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8
李雪梅
摘要: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安全,是保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条件。当前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实际与党和国家的要求相比,还有不少需要完善的地方。影响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因素很多,要进一步改进意识形态工作,必须从完善组织领导机制、建立危机预警机制、构建立体保障机制、协调阵地管理机制等方面构建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协同防控机制。
关键词:高校;意识形态;防控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21101(2016)06010004
Abstract:The safety of mainstream ideology in higher learning institutions is important in ensuring the orientation of socialist education. At present, there is a gap between the reality of the ideological work in higher learning institutions and the expectations of the government. Now that many factors affect the safety of ideology, it is necessary to construct the coordinated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chanisms in higher learning institutions. Further work needs to be done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 perfecting the mechanism of organizational leadership, constructing an early warning system of crisis, constructing a sound supporting system, coordinating the management mechanism of battlefield position.
Key words:higher learning institutions; ideology;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chanism
虽然目前高校意识形态总体是安全的,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与党和国家对高校这一意识形态前沿阵地的要求尚有距离,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依然存在一定的不利因素,包括西方价值观的渗透影响、“去意识形态化”倾向、宗教势力的威胁、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教条化、宣传思想工作的滞后、“互联网+”时代的网络信息监管不力、高校缺乏统筹规划和统一指导、高校各部门之间缺乏协调配合等等。
***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 “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1]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更是关乎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方向,关乎青年的成长和国家的未来,带有根本性、全局性。因此,“要加强对影响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各类危险因素的科学研判,特别是加强对西方敌对势力各种显性和隐性渗透的准确预判,及早制定系统性、根本性的应对措施”[2]。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必须协调各部门组织职能和岗位职责,齐抓共管,形成合力,构建更为科学、完善、高效的协同防控机制。
一、完善组织领导机制
要端正高校党委对意识形态工作的认识。高校党委作为学校的领导核心,始终处在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始终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坚决抵制意识形态工作领域的错误思想和言论,切实肩负起意识形态工作的主体责任,铸就社会主义建设的坚实思想基础。
首先要落实领导责任。教育行政部门要抓好对不同类型高校党委的督查、考核与评价体系,实行意识形态工作在高校领导班子考核中的“一票否决”,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干部任用的重要标准。高校党委行政要增强政治责任感和思想自觉,把握好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方向,落实好“党委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相关处室各负其责”的领导体制和责任机制。
其次要加强高校各二级机构之间的协同配合。高校党委宣传部是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的主管部门,需要学工部、教务处、思政部、保卫处、各院系的主动配合与合作。意识形态工作关涉高校的方方面面,需要各部门切实发挥主动性,在履行好本部门职责的基础上,主动与其他部门密切配合,确保意识形态安全工作覆盖到学校的每一个角落。
二、建立危机预警机制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有时存在一定的滞后性,高校更善于事后处理而不是事先防范。因此,高校的危机防范意识尚需加强。意识形态领域无小事,一旦危机事件发生,对学生思想的影响均不可小估。无论善后工作多么完善,也只能是降低风险,对青年学生思想的损害却已然产生。因此,主动建立危机预警机制,有效防止意识形态危险的发生,是必要的。这就需要高校统筹管理,将意识形态安全纳入到校园安全的范畴,及时掌控学生的思想动态,对校园存在的潜在危险进行精准的预判,不放过任何可能出现的危机,筑好学生思想发展中的各种防护堤,维护好高校意识形态安全。
首先,全面加强安全防范教育。对学生的意识形态安全防范教育,要贯彻整个大学教育的始终,让学生从刚进校门就主动树立防范意识,结合思政课、时事报告会等开展意识形态安全专题知识讲座,帮助学生认清西方政治民主制度的本质,增强主动防御意识,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充分利用课堂、网络、社团、实践活动等平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自觉认同;通过多种途径密切与学生联系的渠道,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将危及意识形态安全的事件扼杀在摇篮状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肩负着特殊任务,要通过对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有效教学来实现意识形态目的,即通过促进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准的提升,以实现信仰体系的建构[3] 。
对教职工的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同样不能放松。一是严守“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的原则,加强教师培训,各学科教师均应主动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二是意识形态安全维护应作为各学科教师教研活动的常规研讨内容,高校要加强督导和检查落实。三是高校要将意识形态安全防范作为教师考核和职务评聘的重要指标,增强教师主动防御意识形态危机的使命感、敏感性和自觉性。
其次,有效预测潜在危机因素。高校是青年的聚集地,又身处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青年学生的冲动张扬和逆反心理,使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处于各种影响的漩涡之中,高校必须协调各方力量,及时有效预测潜在危机因素,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权。一是全面了解学校舆论动态。危机因素常常从舆论动态中反映出来,高校要实时监管学校全局,将责任逐级逐层落实到位,及时处理师生关注的矛盾和问题,避免不良情绪的积聚,避免小矛盾引发大问题。二是要全面监控网络舆情动态。“互联网+”时代信息真假难辨,错误信息在高校的广泛传播会严重侵蚀学生的思想。因此高校非常有必要监控校园网络,屏蔽不良信息,净化校园网络,使学生远离不良信息的侵蚀和蛊惑。“要科学规划,总体设计,整合优势技术和资源,推动主流媒体和非主流新兴媒体的平台融合,在保持相同导向要求和内容标准的基础上实现信息传播的同频共振、互补互动,有效增强高校主流媒体的公信力、传播力和影响力。”[4]
再次,制定应急方案。高校要成立意识形态安全突发事件处理领导小组,在充分认识风险的基础上,制定危机干预和应急措施,做好应急准备。一旦出现意识形态安全危机,能够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快速高效开展危机干预,最大限度地减少危机事件所导致的负面影响。
最后,全力消除负面影响。意识形态安全危机事件发生之后,高校要努力做好善后工作,将危机造成的不良影响降到最低。一是对师生做好心理疏导,提高事件处理的透明度。二是要及时总结经验教训,通过完善制度有效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三是要尽力挽回高校声誉,尽快恢复高校教学、工作秩序。
三、构建立体保障机制
全方位的立体保障机制应由以下几方面构成:
首先,思想保障是先导。青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接受、信仰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人文性和意识形态性的基础上,要做好思想保障,就要注重理论研究和创新,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征服青年学生,引领学生的价值追求。 “能否科学论证马克思主义在全球化时代存在的现实合理性和必要性,对现实中马克思主义面对的挑战和冲击做出有力回应,是解答和消除人们思想中各种疑惑,增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关键”[5] 。同时要将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相结合,从尊重、关爱学生出发,着力解决他们在求学、就业、生活中的困惑。这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重要手段。
其次,物质保障是手段。意识形态工作不像物质生产能很快看到收益,它是改造精神世界的长期工作,周期比较长,投入多而成效又难以衡量。因此,很多高校更倾向于教学、科研、校园建设等收效明显的投入,这些领域“踩油门”,而对意识形态工作“挂空档”,仅仅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将“极端重要”的意识形态工作流于形式,意识形态工作的正常经费也难以保障。意识形态工作经费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经费、活动调研经费、必要的场地设备经费、人员经费、网络维护费用等,高校应将此项经费支出列入学校成本预算,并逐步优化条件。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监管和核查,防止跑冒滴漏。
再次,人力保障是根本。毛泽东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6]。高校开展意识形态工作,说到底需要一支政治可靠、师德高尚、能力突出、勇于善于做思想工作的教师队伍来实现。这支队伍包括高校党政团学干部、思政课教师、班主任、辅导员等一切从事大学生教育管理服务的人员,提高这支队伍的责任心、使命感,增强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是改进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人力资源保障。
第四,制度保障是基础。意识形态工作需要一整套完善的制度,包括制定全面科学的考评制度并对各部门按期考核,形成良好的工作机制;完善奖惩制度体系,对意识形态工作成绩突出的部门和个人进行奖励,反之惩罚,形成人人关心
意识形态工作的良好局面;完善日常教育制度,落实定期专题会议、阶段思想分析、网络舆情监控等制度,定期分析研讨大学生意识形态领域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厘清意识形态教育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和运作机制,并进行有效的监督,确保意识形态工作的实效性。
四、协调阵地管理机制
高校要牢固树立阵地意识,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首先,课堂主阵地。这一阵地必须彰显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鲜明属性。需要抓好三大载体建设:一是教材,审查和监督教材的编写与使用,坚决杜绝传播西方价值观的教材进入高校课堂,并逐步增强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在课程教材中的渗透力;二是教师,要守住教师的政治底线、法律底线和道德底线,决不允许任何危及意识形态安全的言论在课堂上传播和蔓延。为此,要加强教学检查和反馈的常规化建设,严格把关,强化教学工作中的纪律意识,坚决杜绝课堂教学中的去意识形态化倾向。三是学术报告、专家讲座、论坛、研讨等活动,要加强对这些活动和人员的审核,建立政治审查制度,发现问题及时遏止,防止不良言论给高校意识形态带来危机。
其次,校园文化阵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唱响学校主旋律,统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各个层面,不仅在校园环境等物质文化建设层面要彰显以人为本,更要在社团活动、党团建设、社会实践等精神文化层面上加强监管和引导,营造平等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感染力和渗透力。
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协同创新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作,必须系统协调推进,方可有长久之效。 参考文献:
[1]***.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 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报,2013-08-21.
[2]马金旗. 打好高校意识形态斗争主动仗[J].中国高等教育,2016(12):26-28.
[3]赖雄麟,于彦斌.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意识形态功能实现的路径设计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7):36-39.
[4]农毅.加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网络话语体系创新探究[J].学术论坛,2016(5):168-177.
[5]吴怀友.全球化与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154—155.
[6]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26. [责任编辑:吴晓红]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