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五位一体”总布局视角下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生需要问题研究

时间:2024-05-08

邬旭东

摘要:基于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要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就是要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满足日益增长的民生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解决民生需要的理论基础;发展是第一要务,是不断满足民生需要的实践基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民生需要的路线图。

关键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生需要;“五位一体”

中图分类号:D66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21101(2014)06005605

Abstract:Based on the basic national conditions that our country is still and will long be in the primary stage of socialism, to solve the major social contradiction between peoples growing material and cultural needs and the backward social production involves the guarantee and improvement of peoples livelihood as well as constant fulfillment of peoples growing needs. Adhering to Marxist guidance is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peoples livelihood needs; development is the top priority and practical basis of constant fulfillment of such needs; the overall “Five in one” layout is the route chart as to how to constantly meet peoples growing livelihood needs.

Key words: the primary stage of socialism; peoples livelihood needs; “Five-in-one”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关系全局。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作出了极大努力,取得了明显成效。同时也要看到,人民群众对过上美好生活的需求也在增强,对加快民生领域突出问题的期盼也在提高。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三个没有变”: 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1]16。同时,十八大报告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明确了“五位一体”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这些对研究和深化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进一步认清我国的最大国情,为保障和改善民生、满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日益增长的民生需要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和思想指南。

一、深刻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总依据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1]16。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和基本内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条件下逐步形成和发展的。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一次在党的历史文献中出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提法。决议指出:“尽管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的阶段,但是毫无疑问,我国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由比较不完善到比较完善,必然要经历一个长久过程。”[2]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召开,系统阐发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报告指出:“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个论断,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3]。从此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成为学术理论界研究的热点,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二)把握最大国情,立足最大实际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当代中国的最大国情、最大实际。牢牢把握中国国情、立足中国实际,是我们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革命党成为执政党的基本原因。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成功实践,我们党领导人民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历史和现实充分证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完全符合我国实际,是发展的强大动力。

***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讲话时指出,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这个最大实际。习总书记强调不仅在经济建设中要始终立足初级阶段,而且在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中也要始终牢记初级阶段;不仅在经济总量低时要立足初级阶段,而且在经济总量提高后仍然要牢记初级阶段;不仅在谋划长远发展时要立足初级阶段,而且在日常工作中也要牢记初级阶段[4]。

二、满足日益增长的民生需要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的

(一)“民生需要”概念的提出

民生是综合性概念,涵盖人们生活的所有领域。对民生概念的清晰理解和准确表述是研究民生问题的基本前提。我国民生思想源远流长,萌于西周,成于春秋,盛于明清。对于民生内涵的界定,目前学术界有“均利说”、“状态说”、“需求说”、“法权说”和“权益说”等不同说法。其中民生的“需求说”认为,民生问题说到底就是要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需要问题。

马克思指出,人的需要是人的本性,人类的一切活动都首先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人的需要是人进行生产劳动的动因。我们以为,民生问题的学理研究,必须从马克思主义人学出发,对现实的人、人的需要等进行深入的探讨。因为,民生问题归根到底是人的问题;关注民生就是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关注人的需要;改善和保障民生就是改善和保障人的生存权与发展权,满足人的不断增长的各种需要。

当然,民生的需求和满足是一对矛盾,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同时代会赋予民生不同的内涵。古代最大的民生就是“民以食为天”,是满足基本温饱需要的“小民生”。进入当代,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民生需要的范围不断扩大,扩大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环境等领域,也被人们称为“大民生”。民生需要的内涵在不断地深化,外延也在不断地扩展。可以说把民生和需要结合起来、真正意义上提出民生需要概念是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不断丰富、民生不断改善的结果。

(二)满足日益增长的民生需要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任务决定的

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最早是1956年党的八大决议中提出的,“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5]。此后,一直坚持这一说法,后来加入了“初级阶段”概念,就把它界定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面临的主要矛盾”。

当前,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实质就是民生问题,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就是要保障和改善民生,就必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当前我国社会还处于转型期,也是社会矛盾的活跃期,从需要的角度看,是需要和生产矛盾运动使矛盾内部诸要素之间的张力空前增大。社会的主要矛盾仍是人民日益增长民生问题,不仅是理论问题,更是实践问题。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生需要的实现路径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落后的社会生产”限制了人民物质文化需求的丰富和扩展,“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客观上要求社会生产不断发展和提高。有效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民生需要的基础上,不断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解决民生需要的理论基础

解决民生需要问题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有科学的理论支撑。虽然马克思没有明确提出“民生”的概念,但在他的著作中闪烁着民生思想的光辉。在马克思看来, 民生是人民群众的生活需要,是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民生的实现过程是人本身满足需要、争取解放、实现自由与全面发展的历史过程。他指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存,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6]。人们通过获得经济、政治、社会、劳动的解放,不断改善民生现状,满足民生需求,进而实现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

可以说,马克思的民生思想与当代中国语境下的民生需要有着一定的契合,这就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民生需要已由过去的基本温饱解决,扩展到对更高层次、更丰富内容的生活的追求与满足。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考察马克思在民生问题上的基本思路,挖掘马克思民生思想其中的丰富内涵与当代价值,能够为认识和解决当代中国的民生需要问题提供理论与实践的指导[7]。

(二)发展是第一要务,是不断满足民生需要的实践基础

发展仍然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是因为我们的道路立足于我们的最大国情和最大实际,我们的总布局、总任务立足于我们的总依据。发展是解决我们所面临难题的根本途径,很多事关大局、事关民生的问题,不把发展放在第一位就难以解决。

民生问题实质上是发展问题,只有发展才能积累丰富的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福利水平和生活质量。***同志在新疆考察时明确指出要紧密结合改善民生推动发展,“要坚定不移实现跨越式发展,同时必须紧紧围绕改善民生、争取人心来推动经济发展”,“发展要落实到改善民生上,落实到惠及当地上,落实到增进团结上”[8]。

发展的目的,最终是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从根本上讲,发展与民生需要是一种互为依托、互为因果的关系。在处理发展与满足民生需要问题时,要注意防止两种错误倾向:一是片面追求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忽视民生需要的满足,陷入为发展而发展的误区;一是过分强调解决全部民生需要的程度和时限,把促进发展的必要资源过多地用于民生需要问题的解决,陷入杀鸡取卵的误区。

正确处理发展与满足民生需要的关系,要坚定不移地把发展放在首位,大力推进跨越式发展,为不断改善民生、从根本上满足民生需要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改善民生是促进发展的有效手段。同时,对发展而言,满足民生需要既是目的也是手段。在发展中不断改善民生、满足民生需要,才能激发起人民群众参与发展、推动发展的热情,从而为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民生需要的路线图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必须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1]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特定历史阶段不断发展完善的结果,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实践,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体现了我们党紧跟时代进步潮流,不断创新的时代精神,绘制了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民生需要路线图。

1.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的关系,不断发展经济,满足民生需要。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