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明确时代责任 推进改革深入

时间:2024-05-08

【摘 要】《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了新时期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职业教育工作者应明确时代责任,优化“类型教育”的性质定位,坚持“五个面向”的工作要求,推进“职教体系”的健康发展,建设“双链对接”的专业体系,推动职业教育改革走向深入。

【关键词】类型教育;五个面向;职教体系;专业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2)04-0011-04

【作者简介】潘家俊,上海市职业教育协会高职高专教学工作专业委员会(上海,200020)副主任,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和《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三年内有两个职业教育的重磅文件先后出台,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于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心。在笔者看来,《意见》的权威性已经达到了“天花板”,现在就看执行的绩效。我们期待看到职业教育成果的评价话语权逐渐从教育主管部门扩大到产业和社会,看到职教界一些自娱自乐、急功近利、形式主义的问题逐渐淡化,看到职业教育真正为人人提供成才的通道、帮助人人实现职业生涯的梦想。当前的主要任务,应有这样几项。

一、优化“类型教育”的性质定位

《意见》提出,要“优化类型定位,深入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切实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类型定位”是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逻辑起点,定位不清楚是无法办好职业教育的。由于多种原因,长期以来在职教領域往往强调的是“层次体系”而不是“类型体系”,思考的是中职、高职、职业本科分别应该如何定位而不是职教体系的整体类型定位。实际上,从教育类型的角度来说,中职、高职、职教本科除了招生对象、学制、培养规格有区别外,其办学理念、教育规律应该是一样的,因为同属一种教育类型。但是,我们往往脱离类型特征来评价类型里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这是构建一体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认知障碍。

那么,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究竟是什么?职业教育的基本功能是培养各行各业的技术型、技能型人才,它是一种面向大多数人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教育类型。“教育对象的大众性”和“培养目标的应用性”是其基本特性,并就此衍生出两个特点:一是因应“教育大众化”而形成的学生群体特性,职业教育必须营造“相信人人有才、帮助人人成才”的育人氛围,设计足够多样和灵活的教学方案。二是因应“应用性职业”的特殊要求,职业教育应以培养素质全面、重在应用、擅长实务的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必须特别重视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和社会性,必须有社会力量的深度参与。职业院校要以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双重需求为导向,形成灵活应变、校企合作、功能多样的办学思路;以建设“应用性课程”为中心,逐步凸显师资双能、设施便于实训的条件特点,构建自主选择、工学结合、能力为本、双证融通的课程体系。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个开放系统,涉及面很广,绝不仅仅是由层次构成的体系。实践证明,同一类教育可以在不同的学校实施,同一所学校可以实施不同类型的教育。职业教育体系不等同于职业教育院校体系,职业教育层次与职业教育院校层次也不是等同的概念。我们需要关注和研究的是职业教育体系而不是职业教育院校体系。如果在未来,职业院校与普通院校的界限已经模糊,多数一流大学都举办了职业教育,那么,所谓鄙薄职业教育的问题也许就不复存在,职业教育吸引力不强的问题也可能彻底解决。[1]

深入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的改革,“育人方式”的核心是素质导向的教与学的方式变革,体现办学方向;“办学模式”一般指由学校的属性及组织结构所决定的管理体制机制的特定范式,反映办学特点;“管理体制”是学校布局、专业设置、人员配备、机构设置、机构隶属关系和权力范围等方面的体系和制度的总称,决定办学效率;“保障机制”主要是指学校在人才培养、教学质量方面的控制举措,以保证目标达成。四项任务互相牵制,同向而行,任何一个环节滞后,都会影响其他三个方面的质量和效果。职业院校对此需要通盘考虑、科学谋划,这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素。比如专业群的建设既要对接产业,明确育人方向;又要创新教学组织,整合教育资源;还要调整校群之间的事权、物权、财权,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要建立监控评价机制,保证育人质量。单兵独进看似积极,往往是事倍功半,费财费力,其结果多为不了了之,甚至形成倒退。

二、面向“五个坚持”的工作要求

《意见》提出,“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面向市场、促进就业”,“坚持面向实践、强化能力”,“坚持面向人人、因材施教”。这五个“坚持”是新时期职业教育的工作要求。

职业院校应把“立德树人”摆在首要的位置,学生只有先学会做人才能学会做事,为此要不断完善大德育体系。课程思政作为学校大德育体系的一部分,其功能是将品德教育、素质教育融入专业教学。课程思政实施的突出问题在于过度注重表面形式,追求片面的操作技巧,堆砌“素材”但缺乏实效。课程思政的载体是专业课,但将专业课讲成“思政+专业”的话,课程思政就走偏了。对于专业课程的思政建设,上级领导提出理念和原则后,具体做法必须依靠专业教师的创新,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要密切关注、及时发现、协助总结、适当推行,绝不能自上而下地一刀切,不宜搞什么评审、竞赛,树立示范、样板需要非常慎重。职教专业课具有特别的多样性,要重视并倡导百花齐放,而不能标准化、套路化。多年来,职教课程的多样性并没有受到广泛重视,人们却往往热衷于标准化,二者应达成怎样的平衡,应该认真反思。

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源于、赖于、基于产教融合共同体的构建。“行业优势明显”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特征。当前,职业教育和行业之间的关联度并不高,究其原因,一是评价权主要限于教育体制内部(学校、专家、教育主管部门),行业、企业及第三方无论是在参与主动性还是在参与路径上都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和缺位。二是专业(群)建设缺乏行业、企业等产业主体的积极参与,缺少实体性的产教融合合作平台,在专业(群)的构建、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与实施、培养质量的监控与评价等方面,行业参与度都呈现较低的水平。三是职业院校缺少在行业具有话语权和广泛人脉的带头人,师资队伍的双师素质和创新能力比较低,这是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四是部分职业院校领导、教师及职业教育主政官员、专家缺少经常性的、深入的产业调研,使得指导职业教育的“话语权”缺失,产教两端的语境对接困难,乃至出现“鸡同鸭讲”的现象。这些问题的解决,既需要时间,更需要决心和行动。

办学质量的体现主要看学生的就业质量,包括一次性就业率、平均薪酬、社会满意度、职后成长情况等。职业院校要建立毕业生档案,对毕业生进行持续跟踪分析,及时反馈和改进人才培养工作。在就业指标方面,值得讨论的是“对口率”。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就业岗位的变化加快,在政府的鼓励下,学生“灵活就业”的数量不断增加;而学校教学制度相对僵化,课程调整慢,适应性不强。一快一慢的反差,恰恰反映出传统专业教学模式的不足。在这样的背景下,将“对口率”作为就业的一种分析指标是可以的,但不宜作为评判就业质量的依据。“促进就业”的前提是“面向市场”,这是要从专业设置、专业招生、教学设计就开始坚持的原则。如果不积极推动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相对接,而仅仅依靠毕业前的“顶岗实习”“咨询招聘”“推荐就业”等举措,无异于舍本逐末,无法真正解决就业问题。

人才培养必须坚持能力本位。要体现职业能力,就要“面向实践”而不是“面向书本”。“面向实践”需要跳出传统的书本、课堂、校园,走向社会实践、生产实践,涉及人才培养整体设计的重构,涉及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职业院校要确定学生从事行业工作所应具备的能力,并按照岗位群的需要层层分解,明确培养目标,以此设置课程、组织教学内容,最后考核学生是否达到这些能力要求。如果不这样做,结果就是“学科(知识)本位、与生产工作实际脱节、内容陈旧形式单一”。

职业教育首要的社会功能,是通过多样化的课程计划,满足学生发展的多样化需要,从而促进成才路径和就业通道的多样化,促进一线劳动者素质的全面提高,促进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毕业生有多种发展目标取向是合情合理的,但都不宜作为职业教育的“导向”(方向性引导)提出。各个分数段的学生同在一所职业学校学习将是长期存在的现象,为帮助人人成才,职业院校的教学设计应当体现“目标多样、路径多条、自主选择、因材施教”的理念,采用“学分制、菜单式、模块化、开放式”的设计,课程组合因需而设,具有较宽的覆盖面,搭建帮助人人出彩的教育平台,不拘一格育人才。

三、推进“职教体系”的健康发展

《意见》要求“一体化设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推动各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培养方案衔接,支持在培养周期长、技能要求高的专业领域实施长学制培养”。长周期、一体化对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和教学资源共享度的要求很高。中高职贯通涉及未成年人和成年人两个教育阶段,关联的院校管理特点不同、教学标准不同、教师素质不同、利益诉求不同。如何“求同存异”做好贯通培养,需要在体制机制上做更大的努力。

2019年开始,上海市教委遴选了32个中高职贯通专业,开展为期3年的贯通高水平专业建设项目,从校企合作机制高效能、课程教学改革高水准、专业教师队伍高素质、专业教学条件高规格、教学运行管理高效率、社会服务能力高层次等“六个高”的角度推进一体化贯通人才培养。实践证明,即使是在已经实施贯通教育近十年、基本实现了贯通教育全覆盖的上海市,一体化人才培养依然任重道远。《意见》要求中职学校“注重为高等职业教育输送具有扎实技术技能基础和合格文化基础的生源”,这是中职学校在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定位。“两个基础”的标准是什么?谁来制定“两个基础”的标准?谁来评价“两个基础”是否达到?似乎仍无答案。上海市第一批22个中高职贯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已于2021年11月印发,希望通过制定和执行产业参与并认可的、适应性较强的中高职贯通教育专业标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从初三毕业生中招生的五年一贯制新型高职院校,也是一种破解职教一体化体系构建瓶颈的方法。[2]

四、建设“双链对接”的专业体系

《意见》指出,“鼓励学校开设更多紧缺的、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形成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2019年以来,随着产业进一步转型升级,建立围绕新兴产业和核心产业的专业集群成为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指向。与传统的专业相比,对接产业链的专业群的逻辑起点、教学组织、课程结构、培养模式、绩效评价等都大有不同。经济社会的巨大变化,使得传统的专业模式已不能适应育人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专业群应运而生。

对于专业群建设,有不少院校还是停留在建设重点专业的思维方式上,一些专业群实质上就是原来的二级院系,專业群的课程体系就是几个专业课程的拼凑。其原因有对专业群建设理念认识不足的因素,有院校治理结构短期内无法突破的因素,有缺乏对产业深度了解和分析能力的因素,也有政策法规不健全的因素。这些问题的存在对于职业院校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其解决非一日之功。

专业群要根据区域经济产业链、创新链的人才需求进行课程整合。由于对产业链的结构、产业技术的进步、产业岗位的变化,多数职业院校历来缺乏研究,因此在专业群建设起步时存在困惑也是情理之中。这就需要尽快训练教师具备开展产业调研的知识和能力,对本区域的产业和产业链进行认真、具体的调研和分析,拿出对接产业及职业岗位的能力清单。这个问题不解决,专业群后续的建设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课程结构体系的设计与重构就缺少逻辑的起点。

专业群是基于产业链条上相互关联的职业岗位群而建构的,能够实现跨界、协调、互通功能的人才培养新载体。从单一专业到复合专业的跨越,意味着专业群是对传统专业范式的一种革命,必须走出一条不同于以往的新道路。要研究产业数字化转型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新职业与专业课程体系的对应关系,用新职业工作场景倒逼教学场景改革,实现跨界融合、跨学科专业融合。从“割裂”的专业结构转型到“资源共享”的专业集群,是高职院校对接需求、服务产业的重要举措,既需要理念的转变,也需要较强的执行力。在转型改革的过程中,需要科学的规划、坚定的信心和制度上的设计。可以预见,“积极发展跨学科、跨专业教学和科研组织”,[3]“实现多专业交叉复合,支撑同一产业链的若干关联专业快速发展”,[4]将成为职业院校内部治理结构改革的一个突破点,职业院校的教学组织形态需要发生质的变化。

【参考文献】

[1]杨金土.我国职业教育的今天、明天和后天[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3):1-7.

[2]潘家俊.谋局布篇:职教体系构建的创新实践[EB/OL].(2021-06-08)[2021-12-20].https://mp.weixin.qq.com/s/WUuJL83aq79yJUxg-RC5Siw.

[3]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A/OL].(2017-12-19)[2021-12-17].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12/19/content_5248564.htm.

[4]教育部办公厅,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A/OL].(2020-07-30)[2021-12-17].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8/28/content5538105.htm.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