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高质量发展:供给提质、保障到位

时间:2024-05-08

张宗军 王星淘 王亚盛 杨磊

【摘 要】现代职业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职业教育供给质量提升是关键、重点工作之一。职业院校需要“进一步优化专业布局结构,进一步深化课程教材建设与教法改革,进一步实化学生实习实训环节,进一步细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举措”,从顶层设计到底层设计全线布局,构建完整、系统的质量管理体系,确保供给质量得到有效提升。

【关键词】供给质量;岗课赛证;国际标准;专业认证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2)04-0015-07

【作者简介】1.张宗军,威海海洋职业学院(山东威海,264300)校长,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质量管理;2.王星淘,威海海洋职业学院(山东威海,264300)副校长,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教学组织管理、职教改革;3.王亚盛,威海海洋职业学院(山东威海,264300)船舶工程技术专业群负责人,教授、工程技术应用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电子通信、职教改革;4.杨磊,威海海洋职业学院(山东威海,264300)质量控制办公室主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机械设计教学、职业教育教学创新发展与教学管理改革。

2021年4月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和当年10月发布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制定了“到2025年,职业教育类型特色更加鲜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基本建成,技能型社会建设全面推进”的目标,为职业教育由规模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提高职业教育供给侧质量水平和保障能力是促进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龙头和枢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职业院校是人才供给侧的主要力量,必须科学地进行供给侧系统改革,使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更有效地满足市场需求,实现职业教育与市场需求、劳动就业的合理匹配,为建设技能型社会贡献力量。

一、聚焦重点任务,提高技术技能供给质量

《教育部关于学习宣传贯彻***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的通知》(教职成〔2021〕3号)在“坚定不移地建设技能型社会”任务中提出了“深化改革、提高技能供给质量”的四个“进一步”:“进一步优化专业布局结构,进一步深化课程教材建设与教法改革,进一步实化学生实习实训环节,进一步细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举措。”建设技能型社会需要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做支撑,提高技术技能人才供给质量是职业教育不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三教改革的目标要求。因此,需要对接产业优化专业布局结构,持续推进课程、教材建设与教法改革,提高实践实训教学模式的质量,打造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形成技艺精湛、专兼结合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实现专业链、产业链、教育链、人才链对接融合,保障职业院校有效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一)进一步优化专业布局结构

职业教育是整个教育系统中与经济社会和生产实践关系最为密切、最为直接的教育类型,应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主动对接产业结构的变革趋势,深度融入产业链,建立专业结构优化调整机制,推动专业设置和行业需求对接,满足行业企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职业院校应根据区域经济发展、行业企业转型升级需求,统筹调整优化专业布局和结构,采取学校与大型企业“定向深度合作”、与政府和行业主导企业“多元合作”等模式建设新专业,改造传统专业,抛弃落后的专业,努力构建与区域现代产业发展相适应的特色专业、专业群新体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形成合理的专业结构与布局,有效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二)进一步深化课程教材建设与教法改革

1.探索“岗课赛证”相互融合模式,把住1+X证书制度質量关。

职业教育的模块课程具有相对完整的知识、技能、能力和素养基本单元,有明确的开头和结尾,在完成模块课程学习中需要过程输入、过程输出(学习成果)。通常情况下,职业教育专业内容按照模块化课程模式进行设计和构建,一门模块化课程由5~7个模块按照工作逻辑构建而成,对应职业岗位中的工作模块分别设计各个课程模块。

在“岗课赛证”融通过程中,首先,按照课程模块对应的工作模块、工作逻辑设计课程体例结构、课程内容和学习过程等。其次,将X证书标准中技能实现要求掌握的知识点分别增加到课程模块相应内容中,或对课程模块中相应内容进行改进完善。再次,将全国职业技能比赛要求的内容分别增加到课程模块的相应内容中,或者进行改进完善。实施1+X的“岗课赛证”融通应遵循“不改变原则、分散融合原则、融媒体原则、知识点选取原则、学习目标调整原则”等五原则,[1]以确保融通后的课程内容、教材结构和课程质量等得到系统性提升。通过1+X的“岗课赛证”融通提升职业教育课程质量、教材质量水平和对职业岗位的适应性,实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目的。职业院校应建立由职业教育专家、专业领域的专家、一线任课教师、企业专家和校友组成的评审团队,严格进行课程质量审核和教材质量评审,牢牢把住“岗课赛证”系统融通、1+X证书制度实施过程的科学方法、课程学习成果质量等级、教材编写内涵质量水平、教育教学过程质量控制及课程考核评价标准等质量关口,高质量培养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为重点、服务区域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

2.开发使用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奠定职业教育质量发展与“三教”改革的基础。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首次提出“倡导使用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并配套开发信息化资源”以来,教材改革已经由“倡导使用”阶段进入“广泛使用”阶段。但部分教师对职业教育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的内涵要求及教材改革目的、教材开发路径等关键问题理解还不到位。

职业教育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融媒体教材是充分适应职业教育类型特征要求及其教育教学模式的一种不同于普通教育学科体系的新型教材,其开发编写需要在专业建设、课程体系基础上,重新构建课程和课程标准,基于工作模块进行,而不是在原有课程体系、课程和教材基础上进行修补、改进。职业教育新型教材开发设计的宏观路径如图1所示。[2]

职业教育新型教材应同时具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采用活页装订方式和功能系统化、行动导向与学习成果导向教学设计、融媒体的信息化资源、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材内容、教材内容源于企业高于企业”六大基本特征,缺一不可。这是区别于普通教育学科体系教材的重要特征。

职业教育新型教材不仅是课程知识的载体,还要增加新功能、进行功能升级。如新型教材具有“立德树人与夯实基础、案例分析与训练、知识应用训练、创新创业与复合、自主学习与资源链接、学习过程提示引导”六大功能域,每个功能域可根据课程内容、对应的职业岗位特点与需求、国家政策与形势等设计“企业案例、他山之石、企业难题、跟大师学、安全警示、企业工友”等功能栏目。功能栏目的内容应循序渐进、重点强化、避免重复,实现系统性立德育人和培养技术技能、职业能力相融合的完整体系。

新型教材的开发和使用要注意三点。一是适时将新技术、新标准、新工艺等纳入教材中,不断更新课程内容,及时满足行业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二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将学习记录补充到教材中作为技术技能积累,不断提升新型教材的应用价值和保存价值。三是可以按照模块、项目拆分教材给学生使用,减轻学生学习的心理负担,增强其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三)进一步实化学生实习实训环节

实习实训是职业院校一项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的关键教学模式。加强实习实训教学是提高技能供给质量的重要保障。目前,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实训难以收到预期成效,其原因主要有职业学校教育质量观问题和企业利益驱动问题两个方面。一些职业学校没有紧紧围绕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过程和要素实施精准突破和质量管控,没有深刻理解学生实习实训的作用,满足于实习实训期间不出现安全事故、不发生学生群体性事件等基础目标,至于实习实训成效则放在次要位置。而一些企业追求短期利益,将实习学生当作临时工安排工作,导致学生难以达成实习实训课程学习目标、取得预期学习成果,实习实训往往有名无实。

为了提高实习实训质量,在不增加企业负担、保证其预期利益基础上,职业学校可采取优化课程实施方案、开发使用企业特色新型教材、改进学生学习模式等措施,实施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的实习实训教学管理。

在制定实习实训课程标准时,明确课程学习目标和专业学习成果在知识、技能、能力、素养方面的具体要求,制定通用和不同实习企业专用相结合的课程实施方案。再在广泛调研、论证基础上,按照标准优选顶岗实习企业,集中安排实习,以便于集中指导、服务和管理。然后学校与企业合作,以企业工作岗位、生产过程或产品类别作为工作模块,将企业文化、职业规范、安全环保、职业道德与素养等融合在企业特色实习教材中,实现立德树人教育功能。

建立校企双导师辅导团队合作开展对实习实训学生的指导工作。学校专业教师及时收集学生在实习、课程学习、生活及职业发展等方面的需求和信息,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答疑,并定期到企业进行现场集中指导。涉及企業管理、技术技能的专业问题由企业导师负责答疑解惑。

这样,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对企业会有更深入的了解,提升专业学习成果的质量和水平,同时推升了学校的办学声誉,提高了教师的职业能力、实践教学能力。企业在不增加成本、保证学生顶岗实习工作效率和质量的前提下,能够吸收更多的优秀毕业生到企业工作,为长期合作奠定基础。

(四)进一步细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举措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双师型”教师是指“同时具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的教师”。教师具有相关证书、参加横向课题研究不等于同时具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学校应该在制定理论教学标准、实践教学标准的基础上,根据教师的实际教学业绩进行具体测评认定。

为了提高教师培训的预期绩效,学校可采取“培训项目审批、制订学习成果达成计划、学习成果达成实施、学习成果验证测评”四段闭环学习成果导向式师资培训模式。将教师通过培训学习后获得的学习成果及其实施成效作为评价培训质量的主要依据,而不是将教师参加培训的过程、学时数作为评价依据。只有这样,开展校内外的师资培训工作、教师到企业顶岗实习锻炼工作等才能实现提高教师职业能力水平的目标。

一些职业院校将教师完成的国家级、省级标志性成果作为绩效评价考核的重点,起导向性作用,而把立德树人成效、课程教学质量、毕业生质量水平作为次要考核评价指标。但实际上行业企业、学生家长对职业院校办学质量的评价重点却是毕业生的工作实绩和个人收益,并不太关注学校有多少标志性成果。这是职业院校对于职业教育质量观和质量评价导向没有深度融合,机械执行相关评价标准所导致的。所以,要在学习理解国务院、教育部相关文件内涵基础上,将“提升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作为职业教育师资评价的主线,将毕业生质量、课堂教学质量作为综合评价教师绩效公式中的乘法因数项,具备否定功能。这样,才不至于使教师本末倒置,集中力量追求标志性成果,而背离了教书育人的初心,忽视了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二、深化职业院校内部改革,建立卓越质量体系标准

当现代职业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提高供给侧质量是职业教育得到社会、行业企业普遍认可的关键。为此,威海海洋职业学院率先探索适合中国职业教育类型特征、符合职业院校校情,高质量、高效率培养高素质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的院校、专业两级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模式和标准体系,从学校顶层到专业底层进行一体化系统设计,构建完整的质量管理与保证体系,确保供给质量得到系统提升。

(一)集中力量对“三教”改革关键点实施精准突破

学校把人才培养及质量管理工作分为“风险分析与特定工程策划,资源提供与资源监视、测量及评价,招收、选择与录取申请学习的人员,教育设施使用、管理与保持,新职业教育文化建设与保持,教育产品与服务的设计开发,教育产品与服务的提供及交付,工作人员绩效的评价,学习者绩效的评价,学校内部质量诊断与审核,教育服务交付的监视、测量与督导,学校内部和外部的沟通,纠正和预防措施,招聘、选择和录用工作人员,工作人员职业发展的继续教育,学校管理评审,安全、健康和安全合规性,教材及学习资源开发与选用,验证符合认证标准的要求,向相关方通报方针、战略或教学变更,成文信息编制与使用管理控制,学习者的学习成果认定与发布、互换,相关方反馈、询问和投诉受理与处置,支持和指导学习者的学习系统操作,投诉申诉和反歧视受理与处置,信息收集与分析应用”26个过程,其中关键程序有“资源提供与资源监视、测量及评价”等14项。为有效、高质量开展以上工作,需要采取校企深度合作、学徒制、导师制、中外合作、专业认证、彰显职业教育类型特征的新型教材、行动导向教学方法等措施、办法或模式(见下页表1)。

职业院校应针对学校、专业的具体情况进行系统分析,分别确认在“三教”改革“教育产品与服务的提供和交付、以学习成果为导向实施学习业绩评价、严把毕业生质量关口”等关键过程中存在的障碍点、问题点,分析其产生的直接原因、间接原因等,制定改进措施,集中人力、物力实施精准突破,不能“一刀切、平均用力”。对于涉及学校多个职能部门的复杂问题,受教师个人能力、权限等制约,应该采用QC小组PDCA工作方法、8D团队工作方法等,建立专门攻关团队,逐个击破“建立运行专业质量保证体系、新职业教育文化建设与保持、教育服务交付的监视测量与督导”等问题。学校应确保团队具备相应职责、权力,在政策、条件等方面予以支持、保障。

(二)引入、借鉴国际标准构建学校卓越质量管理体系和专业质量保证体系

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发达的国家或地区基本上都采用专业认证标准,以提高专业办学质量和在国际、校际、专业之间实现学分互认。德国、英国等还实施学校层面的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和认证,如《欧洲高等教育区质量保证标准与指南》《欧洲高等职业教育和培训质量保证准则》《英国高等教育质量法》《德国大学教育质量认证评审程序体系法规》等,为提升学校办学质量起到规范和保障作用。

为了提升职业院校整体办学质量,学校引入ISO 21001:2018《教育组织-教育组织管理体系—要求与应用指南》国际标准,开发设计《卓越质量管理体系(EQMS)手册》作为顶层标准,并根据学校教育教学运行需求分别设计了《风险管理与质量策划管理控制程序》《内部质量保证诊断与改进控制程序》等17个中观层面的程序文件,以及《学习成果设计标准与学习成果测评规程》《教育产品与服务的不合格输出管控规程》《关键过程识别与过程运行控制规范》等31个配套的微观层面执行文件和标准。

同時,学校在系统研究分析中国工程教育、师范教育、临床医学教育、江苏省专业认证试点标准,以及美国商科教育认证、英国NARIC认证、联合国旅游组织旅游教育质量认证、德国大学专业认证、ISO 29991:2020《语言学习服务—要求》、ISO 29992:2018《学习服务的结果评估—指南》国际标准基础上,结合省情国情,考虑未来对接国际标准,系统设计了《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与运行质量保证体系认证—要求》,该标准包括“培养目标、学生发展、毕业要求、课程体系、教师团队、教学实施、支持条件、测量分析、改进发展”9个标准项共36条具体标准,并配套开发相关认证工作指南、认证工作程序和专业类补充标准。这套标准目前在威海海洋职业学院、山东旅游职业学院、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中的三个不同类别专业进行试点应用。

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高等学校、职业院校只有将学校层面质量管理体系标准与专业层面质量保证体系(专业认证)标准相结合,才能系统性地建立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对中观、微观层面运行的质量保证体系起到有力的督导、保障作用。单一实施学校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或专业质量保证体系标准总是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导致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不稳定或质量不高。因此,学校层面质量管理体系和专业层面专业质量保证体系两者互相依存、相互促进、缺一不可。

职业院校应结合校情,深入、系统开展本土创新,针对人才培养过程的重要环节和要素,引入、借鉴国际先进标准和行业企业先进标准。树立正确的质量观念,从外部评价向内部自我保障转变,以服务师生为根本,自定阶梯式质量目标、自我诊断、自我激励,稳步推进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打造教育教学生态持续改进和质量优化自适应系统。没有科学的学校质量管理体系、专业质量保证体系和“三教”改革的有效推进,就难以保证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王亚盛,童红兵,孙志.1+X书证融通方法在专业群建设与新型教材开发中的应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29):88.

[2]王亚盛,张传勇,于春晓.职业教育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融媒体教材系统设计与开发指南[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21:73.

1739501186217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