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楚淮文化”特色栏目选题策划的价值及取向

时间:2024-05-08

康桂英 范君 高旭

摘要:试以《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为例,论述其创设条件、缘起及运行三年的过程,以此总结无论学术出版形势如何变化,内容为王突出特色依然是评价期刊尤其是理工科类社科学报谋篇布局的王牌。作为高校教学科研成果呈现的平台,高校学术期刊如何谋求可持续发展之路。引入长板理论,从原理和方法论及实践尝试以求证特色栏目创设的价值。同时,学术期刊特色栏目建设既要有所侧重又需突破局限。

关键词:特色栏目;长板理论;楚淮文化;价值

中图分类号:G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21101(2016)06000604

Abstract: This paper taking the Journal of Anhu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as an example, analyzes its origin and general conditions and its three-year operation and reaches the conclusion that despite the changes in the publishing industry, attaching importance to the content and highlighting the special features are still the trump card of the journals of social science in polytechnics. The paper explores how academic journals of higher learning institutions may achieve sustained development, which serves as a platform on which the education and scientific achievements can be displayed. Adopting the long board theory, the paper aims at proving the value of establishing a key column with distinctive features through principles, methodologies, and actual practices. Furthermore, the development of academic journals involves the selection of focal points and breaking through restrictions.

Key words:key column with distinctive features; long board theory; Chuhuai culture; value

最近在互联网+创业企业中流行的长板理论指:由多条长短不一的木板组成的木桶,其盛水量多少原本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但将其倾斜后,能盛更多的水而且不洒出来取决于组合成木桶的木板中最长的那块板,延长长板加系统布局后,整个桶的“实力”会比原来更强。本文引入这一原理来阐述高校社科学术期刊特色栏目建设的重要性。在社科资源不均衡、学科发展参差不齐的情况下,期刊发展可以调整策略,甩掉同步发展的包袱,专注于学科或者专业优势,着重建设长板。与其平均投入精力去治疗沉疴痼疾,不如将时间与精力先期集中投放到优势的发挥中来。并且由于长板理论只是作为短板理论的一个变式①,二者并不矛盾,只是短期和长期的关系,因此,在经过系统化布局后,在期刊影响力提升和发展路径上,可尝试“先富”带动“后富”,最后实现“共同富裕”的模式, 增强刊物的学术影响。

一、特色栏目研究现状

关于特色栏目的研究,杨荣星、李鸿丽以“第三世界学报”为考察对象,以既有研究成果为基础,从“第三世界学报”特色栏目的建设路径、特色栏目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成因等方面进行了梳理,揭示了学报品牌建设的规律以深入推动特色栏目建设[1]。叶利荣认为,针对地方高校学报普遍面临着稿源不足、稿件质量堪忧、组稿周期过长等因素困扰,地方高校学报应根据校情和期刊社实际,通过准确定位、加大投入、主动融合三方合力拓展特色栏目发展空间[2]。 钱澄认为特色是制约高校人文社科学报发展的瓶颈,打造好特色栏目可以改变这一状况,并应鲜明体现稳定性、导向性与开放型[3]。 倪玲玲以“古都名城研究”特色栏目的创设与实践为例,阐述了学报作为沟通高校、行业、专业的桥梁及科研成果展示平台,应摒弃接收器角色定位而代之以助推器,秉承相应的学术担当并综合考虑刊发论文的社会影响,创设并不断耕耘特色栏目,从而引导学科研究取向,实现学报发展与学科优势的良性互动[4]。

各大学术期刊编辑人对特色栏目的关注和研究由来已久,在新形势下又为提高期刊的核心竞争力,增强影响力多角度层层挖掘,结合学术期刊出版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又不断涌现新思想、新方法,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同时说明:在互联网+风起云涌席卷各行业的态势下,无论学术期刊数字出版还是各期刊业态由事业单位属性转企的出版业改革,都属于出版形式的改革,纸媒期刊的出版内容质量、刊载的个性特色是否为受众认可是直接决定其生存和未来的关键因素,仍然是最有说服力的。从中国邮政对年度内纸媒按照是否完成预计目标的统计来看,恰当的证明了以上命题。“在大多数纸媒遇到问题的情况下,只有少数纸媒在发展过程中保持了非常好的发展势头,而这些媒体主要是那些在互联网时代依旧在挖掘内容的媒体”[5];另外当刊物发展适时地满足了时代和形势的需求时,将获得丰富的回报。虽然高校学术期刊作为纸媒中特殊的载体更多体现在社会效益的实现上,从长远来看,仍不可能脱离此规律拘囿,无论何种形式何种载体的出版仍然内容为王。作为理工科院校的社科学报,既要服务于教学科研,又必须凸显个性完成风格塑造,为人文社会科学科研成果提供科学表达的平台,本刊楚淮文化特色栏目的创设,是2013年在对本刊综合定位的基础上做的尝试,以期开拓一条独具特色又极具生命力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楚淮文化栏目设置的缘起及资源基础

(一)刊物的性质和办刊宗旨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属于理工科大学学报,应该体现一定的地域文化研究内涵,而开设“楚淮文化”能够突出刊物的这种学术特色。《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的办刊宗旨是:努力开辟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研究和宣传阵地,促进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交流,积极探索理工科院校人文素养教育及思想政治、管理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经济建设服务,突出地域文化、区域经济、煤炭经济与煤矿文化等方面的研究,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建言献策。“楚淮文化”栏目,能够为安徽省淮河地域文化提供一个学术研究和成果展示的良好平台,是顺应和服务高校教学科研及地方发展的需要,创新学术园地的必要。

(二)地方理工科高校社科学报生存、发展的要求

当前理工科高校社科学报生存现状堪忧,学报质量有待提高。为了摆脱困境、提高质量,必须办出自己学报应有的学术特色。而要想办出特色,就必须首先办好自己的特色栏目。因此,我们试图通过“楚淮文化”栏目开辟自己学报的生存发展空间,这既有充分的必要性,也有现实的可能性。

淮河地域文化是安徽文化的重要组成,与徽文化、皖江文化并称为安徽三大文化,具有突出的研究价值及意义,深入开展这一领域的学术研究活动,有利于促进当前安徽文化的繁荣发展。作为地处淮河流域、古楚之都的安徽理工大学,在淮河文化研究、《淮南子》研究和楚文化研究上具有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条件,因此学报社科版有义务抓住这种学术研究特色,及时反映以上安徽地域文化研究的最新成果。“楚淮文化”栏目的开设,由于能密切结合安徽理工大学所处地域的实际特点,能为皖北地区与淮南市的文化发展提供重要的学术研究平台,所以栏目会有十分广阔的发展空间,必将对安徽地域文化发展起到积极有益的推动作用。

(三)淮南具备创设楚淮文化栏目的区位优势

淮南古属楚地,历史文化悠久、底蕴深厚。今淮南市位于淮河之滨中游,安徽省中北部,东与滁州市凤阳、定远县毗邻,南与合肥市长丰县接壤,西南与六安市霍邱县相连,西及西北与阜阳市颍上县,亳州市利辛、蒙城县交界 ,东北与蚌埠市怀远县相交,淮河素有“中州咽喉,江南屏障”之称,是沿淮城市群的重要节点,立足淮南辐射整个淮河流域文明乃至古今楚淮文化研究具有区位优势。如图1所示:

(四) 《淮南鸿烈》成书为楚淮文化栏目奠定了文化条件

《淮南子》又叫《淮南鸿烈》,作为汉初黄老学派的承前之作,是由刘安招致宾客、主持编撰而成的一部哲学思想著作,《汉书·艺文志》列为杂家,分内外篇,其中内篇21卷,外篇33卷,不幸外篇早已失传,只内21卷流传至今。该书在继承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础上——《淮南子》书中有较多的《庄子》的影响,已与晚周至汉初南方黄老道家的正宗有所区别。 道家由以黄老为主转移到以老庄甚至以庄列为主,这一转变在《淮南子》书中已可见其端倪——,既综合了楚文化重要内容的黄老道家兼阴阳数术的思想传统,又糅合了阴阳、墨、法和一部分儒家思想,具有很高的价值。同时反映了文景之治时期得以自治的思想要求,又是一本治国理政之书。又因《淮南子》一书内容在阐明哲理时,旁涉奇物异类、鬼神灵怪,一部分神话材料甚至流传至今, 故而归类于杂家,但该书主要的宗旨属于道家,成书于淮南,对当今社会亦有极丰富的借鉴意义。

(五)安徽理工大学的学科发展及我校所设楚淮文化研究中心拥有学科优势,丰富的学术科研资源,为特色栏目成长提供了学术保障

安徽理工大学作为淮南市首屈一指的省属本科院校,依托学校相关科研研究机构:楚淮文化研究中心,立足学科优势,集中三个方向予以支持,分别是:淮南子与道家文化研究、淮南民俗文化研究、淮南煤矿史研究,其大学学报专设楚淮文化特色栏目,量身定制主要刊发与“楚淮文化”相关的社科类学术论文,主要包括:《淮南子》研究、道家文化研究、淮河文化研究、楚文化研究、皖北历史文化研究、民俗文化研究以及淮南煤史研究,以及涉及安徽地域文化发展的学术议题,而其中又以《淮南子》与道家文化研究为重点。不仅可解读发明淮河两岸地区独有的自然风物、社风民俗等自然及社会资源,亦可立足本区域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发挥深远影响。同时又为学术期刊个性展现和形象塑造以提升核心竞争力、长期生存和发展提供契机。

近几年安徽理工大学教师主持或参与的相关省级课题就有十多项,主要有:《<淮南子>与法家思想研究》、《<淮南子>与庄子生命哲学比较研究》、《<淮南子>中的礼乐文化研究》、《<淮南子>与其成书背景的互动研究》、《皖西南方言的过渡性特征研究》、《“城市荒地”的改造:淮南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研究》、《困境与出路:淮南‘四矿问题及其对策》、《新时期花鼓灯艺术保护及其发展研究》、《凤台花鼓灯起源、历史演进及文化价值研究》等。学术人才队伍主要由博士和高级职称人员组成。

迄今为止,已经刊发楚淮文化特色栏目论文15篇,基本上实现了社科版学报(双月刊)隔期规律性出版,并作为专栏全刊首发,已经与蚌埠、阜阳、六安、合肥等地约40名作者建立了联系,逐渐形成了以淮南市两所高校安徽理工大学、淮南师范学院为中心,安徽省社科院、淮南子文化研究会省级研究机构为依托,辐射淮河流域直至全国的固定作者群。

三、“楚淮文化”栏目的价值

(一)栏目始创

为了提高高校学报的学术质量,教育部分别在2003年和2004年提出“名刊名栏”工程项目。《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虽然已经获得诸多奖项,成果喜人,但“名栏”仍然处于建设阶段,因此我们必须以此为目标,不断努力开展工作。首先就需开设自己的特色栏目,通过精心策划和积极组稿,逐步扩大影响力,最后办成刊物的“名栏”,再向“名刊”迈进。2013年年初,学报召开编辑委员会会议讨论刊物栏目设置和学报使用新的文后参考文献国家标准等问题。刊物编辑委员会最后达成一致意见,从2013年第2期起刊物开始设置“楚淮文化”栏目。此后,学报再次召开编辑委员会会议,讨论特色栏目的规范设置及完善事宜,与会专家共同讨论其发展优势和实施条件,并认为学报在此后的办刊过程中应重点关注和建设特色栏目。会议意见最后由本人执笔形成书面报告,报编辑委员会和主办单位安徽理工大学讨论批准。

(二)组稿过程

确定栏目后,第一步是刊物编辑分头行动进行调研。调研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深入了解和把握淮河地域文化的研究现状。首先,刊物编辑与安徽理工大学楚淮文化研究所召开栏目建设咨询会,听取专门从事淮河地域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的具体建议,明确特色栏目的学术内涵、价值和建设思路。其次,刊物编辑研究国内相关学术期刊的特色栏目,学习和汲取这些期刊在特色栏目建设中的实际经验。最后,刊物编辑与省内其他高校学报的编辑人员进行座谈交流,听取同行专家的栏目建议,完善已有的栏目设置和规范的各项要求。

第二步,在调研的基础上组稿。

首先是在安徽理工大学教师主持的淮河地域文化研究课题中征选稿件。刊物编辑通过调查,发现刊物与这些老师取得联系,向他们组稿,他们大多数都愿意把自己的稿件投过来。其次是向安徽省社会科学院的研究人员组稿。安徽省社会科学院是专业研究机构,有很多研究人员从事相关科研项目的研究,而他们又非常想寻找发表的地方,刊物与他们取得联系,得到他们的大力支持。再次是与省内省外的各兄弟院校的科研机构取得联系,向他们组稿。这些院校有的是文科综合院校,有的是理工科院校,虽然各个院校也有自己的学报,但是也有一些科研人员愿意把自己的稿件投给本刊。

另外,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查找作者的主动投稿,对于涉及“楚淮文化”栏目选题的基金项目论文和有创新性的论文,开辟绿色通道,给予优先处理。

(三)成果

本刊2013年正式由季刊改为双月刊,以学校相关领域的学术积累和专业队伍量身定制策划了“楚淮文化”特色栏目,迄今为止,已刊载相关论文15篇,隔期出版,2015年基本稳定并凸显刊载内容的多样化,结合校内外、省内外相关课题研究,涉及道家哲学研究、《淮南子》研究、皖北文化产业研究、淮河流域文学、历史、戏曲及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花鼓灯艺术,以及近代淮南城市发展等研究领域和方向。两年多来,得到了各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和兄弟院校专家学者的广泛传播和支持。

一个刊物的学术影响力主要是从刊物的转载率、影响因子、被引频次及基金论文比等方面表现出来。自2013年以来,本刊的影响因子日渐增大,刊物的学术影响力也不断提升,在皖北片、淮河流域、省内外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虽然,由于当今以刊物层次评论文,以论文评人才的科研与人才评审机制不尽人意,导致本栏目所收稿件数量有所减少,但编辑仍尽可能地克服现实障碍,恪尽职守,在编审校等基础环节谨慎严肃,坚持以质取胜、择优录取,获得了良好的口碑。服务本校教学科研的同时,学术期刊与学科发展实现了充分的良性互动,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四、特色栏目建设如何突破局限

在摸清家底、充分准备的情况下,需要警惕的是特色栏目的创设和运行过程宜“以忧患意识来促进学报质量的提升” [6],而非为特色而特色,将学术期刊的文化生产比附于商业品牌太过功利。

1.探索专家办栏模式,聘请有影响力的学术人才、专家担任特色栏目主持人,吸引相关、相近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关注,更利于调动气氛,活跃清流,体现高校社会科学学报的人文关怀和意识精神属性。

2.近十年来,免费开放获取平台,读者无需付费,便可阅读和下载自己感兴趣的论文,从论文呈现形式来看更加开放和易获取,有必要在特色栏目选题策划的准备过程注意的是——选题尽可能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不局限于某个子项目,比如栏目名称“楚淮文化”比单纯的“《淮南子》研究”更能拓宽渠道,与楚地淮河流域历史文化、社情民俗相关的选题均可列入此范畴,避免了因选题过于狭窄而裹足难行和后继无力的情况。有效防止出现为单纯维持栏目而低质拼凑,从而背离了特色栏目创设的初衷,沦为为特色而特色。

3.系统化思维:全面、矛盾、发展的思维办栏目。有所为,有所不为,取舍之间,从自身优势考量,整合资源布局,及时调整,为我所用。对国家级、省部级项目有所倾斜,发现和组织与现代化环境和文化发展紧密相关的课题,并综合考虑学校及出版中心人力、物力、财力,围绕问题和专题积极征文,鼓励争鸣,服务地方,导向性地做好应用研究。

综上所述,特色栏目的创设是综合多方资源和因素,整体策划、优势布局、科学选题,厚积而薄发的过程,正视价值,秉持高水准优选,团结作者并长期坚持不懈,方是一般高校社科学报制胜之法宝。

参考文献:

[1]杨荣星,李鸿丽.办好特色栏目是“第三世界学报”品牌化的捷径[J].2013,14(4):122-126.

[2]叶利荣.地方高校学报特色栏目发展路径探析[J].2015,38(12):86-89.

[3]倪玲玲.学术担当与研究取向[J].2015,19(1):30-35.

[4]钱澄.特色栏目的稳定性、导向性与开放型[J].2016,20(1):74-78.

[5]赵新乐.数字浪潮下,期刊改革往何处着力[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4-01-28(7).

[6]左福生.地方院校特色栏目建设的误区与局限[J].新闻研究导刊,2016,7(10):317.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