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李大钊“妙手著文章”

时间:2024-04-23

辛远

李大钊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同时,他还是一位学识渊博的著名学者、才华横溢的诗人,曾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写了很多诗歌。这些诗歌和他写的“大智若愚能解惑,微言如闪首传真”(老一辈革命家吴玉章为1959年出版的《李大钊选集》题诗中的一句)的雄文一样,曾被鲁迅先生誉为“革命史上的丰碑”。现把李大钊所写的一些诗歌类说如下,以飨读者。

忧国忧民,用诗抒发心声

1908年,李大钊在“筑声剑影楼”写了两首七律《登楼杂感》。“筑聲剑影楼”是李大钊在北洋法政专门学校时自用的斋名。筑声,出于战国时代高渐离以筑击秦始皇的故事。李大钊将自己读书写作的小楼命名为“筑声剑影楼”,表现了当时他忧国忧民、崇尚侠义、立志推翻清王朝腐朽统治的强烈愿望。这两首感慨悲歌的七律诗是李大钊的最早诗作,其一为:“荆天棘地寄蜉蝣,青鬓无端欲白头。拊髀未提三尺剑,逃形思放五湖舟。久居燕市伤屠狗,数觅郑商学贩牛。一事无成嗟半老,沉沉梦里度春秋。”其二为:“感慨韶华似水流,湖山对我不胜愁。惊闻北塞驰胡马,空著南冠泣楚囚。家国十年多隐恨,英雄千载几荒丘。海天寥落闲云去,泪洒西风独倚楼。”写这两首七律诗时,19岁的李大钊正在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二年级读书。此诗表达了他对时局的感叹,以及对自己快到弱冠之龄却不能为国赴难的急切之情。

1909年冬,李大钊因想念友人写了两首五律《岁晚寄友》。“友”即指蒋卫平。

蒋卫平1883年1月17日生于河北滦县。1905年在永平府中学堂与李大钊结识。后到东北从事革命宣传工作,积极投身抗俄运动。1910年在黑龙江省黑河担任中方主要代表,与俄谈判四十八旗屯与红梦河金矿归属事宜。8月5日在赴俄谈判归国登船时,被俄国西伯利亚总督戈毕莎尔密令士兵开枪杀害。

此时的蒋卫平,正在东北的长春任鼓吹捍卫国权、抨击清朝政府所谓“立宪”的《长春日报》编辑。《岁晚寄友》其一为:“江山依旧是,风景已全非。九世仇堪报,十年愿未违。辽宫昔时燕,今向汉家飞。岁晚军书急,行人归未归?”其二为:“几载不相见,沧桑又一时。廿年余壮志,千里寄新诗。慷慨思投笔,艰难未去师。何当驱漠北,遍树汉家旗。”此诗是一位忧国忧民的反帝爱国志士所抒发的真实情感,字里行间饱含着异常惦念挚友之情。此诗后在天津的《言治》月刊1913年4月1日出版的第一期发表,署名“李钊”。

1910年,李大钊得悉蒋卫平惨遭杀害的消息后极为悲痛。他怀着哀惋的心情写就《哭蒋卫平》诗两首。其一为:“国殇满地都堪哭,泪眼乾坤涕未收。半世英灵沉漠北,经年骸骨冷江头。辽东化鹤归来日,燕市屠牛漂泊秋。万里招魂竟何处,断肠风雨上高楼。”其二为:“龙沙旧是伤心地,凭吊经秋只劫灰。我入平山迟一步,君征绝塞未曾回。玉门魂返关山黑,华表入归猿鹤哀。千载胥灵应有恨,不教胡马渡江来。”1913年9月1日,《言治》月刊第四期刊出《哭蒋卫平》,署名“筑声剑影楼剩稿”。

以史为鉴,用诗鞭策自己

1913年6月,李大钊与好友筱舫(原名尼鼎云,河北任县尼家庄人)、寿山(原名刘锡龄,河北滦县古冶王辇庄人)等在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毕业。北京政府陆军总部派尼鼎云、刘锡龄等用大车运送一批军火前往科布多。两人临行前,李大钊赋诗一首相赠,这首题为《筱舫、寿山将往阿尔泰,诗以赠之》的七绝诗曰:“一声笳咽一腔泪,万里城环万仞山。最是多情今夜月,共君犹自出边关。”后又写一首《前意未尽更赋一律》赠之,诗曰:“策马玉门关,不为儿女颜。悲歌辞易水,壮志出天山。”此诗对反抗强暴的侠客义士给予充分的肯定,并以战国末年易水河畔燕国志士杀身成仁的壮举,作为同学间互相勉励的精神支柱,鞭策自己和好友反对强暴,扶危济贫,舍生取义,以利天下。此诗发表于1917年4月1日《言治》季刊第一期。

1913年6月,李大钊由北洋法政专门学校毕业后,去北京住在中国社会党北京支部陈翼龙创办的平民学校里。这次的北京之行,李大钊写了如下的四首诗:

第一、第二首诗的总题目为《夕阳影里,笳鼓声中,同友人陟高冈,望圆明园故址,只余破壁颓垣,残峙于荒烟蔓草之中,唏嘘凭吊,感慨系之》(被后人改为《吊圆明园故址二首》),是李大钊与友人凭吊圆明园故址时,面对破壁颓垣,回顾当年屈辱,悲痛至极,唏嘘不止所作。其一为:“圆明两度昆明劫,鹤化千年未忍归。一曲悲笳吹不尽,残灰犹共晚烟飞。”其二为:“玉阙琼楼委碧埃,兽蹄鸟迹走荒苔。残碑没尽官人老,空向蒿莱拨劫灰。”两首诗形象地描绘出了当时圆明园的悲惨状况。中国社会党北京总部主办的机关刊物《公论》第四期(1913年7月15日出版)发表了这两首诗。

第三首诗是《玉泉流贯颐和园墙根,潺潺有声,闻通三海禁城等处,皆溯源于此》(被后人改为《咏玉泉》)。此诗是李大钊感慨帝王奢华和平民艰难之作,诗曰:“殿阁嵯峨接帝京,阿房当日苦经营。只今犹听宫墙水,耗尽民膏是此声。”玉泉是指北京西郊玉泉山上流下来的泉水,泉水流经颐和园。序中的“三海”指北京城内的中南海(即中海、南海)和北海而言。“三海”的水都是从玉泉流过来的。禁城:紫禁城,即故宫。诗中的“殿阁”指颐和园内的宫殿楼阁。“阿房”:秦始皇穷奢极侈建筑阿房宫,浪费了无数人力物力。这是指清末慈禧太后做寿时,把建设海军的经费拿去建筑颐和园削弱了中日战争时中国的海军力量,这是当时中国在海战中溃败的原因之一。此诗发表于1913年《言治》月刊第六期。

第四首诗是1913年秋,李大钊在赴日本留学之前,给友人天问写的一首诗,题为《南天动乱,适将去国,忆天问军中》(被后人改为《赠天问》),诗曰:“班生此别意何云?破碎神州日已矄。去国徒深屈子恨,靖氛空说岳家军。风尘河北音书断,戎马江南羽檄纷。无限伤心劫后话,连天烽火独思君。”此诗发表于1913年《言治》月刊第六期。

立志报国,用诗表达理想

1913年冬,李大钊前往日本留学。来到日本后住进东京牛込区户冢町520番地的基督教青年会,开始学习日语和英语。1914年9月考入早稻田大学政治学部。

1916年1月底,为了参加反对袁世凯的运动,李大钊由日本的横滨市乘船返回上海,途经太平洋时,因为对于窃国大盗袁世凯的卖国行径无比愤慨,所以就挥笔写了一首题为《乙卯残腊,由横滨搭法轮赴春申,在太平洋舟中作》(被后人改为《太平洋舟中咏感》)的五言古风,诗曰:“浩渺水东流,客心空叹息。神州悲板荡,丧乱安所极?八表正同昏,一夫终窃国。黯黯五彩旗,自滋少颜色。逆贼稽征讨,机势今已熟。义声起云南,鼓鼙动河北。绝域逢知交,慷慨道胸臆。中宵出江户,明月临幽黑。鹏鸟将图南,扶摇始张翼。一翔直冲天,彼何畏荆棘?相期吾少年,匡时宜努力。男儿尚雄飞,机失不可得。”诗中的“板蕩”指政局混乱,社会不安。《诗经》有板、荡两篇,皆咏周厉王无道;“八表”犹言八方;“一夫”指袁世凯;“五彩旗”指辛亥革命后的中华民国国旗,有红、黄、蓝、白、黑五色;“义声”指云南起义,1915年12月25日蔡锷等在云南通电反对袁世凯称帝,组织护国军讨袁;“鹏鸟”语出《庄子》,此处指南方革命势力的兴起。此诗面对太平洋“浩渺水东流”,借用大鹏鸟“徙于南溟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典故,表达了自己及当时爱国人士的雄心壮志,即不达目的,誓不罢休。此诗于1917年4月1日在天津的《言治》季刊第一期刊出。

1916年春,在日本写了一首《丙辰春,再至江户,幼蘅将返国,同人招至神田酒家小饮,风雨一楼,互有酬答。辞间均见风雨楼三字,相约再造神州后,筑高楼以作纪念,应名为神州风雨楼。遂本此意,口占一绝,并送幼蘅云》(被后人改为《送别幼衡》)的七绝诗,诗曰:“壮别天涯未许愁,尽将离恨付东流。何当痛饮黄龙府,高筑神州风雨楼。”诗中的“黄龙府”:指金国的京城(故城在今吉林省农安县),南宋岳飞率兵抗金,对部下说:“直捣黄龙,于诸君共饮。”这里指消灭了窃国大盗袁世凯,痛饮祝捷。幼衡即福建人刘以芬。此诗前两句首先指出这次送别是壮别,是去实现商量好的宏图大业,故一扫离愁别恨和凄清的调子。次句抒发理想抱负,直捣反动派老巢,痛饮黄龙府,高筑神州风雨楼。全诗对取得革命的最后胜利满怀信心,充满着激昂豪迈的战斗情怀。此诗于1917年4月1日在天津的《言治》季刊第一期刊出。

李大钊送别幼衡后不久,又一友人相无(贵州人刘明×)与他分手,于是他写了一首五律《幼蘅行未久,相无又去江户,作此送之》(被后人改为《相无去江户》),诗曰:“逢君已恨晚,此别又如何?大陆龙蛇起,江南风雨多。斯民正憔悴,吾辈尚蹉跎。故国一回首,谁堪返太和?”诗中的“大陆”指中国;“龙蛇起”指各地讨袁军的兴起;“风雨多”指战事频繁,当时讨袁军和袁世凯的反动军队正在南方作战;“斯民”即“这里的人民”;“憔悴”指饥饿贫困;“蹉跎”指自己报国的志愿没有实现,又白白错过时机的感叹;“太和”即“太平”。作者在日本写此诗,旨在感叹祖国的军阀战乱,渴望祖国人民奋起旋转乾坤,使祖国回复太平。此诗于1917年4月1日在天津的《言治》季刊第一期刊出。

托物言志,用诗描绘山景

1908年至1924年,李大钊曾先后七次在河北省昌黎县境内的五峰山(距乐亭县李大钊出生地大黑坨村36公里)山居(在韩文公祠)和政治避难,并先后写了七首白话诗。

1918夏天,李大钊第四次到五峰山避暑时,将在五峰山的感受写成了白话诗《山中即景》(三首),其一为:“是自然的美,是美的自然。绝无人迹处,空山响流泉。”其二为:“云在青山外,人在白云内。云飞人自还,尚有青山在。”其三为:“一年一度果树红,一年一度果花落。借问今朝摘果人,忆否春雨梨花白?”前两首后在1919年9月15日出版的《新青年》第五卷第三号发表。第三首则从未发表过,只是在友人的日记中幸有记载。第一首诗在清幽、邈远、阔大的背景中讴歌了大自然的美。头两句诗,全用口语,在倒装句中回环,看似平常,实则颇有深意。第二首诗更在山姿云色的描绘中写出自己的襟怀。起首两句,出现了屹立的青山、飞动的白云和登高的健儿三种形象,它们如杂技中的叠椅以一定的角度和力点而叠加。第三首则依稀可见与果农促膝相谈。

1919年10月,李大钊携其十岁的长子李葆华第五次来到五峰山。此次山居,李大钊除集中精力写了与胡适论战的公开信《再论问题与主义》外,还写了《悲犬》《岭上的羊》《山峰》《山中落雨》四首白话诗。

《悲犬》的“悲”,既在轻松中点化了诗的严肃主题,又彰显了作者鲜明的立场。“犬”虽“可悲”(看大门,摇尾乞怜),但那些政治舞台上的成了主子帮凶的人更“可悲”。作者不妥协的斗争精神溢于言表。诗曰:“我初入山,犬狂吠门前;我既入山,犬摇尾乞怜:犬哉犬哉!何前倨而后敛!”此诗发表于1919年9月15日《少年中国》第一卷第三期。

《岭上的羊》通过目睹攀援于云山雾岭之上的羊群,耳听天际传来的山羊的叫声,利用拟人化手法,表达了对善良的弱小者的深切同情,蕴藉着对邪恶的强暴者和压迫者的斥责和仇恨。诗曰:“我在古寺门前站立,山羊的声音,来自天际。看啊!岭上的羊,白的掺着黑的。一个一个的爬上山去。羊啊!我细听你的声音里:纤弱带着仁慈,悲哀含着战栗,你不曾伤过别的东西,你不曾害过你的伴侣;天天只傍着那山水,吃些草叶或草子;只有你怕人,没有人怕你;我不但不怕你,而且怜你;我不怕你,并且怜你,就是你的胜利!”此诗发表于1919年9月15日《少年中国》第一卷第三期。

《山峰》是一首托物言志的短诗,描写的是云遮雾掩的山峰头,上面长着几颗松树。片片白云停留时,它没;白云飞移时,它现。表现了青山坚韧不拔的形象和性格。正是通过这样简单的景物描写,抒发和流露出对祖国山水的热爱和颂扬,表达了作者坚定的志向与博大的襟怀。诗曰:“一个山峰头,长着几棵松树。片片的白云,有时把它遮住。白云飞来便去,山峰依然露出。”

《山中落雨》运用象征手法,抒发了作者在山中风雨中的心情:高山烟雨,飞云流瀑,象征了纷繁复杂的斗争环境。前山后山,“不知有多少樵夫迷了归路”,寄寓了对劳动人民热切关怀和血肉相连的深情厚谊,并借此告诫广大人民群众在风雨中莫要迷失了政治方向。诗曰:“忽然来了一阵烟雨,把四山团团围住,只听着树里的风声雨声,却看不清云里是山是树?水从山上往下飞流,顿成了瀑布。这时前山后山,不知有多少樵夫迷失了归路?”此诗发表于1919年9月15日《少年中国》第一卷第三期。

欢迎战友,用诗表示喜悦

李大钊和中国共产党另一重要创始人陈独秀(1879—1942)是在1918年1月开始共事的,二人都在北京大学任教。同年12月,二人创办了《每周评论》,热情讴歌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大造革命舆论,积极领导了五四运动。

1919年6月11日晩,陈独秀到北京前门外、新世界商场散发由他起草的《北京市民宣言》传单时,遭北洋政府逮捕入狱。这件事引起知识界、教育界的极大震惊,各界人士纷纷谴责,要求保释陈独秀。陈独秀9月16日获释后,李大钊于11月1日在《新青年》第六卷第六号发表《欢迎陈独秀出狱》一诗,诗曰:“你今出狱了,我们很欢喜!他们的强权和威力,终究战不胜真理。什么监狱什么死,都不能屈服了你;因为你拥护真理,所以真理拥护你。你今出狱了,我们很欢喜!相别才几十日,这里有了许多更易:从前我们的‘只眼忽然丧失,我们的报便缺了光明,减了价值;如今‘只眼的光明复启,却不见你和我们手创的报纸!可是你不必感慨,不必叹息,我们现在有了很多的化身,同时奋起;好像花草的种子,被风吹散在遍地。你今出狱了,我们很欢喜!有好多好青年,已经实行了你那句言语:‘出了研究室便入监狱,出了监狱便入研究室。他们都入了监狱,监狱便成了研究室;你便久住在监狱里,也不须愁着孤寂没有伴侶。”这首诗也是李大钊一生中写的最后一首诗。

1920年2月,李大钊为了被保释出狱的陈独秀避免再遭拘捕的危险,亲自护送陈独秀化装乘骡车离开北京,去天津转赴上海,返回了相对安全的南方。据说,在由北京去天津的途中,两人共同商议了组建中国共产党的大计,从而为党史留下了“南陈北李,相约建党”的佳话。

责任编辑 / 陈 洪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