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城乡统筹协调发展背景下的特色乡村旅游模式选择

时间:2024-05-08

华 杰

摘要:基于对不同类别的乡村旅游资源优势分析后发现,因地制宜地选择不同类型乡村旅游模式及其策略,方能有效地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推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关键词:产业型;考验型;宣教型;乡村旅游;城乡统筹

中图分类号:F061.5;F06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439(2008)03—0030—02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党的十七大报告也提出“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和自然协调发展”。本文在借鉴四川部分乡村旅游景点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拟对城乡统筹协调发展背景下如何利用各地的旅游要素、优势或特点,因地制宜地整合乡村旅游资源,选择各地适合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对实现乡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进行探索。

一、利用城市区位优势与资金优势,合理规划建设,人为自觉改造环境,发展产业型观光休闲乡村旅游

《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工作部门都要明确自身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职责和任务,特别是宏观管理、基础产业和公共服务部门,在制定发展规划、安排建设投资和事业经费时,要充分考虑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更多地向农村倾斜。”

随着我国城市发展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城市数量和规模都在不断扩大,据2005城市可持续发展南宁国际会议资料显示,我国100万人以上的特大城市已有49个,50万至100万人的大城市有78个,20万至50万人的中等城市有213个,20万人以下的小城市320多个。在这些城市间,以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发展带动周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格局正日益显现,有些特大城市所在区域的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态势已初现端倪。由于文化、政治、经济、交通等因素的影响与作用,以特大城市为中心,乡镇和乡村为连接纽带的城市与城市之间将不断形成相对聚合的城市群,如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环渤海城市群、厦泉漳闽南三角地带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辽中南城市群、中原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海峡西岸城市群、川渝城市群和关中城市群等。在这些城市群里,处于中心的特大城市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城市群中的乡村旅游基础资源的区位优势和中心特大城市相对集中的政策与资金优势,加上成熟的招商引资环境与资本运作及项目经营管理经验,高屋建瓴并富有创意性地创建产业型观光休闲乡村旅游模式,并通过发展产业型观光休闲乡村旅游促进区域内的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政府或开发商选择产业型观光休闲乡村旅游模式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在规划和建设阶段就必须具有超前的战略眼光,要从空间场地、交通通讯、医疗卫生、水电气公共设施配套等方面为项目打好产业化发展的物质基础,避免项目发展不久就遭遇规划或配套设施落后的瓶颈;二是要依托专家学者加大研究力度,进行精心策划,既保护原生态,又形成新景观。通过提炼整合新旧景观,不断增强景区的吸引力和文化内涵,满足人们多样化、多层次的观光休闲文化需求;三是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有选择成系统地吸纳企事业单位带项目参与景区的建设开发,尽量形成和扩大核心产业规模,拓展延长与核心产业有关的产业链,多开发与核心产业有关的产品项目,多生产提供与核心产业有关且附加价值高的商品;四是要注意旅游服务的规模和档次布局。要有意识地发展满足不同消费水平和消费类型的游客的消费需求。要既不贪大求贵,价格过高,又不低水平重复建设,造成景区内严重同质化的恶性价格竞争。

二、依托民族文化,保持民俗特色,整合乡村优势,发展参与体验型文化原生态乡村旅游

纵观人类文化的发展历史可以发现,没有民族的就没有世界的,越是民族的就越可能成为世界的,越具独特民族特性的事物就越有生命力。人们旅游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人们希望暂时脱离自己的现有的生活环境与模式,去见识和体验一些不同的文化,感受一些不同的生活方式,并在体验和感受这种差异性过程中放松身心,学习知识,享受旅游的快乐。在这类旅游中,游客所到之处的所见所感与自己日常生活原有模式与感受的差异越大,景点的吸引力就越强,游客的收获就越丰富。中国有56个民族,其中不少少数民族千万年来由于独特的生存自然环境和历史传统,形成了自己民族非常独特的、不可复制的民族特色与文化,为我们依托独特民族文化和民俗特色,整合乡村文化优势,推进参与体验型文化原生态乡村旅游提供了丰富的基础性资源。

要发展参与体验型文化原生态乡村旅游,一是旅游点必须确实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物质文化基础,而且承载这种民族文化的旅游物质文化资源在具有独特性的同时还要有一定的完整性和量的规模,以满足接待游客基本的空间场所需要。其次是要有推广和展示这种独特民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条件和途径。第三是当地政府与原住地村民要规范和克制自己的旅游接待行为及节奏,处理好民族传统文化与民俗特色旅游物质资源的保护同规模化进行旅游产业开发之间的矛盾,避免杀鸡取卵的破坏性开发或掠夺式的过量接待游客对特色旅游资源造成损毁。第四是要在尊重本民族传统文化,维护本土传统文化严肃性与本土旅游资源原生态的同时,根据社会进步和人们审美需求的变化,不断革新展示、宣传、推广自己旅游景点的方法与途径,既要避免参与体验型文化原生态乡村旅游沦为谄笑迎奉的无尊严的“风尘美女”,也要避免参与体验型文化原生态乡村旅游成为躲在深宫自恋的“绝色公主”。

三、开发革命遗迹景点,弘扬革命文化内涵,利用政策扶持优势,发展宣教型红色文化乡村旅游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乡村占了中国绝大部分面积,中国历史上绝大多数反抗压迫、反抗剥削、追求解放的革命和起义都由农民发起并发生在农村,为广大乡村留下了丰富的革命遗迹。尤其是中国共产党将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开展由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取得全国革命斗争胜利的过程中,更是将众多的革命遗址如夏夜繁星般地撒播在了广袤的乡村大地上。为我们开发革命遗迹景点,弘扬革命文化内涵,发展宣教型红色文化乡村旅游提供了丰富的旅游基础资源。

近年,党中央、国务院也从政策上加以扶持,把发展红色旅游作为一项重大战略进行部署,大力支持红色旅游基础设施项目建设。2005至2006年,国家在国债资金中安排了红色旅游专项资金11亿元,支持101个红色旅游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国家旅游局也规划到2007年争取有5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年接待规模达到50万人次以上;到2010年争取有8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年接待规模达到50万人次以上,实现红色旅游产业化。2006年全国红色旅游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对江西、湖南、陕西、四川等11个省(区、市)及井冈山、韶山、延安、广安等7个红色旅游重点城市进行的跟踪统计和抽样调查显示,2006年红色旅游接待总人数达到13405.8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525.28亿元。从瑞金到韶山,从延安到广安,从红岩村到西柏坡,红色文化休闲观光宣教型乡村旅游的持续发展,成为了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一个助推器

发展宣教型红色文化乡村旅游首先要积极争取政府部门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依托并挖掘整理当地的红色旅游资源,提炼出具有景点独特性的革命遗迹的红色文化内涵,形成景点鲜明独特的看点,并建成展示这种文化的物质场所与载体。其次,要尽量与周边其他的旅游景点联合起来,最好是与就近的红色旅游景点联合起来,由点成线,通过线上景点类型和数量的增加来丰富景点的内涵,提升旅游线路的宣教效果。第三,要尽量开发好旅游服务环境和具有本景点特色的旅游纪念产品。虽然这类景点具有红色文化宣教特点,但绝大多数游客对基本的吃、住、行、玩、购还是很看重,要挖掘景点自身的红色文化内涵,推出有自己特色的服务种类与旅游纪念产品来提升景点的吸引力和亲和力。

(编辑:弘流;校对:段文娟)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