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高校档案馆校史馆博物馆一体化建设探讨

时间:2024-05-08

作者简介:

[JP2]欧阳慧芳(1974-),女,湖南嘉禾人,华南理工大学档案馆馆员,在读硕士,研究方向:档案学与校史研究。

注:本文曾荣获广东省档案学会学术年会论文评选一等奖第一名

摘要: 高校档案馆、校史馆、博物馆作为校园文化的载体,具有重要的文化教育和社会服务功能。在新的历史时期,实行三馆一体化建设,构建综合文化传播平台,是深化档案管理、开拓档案工作新领域、构建新型高校档案馆的需要。打造一支多学科、高学历、创新型的高素质的高校文博工作人才梯队,深入挖掘校史资源、博物馆资源,以档案编研工作推动档案馆、校史馆和博物馆的一体化建设,寻求新的校园历史文化传播方式将是今后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档案校史博物馆;一体化建设;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C9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055X(2014)02-0000-00

近年来,华南理工大学档案馆立足于扎实的档案基础业务工作,积极进取,勇于开拓,努力探索档案工作新模式,寻求高校档案工作的新发展,与时俱进 ,追求卓越,在高校档案馆、校史馆、博物馆一体化建设方面作了一些探索和实践,以下将就此进行一番探讨。

一、高校档案馆、校史馆、博物馆一体化建设的必要性

(一)高校档案馆、校史馆、博物馆一体化建设是深化档案管理、开拓档案工作新领域、构建新型高校档案馆、提升档案工作地位和形象的需要

在多数人的传统观念中,档案馆的工作无外乎管理一些陈旧档案而已,向来给人一种封闭、保守的印象。目前国内尚有部分高校档案馆的工作仍局限于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立卷、编目以及对外提供利用等传统的档案基础业务,这种单一的传统档案工作模式使档案馆的发展陷入瓶颈,日复一日、波澜不惊。虽然基础工作扎实,但同时,创新和活力不足。这使得档案馆在高度信息化、现代化的今天,边缘化趋势更明显。只有及时地审时度势,突破樊篱,更新观念,调整思路,在现有的基础上,谋求新的发展路径,开创一片新天地,从而使档案工作对于学校和社会而言,有更大的作为,才能在高校档案界新一轮战略发展中占据先机、取得主动,这是档案馆人必须思考并潜心为之努力的方向,而实现高校档案馆、校史馆、博物馆一体化建设则不失为一种良好的方式。

(二)在国家积极倡导档案馆“四位一体”建设的大背景下,加强档案馆基本功能和社会功能的建设显得尤为必要

“档案馆 ‘四位一体 的含义是把档案馆真正建设成为档案安全保管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已公开现行文件集中向社会提供利用中心和档案利用服务中心。” [1]这就强调了档案馆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充分发挥其文化和社会功能。高等学校作为培养优秀人才的文化阵地,其历史积淀深厚,人文气息浓郁,名师名家荟萃,在传播文化、播撒文明之花等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地利优势。例如笔者所在的华南理工大学,作为一所正式建校有着近60年历史,而办学渊源更可追溯到百年前的广东工专的,集合了以原国立中山大学、岭南大学、华南联合大学、广东工专为基础的共18所院校的相关系科,起点较高的理工科院校,历史悠久,人才辈出,在教育教学、科研等方面硕果累累,有着丰富而宝贵的文化资源。而档案馆作为学校历史记忆的集中珍藏之地,其文化传承功能必然是不容忽视的。然而,如何使这种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则需要搭建更为广阔的展示平台。所以,积极探索档案馆、校史馆和博物馆一体化建设将是不错的选择。

(三)档案馆、校史馆、博物馆的一体化建设是互利互惠,相辅相成的

一方面,高校档案馆丰富的馆藏可以为校史展览馆及各专题展览馆、博物馆的初期建设、后期补充和完善提供档案、史料依据。以华南理工大学为例,近年来,经过努力,档案馆征集到很多珍贵的名人档案、实物档案,如知名教授的讲义、手稿、著作、荣誉证书,早年老照片,等等,都是校史展览馆或专题博物馆建设所需的珍贵史料。另一方面,校史馆、博物馆的建设亦可促进档案馆的发展。通过校史展览馆和各种有特色的专题博物馆,以图文、实物、音响、灯光等相结合的方式将学校历史、大学文化、科研成果等直观生动地展现出来,其受众面广,能吸引更多人的关注,也将让更多人了解档案馆,从而认可档案工作,进而起到一种良好的宣传作用。

二、高校档案馆、校史馆、博物馆一体化建设的实践

(一)整合学校校史资源、博物馆资源,构建 “四馆一室”综合文化传播平台

在新形势下,华南理工大学档案馆高瞻远瞩、抓住机遇,遵照学校的安排,于2009至2010年的两年内先后接管了校史馆、无线电电子博物馆、电视机工业博物馆,逐步形成了集档案馆、校史馆、电子博物馆、电视机博物馆、南校区档案工作分室为一体的“四馆一室”、多馆并存的综合文化传播平台。

1校史展览馆是在2008年校庆56周年前夕,由校宣传部、档案馆、发规处等多部门通力配合,在原来的校史展基础上重新改造完成。档案馆作为主要参与单位,承担了前期校史的文稿撰写和历史照片的搜集、整理等工作,为校史馆的成功展出作出了贡献。馆内全面展现了学校各方面的发展历程,分为一馆和二馆,一馆主要包括办学溯源、组建与初期发展、文革十年、科学的春天、历任领导、名师廊、领导关怀等主题版块;二馆主要包括党建工作、科技工作、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桃李飘香等主题版块。校史馆是我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反映学校建设与发展的缩影,是宣传学校的重要窗口,是对学生进行爱国爱校教育的重要基地,也是来访我校的国内外嘉宾经常参观的重要场所。

2.无线电电子博物馆和电视机工业博物馆分别由我校无线电技术专业1977级校友、被誉为“收音机大王”的德生通用电器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梁伟和我校无线电技术专业1977级校友、创维集团创始人黄宏生捐建,均为国内高校首家,开创了全国高校此类专业博物馆之先河,两博物馆分别于2006年和2009年11月校庆前正式开馆。电子博物馆内陈列着300多台出自不同年代、不同产地的款式、品牌、型号规格不一的各式收音机,绝大多数为梁伟校友广泛搜罗,从世界各地淘回来的私人珍藏,主要包括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军用、民用电子管、晶体管收音机(接收机)。梁伟校友从小就是一个狂热的无线电爱好者,正是这种爱好和热情让他选择了大学的无线电技术专业,激励着他毕业后从事了收音机的生产行业,并且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使德生电子成为全国最大的收音机品牌。

电视机工业博物馆内珍藏着各式各样,大小、品牌不一,出产年代各异的电视机。由黄宏生校友出资,采用向社会和个人征集的方式对各个年代各个品牌的电视机进行搜集,最后从1000多台电视机中选择了50多台作为展品,开办了这个电视机工业博物馆。其首开国内电视机全景式展览之先河,改变了零散的收藏方式,把散落的记忆理顺在高雅的殿堂,每件展品都是电视历史的剖面,每幅照片都是一个时代生动的写照,具有深远的历史价值意义。黄宏生校友于1988年创办创维公司。经过二十多年的奋斗,创维集团已成长为蜚声国际的中国家电巨子,位列中国国内彩电行业第一名、世界彩电十大品牌以及中国电子百强位列第十六位的优秀企业。

两博物馆极具收藏价值,在面向学生、公众开展科普教育、爱国爱校教育,推进素质教育、传递人文精神和人类文明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endprint

(二)实行一套人马,多块牌子的运行机制

目前,华南理工大学实行的是,档案馆、校史馆、电子博物馆、电视机博物馆多块牌子、一套人马的运行机制,由校长领导,校党委副书记主管,在人员编制、机构设置、岗位职责、经费保障方面有相应的规定。档案馆下设3个科室,分别是综合文书档案管理科、信息与科技档案管理科以及展馆管理与编研科。其中展馆管理与编研科不仅承担着3个展览馆的日常管理、维护及宣传推广等工作,也要负责人物类、实物类、声像类档案的管理以及档案馆编研类工作,目前该科室有正式编制2人、临时编制1人。如此一体化设置,可节省人力、物力、财力,也提高了效益,有利于整合档案、校史、博物馆信息资源,拓展档案、校史、博物馆的服务功能,逐步建设成“学校重要档案的保管基地、校史研究基地、爱国爱校教育基地、为学校各项工作提供依据性材料基地” [2],以及档案、校史、博物馆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心,从而促进档案、校史及博物馆工作与学校其他工作同步发展。

(三)着力加强校史馆、博物馆的建设

校史展览馆、电子博物馆、电视机博物馆作为展示学校历史文化、展现理工科院校特色、体现我校办学成果的窗口,具有十分重要的文化教育和科普教育功能。然而,此前,这种功能的体现并不明显:囿于管理单位的不清晰、职责的不明确及人员的不足,校史馆的开放时间每个星期只有半天,且未有专人负责,大部分的管理事务如接待参观、日常开馆等都是交由学生打理,虽然学生中不乏能力强且认真负责者,但毕竟学习任务较为繁重,有时根本无暇顾及,故而使得校史馆的日常管理并不是很规范。而电子博物馆和电视机博物馆除了在开馆当天接待了一批前来参加剪彩仪式的来宾或无线电爱好者之外,更是少人光顾,加之学校先前并未明确管理部门,使得两个博物馆在建成之后,除了偶尔作为电信学院学生教学实践的场所之外,就似乎被束之高阁,日常也未对外开放,致使校内外人员对其知之甚少。

如何让学校宝贵的展览资源活起来,从而发挥其应有的文化传承和教育功能?这是档案馆人在接管了上述各馆之后思考得最多的一个问题。怀抱着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一颗以建设校园文化为己任的赤诚之心,馆领导和相关人员或上其他高校网站浏览、去外校调研学习,或与来访者交流沟通,借鉴同行经验,自行摸索探讨,使管理逐步走向规范化、常态化,并在此基础上,重点进行推介和宣传,使更多的人进馆参观,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明确职责,落实到人,制定规章,强化管理。

要想充分发挥各展览馆应有的作用,首先要将其“管”起来。档案馆下设的展馆管理与编研科承担了此项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一是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先后制定了《华南理工大学展览馆管理办法》、《华南理工大学展览馆值班制度》,指派专人负责日常开馆,明确职责,落实到人;二是对展馆内各项设施如展柜、灯光、展板、橱窗等进行全面检查、修缮,加强各展馆的日常管理,密切关注各展馆的保管、参观环境,做好馆内防潮、防高温、防晒、防虫、防霉等工作,确保展馆的干净、整洁及各展品的安全;三是加大校史馆、博物馆的日常开放力度,从2010年11月起,根据参观者的需求,校史馆开馆时间由原来的每周半天增加到两天半,电子博物馆和电视机博物馆亦开启了紧锁的大门,开始对外迎客。后又多次调整开放时间。目前是周二至周六全天开放。如此一来,参观者逐渐增多;四是及时将开馆或临时闭馆的时间安排以公文通知的形式发送到学校的公务信息以及档案馆的网站上,并打印出通知的纸质版,张贴在各展馆门上,让校内外参观者及时了解日常或遇节假日临时调整的开放时间。

2打造志愿者解说员队伍,做好校史馆、博物馆的解说工作,为接待参观增添亮色

校史馆作为集中展示学校几十年发展历史的文化场所,经常有接待参观的任务,其中不乏来校视察工作的国家、省、市上级领导,或前来学习、交流、参加国际会议的国内外高校嘉宾,以及来访的港澳台大中学师生、本校师生校友,等等。校史馆解说员担负着向参观者讲解校史的重任,从某种意义上讲,解说员就是校史展览馆的一张名片,也代表着学校的形象。所以,其角色尤为重要。几年来,我们已先后在全日制本科生和研究生当中招募7批志愿者解说员。鉴于解说员工作岗位性质的特殊性,我们在身高、形象气质、普通话等方面都作了较高的限定。对于解说员的培养,主要采取举办校史知识、礼仪方面的培训讲座、现场观摩学习、分发校史资料自学自练、重点培养、以老带新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经考核后上岗,使一批批解说员迅速成长起来,较好地担负起解说工作。针对参观对象的不同和参观时间的各异,讲解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要求解说员们准备好几套不同的解说方案,有针对性地灵活运用。同时,鉴于经常会有国外来宾和港澳人士参观,我们也把“能用英语或粤语跟参观者交流”列为解说员的招聘条件之一。

为激发解说员们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我们还不定期地组织他们集体外出参观学习、座谈交流等活动,另外,还制定了优秀志愿者解说员的评定标准,以一定比例在解说员队伍中择优评选,每两年评定一次,定期召开表彰会,每位优秀解说员都将获得档案馆颁发的荣誉证书和纪念品,评选结果在档案馆网站公示,并且撰写相关的新闻发到学校及档案馆网站。将优秀解说员的讲解过程用摄像机拍摄下来,并为他们拍照,刻成CD赠送给解说员本人以作纪念,这些都增强了他们对校史解说工作的认同感和集体归属感,有效激发了同学们的积极性。

与电信学院学生社团组织——无线电爱好者协会合作,做好电子博物馆和电视机博物馆接待参观的讲解工作。对于科学性、专业性比较强的两个博物馆,其解说工作是非专业同学较难胜任的。我们的做法是,请无线电爱好者协会的同学来帮忙。若遇上一些重要嘉宾来访,则会邀请电信学院退休教授朱燊权老师为客人讲解。朱老师是无线电技术专业出身,曾担任过博物馆捐赠者梁伟、黄宏生两位校友的班主任,带过他们实习,也曾亲历博物馆的捐建过程,对博物馆有着深厚的感情。应该说,朱老师对博物馆的人和事,馆内每一件展品,校友背后的故事,等等,都非常熟悉,而且他作为退休老教师,有较多闲暇时间,他为人热情周到,有求必应。同时,我们还请朱老师对无线电爱好者协会的同学作讲解培训,使他们能更好地把握讲解内容和技巧,在实践中领悟无线电专业知识,并进行多次练习,从而更好地胜任博物馆的讲解工作。

3多途径开展校史馆、博物馆的对外推介与宣传工作

一是设计制作宣传页和宣传海报。先后制作了校史馆和两个博物馆的宣传页,在对各展馆进行简要文字介绍的同时,辅以有代表性的馆内展品图片,做到言简意赅,图文并茂。印刷上万份,派发到每一位来馆参观者的手中,让他们在展览馆内获得直观感受的同时,亦可通过宣传页加深印象,而参观者回到各地,又使更多的人通过宣传页了解我们的展览馆,起到了间接的宣传作用。同时,我们还制作了相应的大规格彩色室外型宣传海报,一部分张贴在学校南北校区人流量比较大的宣传栏处,以吸引师生校友及外校人员驻足浏览,另外一部分海报连同宣传页派发到各学院,张贴在各学院大楼的醒目位置,并长期保留。

二是借助媒体的强大力量,抓住契机,适时宣传。2010年11月,档案馆先后接受了《广州日报》和南方电视台记者对我校无线电电子博物馆和电视机博物馆的采访。于是,关于我校电子博物馆的报道《“英雄儿女”电台背上肩 酷》以较大篇幅登上了11月11日的《广州日报》“都市关注”栏目版面。随即,南方电视台拍摄的关于我校博物馆的节目《华工电子博物馆》也在《今日一线》和《今日最新闻》栏目中播出。对于广州两大主流媒体的关注,档案馆以《华工两大博物馆成为媒体关注焦点》为题及时撰写了通讯稿,结合新闻图片,在学校网站主页发布,该新闻的点击率一度攀升,成为同时期最热的新闻之一。随后,不少广州市民或其他县市的无线电发烧友通过电视或报纸了解到我们的博物馆,不辞舟车劳顿,辗转几趟公交、地铁,纷纷前来参观;也有很多校内外学生、家长或老师来电咨询集体参观事宜;更有不少无线电爱好者来电表示愿意将自己收藏的许多收音机珍品以捐赠或有偿征集的方式转让给我们的博物馆。原本“藏在深闺人未识”的两个博物馆,霎时间热闹起来,成了众多收音机发烧友交流和大中小学生进行科普教育的平台。

endprint

三是充分利用网络等现代化信息手段,通过多种方式传播各校史馆、博物馆信息。建设和维护好网上校史馆、网上电子博物馆、网上电视机博物馆。目前,各展馆内所有展品的数字化工作已经完成,并且通过数据整合、处理,已建成基于网络的,能够系统性、多层次、多维度对外展示的网上校史馆和网上博物馆。访问者可以通过档案馆网站主页点击“网上展厅”之“校史博物馆”进入各展馆网站,为参观者足不出户浏览馆内展品、了解学校历史和相关动态提供了便利,同时也为校内外广大无线电爱好者提供了一个交流和学习的良好平台;顺应学校发展的新形势,针对学校每年发生的重要事件,及时做好实体校史馆和网上校史馆的内容更新和补充工作;将制作的校史馆和博物馆的宣传页、宣传海报的电子版发送到校内外各个QQ群,并建议分头转发,将优秀解说员讲解过程的视频上传到解说员群共享,供新人观摩学习;同时在新浪和搜狐网开设华南理工大学档案馆微博,有关档案馆和各展览馆的宣传海报以及任何新闻动态都将以图文结合的方式通过微博及时传送出去,供关注者浏览大尺寸图片,并设立与关注者的互动平台,利用微博为他们答疑解惑,实时反馈信息,等等。

四是抓住新生入学、毕业生离校、新教工岗前培训等时机,与各学院联系师生参观事宜,为将校史馆、博物馆建设成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而努力。结合新生入学教育、毕业生离校教育、新教工岗前培训等,组织学生或新教工参观校史馆、博物馆,可以让广大华工人对学校历史有更深入的了解,以激发同学们和新教工的爱国爱校情怀,亦使毕业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能以母校为荣,时时关注母校的发展,积极展开宣传母校的工作。在相应的时期,与学校多部门合作,以学生工作处、校团委、研究生院和档案馆的名义联合下发关于参观各展览馆的通知,并及时将通知在学校公务网发布。同时,为确保落实,还将纸质版通知逐一抄送至各学院主管学生教育工作的书记手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如今,关注展览馆的人越来越多,很多学院或部门在有校外客人来访或是学生集体活动时,都会很自然地想到去参观本校的校史馆或博物馆。

(四)深入挖掘校史资源、博物馆资源,以档案编研工作推动档案馆、校史馆和博物馆的一体化建设

“高校档案编研和校史研究都是以高校档案馆(室)藏为基础,以满足高校和社会利用档案的需要为目的,在研究档案内容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课题目标,对档案资料进行收集、挑选,编辑和评议,是为高校和社会服务的一项重要工作。它是使档案管理‘深化,档案资料‘活化,主动有效提供档案信息服务的重要手段。” [3]

近几年,华工档案馆立足于丰富的馆藏,深入挖掘校史资源,开展深度编研工作,成果迭出。如编著型成果有:正式出版书籍《华南理工大学校园建筑与人文景观》, 本书精选了华工南、北校区60余个校园建筑与人文景观,其中既有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国立中山大学石牌办学时期建造的蕴含着丰富文化内涵的老建筑、老景观,也有1952年华南工学院组建以后陆续建造、体现了各个时期建筑特色的新建筑、新景观,采用图文结合、新旧对比的方式,用精美的图片配以意蕴深邃的文字说明,向师生再现了这些校园建筑和人文景观的历史背景及其内涵与象征意义,构筑了一个校史教育和校园文化底蕴探索的新平台,既给人以视觉享受,又富含历史和建筑相关知识,使读者在感叹我校半个多世纪的建设成就的同时,增强了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彩图折页《华南理工大学景观撷英》(南、北校区各一册),折页是《华南理工大学校园建筑与人文景观》一书的浓缩版,内容丰富而又规格小、轻巧简便,易于携带,是赠送给师生校友、社会各界来访人士的精神佳品,为宣传华工历史文化起到很好的作用;画册《经霜枫叶见丹心——纪念张进同志诞辰100周年》,该画册反映了张进同志一生的辉煌成就、以及他尊重知识和知识分子、爱惜人才、关心学生、为学校的发展竭尽心力、热爱生活的思想情操;画册《治学风范 士子楷模——纪念冯秉铨教授诞辰100周年》,反映了冯秉铨的教育思想、治学理念,为培养青年教师和学校发展呕心沥血、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以及对生活的热爱。两本画册制作精美,内容全面、详实,图文并茂,受到师生校友的广泛好评,为纪念活动的成功举办作出了贡献;另有编述型研究成果、正式出版书籍《口述华园》,编写本书目的是为了抢救老华工人心中珍藏的华工故事,挖掘华工历史,丰富馆藏种类,为传承与发扬华工文化和华工精神贡献力量。通过实地采访,选取30多位自华工组建之初就工作或学习在华工,并为学校发展付出辛勤劳动的老华工人的访谈实录,以口述历史的形式,将他们珍藏的华园故事挖掘出来,编辑成书,生动展现了老一辈华工人筚路蓝缕,披荆斩棘的开拓精神,为传播历史文化、教育启示后人起到了很好的积极作用,该书的出版在师生校友间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另外还编辑出版了《岁月华园》一书,该书“以对华园历史上的人、事、景等的回顾、讲述、描写为主体,全景式地展现华园从20世纪40年代至21世纪初师生员工的生活、学习、工作,以及园景变迁等方面的情况。其中,有师生实习实践的难忘经历,战斗中的火热青春,鲜为人知的往事回眸;有校园景观的怀旧故事,校史长河中的浪花拾贝;也有大学生活的喜乐与哀愁,同窗之间的情深意长,校友聚首时的百感交集;更有教师潜心钻研,投入教书育人、科学研究的忘我境界的生动场景。” [4]本书激发了校友们强烈的情感共鸣。

校史挖掘、档案编研工作的深入,有效地优化和盘活了馆藏档案资源,为举办各种档案展览、专题展览、校史展览积累了大量素材,也为博物馆资源的开发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对今后档案馆、校史馆、博物馆一体化建设的构想

总的思路是:档案信息化建设、档案史料编研、校史馆、博物馆建设多头并进,争创现代化的先进、新型高校档案馆。

(一)加强硬件建设,积极扩张档案馆、校史馆、博物馆面积,扩大各展览馆的规模。

与公共关系处合作,寻求校友资助,兴建一座集档案馆、校史馆、电子博物馆、电视机博物馆的“四位一体”的华南理工大学文博馆,集档案保管、学术研究、社会教育、管理服务、陈列展览、文化休闲等多功能于一身,“该馆建筑风格与学校早期文物保护建筑相协调,最佳层高为5层(地上4层,地下1层),建筑面积约8860平方米,使用面积约6200平方米(使用系数为07),内部建设满足展橱、展板、展柜及多媒体展览等多元化需求,以及学校档案存储、保护、利用等特殊需要,形成一个具有华工特色、保存华工历史、展示华工文化、传承华工精神的综合性平台。” [5]

(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有计划、分步骤引进各类优秀人才,努力打造一支多学科、高学历、创新型、年龄层次合理的高校档案馆、校史馆、博物馆一体化建设所需的高素质人才梯队。

华工档案馆现有人员在学科上涵盖了档案学、计算机技术、艺术设计、行政管理学、文学、历史学、新闻传播学等,学科全面,且老中青搭配较为合理,但是人员编制仍显不足,离建设现代化、多功能高校文博馆的人才需求还有一定差距。所以,接下来,我们要继续引进优秀人才,创设良好的工作环境,为馆内人员的个人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进一步健全人才激励机制,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以人为本,努力营造适合服务型、研究型、管理型人才成长的工作环境,建设一支具有服务精神、创新精神、探究精神的学习型档案工作团队,为师生员工打造优质的档案工作服务平台。” [6]

endprint

(三)进一步丰富和优化档案馆馆藏、校史馆、博物馆藏品。

继续加大名人档案、珍贵档案史料的征集力度,广泛发动全校师生员工、海内外校友、离退休教职工及家属、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到征集活动中来,以留住华园记忆、传播华工文化和华工精神;遵照国家文物局、教育部于2011年5月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高校博物馆建设与发展的通知》要求,“将高校博物馆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纳入博物馆事业发展规划” [7],积极建设作为大学深厚学术和文化积淀以及优秀大学的重要标志的高水平高校博物馆,以征集或接受无偿珍贵捐赠等形式收集博物馆目前缺少、且极具收藏价值的有代表性的不同时期的国内外收音机、电视机等相关电子产品,优化博物馆馆藏,以吸引更多人来馆参观,从而进一步扩大无线电电子博物馆和电视机博物馆的规模和影响力,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科普教育、文化教育功能。

(四)持续深入地开展档案史料编研工作,进一步加强档案馆网站建设。

不断丰富网上展厅内容,及时将馆内编研成果如画册、折页、口述档案实录等添加到网上专题展览的子栏目,供访问者在线浏览。同时,配合档案馆的史料征集、编研工作的持续深入开展,将照片、文字等史料性资料全部扫描数字化,上传至档案管理系统的各个子系统,逐步建成功能强大、查询利用方便快捷的声像系统、口述档案库,等等。

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手段,展示校史馆、博物馆的内容 。采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在展览中结合运用图像、声音、光影等效果,给校史馆、博物馆带来视觉和听觉上的冲击力,使得展出更加生动活泼而不枯燥,以此达到提高办馆质量的目的。逐步完成博物馆内展品文字说明的英文翻译工作,以满足外国友人的参观讲解的需要 。

(五)积极寻求新的校史馆、博物馆宣传方式。

不定期地举办一些小型专题展览,场地选在学生聚集、经常出入的地方,以加强展览的教育功能。今后还计划将这些临时性专题展览走进中小学、走进社区,“充分发挥其在科教兴国、学习型社会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作用” [8]。做好展览成果的开发工作,对每次展览及时总结经验,将成果形成文字,投到校报等各类报刊上发表,也可考虑不定期地将成果制作成宣传画册,派发给师生校友等。

高校档案工作是大有可为的,相信凭着档案人奋发进取、追求卓越的信念和勇于开拓、敢于创新的精神,一定能谱写出高校档案事业新的华美篇章!

参考文献:

[1]翟红.校史馆建设之我见[J].北京档案,2008,(6):38-39.

[2]、[3]朱玉玲.论高校档案馆校史馆一体化建设[J].中国档案,2009,(5):42-43.

[4]杜小明,王迎军.岁月华园 [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366.

[5]张娟娟.华南理工大学档案工作发展“十二五”规划[EB/OL].(2011-06-11)[2013-12-03]http://20238193142/s/55/t/34/a/87382/infojspy

[6]刘琪瑾.凝心聚力促进学校和谐快速发展——在2011年华南理工大学工作研讨会上的发言 [EB/OL].(2011-07-07)[2013-12-03]http://20238193142/s/55/t/34/a/87384/infojspy

[7]、[8]国家文物局、教育部关于加强高校博物馆建设与发展的通知[EB/OL].(2011-05-31)[2013-12-03]http://wwwsachgovcn/art/2011/5/31/art_59_123045html

The Integrative Construction of Archives and the Academia

Historical Museu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UYANG Hui-fang

(Archives of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510641, Guangdong, China)

Abstract:The archives and academia historical museum in a university are the carriers of culture, and have important functions for cultural and social services At present, the building of an integrative construction of the archives and academia historical museum is very much needed for the spread of culture in a university This paper discusses and proposes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building of such a construction

Keywords:archives; academia historical museum; integrated construction; campus culture

(责任编辑:余树华)

endprint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