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经典的力量

时间:2024-05-08

叶帆

今天的我们阅读经典作品有什么用?

有人说:“都手机时代了,那些老八股的文学作品跟不上时代潮流了,过时了……”

有人说:“没看出哪里经典啊?”

有人说:“我喜欢看视频,喜欢网络小说。”

……

看上去是在探讨阅读经典书籍,其实探讨的是你想成为怎样的一个人,拥有怎样的一生。

经典的力量是什么?

就像经典款服饰,穿着者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中体现着每个年纪不同的韵味。阅读经典作品也如此。

少年读经典,读到的是故事;

中年读经典,品出的是共鸣;

老年读经典,悟出的则是真相。

历史总是在不断地重复,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不断重读经典才会真正明白什么是“温故而知新”。与之相似的是,快餐文化与时髦服饰一样,转瞬即逝,无法留驻,而经典的力量让人散发出成熟而持久的余香。

你知道自己的兴趣在哪里吗?

我们常常说犹太人非常聪明,其实他们的大脑与我们没有太多的不同,聪明来自阅读量,区别在于为什么他们喜爱读书。据说犹太人会在书上涂抹蜂蜜或是用蜂蜜写希伯来语的字母,让孩子们感受到读书是一件甜美的事情而不是压力、负担。最甜美的其实还是他们可以从小按照兴趣去阅读,顺藤摸瓜,在第一本书中产生的疑问又会在下一本书中找到答案。于是许多孩子虽然年龄不大,但他的知识面相当于某个领域的专家。再仔细回想一下,这种方式不正是学者们的研究方法吗?

所以,此刻只想问你:“你还记得自己对书籍的兴趣在哪里吗?”

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考试的任务,循着自己的兴趣去找到阅读的快乐吧。

碎片化信息会怎样改变你?

现在通行的阅读内容,从长篇博客—140个字的微博—微信朋友圈—视频,篇幅越来越简短,了解事物的方式越来越简化,人们越来越缺乏耐心慢慢读完长篇幅的内容。网络信息变得碎片化、快餐化、简易化,尤其是在短视频中“三秒爆头”、讲究新奇特和短平快,确实符合如今生活快节奏的需求。但是假如我们习惯了这种阅读方式,那被改变的不仅仅是阅读习惯,还会有思维方式。

无论是写一篇文章还是读一本书,都是个人系统化的逻辑思维能力的体现,将内容形成一个体系完整呈现出来。而碎片化信息只说了其中的一个局部,不会告诉你背后的原因以及来龙去脉。当简单的碎片化信息读多了之后,人们的思维方式会变得简单化,不愿意过多考虑事件的背景、原因、关联性及未来可能趋势,并且在面对复杂事件时,我们会失去了解的耐心,失去思考的严谨态度,失去评价的客观角度——“我们的思维会变得简单粗暴”。长此以往,人的思维能力就会发生可怕的退化。所以,我们会看到网上一些被称为“喷子”的留言者,他们往往语句简单、语气强硬、以偏概全……甚至都没有耐心把他要评论的内容完整地看完,只凭着大概溜一眼后看到的某几句话就形成了印象,就开始所谓的“评论”。于是会常常看到这样的人遭到其他人的抨击——“这文章你都没看明白就乱说话”。

我们的教养、态度、能力……都体现在日常的学习和修为之中,想要得到他人的尊重,就从读书开始吧。

思维退化了的你会变成什么样的人?

思维退化导致平庸。

人类与动物关键的区别在于,人类可以深度思考,而不是依靠本能行动。当我们的思维方式简单粗暴,我们的语言也会变成“短平快”的语句,没有礼貌用语,没有嚴谨思维和缜密表达;常常得罪了人自己却不知道,一开口已经注定了谈判失败自己还一无所知。

如何发现自己思维退化、思考能力减弱了呢?据说,符合如下三条特质就说明一个人正在变得懒于思考:

1.手上的事情超过3件,就不知如何处理了;

2.开会讨论问题,别人想出了3个好主意,而你一个都想不出来;

3.当被问到想吃些什么或在其他方面给些主意时,总是说“随便”。

当然这只是举例,未必一定科学,仅供参考。

让我们开始读书吧!

读书、阅读经典作品能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实在太多了。

在励志鼓舞中奋斗追求成功,虽然我并不一定认同传统的“成功”概念,但是人本能总希望自己“混得好一点”。只有蛮干和吃苦耐劳未必能让你摆脱平庸,何不阅读经典,从而赋予你智慧的砝码呢?

现在,许多母亲是主动阅读者,因为她们希望自己能够更好地培养孩子;

企业家也是主动阅读者,因为在经营管理中太多的难题需要通过学习来解决;

如主持人董卿一般有气质的美女,因为爱读书而带来高级的美貌……

我在采访一些造诣很深的艺术家时,发现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爱读书、爱生活。因为人类的直接经验来源于生活,而间接经验来源于书籍。他们不可能将世间百味都亲身尝试一遍,许多灵感都源于日常的阅读。

书籍内容可以令人内心充盈,不再成为“空心人”。读书是性价比最高的“移情换景”,当你苦闷时、无聊时,读书可以带你穿越时空,进入“一个人的剧场”,从经典书籍中了解人情世故、世间万象、社会发展规律。“读书太少、想得太多”导致抑郁苦闷,读书可以减少钻牛角尖,因为你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也许作家在书中已经指出了答案……

一生很短,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往往10年、20年甚至更长久之后才能体现出来,“书到用时方恨少”,如果待人生暮年方才惊觉自己因为读书少而有所欠缺,为时晚矣。人生没有回头路,何不早日找到“经典的力量”?

(作者为南京音乐台节目主持人)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