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基于结构方程方法的新型农民培养效益实证研究

时间:2024-05-08

袁媛 王传旭

摘要:新型农民培养是中国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目标。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法构建新型农民培养效益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结构方程方法构建新型农民培养效益评价模型,综合运用SPSS和AMO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对安徽省新型农民培养效益实施进行实证研究。实证结果表明,培养需求对培养效益的影响最大,同时与培养内容和培养组织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而现有的培养组织在培养内容和方式的实用性方面达不到农民要求。基于实证结果,文章提出了改善新型农民培养效益的对策性建议。

关键词:新型农民培养;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构方程模型;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F323.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21101(2014)06003905

Abstract: Training the new-type farmers is a primary aim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s. This paper constructs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new-type farmers training effectiveness by using the 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 and conducts s empirical research on the new-type farmers training effectiveness of Anhui province after statistically analyzing it with a comprehensive use of SPSS and AMOS. The empirical result suggests that training need has the great influence on training effectiveness, and training need has strong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the training contents and models, and that the practicality of current training organization in contents and methods fails to meet the farmers requirements. Accordingly, the paper proposes countermeasures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in new-type farmers training. This research enriches the evaluation theory and method of effectiveness of new-type farmers training.

Key words: new-type farmers training; 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empirical research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历来是国家高度重视的战略问题。中国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培养与之相适应的新型农民。新型农民在建设中的主体地位需要进一步强化。《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1]。在国家建设新农村和培养新型农民的要求下,正确认识和掌握我国现有农民素质,农民培训现状,受培训农民的需求,从而探索高效的新型农民培训模式,提高培训的效率和效益,使新型农民培训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该项目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国内部分学者对如何认识新型农民、培养新型农民进行了调查研究。朱闻军(2007)认为在目前的新型农民培训中存在着培训需求大,培训规模小,教育培训滞后于农业发展,政府行为与市场机制不适应,不符合法制化国家建设要求等问题[2];赵连平(2014)认为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基础是教育其讲文明、守法纪,因此在教育模式上要以各级农村基础教育体系为着力点,配合调整和优化相应的职业教育结构[3];周应堂(2007)通过研究认为现定的新型农民培养目标过高,脱离了中国农民的实际,现阶段应通过对新型农民进行劳动分工从而实现分批分类培养,这样有利于构筑农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4];樊春辉、高翠丽(2010)对河南省新型农民培训情况进行了调查,对调查问卷统计发现农民经营知识缺乏,培训项目匮乏[5];石骏(2013)就浙江省农民教育提出了整合教育培训资源,搭建政校合作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平台和网络,推进农村职业教育改革,根据农民职业特性提高农民职业素质和群体素质的发展方略[6];赵丽媛,孙玉娟(2011)认为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教育资源配置不公、小农思想严重侵蚀,受教育观念淡薄四大因素严重影响和制约新型农民的培养,在对策方面需要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加大资金投入的力度,加强教育培养机构的职能,发挥农村合作组织的作用和促进农民收入的增长[7]。

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学者注重于新型农民培训问题的规范性分析,而新型农民培训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现有研究未能从实证角度系统研究新型农民培训需求、培训内容、培训组织与培训效益之间的路径系数关系,未对培训效益形成的原因进行研究。而找出培训系统之间的因果关系,就能有针对性的对这些指标进行控制,为提升培训效益指明方向。

本文以安徽省新型农民培训现状为研究对象,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原理和方法,构建新型农民培训效益的评价模型,使新型农民培训形成一个系统的综合评价体系,以统计、调研数据为支撑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可以为新型农民培训效益的决策数据支持和分析模型工具之用。

一、研究设计

(一)评价指标

本文评价指标的选择过程包括:第一,根据研究设计,从培养需求、培养内容、培养组织和培养效果角度选择了新型农民培训课时数等30个评价指标,形成初步调查问卷,问卷的设计方法为Likert自评式量表法;第二,选择安徽省淮南市的农民作为试点进行问卷调查;第三,对调查问卷进行回收整理,共收到有效问卷82份,对调查问卷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和Varimax分析进行EFA处理,EFA即探索性因子分析能够对复杂的变量进行降维处理,从而找出体系中的核心影响因子。具体实施过程及处理结果如下:采用SPSS16.0软件,调入82份调研样本数据后进行因子分析,因子旋转标准为特征根大于1且因子载荷大于0.5。经过旋转,剔除交叉落在不同因子上和在4个因子上都不显著的评价指标,并对其中个别指标进行微调后,新型农民评价指标结构体系得以建立,本指标体系包含16个评价指标和4个因子。评价指标在4个因子上的载荷以及4个因子的主成分特征值、主成分方差贡献率和主成分累计方差贡献率如表1所示。

Anderson的研究证明[8],评价指标的因子载荷大于0.6表明评价指标兼具收敛效度和区别效度。从上表可见,该评价体系中各评价指标的因子载荷均大于0.6,有部分因子载荷大于0.8,说明选取的4个因子能较高程度解释变异量,可认为评价指标的影响效果是显著的。并且,4个因子共解释了总方差的86.456%,达到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或大于85%的标准。检验结果表明新型农民培养效益评价指标的选取比较合理和适用。

为4个提取因子命名,命名依据为因子应体现的评价内容,将因子1命名为培养需求,将因子2命名为培养内容,将因子3命名为培养组织,将因子4命名为培养效果。

本文至此建立了由4个评价项目和16个评价指标构成的新型农民培养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使评价指标形成了一个系统的体系结构。采用EFA方法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既可以涵盖培养效益评价内容的主体方面,又可以有效避免评价指标的重复设立,增强了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完整性。

培养需求(F1)、培养内容(F2)、培养组织(F3)、培养效果(F4)为评价的潜变量,农民现有知识、能力对需求的满足程度(X1)等16个评价指标作为潜变量的显变量,构成了新型农民培养效益的评价模型。评价模型不但可以实现系统、定量地评价培训需求、培训内容和培训组织与培训效果之间的直接和间接路径系数关系,还可以对评价效果形成的原因及引发结果进行研究,可以找出评价潜变量与潜变量之间和潜变量与显变量之间的内在联系,可以为提高新型农民培训效益提出方向性改进指导。评价模型运用结构方程模型的原理,非常适合进行大样本研究,可以多方有效综合评价意见,使评价结果公正、客观、可信,从而使新型农民培养效益评价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方法体系。

二、实证分析

(一)数据来源

针对构建的新型农民培养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本研究共计设计和发放调查问卷600份,两个月后有效回收问卷484份,有效回收率达到80.67%。有效问卷调查对象来源分布统计如下:安庆,64份,占样本总量的13.2%;滁州,118份,占样本总量的24.4%;阜阳,60份,占样本总量的12.4%;马鞍山,76份,占样本总量的15.7%;巢湖,98份,占样本总量20.2%;淮南,68份,占样本总量的14.4%。

(二)模型检验

利用SPSS16.0软件进行信度检验和效度检验,检验结果为调查总量表及分量表的Cronbach α信度系数在0.743—0.928之间,说明量表内部一致性较好, KMO值在0.765—0.913之间,变量间显著性水平均为.000,说明选取的新型农民培养效益评价指标适合进行因素分析。数据量表的检验结果为具有较高的信、效度,因此基于调查问卷进行的数据统计是可行和可信的。

采用AMOS7.0软件对模型进行拟合检验,将调研指标数据调入软件,经过拟合修正后得到,模型的总体卡方值(CMIN)为652.811,卡方检验值(CMIN/DF)为1.813,自由度(DF)为360,均方根残差(RMR)为0.042,近似均方根误差(RMSEA)为0.069,比较拟合指数(CFI)为0.953,拟合优度指数(GFI)为0.903,修正拟合优度指数(AGFI)为0.889。Burnham的研究表明,以上数据能够说明该模型拟合良好,模型结构构建较为合理。

(三)实证结果

在AMOS7.0软件中对拟合修正后的模型进行计算,可以得到如图2所示的各潜变量和显变量之间的路径系数关系图:

由图2,从培养效益评价模型潜变量之间的关系来看,培养需求(F1)、培养内容(F2)、培养组织(F3)对培养效益(F4)的影响系数分别为0.907、0.475和0.177,表明培养需求(F1)、培养内容(F2)、培养组织(F3)每提高1%,培养效益将分别提高0.907%、0.475%和0.177%。培养需求对培养效益的影响最大,是提高培养效益的关键和重点,表明在新型农民培养中,我们首先要了解农民的需求,按需提供培养项目,在调查座谈中很多农民表达一致。其次,培养需求(F1)对培养内容(F2)、培养组织(F3)的影响系数分别为0.639和0.863,表明培养需求每提高1%,培养内容和培养组织可以分别提高0.639%和0.863%,表明培养需求与培养内容和培养组织的提高存在较高的正相关关系。实证结果表明,培养需求分析和按需设置培养内容、进行培养组织是提高培养效益的重要途径。

从新型农民培养效益评价模型显变量与潜变量之间的关系来看,农民现有知识、能力对需求的满足程度(X1)、农民对参加培训提高知识和能力的期望(X2)、现有培训对农民需求的满足程度(X3)、农民对获得培训机会的期望(X4)对培养需求(F1)的影响系数分别为0.319、0.534、0.647和0.561,说明在培养需求方面受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影响,农民并不真正了解自己的需求,对未来农村经济的发展缺乏认识,在新型农民培养需求开发方面必须对农民加强引导,提高认识;新型农民培训教材的适用程度(X5)、新型农民培训对需求的满足程度(X6)、新型农民培训课时数(X7)、受培训农民对培训课程的满意度(X8)对培养内容(F2)的影响系数分别为:0.755、0.857、0.363和0.817,是否按需培训对培养内容影响最大,从培养内容来看农民比较关注培训的实用性,也是培训内容设置的关键;受培训农民对授课方式的满意度(X9)、受培训农民对培训地点的满意度(X10)、受培训农民对培训组织者的满意度(X11)对培养组织(F3)的影响系数分别为0.863、0.604、0.673,授课方式对培养组织的影响最大,调查座谈中农民更多的希望是做现场指导、田间指导,避免形式主义和空谈理论;受培训农民对培训效果的感知度(X12)、受培训农民对培训课程的掌握度(X13)、新型农民培训对农民增收的影响程度(X14)、受培训农民对培训效益的总体评价(X15)、受培训农民对承担培训费用的感知(X16)对培养效果的影响系数分别为0.851、0.597、0.448、0.614、0.262,对培训效果的实际感受和对总体评价培养效果的影响较大,现有的培养对农民增收的促进作用较小,农民希望国家下拨专项资金用于培养费用的支出,分担到农民个人的培训费用要合理。

三、结论及建议

基于对安徽省新型农民培养效益的调查研究和实证分析,笔者提出对策性建议:

首先,培养需求分析是提高培养效益的出发点和根本点。实证结果表明,培养需求对培养效益的影响最大,同时与培养内容和培养组织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农民对自身需求认识不清晰。因此,在新型农民培养中,应对农民的培养需求进行分析和引导,有针对性的设计培养内容和培养方式,从而调动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培养效果。

其次,农民注重培养内容和培养方式的实用性。从培训资料内容、教师授课方式到培训地点的选择都反映了农民对培训实用性的关注,因此,在新型农民培养设计方面应力求实用,避免形式主义和空谈理论。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会议. 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08-10-20(1).

[2]朱闻军.新型农民培养问题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7,23(9):663-670.

[3]赵连平.关于新型农民培养培训的思考[J].中国农村教育,2014,221(3):12-18.

[4]周应堂.论农业劳动分工与新型农民培养[J].农业经济,2007,(2):14-17.

[5]樊春辉,高翠丽.关于《新农村建设中新型农民培育调查问卷》的调查报告[J]. 经济研究导刊,2010,98(24):33-34.

[6]石骏.农村专业合作社视域下的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33(15):21-23.

[7]赵丽媛,孙玉娟.黑龙江省新型农民培养的路径选择[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1):20-22.

[责任编辑:范君李丽]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