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说汉语儿童人称指示语使用错误个案分析

时间:2024-05-08

彭小红+梁飞

摘 要:运用数理统计、个案研究法、观察法等方法对两名说汉语儿童从1 岁到3岁半的跟踪调查研究发现儿童习得人称指示语的顺序为:我→你→他→我们→你们→他们。此外,儿童习得人称指示语的过程中出现了各种误用现象,如:直称误用、直称与第一人称混用、第一人称与第二人称混用、第三人称误用、单数人称指示语与复数人称指示语混用。各种误用的研究分析对儿童习得指示语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人称指示语;误用;个案分析

中图分类号:H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21101(2014)03003804

收稿日期:2014-01-09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XJK013BGD033)资助

作者简介:彭小红(1970-),女,湖南涟源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语言习得。

A case study on mandarin-speaking childrens misuses of personal deixis

PENG Xiao-hong, LIANG Fei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Changsh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angsha  410114, China)

Abstract: Methods of statistics, case study and observation are employed to the longitudinal data of two Mandarin-speaking children from one to three and half years. The study shows that the acquisition order of childrens personal deixis is: I→You→He→We→You→They. In addition, there are various kinds of misuses during Mandarin-speaking childrens acquisition of personal deixis, such as: the misuse of direct claim; the mixture of direct claim with the first-person; the first-person with the second-person; the singular person deixis with plural ones and the misuse of the third-person. The analyses of different misuses are of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the acquisition of childrens personal deixis.

Key words: personal deixis; misuse; case study

指示语(Deixis)来自希腊语,利用语言进行“指点”(pointing)或标示(indicating)[1]。它从语言形式的运用方面来研究语境特征和如何根据具体的语境来理解话语,因此,它是语言和语境之间关系最明显的语言反映。S.C.Levinson将指示语分为五大类,包括人称指示语、时间指示语、地点指示语、篇章指示语和社交指示语[2]46。人称指示语是对言语活动中参与者的符号指称,包括人称代词,称谓和呼语等,是人们言语交际中的高频词[3]。人称指示语从语法上可以分为第一人称指示语、第二人称指示语、第三人称指示语。最早对人称指示语进行研究的有列文森(Levinson)对指示语的分类(见文献[2]);陈治安、彭宣维运用系统功能语言理论对人称指示语进行了研究等[4]。最近,刘晓在文献[3]中从语音、词汇、语义和语用的层面对儿童文学中的人称指示语进行了描述性的分析;许丽梅从哲学、语言学等不同的领域对西方指示语研究的观点进行系统的阐述[5]

本文只研究语法分类上的人称指示语,即第一、第二、第三人称指示语,从儿童人称指示语的习得顺序入手,采取个案研究法,从不同角度分析儿童与成人使用人称指示语情况的不同。儿童正确地理解和使用人称指示语,需要一定的语言能力来随时调整和转换话语角色的参照点。因此,儿童人称指示语习得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是儿童语言研究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而且对于研究儿童的语言发展十分重要。

一、研究设计

(一)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本文的研究语料均来自对两名说汉语儿童MHR( 女,2006年6月14日生) 和 ZHZ( 男,2005年12月22日生) 的跟踪观察。两名儿童均出生于长沙,独生子女,无生理方面的语言障碍,其父母的教育背景、职业状况、家庭经济状况无显著性差异。儿童语言发展正常,无任何听觉和言语障碍,他们的家庭成员主要以普通话为日常交流语言,语言习得较为理想。

本研究为质的研究,从长期跟踪儿童与成人自然对话的语言录音中,选择语料进行分析。研究者从被试10个月龄起开始跟踪,对儿童所处环境的自然对话过程进行录音,不对活动或对话内容进行任何规定,每次 60 分钟,每周或每两周录制一次。本研究所使用语料的追踪时间跨度为 3 年。

(二) 语料的收集和整理endprint

本研究采用录音方法收集语料,每次录音结束后,调查者对儿童照顾者进行访谈,以便对小孩的语言产出情况进行深入了解。录音后调查者根据 CHILDES(Child Language Data Exchange System) 对儿童语料的转写格式人工进行文字转写,最后再由一名非转写人员核查以保证其准确性,本研究所用的语料均来源于此。

本研究分别从MHR( 01;00; 20-03;06;08)和ZHZ ( 01;00;18-03;06;06)中选取24个观察点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得出MHR和ZHZ人称指示语的始现时间(见表1)和习得时间(见表2)。儿童人称指示语的出现并不意味着真正的习得,而应考虑它在语言中的出现频率和在句子中语法及语义功能的正确运用[6]。本研究确定的习得时间为该人称指示语出现的频率在三次以上并且儿童能正确的运用人称指示语,不再出现误用。

二、研究结果

(一) 儿童人称指示语习得顺序

从表1和表2可看出:(1)研究对象单数人称指示语的习得顺序是“我→你→他”,这项研究结果与许政援、闵瑞芳对汉语儿童人称代词的获得顺序完全相同[7],说明儿童人称指示语的获得顺序基本上一致;(2)儿童人称指示语的始现时间和习得时间截然不同,说明儿童第一次输出人称指示语时,儿童不一定能正确掌握人称指示语;(3)单数人称指示语的出现时间和习得时间明显早于复数人称指示语。

(二) 儿童人称指示语使用错误情况

1. 直称误用。

直称是指别人或自己的名字、称谓等。儿童使用直称始于一岁左右,直称是具体的名词,因此比其他的人称指示语习得更早。在话语中,如果儿童在未理解研究者的话语或者回答话语中相应的名词未习得,儿童经常使用直称来回答对话人的问题,造成直称的误用。

例1 *INA:<这是什么>[=!pointing to FATs shoes]?

*CHI:爸爸。

*INA:这是爸爸哦,这是爸爸的鞋子,是吧?

*AUN:就知道说爸爸。

*INA:这是什么?

*INA:这是鞋。

*CHI: 爸爸。(ZHZ01;06;26)

在例1中,研究者的问句“这是什么?”出现了两次并教ZHZ回答“这是鞋。”ZHZ却用直称“爸爸”来回答研究者,显然ZHZ已理解了此问句,只是未习得“鞋”这个词。因此,ZHZ将鞋子以及鞋子的所属人联系起来,ZHZ用自己习得的相关直称来回答研究者的问题,造成了直称的混用。

2. 直称与第一人称混用。

例2  *MOT:买糖给谁吃啊?

*CHI:冬冬。   (ZHZ01;07;10)

在ZHZ最初的话语中,无论处于说话者位置还是受话者一方,他并不像成人一样在一定的上下文中使用人称指示语。在例2中,ZHZ理解了他妈妈的话语“买糖给谁吃?”但他并不像成人一样使用第一人称指示语来回答问句中的谁,而是用自己的名字来回答。

从始现第一人称指示语到引用的此段录音(01;07;10),儿童习得第一人称指示语“我”尚未成熟,儿童不会用“我”来代替自己的名字,说明儿童习得第一人称指示语的过程中出现了直称与第一人称指示语的混用。

3. 第一人称与第二人称误用。

由表1和表2可以得出,第一人称指示语的习得时间和第二人称指示语的习得时间不同。在此期间,儿童在使用第一人称指示语和第二人称指示语的转换时,出现了误用现象,这种现象表明儿童在话语中掌握第一人称指示语和第二人称指示语的转换需要一个过程。

例3  *INA:小乌龟跑得快还是你跑得快啊?

*CHI :你跑得快。   (ZHZ01;11;16)

在例3中,研究者提出一个选择疑问句,ZHZ不只是简单地重复疑问句的后半部分,而是理解了研究者的问题,只是未将问句中的第二人称转化为第一人称,造成了第一人称指示语与第二人称指示语的混用。

4. 第三人称误用。

ZHZ和MHR初次使用第三人称指示语的时间分别为01;03;25和01;09;26,而习得的时间为02;00;29和02;05;26。从语料得出,初次使用第三人称指示语是在成人的指导性话语后,模仿着使用“他”(见例4和例5)。到两岁左右时,儿童开始习得第三人称指示语,但是他们是与成人讲故事时才使用,这时使用的第三人称指示语不涉及现实生活中的人。由此得出,儿童使用第三人称指示语是一个从模仿到自发使用的过程。由于第三人称指示语涉及到“远指”和“近指”,儿童在掌握第三人称指示语过程中会出现各种错误。

例4  *AUN:他说那个女的,那个洗发精,不好的洗发精就把它甩了它。

*AUN:甩了它。

*CHI:它。(ZHZ01;03;25)

例5  *MOT:它为什么要哭啊?

*CHI:打它她不哭。(MHR01;09;26)

5.单数人称指示语与复数人称指示语混用。

例6 *INI:柠檬丽都的小朋友们干嘛?

*CHI:<她她>[/]她挖沙+...(MHR02;06;11)

例6中是单数人称指示语与复数人称指示语的混用,一般是单数人称指示语指代复数人称指示语。此例句中,研究者问题中的小朋友们是复数,被试者在回答问题时,为了和前面的语法一致,应该使用她们,而MHR却用单数“她”来回答研究者的问题。endprint

三、研究结果讨论

(一)  关于儿童人称指示语习得顺序分析

许政援等的研究发现:儿童在理解人称代词时,对“我”的理解最好,其次是“你”,最后是“他”[7]337-344。本研究分析得出儿童人称指示语的习得顺序为:“我→你→他→我们→你们→他们”。

人称指示语的习得需要一定的抽象概括能力。第一人称指示语“我”指说话者本人,对“我”的概括能力要求低,而第二人称指示语“你”指受话者,其对象的变化多且复杂,因此概括能力比“我”要高。第三人称指示语“他”指第三者,对象的变化更复杂,概括水平也更高,习得的难度更大。由于概括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人称指示语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习得。

直称的使用标志着儿童逐渐在时空上将话语角色统一起来,形成一个个言语交际的图式[8]。在实际的言语表达中,第一人称指说话者本人,儿童容易认识到第一人称“我”与“说话者”之间的关系。因为人类认知事物都是从经验开始的,一旦儿童意识到这种关系,他们易于将直称中自己的名字转化为第一人称,因此第一人称指示语“我”最容易习得。第二人称习得慢是因为“你”指受话者,受话者的对象是变化的,抽象的,而直称的使用是具体的。儿童将第二人称指示语替换为受话者的直称需要更高的认知水平,因此第二人称的产生比第一人称的难度大。在言语环境中,第三人称指示语的指代更宽泛,这需要儿童认识到第三人称的指代涉及到“近指”和“远指”的区别,这需要儿童的认知水平更强因为人们在认知事物的过程中,静态的事物比动态的事物更容易认知。因此,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认知事物的水平提高,第三人称逐渐替换直称,第三人称指示语才被习得。

从儿童对外部世界的认知方式上看,其对外部世界的认知总是从个别的具体的对象开始,然后逐渐向外拓展,再由个体到群体,这是儿童认知世界的特点。与之相对,儿童对人称指示语的习得也只能从单数人称指示语发展到复数人称指示语,而很难逆转[8]105-110。

(二) 儿童人称指示语误用原因分析

在人称指示语习得之前,儿童最先习得直称,因为直称明确化,而人称指示语抽象化,在习得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错误,违反言语交际中的合作原则,主要有以下方面的原因。

1.儿童的认知发展能力。

根据皮亚杰(Piaget)的观点[9],儿童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具有质的差异的连续阶段,各个阶段的先后顺序恒定不变,所有的儿童都遵循这样的顺序。这四个阶段分为:a感知运动阶段(0-2岁),这一阶段的认知结构是感知和运动图式,儿童借助此图式可以协调感知输入和动作的反应,从而适应环境;b前运算阶段(2-7岁),儿童将感知动作内化为表象,建立符号功能,凭借符号进行思维但不符合逻辑,能表达语言概念;c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儿童的认知结构从表象图式转为运算图式,儿童的思维特点具有守恒性、可逆性和脱自我中心性;d 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儿童能在头脑中思维和想象,重建事物和过程解决问题。

儿童在1-3岁处于感知运动阶段和前运算阶段,儿童不能进行独立思维,没有特殊的语言学习能力,对语言的掌握是通过感觉、动作和简单的符号,是一种认知能力。而人称指示语的习得需要儿童的思维转换能力,儿童的这种认知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儿童在习得人称指示语的过程中容易犯错误。

2.人称指示语的自我中心性。

人称指示语的自我中心性是指说话者总是习惯将“我”作为中心,互相称对方为“你”,而言语活动外的第三人称不参与谈话[10]。在会话中,“自我中心性”不仅是人称指示语的特性,而且在儿童语言中有体现。皮亚杰从儿童自身发展阶段的角度出发,认为儿童的言语和思维都具有自我中心的性质。这种自我中心性,使得第一人称指示语更容易习得,也造成了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指示语的混用。由于人类的自我中心性,导致成人给小孩大量输入直称(儿童刚开始学说话时,成人都是先教称谓),并且儿童在初期习得的词汇是通过模仿,使得儿童更容易掌握直称,导致儿童在未理解研究者的话语或者未习得相应的名词来回答研究者的问题,却用直称替代,造成直称的混用。

3.习得机制。

模仿说认为:儿童是通过对成人语言的模仿而学会语言的。在儿童习得语言初期,是通过与成人的接触,大量的输入语言成分,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模仿,这种模仿从某种程度上对儿童习得各类人称指示语造成了混用,如:例3中ZHZ(01;11;16)对于研究者提出的问题,选择性地模仿问题中的后半部分来回答。模仿是儿童对成人语言输入内化的开始,内化过程是儿童对语言输入加工处理的过程。儿童不断的接触到别人话语中的人称指示语,运用语言加工能力对输入的人称指示语进行概括和抽象,逐渐掌握人称指示语的所指意义。因为儿童的这种概括抽象水平很低级,在人称指示语习得过程中,难免会产生各人称指示语之间的混用。从习得机制上看,直称和人称指示语的混用是儿童习得人称指示语的必经过程。

四、结语

人称指示语的使用是语言应用中的普遍现象。人称指示语的习得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也是一个替换的过程。通过对两名1到3岁半儿童的个案分析得出:儿童习得人称指示语的顺序为“我→你→他→我们→你们→他们”。在人称指示语习得过程中,由于儿童的语言能力和认知能力欠缺,导致了各种人称指示语的误用。由于个案研究对象数目有限,研究语料不够充分,今后有待做更深一步的研究以证明是否具有普遍性。

参考文献:

[1] Lyons,John.Seman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77:302.

[2] Levinson, Stephen C. Pragmatics [M].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3:46.

[3] 刘晓.儿童文学中的人称指示语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

[4] 陈治安,彭宣维.人称指示语研究[J].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4(3): 28-34.

[5] 徐丽梅.指示语研究综述[J].科教导刊,2013(2):129-130.

[6] 仓静波.汉语儿童人称习得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1.

[7] 徐政援,闵瑞芳.汉语儿童人称代词的获得[J].心理学报,1992(4):337-344.

[8] 陈长辉.儿童语言中的人称代词[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26(1):105-110.

[9] 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M].王宪钿,译.胡世襄,校.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16-32.

[10] 林素娥.汉语人称代词与指示代词同形类型及其动因初探[J].语言科学,2006(5):96-100.

[责任编辑:吴晓红]endprint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