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图形设计中本土文化资源的现代性转换

时间:2024-05-08

辛艺华

摘要:在现代设计语境下,图形设计应合理运用本土文化中传统图形资源,避免设计思维上的盲目崇洋,强调自我更新。本土文化中传统图形资源的可利用性较强,中国元素在当下尤其具有明显的现实意义及文化承载量,但还要以开放的心态吸收国际上现代设计中优秀的构形方法,注重探寻在现代设计中新的话语方式与思维方式,从而灵活运用本土文化资源以实现其现代性转换。

关键词:图形设计;本土文化资源;形式语言;现代性转换

中图分类号:JO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3/j.issn.1671—6477.2009.02.026

图形设计是视觉传达设计的核心内容,长期以来,国内对于该领域的研究呈现两种发展趋势:一种是偏重于文化学角度,强调传统图形意义的解释;还有一种则是强调图形的形态构成,认为外在形态是内在意义借以表达的方式,是内在涵义的外化和物化,因此注重图形形态构成的方法和规律。显然,在图形学研究领域的这两种趋势均不可偏废。不过本文认为,在设计艺术学科正在蓬勃发展之际,图形设计本土文化资源的现代性转换问题应值得关注。

一、图形设计与现代性

本文所指图形设计的现代性是一个较宽泛的概念,是通常人们认为一个设计是否现代的一般意义上的认定,而不是局限于设计史上的现代主义流派。它包括三个方面,即图形设计的现代构成性、科技性及传播性。

(一)图形设计的现代构成性

现代设计以设计的功能性为依据,从注重装饰形式的变化发展成为“少则多”的形式,并立足于解决物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从而使物能在最大限度之内满足大众的生理与心理的需求。正因为现代设计这种形式与功能的同一性,使得对于基本设计元素——点、线、面、体等抽象几何形及其构成形式的理性研究,成为现代设计的视觉基础,对现代设计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由此产生出设计的抽象性风格,表现在图形设计中则具体为构成性。这种由理性原则所发展而来的抽象构成性,是在适应机器工业生产过程中发展出来的,作为西方现代设计所经历的一个重要阶段,直到今天还有着巨大影响,赫伯特·里德甚至认为:“设计是抽象艺术家的一种职能”。

究其原因,现代设计的发展与传统设计的一个较大差异在于它在设计理论上的自觉,因为现代设计与现代设计教育基本在同时开始发展,所以,现代设计几乎从一开始就确定了自己所追求的设计目标,并且能够通过自己的教员和学生的传播迅速而广泛地确定现代性的标准,最突出的例子就是包豪斯学院,由伊顿所开创的强调抽象构成的基础课程,使设计教育第一次比较牢固地建立在科学的、理性分析的基础之上,而不仅仅是基于艺术家个人的、非科学化的、不可靠的感觉。包豪斯对现代设计的功能化探索和现代设计教育整套体系的建构,给现代设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与此相同,以功能主义、新理性主义和构成主义为核心的乌尔姆设计学院,其教育理念也是同样强调设计的系统化、模数化、多学科交叉化的发展,这些都是现代平面设计理性发展的重要根源。

由于抽象构成理论完全摆脱“像”与“不像”的形式束缚,反映出图形设计对形式感追求的成熟。图形设计终于走出了自然形的束缚,在视觉传达功能上显示了自身的优势,提供了一个有高度效率的视觉体系。这种抽象地展现形态内在本质和个性表现力的形式感,应视作人类视觉形式上的革命。不同的是,在后现代语境中,抽象性的构成只是设计中的一个属性而己。

(二)图形设计的现代科技性

现代设计从一开始就依托工业革命带来的科技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更发生了巨大变化,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来自于设计技术的变化。比如工业设计,早期企业一般只要求提供造型设计、外观设计即可。20世纪90年代之后,企业开始要求提供从使用者的调查研究到工程设计、模型制作、原形生产、人体工程学研究、电脑软件设计等完整的设计配套服务。新思想、新技术、新形式构成现代主义设计的总体特征。

图形设计的现代科技性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伴随科技发展电脑普及带来图形设计视觉语言的变化。20世纪80年代以来,电脑逐渐成为设计的主要工具,设计专用软件的发展使它逐步取代了大量的人力劳动,其丰富的图像处理技巧开拓了图形设计视觉语言的新境界,整体设计技术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设计的发展,也使图形设计呈现出依赖高科技和设备的新的活力;其二是印刷技术与材料的发展带来图形设计呈现方式的变化。从雕版、活字到照相制版、电子分色、数码彩喷,从传统印刷中常规的卡纸、哑粉纸、铜版纸到特种纸,其特定的印刷原理和制版工艺、摄影方式、印刷材料、印刷设备产生出特定的印刷方法和印刷效果,加强了承印物的多样性,印刷技术和材料的发展使电脑图形设计得以高清晰、高保真地呈现。现今,在国际各种设计比赛中,作品的印刷生产工艺水平也是评判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类国际印刷技术与纸制品加工展览会,成为展示国力与技术的博览会;印刷设计学院、印刷美术设计专业或印刷设计课程成为培养专门人才、复合人才或设计师的必修之课;其三是高科技孵化新的传媒形式促使图形设计表现形式发生变革。图形设计必须通过一定的媒介得以实现,高科技的发展,使媒介由单一纸质拓展为多种媒体并存:书籍、报纸、杂志、电影、电视、互联网、手机等等,不同媒介有不同的特性,图形设计依媒介不同呈现多种表现形式。

总的来说,“因为技术缩短了手工劳动的时间,因此设计家要在观念上、在使用技术的潜力上比较高低,观念和创意日益显得重要”。技术和科技的革命给现代图形设计以动力,现代图形设计也依赖于技术和材料的创新而不断发展。现代设计就是“不断吸收新的科学技术,采用新材料、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更新换代,不断提出解决多样化与标准化关系的新方式”。

(三)图形设计的现代传播性

科技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重视信息的传播,图形设计的形式语言也因时代所需更强化传播的特征,从而让使用者最大限度地缩短阅读时间,并在阅读文字或图形、图像时具有最高的准确性和最低的了解误差,进而实现相互沟通,引起互动行为。

图形设计强调自身是一种对话形式,是以物化形态来存储、传递信息,并作为重要的信息载体,充斥着人类的社会生活。设计的根本目的,在于信息的充分释放,其实质是将所传达的信息与情感诉诸于受众的视觉。设计形态与信息密不可分,缺一不可,既不存在没有信息的物化的设计形态,也不存在没有物化的设计形态的信息。所谓视觉传达,亦即视觉信息的传达,它的起点是人,终点也是人——经由视觉媒介将信息传达给人。

此外,图形设计形态蕴含着两种信息:显现性信息和隐含的潜在性信息。任何事物只要能成为艺术的对象,就会蕴含具体的特定意义,传递某种具体信息。一般认为,意义不是独立和外在的东

西,意义总是蕴涵于载体(或语音、或文字、或图形)之中,决不可能脱离载体而独立存在,所谓“有意必有形,有形必有意”,意和形实际上是一种异位而同体的同构关系。图形设计的创作过程,其实就是在寻找能与现实世界的意义产生同构的艺术形式符号的活动。

当然图形设计的现代语境还必然受到世界经济、政治与文化的影响,并会不断产生新问题,如设计与生态、设计与环境、设计与社会和谐等等。理清图形设计的现代性特征,使我们能进一步讨论为何图形设计需要本土化,同时又需要进行现代语境中传统图形语言的现代性转换。

二、图形设计的本土化意义

(一)图形设计与现代语境

全球化的一种现实就是使我们的社会由信息和传播网络联结起来,表现这一现象的关键词是“一体化”:地理尺度的一体化,还有设计、产品和市场,甚或活动范围的一体化。在这种全球化语境下的现代设计领域中,各种思想发生着激烈的碰撞和融合,“今天,人们更为关注的是每一种文化和每一个社区在用什么方式接受和适应世界传播网络所传播的信息。特殊因素与普遍因素之间、国家因素与国际因素之间的谈判如何进行?特性文化还能否存活?它们能够适应吗?抑或将走向毁灭?”全球化迫使我们去考虑当代中国图形设计所面临的发展与挑战。

从文化的视角看,西方现代社会的发展始终是以技术理性和人本精神为核心的,当技术理性取代了人本精神的终极关怀,最终导致异化的全面统治时,为了实现人自身发展的跨越,就必须确立一种新的文化精神。当前全球文化的生成正“表明文化的认同已愈来愈趋向于一种流动而多元的状态”。所以当社会愈趋理性时,虽然这是马克斯·韦伯曾预言过的“合理化”发展过程,社会也愈来愈进入“麦当劳”化的铁笼,因为“合理的系统可以用来否定人的理性”。因此,全球化时代人类的文化精神就要求否定技术理性的绝对性和非人性,实现全球性的文化认同,使各个不同地域、民族的文化真正超越地域性的存在,在世界范围内自由地流动,在这样的前提下,图形设计的本土化意义凸现出来。

传统图形语言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的审美风格及其所代表的理念始终与人的生存密切相关,中国传统图形设计中追求和谐、节制、朴素和含蓄的思想也与中国传统的人文、自然、哲学观一脉相承,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思想内涵和文化趣味。运用传统图形符号为创意元素的图形设计在传达出具有民族文化意象的视觉信息的同时,形成富有个性和文化内涵的视觉形象,这是其他任何表现形式所无法比拟和不可替代的,特别是在交流全球化这一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图形符号的形态与意义,在文化与文化的碰撞中更能显示它独特的魅力。

所以,尽管传统曾经是现代设计的死敌,现代性的文明进程甚至在其开端是与传统决裂,20世纪30年代陈序经提出“全盘西化”和“走出东方”的思想等等,在新的历史阶段,人们开始“发现东方”,是全球化的独特语境促使传统图形语言与现代设计得以紧密融合。

(二)图形设计与本土化

通常,所谓“中国视觉文化的问题意识,主要是指我们在考察中国视觉文化时必须具备某种中国的本土视野和理论,但本土问题意识又是建筑在对本土问题结构的深刻体认基础上的。……中国本土问题,它们虽与西方当代文化有联系,处于全球化的背景纠葛之中,但问题的产生和语境则是完全的中国问题”。中国图形设计本土化资源的特殊文化语境和历史要求我们必需寻找和建构有效的研究模式和方法。

“本土化”一词,从语义上说,就是使某一事物发生转变,适应本国、本地、本民族的情况,在本国、本地生长,具有本国、本地、本民族的特色或特征。“本土文化的复兴反映了全球化浪潮中各民族对自身文化的重视与关爱,各种不同的本土文化对自身的维护也加速了文化全球化的进程”。民族现代性的本土化强调的是在现代性中坚持文化传统,具体到中国图形设计的“本土化”,大体就是我们常说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元素”这类图形符号。这里,中国元素指的是与西方现代文化明显不同、经过“西方”文化渗透而保留下来的中国本土的文化价值、文化生产、文化传统和文化遗产。

图形设计的本土化主要研究的是这些约定俗成的中国元素所承载的文化意义、民俗事理及表现形式,以及在文化传承上是如何摒弃、吸收与转换从而形成自身的合目的性。通过这些研究,将使我们能够更全面地把握传统图形符号的价值和特征,多方面地观照传统图形符号与文化间的关系而非仅局限于外在的形式。

同时,对于图形设计来讲,本土化的要求更富有目标性,力求以鲜明的形象、民族化的特征、现代材质等达到多种设计元素的综合体现,因此,本土化的图形设计能够通过民族文化的软作用,增加现代产品的营销、竞争的文化形象,使受众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进一步满足人们多层次的审美需求。

(三)图形设计与传统图形资源

具体地说,本土文化中传统图形资源主要属于传统民族民间艺术的范畴,而民族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由民众创造并享受的文化艺术,是民众智慧的结晶,传统图形是带有原创性的艺术,它构成了民间艺术的基础,正是传统图形的淳朴气息以及强烈的地方色彩深深吸引着当代设计师们。

法国著名哲学家阿尔都塞认为,社会历史的基础和发展进程是历史诸因素多元决定的结果。在任何情况下,社会机体存在和发展的动因总是由复杂的矛盾群构成,历史现象或事件从来就不只有一个原因,而是有众多原因,要全面描述某一历史时期,就必须看到历史现象的错综复杂性。本土文化中传统图形资源的发展也是如此,有许许多多的因素在起作用,当然这些因素的产生原因、意义、活动场合和范围不尽相同,有些因素甚至根本不同,当它们汇合成一个整体时,便对本土文化中传统图形资源的发展产生作用。

对本土文化中传统图形资源的文化价值研究,主要应该在传统民间艺术中去寻找,尽可能把各种类型来源不同的现象采纳在一起,以便对每一个现象加以充分地解释,扩大文化认识的基础,提炼表现主题精神的中国元素及形式。再读传统,我们可以再次认识到,“传统”中的个别价值和观念从“传统”游离出来之后,并没有也不可能很快地消失,它们与许多“现代”的价值及观念不但相激相荡,而且相辅相成。

因此,当我们将传统图形资源与设计的现代性联系在一起时,传统图形即成为设计的现代性生长的资源。置身于图形设计这一现代语境之中,我们一方面以中国元素的设计话语叙事方式来表达思想,一方面以开放的文化心态与国际设计界保持一种对话的姿态,加强交流与沟通,只有这样,我们在全球化设计的现代性语境中才会有自己的言说系统和话语权,才会避免盲目随从或断然拒绝的选择态度,从而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

三、图形设计与现代性转换

(一)图形设计的价值在于达成沟通

在全球化的设计艺术语境中,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如何才能相互沟通和理解,以达到文化上的相互认同呢?在这个问题上,图形符号所具有的跨文化通约性特征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张法认为:如果说文字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性符号,那么,图像就是一种跨文化的符号。……它使以文化性为主转变到以全球化为主。图形设计中符号的呈现方式是形式语言,研究传统图形资源的现代性转换,应该强调对中国元素这类图形符号形式语言所构成的传统设计语境的转换研究,以寻求在不同的现代设计语境中图形符号在话语方式上如何协调一致,从而达到信息传播的通畅,并进一步相互认同和理解。

语言学家雅柯布森认为:说话者把一段话传送给受话者,要想使交际运行起来,这段话还需要有一个所指的语境,需要有一套说话者和受话者之间完全或者至少是部分共有的代码;最后,还需要有接触,接触是说话者和受话者之间的一条物理通道和心理联系,它使双方能够进入并且保持交际状态。换言之,信息传播必须涉及说话者(编码者)和受话者(解码者)都能理解的语言环境。语言学家告诉我们,任何一种语言系统都具有语言的普遍现象,那就是它一定具有语言的某些结构特征,由此看来,现代设计中,图形符号运用风格各异的形式语言传播可识别最终被理解的信息,也正是因为它们具备了形式语言的某些结构特征,并构成了相互认同和理解的语言环境。

本土文化资源中传统图形形式语言的现代性转换,探寻的就是现代设计中形式语言的发生原因及结构特征,进而研究本土图形符号的形式语言在结构上实现现代性转换的可能,以期完成设计的“文化整合”。我们强调“整合”,是因为“整合”含有时间和空间二种维度。时间维度,即一种文化将自身历史上的种种特质整合到当下状态中来,成为现状文化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构成部分;空间维度,即一种文化将异于自身的周围地区的特质整合到自身中来,亦成为现状文化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构成部分。传统图形符号借助于与现代设计形式语言的整合,最终是使中国元素能融入现代设计的语境之中,形成以中国元素为特质的话语叙事方式,由此推进不同设计文化之间的理解和互补。

(二)传统图形资源现代性转换的路径

本文认为存在着以下三种路径。

第一,由模仿到创造。所谓现代设计,并不纯粹等于“西方设计”,但由于历史的原因,现代设计在我国的兴起时间不长,纵观国际设计界,西方式的设计早已一统天下。“现代”意味着交流与沟通,而西方模式已适应了现代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现代,因此,中国传统图形资源向现代的转换,不可避免地要与西方发生多维的联系,必须对西方设计作历史性的观察和学习。

普希金曾指出,模仿并不一定是“思想贫乏”的表现,它可能标志着一种“对自己的力量的崇高的信心,希望能沿着一位天才的足迹去发现新的世界,希望能掌握自己所尊崇的范本,并赋予它新的生命”。模仿往往是艺术家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学习手段,对图形设计而言,现代性转换不可能凭空而生,模仿不失为一种再创造的方式。

模仿的直接结果就是受到“影响”。各种“影响”的种子都可能降落,然而只有那些落在条件具备的土地上的种子才能够发芽。图形设计中模仿也是对转换可行性进行再创造的研究过程,是将模仿对象的形式语言加以变革,以适应全球化设计语境和自身传统的需要。因此,这种再创造可以看到模仿的“有意义的影响”,它渗透在设计作品之中,并通过设计作品的形式语言再现出来。例如,日本现代设计大师福田繁雄的部分作品受荷兰错觉图形大师埃舍尔的影响很大,他把空间错视、图地反转等理念以视觉符号的形式重现在他的作品上,使他的作品跨越民族和语言的藩篱而具备“国际性语言”的特质。

第二,形式语言的重构。“形”是指图形所表现出来的物象的外形和结构。中国传统图形中蕴涵着前人的无限巧思,表现在形的创意上,其夸张的特征、意境的表现形成了中国图形设计独特的构形风格;表现在结构的创意上,S形、卐形、十字形、同形、菱形、回字、米字、九宫格、散点式、二方连续、四方连续等所形成的“平视体”和“立视体”两大经营位置的方式,被公认为是中国的民族形式;这种特有的外形与结构,形成了对称、均衡、重复、条理、回转、对比、虚实相生的具有中国气派的中国装饰。如何将传统图形形式语言纳入到现代设计的形式语境之中,使其具有现代设计的构成性特征,西方设计中形(构形)与骨格(结构)的抽象构成形式语言的借鉴与运用,将会既维持传统图形的精神含义,保留传统图形的神韵,又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例如,香港设计师靳埭强就是主张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西方现代设计的理念中去,他的设计并不是二者的简单相加,而是在对中国文化深刻理解上的融合。在他设计的中国银行标志中:几何形的方圆正负形重叠,整体简洁流畅,暗合了中国古钱的形象,表达天圆地方之意,又借助于图地反转,将中国银行的招牌“中”字巧妙的凸现出来,这件设计也因此成为靳埭强融贯东西方理念的经典之作。

第三,意义的建构。图形设计创意的最终目的自然是编码,并且期待着广大的受众。同时这种编码还不是为了传递一般的信息,它还具有文化传承的使命——任何一个民族,都要有一个持久稳定且最显著的文化根性充当链条。在设计领域,传统图形符号同文字一样同出一源,满足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的各种需求,印证了人类的本质力量,具有与其他地域文化相区别的强烈的识别性和其本身的内聚性。同时,它源于人们的生活,是社会性的、整体性的、类型化的文化基础和永恒的动力。但是,如果直接照搬传统,或止于传统,就会流于古旧、没有新意,甚至摆脱不了市俗气,只有对传统进行新的演绎和建构才能给传统注入新的活力。

只是具体到如何在图形设计中实现传统图形资源的现代性转换,则没有一个现成的模式和捷径,我们设想:通过学科交叉性思维应是寻求转换路径的合理方法。从这个层面上看,图形设计属于视觉语言设计,相应地在很多方面也具备了语言学的特征。或许可以借助于语言学中“语言层级结构系统”的分析方法,来寻求图形设计的建构。传统图形资源的建构可以从两个方面人手:一是对传统图形符号进行意义的横向拓展,通过异质图形符号间同类意义的合成或集成,深化图形意义的表达力度。二是对传统图形符号进行纵向挖掘,探求意义形成的基本视觉符号,并运用新的结构进行重新组合,在构形上寻找新的意义切入点,并构成新的语义从而完成意义的表达。

(三)现代性转换与思维方式的调整

传统图形资源的现代性转换,要求不断超越本土和国家的设计界限,走向国际化和全球化的设计文化中,并通过这种全球化传播着本土设计文化和美学理念,达到全球化语境中对图形信息的相互理解与认同,这也符合本土文化资源的自然延续和内在要求,因此,多层次全方位地对图形创意的发生方式进行分折,目的是建构现代语境中图形创意的方法论,使图形语言的现代性转换有章可寻,以便在形式语言上改变传统与现存的构成方式,并由此实现思维方式上的转换。

总体来看,中国本土图形资源的现代转换,其核心是一个本土精神与现代方法(思维方式与形式语言)的兼容问题,在操作上需要向内和向外下工夫。向内是求深化,即通过整理中国设计本土资源,把握脉络,发掘文献等基础工作,将中国传统图形构形智慧全面如实地展现出来;向外是求发展,用思辨的方式分析西方现代设计的形式语言,比较东西方构形方法的异与同,从而使转换在传承与吸收中自然而然的实现。

至此,本文认为:人类的各种物质成果都是思维的凝结,有着发明者的智慧。同样,任何有价值的思维,都将得到凝结,都将得到物化。传统图形资源的构形思维方式是先辈智慧的凝结,并以物化的形式体现出中国的风格和气派。如何将这种具有“中国元素”的图形资源转换到现代设计中,并以物化的形式表现出来,正确的选择首先是在思维方法和表达方式上,不能简单地沿用传统的重感悟、直觉和形象表达的方法,而应将感性与理性、直觉与逻辑结合起来,在继承传统基础上进行形式语言的创造性转换,使转换成为一种整体上的现代整合。

总之,现代图形的审美思维正在催生出现代图形的形式语言,这种物化的形式语言会随着时代转型的过程而慢慢沉淀稳定下来,并成为历史转型期视觉语言转型的一部分;现代性转换的途径是多元的,对本土图形资源进行现代诠释与激活的方式也将是多样的。我们应探索东西方图形语言间相互依存且呈现多元化的新形式,从文化的建构这一高度来思考图形的建构;在全球化的历史语境中,我们必须构建以自身民族文化为主体的图形语言,构建一个立足本土具有开放性的创新型图形设计体系,从而在世界新的文明进程中具有核心竞争力。

责任编辑文格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