县域智慧课堂建设为主,全面推进城乡结对互动课堂建设及数字资源共建共享。同时在省薄弱学校改造经费的支持下,升级建设2175间互动教室,覆盖1393所学校,将全省所有农村小规模学校(含教学点)、乡镇寄宿制学校和城乡薄弱学校纳入城乡结对帮扶体系,全面实施结对学校同步备课、同步上课、同步研修、同步评价,探索开展“中心校带教学点”“城镇校带农村校”“强校带弱校”等多种结对模式,有效保障乡村薄弱学校享有优质数字资源。
(三)利用教育发展引动,扩大优质数字资源覆盖面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断深入,教育普及化的时代特征将愈加突出,必将成为推进数字资源共建共享的引动力量。
对此,江苏省电化教育馆本着“立足江苏,辐射全国”的共建共享理念,与上海市电化教育馆、浙江省电化教育馆、安徽省电化教育馆先后签订《长三角数字教育资源合作建设协议》《江、浙、沪、皖数字教育资源合作建设协议》,设立了长三角区域合作开发建设数字资源项目,分阶段确定和布置共建资源的项目选题,充分发挥各地优势,全面推动优质数字资源共建共享。同时,江苏省电化教育馆上与中央电化教育馆、下与南通市教育技术中心合作,开展基础教育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微课”资源共建项目,共建小学数学、初中语文及语文中考专项微课资源包,并将建设成果推广至全国。
(四)借助城乡一体化传动,实现数字资源的优化配置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必然要优先保障农村教育的投入,加强农村优质教育资源的建设,最大限度地促进城乡教育公平发展,推动乡村的城市化进程。
借助城乡一体化的传动力量,有效促进数字资源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江苏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网络名师工作室项目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该项目以领衔名师为主导,以骨干教师为主体,依托网络信息技术,带动一批教师(包含乡村教师)在教学研究、教育科研等方面共同发展;带动教师共建一批高质量、可共享的數字资源,推动学习共同体的构建,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领略名师风采,促进“苏南—苏北”“城市—农村”的教育均衡发展。目前,网络名师工作室的访问量达近300万人次,开展活动近1500次,参加活动人员达10万人,在平台上积累了近4万条数字资源,充分发挥了名师示范带动作用,有效促进优质数字资源的共建共享,促成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创新。
(五)依托经济发展辅动,提供共建共享的资金保障
经济发展为教育发展提供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制约着教育的发展规模和速度。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必须从源头上增加农村教育投入。因此,要改变数字资源共建共享不佳的境况必须以一定的经济基础为依托,以增加专项投入作为共建共享的保障。
江苏省教育厅按照“苏北地区全补、苏南地区自筹”的原则,在薄弱学校改造资金中下达建设经费,对照《江苏省城乡结对互动课堂建设和应用实施方案》和各市县年初上报的建设计划开展考核。落实《省教育厅关于鼓励教师参与名师空中课堂的指导意见》中对教师的奖励措施和办法,激励教师以更高热情、更大智慧投入平台建设与服务。对于网络名师工作室项目,要求各地在政策、经费上给予充足保障,切实支持工作室建设。在全力保障“三个课堂”建设的同时,积极利用市场机制鼓励学校和企业共同开发在线教学资源,探索个性化资源购买使用和后付费机制,确保优质数字资源可持续供给。
【参考文献】
[1]赵宏,蒋菲,汤学黎,等.在线教育:数字鸿沟还是数字机遇?——基于疫情期间在线学习城乡差异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21(2):62-68.
[2]黎庆兴,李德显.推拉理论视域下高校人才流动困境及其治理路径[J].江苏高教,2021(10):46-52.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