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陈抟易学思想中的宇宙生成论

时间:2024-05-08

孔又专

摘要:陈抟继承了《易传》的“太极”说,在其《无极图》、《易龙图》、《先天图》中,第一次把无极作为道教哲学最高范畴,与太极并列使用,并结合道家的宇宙观,阐述了宇宙的生成和万物的衍生。陈抟融合易老,无极一太极的宇宙生成学说,对道教哲学之宇宙生成论富有创新性发展,从而使宇宙生成和生死解脱变得切实可行,其宇宙生成学说不仅为道教“以易解老”打开思路,而且给宋明理学以理论启迪。

关键词:陈抟;无极-太极;宇宙生成论

中图分类号:B244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3/j.issn.1671—6477.2009.02.019

一、融合易老、无极—太极的宇宙生成学说

北宋以前,虽然道教哲学表述宇宙本原多用“道”、“一”、“元气”、“玄”等范畴,但“无极”、“太极”的概念在先秦道家中已可见。《老子》第28章云“知其白,守其黑……复归于无极”,《庄子·在宥》云“故余将去女,入无穷之门,以游无极之野。”并将“无极”作为道之别名,与“婴儿”、“朴”等连用。道教产生以后,无极被神格化,作为道的化身的至尊神,《无上秘要》卷50有“无极大道太上老君”,唐李少微注《度人经》日“元始有十号,一日自然,二日无极”,《上方大洞真元妙经品》亦有“上方无极太上灵宝天尊”、“上方无极太上道德天尊”,把由道所化的元始、灵宝、道德三清神灵,都称之为无极天尊。《庄子》云道“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指出《易》之太极相当于“道生一”之“一”。唐著名道士吴筠日“天地不能自有,有天地者太极;太极不能自运,运太极者真精。真精自然,惟神惟明,实日虚皇,虚皇高居九清,乃司玄化,总御万灵,乾之以动,坤之以宁,寂默无为,群方用成”。

陈抟继承了《易传》的太极说,在其《无极图》、《易龙图》、《先天图》中,第一次把无极作为道教哲学最高范畴,与太极并列使用,并结合道家的宇宙观,阐述了宇宙的生成和万物的衍生。“两仪即太极”。所谓“两仪”,就是指阴阳二气,在人身则为呼吸之气。它先天地而存在,但它是物质的“气”。“无者,太极未判之时一点太虚灵气,所谓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是也。”“两仪未判,鸿濛未开,上而日月未光,下而山川未奠,一气交融,万气全具,故日太极”。也就是说,太极是个混沌交融的气团,当天地万物还没有产生的时候,这个原始的混沌气团内就已包含着万物之气。太极无极都是指具有物质性的气,是因先后发展不同而区分的两种有差异的状态,无极在先,从无极到太极,属于天地形成之前的状态,就像人体处于孕育胚胎的状态,基于太极一无极的宇宙生成论而绘的《无极图》,就是通过不同层次的修炼,最后达到“炼神还虚,复归无极”的境界,这是人生超越层次,是一种先天本然状态,在这种过程中,无极一太极有本体下落到人生问题,被实际运用来解决生命超越问题。这个混沌气团叫作“太极”,叫作“易”。

易者,大易也。大易,未见气也,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循之不得,故曰易。易者,希微玄虚疑寂之称也。乃易变而为一,一变而为七,七变而为九,九复变而为一也。一者,形变之始也,清轻者上为天,重浊者不为地,冲和气者中为人,谓之易者,知阴阳之根本是有于是也。

这与老子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宇宙生成论基本一致。陈抟实际是借用老学语言表述《易》之“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学说,换句话说就是“元极而太极”。所谓“无极”,也就是宇宙的胚胎。即易、道、无极等范畴在宇宙本原的意义上统一起来,易学与老学在陈抟的宇宙生成论里巧妙融合。

他的再传弟子陈景元在《道德真经藏室纂微篇》中明确把“一”与“太极”等同,即将道教“道生一”转化为儒道结合的“道生太极”,于是,道教“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宇宙生成模式自然转化为易老结合的“自然生太极,天地生阴阳,阴阳生万物”模式。宋元道士杜处逸沿着陈抟“太极是一”、易老相通的宇宙生成思想进一步发挥。

经曰“道生一”。一者道之子,谓太极也。太极即混元,亦太和纯一之气也,……万物之先有天地,天地之先有太极,太极之先至虚至静,有一未形者在此,其为天地之根也。

陈抟以老解易、易道相通、太极是一的宇宙本体论,融合了道家本体论和儒家太极说,并与道教内丹学紧密结合。李道纯明确指出,道教炼养金丹即是修炼性命复归于太极。张三丰则以无极为无名,太极为有名,无极与太极是道生天地万物过程中的两个阶段。

所谓无极而太极者,不可极之极之谓也。……丹书云:真心不动以后,复有无极真机,言太极之妙本也。“所谓太极则是”人心静定,未感物时,湛然无理,即太极之妙也。

夫道者,统生天生地生人生物而言,含阴阳动静之机,具造化玄微之理。统无极生太极,无极为无名,无名者天地之始;太极为有名,有名者万物之母。因无名而有名,则天生地生人生物生矣。今专以人生而言,父母未生以前一片太虚,托诸于穆,此无极之时也;无极为阴静,阴静阳亦静也。父母施生之始,一片灵气投入胎中,此太极之时也;太极为阳动,阳动则阴亦动也。自是而阴阳相推,刚柔相摩,八卦相荡,则乾道成男,坤道成女矣。故男女交媾之初,男精女血混成一物,此即人身之本也。

同时,这种模式给宋明理学以思维的启迪。周敦颐提出“自无极而为太极”是宇宙万物生成的根本,“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即自无极而太极,太极阴阳动静而产生五行,而生人和万物。程颐:“散之在理,则有万殊;统之在道,则无二致。所以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太极者道也,两仪者阴阳也。阴阳,一道也。太极,无极也”。朱熹进一步发挥,“无极而太极,只是说无形而有理。所谓太极者,只二气五行之理”,“既有此理,便有此气,既有此气,便分阴阳,以此生许多事物”。

二、宇宙生成论中的阴阳动静辨证说

陈抟融合易老,无极一太极的宇宙生成学说,使道教哲学之宇宙生成论有了创新性发展。他继承《易传》的太极说,并结合道家的宇宙观,明确指出宇宙的生成和发展的动力是事物内部阴阳二气的辨证运动。

两仪即太极也,太极即无极也。两仪未判,鸿濛未开,上而日月未光,下而山川未奠,一气交融,万气全具,故名太极,即吾身未生之前之面目。两仪者,人身呼吸之气也;鸿濛者,人身无想之会也;日月者,人身知觉之始也;山川者,人身运动之体也。故四者之用,运之则分为四象,静之则总归太极。

这是说,太极是个混沌交融的气团,在其内部包含着阴阳两个对立面,这两个对立面并不是毫无相关、截然分开的。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依存的矛盾的统一体。“阴阳交互,动静相倚,周详活泼,妙趣自然”。阴阳这一对矛盾,既对立,又互相渗透着。左方自震(东北)位一阳始生,

而离(正东)位,而兑(东南)位,到达乾(正南)位为纯阳,至此,阳达到极盛,动极而静,阳开始向阴转化。由巽(西南)位一阴,而坎(正西)位,而艮(西北)位,到达坤(正北)位为纯阴,至此,阴达到极盛。静极复动。阴阳动静,互为其根;此衰彼盛,彼消此长,阴阳两种力量不停地运动变化着,因而引起整个世界的变化,天地万物的生长和发展都根源于太极内部阴阳的矛盾运动。《老子》的“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庄子·外物》中“阴阳错行,则天地大刻,于是乎有雷有霆,水中有火,乃焚大槐。”这就已经透露出阴阳相守的观点。

到了东汉时期,魏伯阳《周易参同契》中也有这种思想,“坎戊月精,离已日光,日月为易,刚柔相当”。五代彭晓注:“坎戊月精者,月阴也,戊阳也,乃阴中有阳,象水中生金,虎也;离巳日光者,日阳也,已阴也,乃阳中有阴,象铅中生汞,龙也。”与其同时的道教典籍《太平经》更详尽地阐述了这种学说。《太平经》中说:“极上者当反下,极外者当反内;故阳极当反阴,极于下者当反上;胡阴极反阳,极于末者当反本。……今真人自若愚罔,未洞于太极之道也”。《参同契》、《太平经》中的阴阳学说,后来成为宋明道教修炼内丹的理论基础。陈抟吸收了这种学说,并把他与《周易》结合,用以阐述宇宙的生成变化,从而使《周易》的阴阳说有了很大的发展变化。《参同契》说:“易谓坎离,坎离者乾坤二用。二用无爻位,周流行六虚,往来既不定,上下亦无常,幽潜沦匿,升降于中,包囊万物,为道纪纲”。从整体上看,陈抟《太极图》就是一个坎离相交,阴阳消息的宇宙生成模形。其坎三卦阴中含阳,为月;离三卦阳中含阴,为日。坎离日月的升降运动,便产生了万物。

陈抟由阴阳的对立统一,得出了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辩证动静说。“动而生阳,静而生阴。生阴之静,非真静也,是动中舒缓处耳,亦动也。”在这里,陈抟辩证地处理了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他认为,动与静是太极在产生万物过程中呈现的两种状态,它们是对立统一的,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不能把二者绝对地对立起来。所谓“动”,是指激烈状态的运动;“静”是舒缓状态的运动,并不是“真静”,即绝对的静止。按照这种观点,太极即使处在“静”的状态下,也在运动之中。这就是说,世界的本原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陈抟的这种辩证动静思想,既是对《老子》、《易传》动静观的继承和发展,又是对魏晋玄学动静说的批判。李远国先生认为,中国哲学史上陈抟第一次提出了“静亦动”的辩证命题。这是陈抟在批判继承前人动静观的基础上从理论上对一切都在运动的思想作了高度概括而得出的可贵成果。

三、《伏羲六十四卦次序图》、《河图》和《洛书》与宇宙生成模式

陈抟将其阴阳动静唯物辨证的宇宙生成学说以《伏羲六十四卦次序图》及《河图》、《洛书》中的“象”和“数”精准图解出一个系统的五行生克、宇宙生成图式,宇宙化生、万物发展过程不劳文字解说,昭然图示。

所谓“象”,《系辞》“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至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陈抟“易者,象也,依物象以为训,故六十四卦皆有取象”。所谓“数”、《系辞》“参伍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遂成天地之文。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陈抟“生数,谓一二三四五,阴阳之位也,天道也;成数,谓六七八九十,刚柔之德也,地道也。以刚柔成数,而运于阴阳生数之上,然后天地交感,吉凶叶应,而天下之事,无能逃于其间矣”。即“易学,意、言、象、数,四者不可阙一。其理皆见于圣人之经,不烦文字解说。止有一图,谓先天方园图也,以寓阴阳消长之说”。就象而言,是乾与坤;就数而言,是奇与偶;就理而言,是阳与阴。这三位一体的观念,是易学的理论基石,正如邵雍指出“意、言、象、数者,易之用也”。“夫意也者,尽物之性也;言也者,尽物之情也;象也者,尽物之形也;数也者,尽物之体也。……尽物之性者谓之道,尽物之情者谓之德,尽物之形者谓之功,尽物之体者谓之力”。三者的关系以“理”为根本,象和数只不过是表示“理”即阴阳消长的模式而已,阴阳运动推动象和数演化过程。

在《伏羲六十四卦次序图》中,陈抟则用象构成了一个系统的宇宙生成模式。此图为先天四图之一。陈抟说:“先天诸卦,初以一阴一阳相间,次以二阴二阳相间,倍数至三十二阴、三十二阳相间”。所谓一阴一阳即两仪;“二阴二阳”则为四象,亦即太阴、少阴、太阳、少阳。“倍数”,即四分为八,八分为十六,十六分为三十二,三十二分为六十四卦,以此分化推行,无穷无尽。

宇宙的生成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这个过程大体上可以分作五个阶段。首先,从不具有任何确定形状和性质的混沌气体的“无极”,过渡到含有阴阳、动静性质的“太极”。这是宇宙生化的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由于“太极”自身的运动,包含在太极中的混沌未分的阴阳开始显现,逐渐从太极中分化出来。第三个阶段,从阴阳到四象。陈抟认为,任何物质都是矛盾对立的统一体。阴中含阳,阳中包阴。从阴中分化为太阴和少阳;从阳中分化为少阴和太阳。这是由气的形态转化为形质形态的初步阶段。四象仅有形没有质,所以还未成物。第四个阶段,从四象到八卦。由太阳产生乾和兑;少阴产生离和震;少阳产生巽和坎;太阳产生艮和坤。至此,自然界最基本的物质天、地、雷、火、风、泽、水、山生成了。它们有形有质,处于物质发展的高级阶段。第五,从八卦延伸演化,到六十四卦,这是万物生成发展的最高阶段。到了这一阶段,万物繁衍,“是以生生不息,变化万殊“。整个自然界在元气永恒地运动中,生成、发展、衰亡着。

天一与地六合而成水,乾坎合而水成于金,冬至节也。地二与天七合而成火,巽离合而火成于木,夏至节也。天三与地八合而成木,艮震合而木成于水,春分节也。地四与在丸合而成金,坤兑合而金成于土,秋分节也。天五与地十合而成土,离寄于已而土成于火也。凡此皆言其成形矣”。

而《河图》、《洛书》结合起来,就可以看到一个由“天地生成之数”构成的阴阳消长、五行生克的宇宙生成模式。这是一种阴阳消长,五行相生的图式。其中奇数属阳,偶数为阴。

四、结论

陈抟易道相通,太极是一的宇宙生成学说,不仅为道教以易解老打开思路,而且给宋明理学以理论启迪,北宋以前,儒家基本上不谈宇宙生成与万物化生,但陈抟无极一太极宇宙起源及演化思想,传到周敦颐和邵雍的手中,进一步得到了发展和演变。周敦颐吸收运动用陈抟的太极说,重新建立了一个“自无极而太极”的宇宙生成说;邵雍发挥了《先天图》的关键处“太极”的内涵,用“心”、“道”偷换了“气”。他说:“心为太极,又日道为太极。”。“即一方面他继承陈抟宇宙生成的象数演绎思想,另外从中阐发先天环中思想,契合儒家性命之学。

责任编辑文格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