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8
黄烨勍,谢 青
(1.华南理工大学 建筑设计研究院,广东广州 510640;2.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0)
·建筑美学·
广州城市中心区街区尺度适宜性探讨
——以天河体育中心片区街区为例
黄烨勍1,谢 青2
(1.华南理工大学 建筑设计研究院,广东广州 510640;2.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0)
通过对广州天河体育中心片区的典型街区尺度进行实证调查,对其相应表达出的与人性化相协调的尺度适宜性进行分析,总结出街区尺度差异对适宜性所造成的影响,为引导城市街区形成体现适宜性的尺度特征提供具有现实意义的支持。
天河体育中心;街区尺度;适宜性
当前,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已步入中期阶段,前一时期快速的、大刀阔斧式的城市建设,使作为城市建构单元的街区也发生着巨大的快速重构与扩展。一方面,城市街区的组织网络与自身构成突破了原有的城市结构与机理而呈现出越来越丰富的尺度现象。而另一方面,在这些现象中也不乏体现出对街区尺度应有的以人为本的适宜原则的迷失,引起街区对空间的组织营造出现了非人性化的不适宜性现象。特别是在作为城市生活核心而尤其需要营造适于公众使用、以公共利益为主导、富于活力的人性化空间场所的城市中心区,其街区尺度出现的适宜性问题就显得尤为突出。因此,为了更好地推动下一轮注重城市内在质量提升的新型城市化进程的开展,有必要对当前快速发展期中形成的城市中心区出现的街区尺度现象进行探讨。
(一)对适宜性的理解
凯文·林奇曾在 《城市形态》一书中对“适宜性”作过描述。他认为适宜是 “一个聚落中的空间、通道和设施的形态与其居民习惯从事的活动和想要从事的活动(也就是说,对于居民行为提供恰当的设施,也包括对未来行动的适应能力)的形式和质量协调的程度”。[1]84这种理解意味着城市构成要素的物质形态的适宜性有赖于其与一定地域环境背景下的人的行为活动需求之间的协调性。
同时,由于适宜性具有明确的文化及活动针对性,以至较难找到产生适宜性的固有形态,而“适宜也并非一成不变地套用原有的行为和空间的关系,而是宽松的、有回旋余地的,是用以创造惊喜的,应该鼓励创造出新的行为模式、创造行为和空间关系的新模式”。[1]113因此,在城市设计中应减少僵化控制而采用一种有弹性的规定对待适宜性,如 “一定得有相互重叠的领域,得有可以转换的用途以及宽容的规则”。[1]115为此,林奇总结出适宜性的一般性准则,即 “评判一个地方目前的适宜性,是日常的、公开的或刻意的活动,以及与其空间组织之间的协调程度,可以通过修改地方或修改行为或两者兼修而达到适宜性”。[1]13这实际上是为形态构成提供了一个具有弹性的指导原则,使对其适宜性的判断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及更新,以在地域环境与文化背景因素影响下实现具体活动与形式的协调性,从而体现出有明确指向的适宜性。
由此可见,街区作为城市空间的基本组织单元,对其形态的适宜性判断同样也应以人为标尺,依据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标准,判断其对城市基础网络的组织模式与效应是否能顺应时空背景下人的行为活动需要或引导产生适当行为活动的需要,从而得以通过形式与活动的相适应促进对以公共活动为主体的城市活力的酝酿。当然,由于人的主观要求不一样,导致对适宜性的判断也千差万别,这就无法通过满足每个个体的要求来研究适宜性。因此,在研究时只能从满足某些普遍性要求的角度,即体现大多数人公共利益而获得共识的要求,探讨形态对人的行为活动的适应。另一方面,由于街区组织空间的协调性必须以一定的时空背景为前提而体现出应有的指向性,因此对街区形态的适宜性判断也是相对的结论,同样应从基于时空背景的弹性指导框架出发,对其进行具体的分析。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对街区形态适宜性的判断是源于对街区能否有效组织城市空间与公共活动的运作相协调的认识。
(二)对街区尺度概念的理解
尺度表达的是一种物体或空间的物质形态特征与人之间建立的量度感知关系。而城市街区作为组织城市空间的基本单元,在建构城市基础网络层面上表现为一种集合了建筑与空间的物质整体,因此街区尺度自然是街区的基本属性之一,用以表达街区的物质形态特征与人之间建立的量度感知关系,使人们可以借此对街区建构的城市形体环境的质量形成某种认识与判断。[2]132既然街区尺度是反映一种可感知的街区形态的量度关系,而不同的感知会影响不同的量度效果产生,因此,对街区尺度的判断是个主观认识的过程。由此,这意味着对街区尺度概念的理解不能仅仅局限于对街区自身平面构成大小的描述,即对街区平面尺寸的表达,还应该包含在多重因素影响下,人对街区所形成的空间环境氛围的综合认知,如交通条件、竖向界面、功能组织、建筑形体形式、步行化设施等。但同时应指出的是,由于街区尺度是个相对主观的概念,而相对来说,街区的街块尺寸是个基本稳定的判断依据,可以通过明确的可量化数据进行对象的性状描述,从而为后续研究的对比分析提供可靠的依据。事实上,街区尺度的主观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在相应的尺寸范围内得到体现,如小尺寸的街区更易于形成亲切宜人、功能混合、适于步行及富于活力的空间环境,从而使街区表达的尺度效应更趋人性化。[2]133为此,本文具体针对街区的平面尺寸进行尺度的定量性研究,并结合其他因素对街区尺度的影响,探讨街区所表达的综合尺度效应。
(三)适宜性与街区尺度的关系
事实上,城市街区尺度与适宜性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城市街区尺度与适宜性在物质层面上存在必然的联系。正如前文所言,街区尺度作为街区形态的基本属性之一,是街区形态与人之间建立的量度感知关系,使人们通过尺度关系对街区所形成的空间形体环境产生某种认知判断。这意味着街区尺度作为形态的表达形式之一,必然会对街区组织空间的协调性产生重大影响,即人对这种量度关系的感知认识必将影响其在空间中行为活动的内容与程度,并由此体现出活动与形式的某种契合关系,这也就必然引发人们对街区尺度适宜性的判断。由此可见,街区尺度是通过制约组织空间的基础网络的形态特征与发展模式——这种形态引导了不同形式活动的产生——体现该网络与人的不同协调程度,从而导致基于不同街区尺度的城市街区模式表现出不同的适宜性,这使城市街区尺度与适宜性在物质层面上存在必然联系。因此,为了有利于营造适于公众使用、符合公共利益的城市空间,需要街区模式提供适当的基础网络,而一个适当的基础网络首先要通过体现适宜性的街区尺度来表达其物质载体形态的协调性。
另一方面,城市街区尺度与适宜性也存在精神层面上的天然联系。城市街区在作为一种构成城市的基本实体单元的同时,也是城市中人们工作生活的基本空间单元。由此可见,城市街区需要由在其中活动和使用空间的人去感受这一客观存在,以实现其形态的场所意义,因为人们就是通过使用街区来认识和感受城市空间的。因此,作为城市街区形态的基本属性之一,街区尺度也需要通过人们的认知才能产生,这无疑揭示出城市街区尺度与人性化精神内涵具有必然的联系,而体现人性化精神内涵正是人们认知街区尺度适宜性的核心依据。由此,城市街区的尺度特征在体现协调的物质形态特性的同时,也应体现人性化的精神内涵,从而获得人们的认同感而表达其适宜性。
简言之,适宜性是基于街区尺度的街区模式获得对城市空间的良好组织,以有利于营造人性化空间品质的要求,是具有良好表征的街区尺度的必然属性。它使城市街区具有物质与精神方面的双重尺度意义,也就是使城市街区对空间网络组织在外在物质形态和内在精神体验方面都能与人达至协调的程度,实现形式与活动的相符。因此,设计人性化的城市街区也就必然要求形成适宜的尺度,因为只有形成尺度适宜的城市街区,才能更好地实现城市设计以人为本的基本利益出发点和责任所在。
(四)对街区尺度适宜性的理解
综合上述对街区尺度及适宜性理解基点的解析,本文认为街区尺度适宜性表达以下几个内涵:
街区尺度适宜性是个相对主观的概念,也就是从人的角度来判断街区尺度的合理性与协调度,以通过使基于一定尺度关系的城市街区能易于营造出适于公众使用、符合公共利益的公共空间而体现街区尺度的适宜性;街区尺度适宜性应该体现出,城市街区所形成的尺度特征能表达其与自然环境特征的契合,体现自然环境特征对街区尺度的制约联系,使人建立对街区尺度与环境特征间的协调感知关系;街区尺度适宜性应该体现出,城市街区所形成的尺度特征能表达其与环境文脉肌理的契合,体现环境文脉肌理对街区尺度的制约联系,使人建立对街区尺度与文脉肌理间的协调感知关系;街区尺度适宜性应该体现出,城市街区所形成的尺度特征能表达其与人性化需求的契合,体现街区建构城市空间的过程对人性化这一基本要求的满足,即街区尺度能满足有利于街区模式营造舒适宜人的、富有活力的公共空间场所,特别是步行化场所的基本要求,从而使人能感知街区尺度与人性化空间场所之间的协调关系。
上述特征主要是在一般性意义上进行的抽象概括,并不是强调只有在全部符合上述特征的情况下,街区尺度才能体现适宜性,而是根据街区的实际状况,对上述特征有所侧重表现,并以更具体的形式体现适宜性的要求。如传统城市中心区的街区尺度更强调与环境文脉肌理的契合,而不一定都存在与自然因素的协调层面。相对而言,新城市中心区的街区尺度则相对更强调从自然环境特征中寻求建构的依据,而缺少城市历史文脉肌理因素的制约与协调基础。但同时必须加以强调的是,街区尺度与人性化需求的契合是最终使其得以体现出适宜性的最本质特征,是实现前两个特征的根本目的。
尺度适宜性所体现的理念是:街区形态所具有的一定量度感知关系能促使基于此的街区模式更有利于组织营造人性化的城市空间,由此使人对街区尺度的感知形成协调于人性化的认识,从而体现街区尺度的适宜性,而这种街区尺度发挥的协调性作用是通过与自然环境特征、环境文脉肌理及人性化需求相契合的三个层面来予以体现的。[2]132
(五)对研究街区类型的选择
街区作为城市空间的基本组织单元,其自身也是一个多层次制约因素作用下的系统综合体,因此依据研究的切入点及侧重点的不同,街区可以有不同的划分标准及相应的类型。由此,在对适于本研究的街区内涵的解析中,必然包含对其类型的界定,以更明确研究的对象范围。
一般来说,对街区类型的划分通常是以街区的主导功能为依据,从而划分为诸如商业街区、商务街区、工业街区、居住街区、各类公共设施街区等类型。但事实上,城市的构成不可能只局限于一种类型的街区,而必然是各种类型街区基于某种关系形成的彼此联系的整合体,由此可见,上述的类型划分显然过于单一孤立,缺乏联系整合多种街区的内在整合线索或基面。同时,城市对多样化公共空间的天然需求,也使得本研究应以多维度的视角,更为整体、综合地审视对城市空间形态特征与发展模式起重要作用的街区尺度问题,而不是仅仅依据单一类型的街区来探讨城市街区尺度的适宜性。因此,本文认为有必要依据一个更大范围的类型理解与界定来探讨城市街区尺度的整体效应,而这对在实践中营造多样复杂的城市空间环境而言也更具实效性。由此,本文从城市区域结构和城市功能集聚强度的角度,将街区的基本类型分为城市中心区街区和非中心区街区,其中城市中心区街区在功能与行为特征上具有较强的可识别性,因此,本文将集中选择城市中心区的街区尺度进行探讨。[2]133
“城市中心区是一个综合概念,是城市结构的核心地区和城市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公共建筑和第三产业的集中地,为城市及城市所在区域集中提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活动设施和服务空间,并在空间特征上有别于城市其他地区。”[3]基于上述对城市中心区概念的理解,本文认为作为构成该区域的基本要素,城市中心区街区基本可以表现出以下几方面特征:
在地域结构方面,该类型街区位于城市中心区范围内,基本围绕某种核心空间展开布局,如城市轴线空间、核心广场或城市中央公园,甚至是主要街道;在功能组织及构成形式方面,该类型街区承载了多样化功能,如商务办公、商业、文化娱乐和居住等功能,是功能密集整合的载体,而其构成形式也表现为多种形式街区的整体融合;在行为特征方面,该类型街区能酝酿产生出更丰富多样化的公共活动,从而构成了城市中社会生活及公共活动最为密集、最富于活力的核心区域,使其活动强度与形式明显区别于城市其他区域。
对部分传统城市中心区街区的认定是基于人们约定俗成的认识,并不一定都集中了较高强度的商务功能,而往往是以商业零售及居住功能为主。
下面以广州天河体育中心片区为例,探讨其目前所形成的街区尺度现象对适宜性的具体表征。
广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千年商都,不但有历史上形成的代表城市深厚文脉底蕴的传统城市中心区,更有改革开放后城市大发展所形成的具有现代大都市的现代金融商务、商业、信息、文化、交通中心等特征的新城市中心区。
天河体育中心片区以 1987年建成的天河体育中心为开端,历经 20多年的不断发展,在体育中心周边发展出了大量的金融商务办公、大型综合商业与文化设施以及商住小区,逐渐成为广州较成熟的、最具代表性的标志性新城市中心区之一。
目前,为实现将广州建设成为国际商贸中心城市和世界文化名城的目标,推动后亚运时期的经济发展,作为城区中心的天河体育中心片区正面临着新一轮的重大综合升级改造,以尽快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等问题,从而全方位提升环境质量,加快推进对该地区国际一流商圈的打造,增强核心竞争力。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天河体育中心片区的建设在我国新城市中心区的发展历程中具有非常典型的意义,而当前对其典型街区的尺度现象进行研究也在相当程度上对推动其面临的重大综合升级改造具有积极意义。
选取广州天河体育中心片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该区中的典型街区所呈现的尺度现象进行相关的调研,以探讨其街区出现的在尺度适宜性方面的相关问题。具体研究范围以天河体育中心为核心,北至广州火车东站,南至黄埔大道,西至广州大道,东至天寿路-天河东路(见图1)。
本文主要基于街区的路网架构与街块尺度两方面要素,对天河体育中心片区的典型街区进行相关尺度量化分析。通过研究上述尺度要素的量化表征,总结出该中心区街区尺度的差异性所表现出的基于街道人行活动需求的适宜性差别。
图1 研究范围
街区路网密度在疏导街区公共交通方面起重要的作用,而街区公共交通的可达性与可选择性又极大地左右了行人对街区尺度体现人性化适宜性的判断,因此,对街区路网架构的分析主要集中在路网类型与密度方面。
作为广州新的城市中心区,天河体育中心片区的主要道路基本上形成了规则的格网型路网 (见图2)。由图中可以看出,该路网架构尺度普遍趋大,路网较为稀疏,其平均路网密度为 6.64km/km2(见表 1),呈现出相对单一的交通可选择性和较弱的疏导力。特别是相对于该区3.58km/km2(见表1)的城市干道网密度,相应的支路网密度却明显不足,密度仅为3.06km/km2(对比商业集中地区支路网密度宜为1012 km/km2[4]),这使该中心区域在吸引了大量机动交通的同时,却缺乏足够强大的街区支路网系统的支持,难以发挥街区微循环交通对区域交通的疏导作用。此外,由于区内存在规模较庞大的办公、商业、体育及其他公共建筑和设施,有些甚至占据了整个街区,加之许多居住小区或某些机关单位采用封闭式管理,导致许多支路被打断而无法形成完整连续的支路系统,且可以连通的支路也大多以东西向的为主,缺乏南北向的贯通支路,这使区内密度不大的支路系统的连通性与连续度也大打折扣,从而更削弱了该街区路网对公共交通的疏导能力。由此,对尺度相对较大的天河体育中心片区的街区路网架构而言,其干道非常宽阔,但由于路网架构缺乏由支路构成的连续贯通的微循环系统,因此,其街区支路网的通达程度较低,交通疏导力明显不足,导致大量的交通压力过度的集中在天河路等几条主要干道上,使这些干道经常在交通高峰期出现相当严重的交通阻塞。而这种交通顺畅程度与可选择性的不足使这一路网架构尺度体现出与区内公共交通环境之间缺乏足够的适应性而丧失了应有的适宜度,从而使行人对该中心区街区尺度体现的人性化程度产生了不良的印象。
表1 天河体育中心片区的街区路网指标
图2 天河体育中心片区主要道路网图
街块是构成城市街区的主要实体部分,这使街块尺度将直接影响城市街区对尺度特征的表达,因此,对街块尺度的量化分析将成为判断街区尺度适宜性的重要依据。
天河体育中心片区的建设普遍采用 “大街区、宽马路”的规划原则,其街区组织大都呈现出相对较大的规模尺度 (见图3)。该片区的街区规模平均达1.2万m2左右,有的街区规模甚至达50万60万 m2,而街块的平均尺度为 255m。现状表明,该片区作为现代商务及商业模式下的新城市中心区,其街区规模尺度的发展非常不平衡,如天河体育中心以东和以南的街区发展较成熟,部分街区规模相对较小,而中心以北和以西的街区规模却相对巨大,因此街区的整体协调性尚未充分形成,造成其对新城市中心区不断快速发展需要的适应产生滞后,这不免相应导致一些问题的产生而使街区的规模尺度体现出不宜之处,如该区交通堵塞问题就比较突出。根据对天河体育中心片区主要街区的实际调研及数据分析,这种街区规模尺度发展的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大尺度街区
图3 天河体育中心片区街区图底关系图
(二)中小尺度街区
对比以上的大尺度街区,该区内还存在46.94%街块尺度在200m以下的中小街区。其中,大部分发展较为成熟的商务、商业及居住街区形成了100200m的尺度规模,占42.85% (见图4),从而形成了尺度较小、渗透性较好、交通选择性较大、步行活动较舒适而商业活动也较丰富活跃的局部街区组织。例如,位于天河体育中心以东形成的一系列商务、商业及居住街区,其尺度规模控制在200m以下,而沿体育东路干道的街区尺度更基本控制在100m150m左右,从而使该区对比位于天河体育中心以西的规模巨大的街区产生了更丰富的城市公共活动和商业活动,并成为天河体育中心片区中最有活力的区域之一,更能体现出其规模尺度的相对适宜性。此外,一些规模较大的小区虽然尺度较大,但由于内部密布着对外开放的步行商业街巷,可以引导人流进入或穿越街区,步行可达性较强,而且距离适当,步行体验舒适,空间尺度宜人。但相对而言,一些小区虽然尺度相对并不是很大,可采用全封闭式管理,甚至步行也无法穿越,沿街封闭并与外界隔离,造成周边街道沦为纯粹的过境交通,街道活动缺乏,难以形成有活力的场所,从而导致街区局部尺度感失衡、缺乏人性化场所感,无法体现与人性化相协调的适宜性。
图4 天河体育中心片区街块尺度分析
天河体育中心片区的街区规模尺度呈现不平衡的发展状态,这种不平衡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街区公共空间环境对步行活动的积极引导,从而使人们对该片区街区尺度的适宜性判断产生了负面影响。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街区路网架构尺度造成的适宜性影响
天河体育中心片区作为新城市中心区,其干道虽然非常宽阔,但由于路网密度相对较小,特别是缺乏密度较高的支路路网,因此区内路网架构的交通选择性相对较为单一,造成交通压力过度集中于几条干道上,使街区的疏导能力大打折扣,引发了严重的交通阻塞现象。增加街区的渗透性与可达性是舒缓交通压力、解决交通阻塞的较好途径,这有利于为人们的公共活动提供一个更人性化的交通环境。
由此可见,对比单纯采用高等级的道路来形成大尺度的街区路网架构,采用密度较高的格网型路网,更有利于解决城市中心区的交通阻塞问题而获得良好的交通选择性与舒适性。特别是对新规划路网架构普遍存在尺度相对较大的现象而言,更应相应发展具有较高密度的支路系统的街道网,以营造更人性化的交通环境,从而使街区路网架构尺度体现出更好的适宜性。
(二)街区规模尺度造成的适宜性影响
天河体育中心片区的街区规模尺度远大于传统街区,其中部分大尺度街区甚至采用封闭式管理而隔断了内部街道网与外部道路的正常联系,造成街区渗透性极差,极大地降低了公共活动的舒适性和便利性,从而减少了街区产生丰富街道公共生活的潜力。由此,就更凸显了这些街区规模的庞大尺度与人们对人性化街区环境的需求间缺乏应有的协调,从而难以体现出较好的适宜性。
同时,该片区存在的较小规模尺度的街区,也出现了与大街区在体现与人性化相协调的适宜性方面的明显差异。如天河体育中心片区,体育东路以东的规模尺度相对较小的街区与体育西路以西的规模尺度巨大的街区形成了鲜明对比,这使前者对比后者产生了更丰富的街道公共活动和商业活动而成为片区中最有活力的区域之一,相对于后者,前者的规模尺度能体现出较好的适宜性。
总体而言,城市中心区采用规模尺度适当的街区,尽量避免出现封闭性的大尺度街区,将更有利于增强街区空间与人性化活动需求的协调性,从而使街区能产生支持更多活力的公共空间而体现其规模尺度的适宜性。
[1] 凯文·林奇.城市形态 [M].林庆怡,陈朝晖,邓华,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2] 黄烨勍,孙一民.街区适宜尺度的判定特征及量化指标 [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2012(9):131-138.
[3] 吴明伟,孔令龙,陈联.城市中心区规划 [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5.
[5] 郭红雨,金琪,朱志军.低碳导向的城市空间布局规划技术探索 [J].南方建筑,2014(6):95-99.
[6] 江玉.城市中心区支路网合理密度研究[M]∥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2011:5491-5498.
[7] 刘冰.浅议我国城市支路网的规划与设计[J].规划师,2009(6):16-20.
[8] 叶茂,过秀成,芮建秋,等.大城市中心区合理干道网密度研究 [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10(3):130-135.
[9] 慈玉生,贾志杰,陈园,等.大城市支路网合理密度及管理对策 [J].交通信息与安全,2012(2):50-53.
[10] 杨佩昆.重议城市干道网密度——对修改《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的建议 [J].城市交通,2003(1):52-54.
[11] 王召森.规划道路网密度指标调整之思考 [J].城市交通,2004(3):46-48.
[12] 蔡军.关于城市道路合理间距理论推导的讨论[J].城市交通,2006(1):55-59.
Investigation into Suitability of Block Scale in Urban Central Districts in Guangzhou:Taking the Block in the District of Tianhe Sports Center as an Exam ple
HUANG Ye-qing1, XIE Qing2
(1.Architectural Design Research Institute,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Guangzhou 510640,Guangdong,China;2.Guangdong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Guangzhou 510640,Guangdong,China)
Based on the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into the scale of typical blocks in the districtof Tianhe Sports Center in Guangzhou,the scale suitability coordinated with human nature is analyzed,and the impactof block scale difference on the suitability is summarized,from which,a feasible guidance is provided for the formation of a suitable block scale during the urban design.
Tianhe Sports Center;block scale;suitability
TU984.1
A
1009-055X(2015)03-0069-07
(责任编辑:邓泽辉)
2015-01-05
黄烨勍 (1975-),男,广东梅州人,工程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设计及其理论。谢青 (1977-),女,四川苍溪人,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