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副词“一定”与“必定”的情态对比及相关问题研究

时间:2024-05-08

潘海峰

近义情态副词“一定”与“必定”所表达的情态功能类型不尽相同,且在表达同一类型情态时两词在情态语义和适用语境方面也有差别,这与两词情态语义的演化轨迹有关。两词的情态语义演变都是从非意志性到意志性,其中“一定”是从必要情态演化出意愿情态,“必定”则是从认识情态发展到意愿情态;两词的情态都向言者取向发展,但“一定”的主观性强于“必定”。语义地图可以清晰勾勒出两词情态方面的个性与差异。

一定;必定;情态功能; 副词化;语义地图

H042A010611

迄今为止,学界对副词“一定”与“必定”所达成的基本共识是两词意义相近且都有两个意思:①表示意志的坚决;②表示判断或推论的必然。①目前,只有潘汜津(2006)、周泽龙(2007)和孙怡(2014)三篇硕士论文涉及两词的对比研究。其中,前两篇只关注了两词的“必然义”,孙怡(2014)的研究描写有余而解释不足,没有从根本上阐释这两种意义之间的关联与演化关系。并且,根据笔者语料调查,这两种语义并未涵盖“一定”与“必定”的全部情态,比如下述两例中,“一定”与“必定”都不适合用“意志的坚决”或“推论的必然”来解释。

(1) 这双眼睛是这张脸上最清晰的部分,其余眉毛、鼻子、嘴都像用最硬的5H铅笔在白纸上飞快画出的淡淡线条,一定要在深色的背景下才能托出来。(王朔:《看上去很美》)

(2) 自然是人类的导师,我们人类的生存、人类的发展必定要改造自然,但是有一条就是我们改造的结果是不是有利于这个地球……(叶平:《生态伦理——一场哲学观念的革命》)

上述例(1)、例(2)中,“一定”与“必定”都表达了一种“必要”情态。那么,两词在表示“必要”情态时有无差异?除此之外,两词还具有哪些情态功能?在表示同一种情态时,两词有无个性差异?差异的根源何在?两词的情态演化是否具有跨语言共性?

基于上述问题,本研究拟从两词的情态语义入手,首先,从共时角度对“一定”与“必定”的情态功能进行描写与刻画,详细展示两词的意义与用法;进而分析两词在适用语境和情态语义方面的个性与差异;然后从历时角度考察“一定”与“必定”的副词化及情态语义演变轨迹,探寻两词情态功能存在差异的根本原因,在此基础上画出两词的情态语义地图。

一、 情态与功能

1. “一定”的情态功能

“一定”能表达句法主语让某事件成真或某行为实施的强烈意志与意愿。其主语可以是第一人称,也可以是第三人称。例如:

(3) 我一定要提到这件事,因为只有说到它,新的话语才能诞生,那就是女性的话语。(李银河:《女性主义》)

(4) 他一定要建新村。(李佩甫:《羊的门》)

“一定”能表达必要情态。张则顺、肖君(2015)持类似的观点。此时,其情态“力”的来源具有发散性,通常源于某种社会效力。Talmy(1988)首次用“力动态模型”(forcedynamic pattern)来分析英语情态语义,随后Sweetser(1990)、Langacker(1990,1999)等都从“力动态”的角度考察英语中情态动词的语义演变。其基本观点是情态义的发展过程也是“力”的来源和目标不断发散的过程。此种用法其主语通常是无生命的或缺省的,比如例(1)。

“一定”能表達句法主语的承诺(commissive)。关于情态的下位类别存在许多相互竞争的观点,本文同意Palmer(2001)的将承诺也看作一种情态类型。此种用法其主语通常是第一人称。例如:

(5) 她激动地说:“同志们指出的缺点,我一定改正;提出的希望,我一定努力去做。(周而复:《上海的早晨》)

(6) 不过这一次,兄弟一定尽力催办,释放政治犯这件大事,兄弟一定促其实现。(罗广斌、杨益言:《红岩》)

上述例(5)、例(6)的“一定”都表达了句法主语的“承诺”,两例的主语都是第一人称“我”,区别在于前例是显性的,后例是隐性的,是“兄弟我……”。

“一定”表示意愿和承诺的区别在于致使两种情态发生的“力”的来源不尽不同:前者完全基于句法主语的意愿;而后者的发生则是句法主语基于一定的道德规则或社会法则,它可能与主语的意愿一致,也可能不一致。

“一定”能表达认识情态,表示“推断的必然”,即言者对命题为真的必然性的看法或态度。此种用法中,除了语表形式上的主语以外,“一定”句中都含有一个“言者主语”,大多数情况下,“言者主语”都是隐性的,但都可以补出而不改变文意。例如例(7)、例(8)都可以变换为例(7)、例(8):

(7) 那一定是早起放羊的!(知侠:《铁道游击队》)

(7) (我想)那一定是早起放羊的!

(8) 朱延年一定倒霉,福佑一定关门。(周而复:《上海的早晨》)

(8) (我想)朱延年一定倒霉,福佑一定关门。

有时“言者主语”会直接出现在语境中。例如:

(9) 我想他一定也是个挺漂亮的人。(杨沫:《青春之歌》)

(10) 我猜你一定是想家、想妈妈,对吗?(杨沫:《青春之歌》)

“一定”还具有言语行为情态功能,这里的“言语行为情态”是指情态的“言语行为”用法。关于“言语行为”是不是一个独立的情态类型还存在争议,但在情态领域确实存在着“言语行为”用法这一点上,学者们意见基本一致。本文对“言语行为情态”的理解与Narrog(2005,2010)一致。表达指令(directive)。此种用法时,整个句子通常使用祈使语气,而句中主语通常是第二人称或其缺省形式。例如:

(11) 你一定要把我的战士们找回来!(杜鹏程:《保卫延安》)

(12) 一定要把他斗得服帖。(周而复:《上海的早晨》)endprint

综上,“一定”可以表达意愿、承诺、必要、认识和言语行为五种情态功能,见表1。

2. “必定”的情态功能

与“一定”一样,“必定”也能表达意愿情态,且其句法主语也可以是第一或第三人称。但二者的适用语境有区别:“一定”多用于表示未然的某一个体事件,如例(3)、例(4);而“必定”多用于表示惯常事件。例如:

(13) 若乡邮员因故未来,傍晚我必定去半里外的邮政所取。(1998年《人民日报》)

(14) 他每个星期天必定要买一盒香烟,而且肯定是万宝路,每次买新烟之前,旧烟就给我了。(王小波:《未来世界》)

“必定”能表达必要情态,与“一定”一样,致使“必定”产生必要情态的“力”的来源和目标也具有发散性。但二者的情态语义有区别:“一定”强调的是“情理之必须”,即致使“一定”产生这种情态的“力”通常源于社会、道德规则或权威意志;而“必定”所表达的“必要”情态通常基于自然或社会法则。例如:

(15) 帝国主义的自身是不能失败的,必定要我们加之以正义的惩创,他们才能失败。(苏雪林:《棘心》)

(16) 开始建立人脉时,你的为人必定要热心,你的贡献越大,价值越大,反过来,别人愿意替你付出的也越大。(当代\\网络语料\\网页\\C000022)

并且,除了表达“条件之必要”以外,“必定”还能表达“客观情势之必须”,而“一定”则无此用法。例如:

(17) 任何一个阶级社会里面,把握着社会物质基本生产手段的阶级,同时必定要占有或支配社会基本的精神生产手段。(当代\\CWAC\\APB0063)

(18) 科学作为一种观念形态的东西,必定受制于物质生产力的状况和水平,……(当代\\CWAC\\AHE0024)

上述例(17)、例(18)中的“必定”都表达一种“客观情势之必须”的情态,且都不宜换成“一定”。

“必定”也能表达承诺,其句法主语通常也是第一人称。例如:

(19) 而我也承诺,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必定全心全力,致力为香港创造一番新的成就!(新华社,2002年6月份新闻报道)

“必定”也具有认识情态功能,能表现言者推理世界中的必然性。与“一定”一样,“必定”句中也存在一个言者主语。因此,其句法主语可以是事件的施事也可以是与事件相关的其他成分。例如:

(20) 既然令兄如此看重,必定色艺双绝,名不虚传。(姚雪垠:《李自成》卷2)

(21) 后来孙家来祭,他又晕倒了,这里边必定有蹊跷。(刘震云:《故乡天下黄花》)

综上,“必定”可以表达意愿、必要、承诺、认识四种情态功能,见表2。

表2“必定”的情态功能及表现形式

情态类型意愿必要承诺认识

“力”的来源句法主语的意志自然或社会效力社会效力或句法主语意志言者的推理

句法主语形式第一、三人称无生命主语或主语缺省第一人称有/无生命主语

二、 个性与差异

1. 情态语义

第一部分第二节中比较了“一定”与“必定”在表达意愿和必要情态时,存在适用语境和情态语义的区别;不仅如此,两者在表达承诺和认识情态时也存在差异。

首先,同样是表达承诺,“必定”的“力”的来源多为社会法则,即其更侧重于体现准则规章、法律道德等社会道义情态。因此,“必定”表达的承诺常常带有誓言、誓约、预言的性质。笔者在CCL语料库中以“我必定”为关键词搜索到120例例句,除去表达认识情态和主语意愿的36例以外,表达主语承诺的71例中,宗教誓约占53例(《古兰经》48例、《圣经》5例)。例如:

(22) 如果那样,我必定赏赐他们从我那里发出的重大的报酬。(《古兰经》)

(23) 你曾说,我必定厚待你,使你的后裔如同海边的沙,多得不可胜数。(《圣经》)

其次,在表达认识情态时,“必定”与“一定”的意义和用法也存在差异。“一定”侧重于主观推断,如例(7)至例(10)。而“必定”倾向于以一定的事实或事理为前提而做出必然性判断。如例(20)、例(21)两例中分别以“令兄如此看重”和“孙家来祭,他又晕倒了”为前提,做出“色艺双绝,名不虚传”和“有蹊跷”的判断。

值得注意的是,“必定”在表達“情势之必须”时,其句法主语也常常缺省。但表达“情势之必须”与“事件之必然”两种情态时,“必定”前后项之间的关系是不同的。因此,可以从其前后项之间的关系来区别两种情态语义。当表达“情势之必须”时,“必定”的后项是前项的条件;而当表达“事件之必然”时,其后项是前项的结果。例如:

(24) 要挨近秦王身边,必定得先叫他相信我们是向他求和去的。(《中华上下五千年》)

(25) 太阳出入造成的明暗交替出现的规律,必定给先民们以极深的感受,……。(《中国古代文化史》)

上述两例中,例(24)中的“必定”表达的是“情势之必须”,后项“先叫他相信……”是前项“挨近秦王身边”的条件;例(25)中的“必定”表达的是“事件之必然”,后项“给先民们以极深的感受”是“太阳出入……的规律”的结果。

此外,“必定”与“一定”在表示认识情态功能时,其出现语境也并不是完全相同的。“一定”可以出现在各种语体中,而“必定”多用于正式语体、庄重语体中。笔者从CCL当代语料库中抽取了相声小品、电视电影、口语语料和应用文语料四类进行考察,相声小品类包括《传统相声大全》和《郭德纲相声集》等,电影电视类包括文艺类的影视剧集和非文艺类的《百家讲坛》等,应用文语料包括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类的一些学术文献。其中前三类代表非正式的口语语体,后一类代表正式的书面语体。“必定”在这四类语料中出现情况如表3表3中的“有效用例”指排除其他情态和重复性用例以后,“必定”表示认识情态的用例情况。。endprint

从表3可以得出:第一,“必定”多用于正式、庄重的书面语体中。表3中“必定”在前三类中的有效用例总共69例;而在第四类学术语体中则是223例。第二,“必定”表示认识情态功能的用频高于非认识情态功能的用频。表3第二列“必定”用例指其所有的情态用例(包含少数重复),第三列的有效用例则是指其认识情态用例,

从这两列对比中可以看出,“必定”表示非认识情态的用例远远少于其认识情态用例。

综上,“一定”与“必定”的情态功能差异概括如表4。

2. 与相关词语的连用与搭配

与助动词“要”连用。“一定”与“必定”都可以与要连用。“必定”与要连用时,以表达认识情态为主,必要情态次之,只有少数表达意愿情态。笔者在CCL语料库中搜索到498例“必定”与“要”紧邻共现句,其中表达意愿情态的只有36例;表示承诺的12例且都出自《古兰经》;其余450例或表示认识情态或表示必要情态。CCL语料库中,“一定”与“要”连用时主要表示意愿、承诺和指令,其次表示必要情态,极少表示认识情态。可见,虽然都可以与助动词“要”连用,但连用时两词所提取的“要”的义项有区别。《现代汉语八百词》中助动词“要”有5个义项,依次为①表示做某事的意志;②须要,应该;③表示可能;④将要;⑤表示估计,用于比较句。“必定”主要提取义项③和义项②,“一定”则主要提取义项①和义项②。从两词与“要”的连用来看,“一定”侧重于意志情态,“必定”侧重于非意志情态。“一定”与“必定”对“要”的义项提取情况见表5。

与否定词“不”搭配。“一定”的五种情态功能中,意愿、承诺和指令都不能直接用“不”否定。在无标记无语境的情况下,否定形式“不一定”倾向于否定认识情态。CCL语料库中笔者搜索到6,980条“不一定”例句,除极个别用于否定必要情态,其他皆否定认识情态。“必定”的四种情态功能都不倾向用“不”否定,CCL语料库中,笔者共搜索到“不必定”28例,有效用例22例,其中19例“不必定”是否定必要情态,3例否定认识情态。“必定”的认识情态功能通常用“未必”来否定。二者的否定情况见表6。据沈家煊(2010,2015,2016)汉语的否定分为“直陈否定”和“非直陳否定”,直陈否定用“没/无/未”,非直陈否定用“不/非”;前者是“有的否定”,关涉客观的“有无”问题,后者是“是的否定”,关涉主观的“是非”问题;前者客观性强,后者主观性强。从与否定词的搭配来看,同样表达认识情态,“一定”的主观性强于“必定”。

与语气词“吗”“吧”“的”的搭配。作者分别以“一定是$15吗/吧/的”与“必定是$15吗/吧/的”为关键词,在CCL语料库中搜索到有效用例如表7。

表7至少得出两点:第一,“一定”与“是”连用的比例远远高于“必定”。而汉语中“是”具有主观性和非直陈性特征(沈家煊,2015:647),据此,有理由得出“一定”的主观性强于“必定”。第二,语气词“吗”“吧”“的”所表达的肯定语气依次增强,“一定是”和“必定是”与三词搭配使用时,所在句的推断性也依次增强;而就它们的搭配比例来看,有理由得出在表示认识情态时,“必定”的推断性强于“一定”。

三、 发展与演化

1. “一定”的副词化与情态演变

“一”“定”共现大约出现于西汉时期,是副词“一”与动词“定”构成的状中性短语,意为“一旦(经)确定/(固)定下来”。例如:

(26) 今夫权衡规矩,一定而不易,不为秦楚变节,不为胡越改容。(刘安:《淮南子·主术训》)

(27) 地制一定,宗室子孙,虑莫不王。(贾谊:《新书》卷二)

六朝时,“一定”中“一”意义虚化,整个短语的意义偏向于动词“定”,“一定”有词汇化倾向。例如:

(28) ……,而所施用,意无一定,此皆两有所失者也。(葛洪:《抱朴子·内篇》卷六)

(29) 丧乱以来,事物屡变,冠履衣服,袖袂财制,日月改易,无复一定。(葛洪:《抱朴子·外篇》卷二)

上述例(28)、例(29)中的“一定”都用在否定词“无”后,“意无一定”和“无复一定”分别有“不能确定”和“不能固定/定下来”的意思。

同一时期,动词“定”演化出情态副词的用法,其情态意义有二:一表示句法主语/施事的意志;二表示言者的认识情态。例如:

(30) 咄!婢,我定得饼,不复与尔。(《百喻经》之六七)

(31) 贼既过淮,不容迩退散,要应有处送死者,定攻寿阳,吾当遣援军也。(《南齐书》第二十四卷)

上述例(30)表示“我要得饼”的坚定意志。例(31)则表示言者对“攻寿阳”事件发生可能性的肯定。

“定”演化出情态用法并未加速“一定”的副词化历程。唐代起,由于句法位置的不同,“一定”走上了两条不同的演化道路:陈勇(2011)认为副词“一定”是动词短语“一定”先凝固为形容词,然后由形容词进一步虚化为副词。见陈勇:《“一定”的虚化及两种语义的分化》,载《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第605609页,作者认为形容词“一定”与副词“一定”是两条演化路径。

经常独用的短语“一定”基本凝固成动词,主要体现在其前出现了“既”“已”等表示完成时的副词,表明短语“一定”中表示时间的修饰语“一”的意义完全虚化,“一定”演变成动词。意为“确定、固定”。例如:

(32) 法既一定,不得违之。(《唐会要》卷三十六)

(33) 法已一定,理无再变。(《大唐西域记》卷第八)

同时,已经成词的“一定”经常性地用于定中性结构“一定之X”中,其中“X”是名词,“一定”做名词性成分的修饰语而逐渐演变为形容词。例如:

(34) 各於当条见义,亦无一定之理。(《故唐律疏议》第二卷)endprint

(35) 皆言唐兴之初,虑恐用刑无一定之律,吏无所遵守,以致刑罚不中,所以命群臣定律也。(《唐律疏议·进律疏表》)

上述例(34)、例(35)两例中的“一定”用在“一定之X”结构中,可以看作形容词,有“规定的、固定的”的意思。

两宋时期,动词性的“一定”经常与其他谓词性成分连用,形成连动结构。例如:

(36) 又云:人情一定不复动摇传。(《册府元龟》卷五百四)

(37) 如今数家之学,如康节之说,谓皆一定而不可易,如何?(《朱子语类》第四卷)

连动结构中的两部分本来是并列关系,而随着表义重点落在“一定”后的谓词性成分/结构上,前面的“一定”就虚化为状语性修饰成分。并且,随着表义重点的后移,“一定”的表述性逐渐减弱,情态性逐渐增强。例如:

(38) 这两个物事,不是一定住在这里底物,各以其所正为常。(《朱子语类》第七十六卷)

(39) 如今便一定把著他短处,便一齐没他长处。(《朱子语类》第一百二十卷)

上述例(38)、例(39)两例中的“一定”似乎都可以看作是表必要情态的副词。

“一定”的副词化大约在元代才真正完成。彼时,副词“一定”主要表示句法主语/施事的意志和表示言者的揣测两种情态语义,而这与情态副词“定”的用法基本一致。例如:

(40) 谁想爹爹苦不放过,一定要招做女婿。(高明:《琵琶记》)

(41) 万一在先一样的价钱麽,一定亏本,谁肯带来呢?(《老乞大新释》)

上述例(40)中的“一定”表示施事的意愿,而例(41)中“一定”表示言者对“亏本”必然性的推断。

在明朝,“一定”出现了表示承诺和指令的用法。例如:

(42) 师父已在此间,老孙这一去,一定救他出来。(《西游记》第八十二回)

(43) 国王道:捎书人不可怠慢,一定整治筵宴待他。(《西游记》第二十九回)

上述例(42)、例(43)中,前例的“一定”体现了(孙悟空)对“救他出来”的承诺,后例中的“一定”则体现了国王发出“整治筵宴待他”的指令。至此,副词“一定”的用法与现代汉语基本一致。“一定”的情态语义发展见图1。

2. “必定”的副词化与情态演变

情态副词“必”早在周代的文献中就出现了。据笔者对CCL语料库中周代文献《春秋》《诗经》《尚书》和《周易》的考察共发现“必”的39个用例,大致可归结为三种用法:①意志之坚决;②条件之必要;③推断之必然。据CCL语料库,“必”在《左传》中还出现了表示祈使、命令的用例。如“初,魏武子有嬖妾,无子。武子疾,命颗曰:必嫁是。疾病,则曰:必以为殉!”(《左传·宣公十五年》)而《左传》的成书年代大约是春秋末战国初。由此可以得出“必”表“祈使、命令”用法的出现时间比其他三种情态用法晚。现代汉语中,“必”的这一用法主要由“必须”承担。例如:

(44) 百姓有过,在予一人,今朕必往。(《今文尚书·周书·秦誓上》)

(45) 岂其食鱼,必河之鲂?岂其娶妻,必齐之姜?(《诗经·小雅·鱼丽》)

(46)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周易·坤》)

上述例(44)至(46)三例中,例(44)中“必”表示“朕”堅决要“往”的意志,例(45)中的“必”表示道义情态的“必要”,例(46)中的“必”则表示言者对“有余庆”和“有余殃”的必然性的认识。

情态副词“必”与动词“定”的共现始于战国时代,最初是跨层连用。例如:

(47) 谓戎夷其能必定一世,则未之识;若夫欲利人之心,不可以加矣。(《吕氏春秋·戎夷解衣》)

(48) 故明据先王,必定尧、舜者,非愚则诬也。(《韩非子·显学》)

上述例(47)、例(48)两例中“必定”都是情态副词“必”与动词“定”的跨层连用,其结构分别为“[必[定[一世]]]”和“[必[定[尧舜]]]”,此时期,动词“定”后常接名词性宾语,是表义重心,其认知凸显度大,不容易与其他成分粘合成一个单位,因此,此种情况下“必定”不易成词。

汉魏六朝时代的经书中,“必”与“定”连用的例子多起来,并且其后常接其他动词性成分,一方面“定”的动词功能逐渐衰退、动作义逐渐减弱,另一方面“必定”由语义重心地位退居非语义重心地位,而处于非语义重心地位的语段中最容易发生句法成分间边界消失的变化,此时的“必定”开始出现词汇化的倾向。例如:

(49) 此想成者,灭除五万亿劫生死之罪,必定当生极乐世界。(《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50) 愿其舍命之後必定得生。(《大悲莲华经》)

唐代已经成词的“必定”具有形容词和副词两种用法,但副词用法并不多(CCL3例,汉籍5例)。例如:

(51) 原其所以,本其所由,非物有自然之名,理有必定之称也。(《艺文类聚》第19卷)

(52) 生生勤苦学,必定睹天师。(《寒山拾得诗》)

上述例(51)中的“必定”宜看作是形容词,有“规定的、确定的、固定不变的”意思。例(52)中的“必定”宜看作是副词,表示必然的推断。

两宋时期,“必定”作副词的用例逐渐多起来。例如:

(53) 梁刘潜奉寡嫂甚谨,家内目细必定谘嫂与妻子,朝夕供事未尝失礼,人称之位豫章内史。(《册府元龟》卷七百九十四)

(54) 若必定要无,下梢犹恐未能尽去。(《朱子语类》第四十四卷)

(55) 若不尽见,必定有窒碍处。(《朱子语类》第十九卷)

上述例(53)至(55)三例中的“必定”都是情态副词,例(53)中的“必定”具有意愿情态功能,表达的是句法主语“刘潜”将“家内细目”都“谘于嫂与妻子”的意愿;例(54)中的“必定”表达必要情态功能,其“力”的来源和目标已经发散;例(55)中的“必定”则具有认识情态功能。此三种情态功能同于单音副词“必”。endprint

元明时期,“必定”的形容词用法消失而只有副词用法。除了能表达意愿、必要和言者认识三种情态以外,“必定”还出现了表达承诺的用法。至此,副词“必定”的意义基本与现代汉语一致。元明时期,副词“必定”的用法以“认识情态”用法为主。据作者对“陕西师范大学汉籍全文”语料库的检索,元代语料中共搜集副词“必定”50例,其中只有1例“非认识情态用法”。即“我又不是苏州人,难道撒半价不成?九锭钞必定要的”。(全元南戏《杀狗记》)明代语料中共搜集到197例,其中“非认识情态”25例(实际共27例,其中2例重复)。例如:

(56) 若是姜子牙将吾弟果然如此,我与姜尚誓不两立,必定为弟报仇,再图别议。(《封神演义》第六十三回)

(57) 过路的人必定要把三牲等供物献到神庙的殿下,这才能通过。(《剪灯新话》第三卷)

(58) 可惜裴秀才,明日不过午,必定掩泉土。(《全元杂剧·山神庙裴度还带》)

(59) 子牙曰:“此卦要你依我才准。”刘乾曰:“必定依你。”(《封神演义》第十六回)

上述例(56)至(59)四例中,例(56)中的“必定”體现了(殷郊)“为弟报仇”的强烈意愿;例(57)中的“必定”体现了“过路人要把三牲等供物献到神庙的殿下”的必要性;例(58)体现了言者对“明日不过午而掩泉土”这一事件必然性的态度和看法;例(59)中的“必定”体现了“刘乾”对“姜子牙”的承诺。“必定”的情态语义发展见图2。

四、 结论与余论

Traugott和Dasher(2002)通过考察英语情态动词“must”与“ought to”的情态化得出,如果一种语言中存在“道义认识”的多义现象,则其情态语义演变规律是从道义情态向认识情态演化。Bybee等(1994)对情态范畴的跨语言调查显示,“从道义情态到认识情态”的演化过程虽然也存在于印欧语系以外的语言中,但主要局限于欧亚大陆语言区。总体来说,与“从道义到认识”相比,“从义务到祈使”“从认识到劝告”的演变频率更高。Narrog(2005,2010)在援引英语、日语等语言的历时数据,特别是在Bybee等(1994)情态跨语言调查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情态语义演变模型,该模型尝试将情态与语气和以言行事整合进同一张语义地图中。Narrog的情态语义模型基于两个维度:横向维度分为意志性和非意志性两个模块。原则上,从意愿情态发展到非意愿情态或从非意愿情态发展到意愿情态的概率是相等的(也就是说,在Narrog看来,从道义情态发展到认识情态和从认识情态发展到道义情态的概率是相等的)。纵向维度是从事件取向到言者取向。历时来看,情态语义总是沿着言者取向不断增强(即情态语义不断由基于事件向基于言者)的方向发展,Narrog认为这是语义不断主观化的过程,从语法化的角度就是从情态到语气和以言行事的演变过程。这一模型中纵向维度和横向维度基本上是相互独立的,具体见图3。

这张语义地图中,Narrog将情态界定为缺乏事实性(或者作为对某一命题的相对有效性的背景),此图中语气也被视作语义范畴,包括祈使、感叹等句末的语气小句,而这些都具有言外之力。Narrog认为既然模态范畴不是必须经历语气标记阶段才具有以言行事力量的,因此,该语义图中言语行为情态包含语气。

据Narrog的情态语义模型,笔者将“一定”与“必定”的情态语义制成如下语义图(见图4和图5)。

共时来看,“一定”具有必要、意愿、认识、承诺和指令五种情态功能,虽然承诺和指令都具有以言行事之力,但承诺只涉及言者意向,而指令则是言者让听者实施某种行为,涉及交互主观性;“必定”不具有指令情态功能,据此可以认为“一定”的主观性强于“必定”。这一论断也可以从两词其他四种情态语义的对比和与相关词语的连用与搭配的考察中得到印证。

历时来看,“一定”的情态语义演化路径是:必要→意愿和认识→承诺和指令,“必定”的情态语义演化路径是:认识→意愿和必要→承诺。可见,“一定”与“必定”的情态语义演化都是从非意志性到意志性,只是“一定”是从必要情态演化出意愿情态,“必定”是从认识情态发展到意愿情态。而“必定”在副词化之初就先演化出认识情态似乎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必定”表示认识情态功能的使用频率高于非认识情态功能的使用频率。另外,在“一定”的五种情态功能中,指令情态出现最晚,也印证了“交互主观化以主观化为前提并蕴含主观化”(Traugott & Dasher 2002; Trugott 2003)的观点。

最后,从历时演化来看,两词的情态化过程与副词化过程交织在一起。而从两词的情态语义发展可以得出,语义演变不会发生在真空环境中,任何语言演变都离不开使用这些语言的社会和文化背景,离不开特定社会(社区)和文化中言听双方的交际互动。另一方面,正如张谊生(2014:11)所言,汉语的语素是形音义三位一体的,在语义演变过程中,词语所含语素本身的语义积淀,还一直会影响其功能、语义和用法。当然,“一定”与“必定”的情态演化路径不像英语情态动词“must”那样,从道义情态到认识情态,先于两词出现的情态副词“必”“定”对两词的演化路径是否产生影响,影响到何种程度,这又是另外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Bybee, J., R. Perkins, and W. Pagliuca. The Evolution of Grammar —Tense, Aspect, and Modality in the Languages of the World[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4.

[2] Langacker, R. W. Subjectification[J]. Cognitive Linguistics,1990,1:538.

[3] Langacker, R. W. Losing Control: Grammaticization, Subjectification, and Transparaency[G]. Andreas Blank and Peter Koch ed.,Historical Semanticas and Cognition.Berlin/New York:Mouton de Gruyter,1999:147175.endprint

[4] Narrog,H.Modality, Mood, and Change of Modal Meanings—AN Perspective[J]. Cognitive Linguistics,2005,16:677731.

[5] Narrog, H. (Inter) subjectification in the Domain of Modality and Mood—Concept and Acrosslinguisticr ealities[G]. Davidse,Vandelanotte and Cuyckens ed., Subjectification,Intersubjectification and Grammaticalization. Berlin: Mouton de Gruyter, 2010:385430.

[6] Palmer, F. R. Mood and Modality [M]. 2nd edi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7] Sweetser, E. From Etymology to Pragmatics: Metaphorical and Cultural Aspects of Semantic Structure[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8] Talmy, L. Force Dynamics in Language and Cognition[J]. Cognitive Science, 1988, 12:49100.

[9] Traugott,E.C. From Subjectification to Intersubjectification[G]. Raymond Hickey ed., Motives for Language Change.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124139.

[10] Traugott, E.C., and R.B. Dasher. Regularity in Semantic Change[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

[11] 陳勇. “一定”的虚化及两种语义的分化[J].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605609.

[12] 吕叔湘. 现代汉语八百词[M]. 增订本.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13] 潘汜津. 表必然的副词“一定”“肯定”“必定”“势必”的对比考察[D]. 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14] 沈家煊. 英汉否定词的分合和名动的分合[J]. 中国语文,2010(5):388399.

[15] 沈家煊. 汉语词类的主观性[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15(5):643658.

[16] 沈家煊. 汉语否定词的分合说明什么?[R]. 锦州第二届主观化理论与语法研究学术研讨会主题报告,2016.

[17] 孙怡. 同义副词“必”“必定”“一定”的对比分析及对外汉语教学策略[D]. 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18] 张斌. 现代汉语虚词词典[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19] 张谊生. 从夸张类别到穷尽方式与强调程度[R]. 上海第六届现代汉语虚词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学术研讨会主题报告,2014.

[20] 张则顺,肖君. 副词“一定”的情态意义和相关功能研究[J]. 汉语学习,2015(1):8592.

[21] 周泽龙. 必然类语气副词研究[D].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

[22]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现代汉语词典[M]. 第6版.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endprint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