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纪实影像失真现象探析*

时间:2024-05-08

周建青,文 倩,涂雯丹

(1.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2.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在纪实影像中,真实是立身之本,也是其力量所在。真实不仅表现在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参与的人物要真实,而且表现在事件的过程与结果要真实。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纪实影像具有事件现场的实证性,因此,更能满足人们求真的需要。但是在纪实影像制作过程中,有些从业者一味追求作品的完美或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混淆纪实与艺术的界线,从而导致纪实影像失真现象层出不穷。从制作过程来分析,纪实影像失真主要表现在两个阶段:一是在前期拍摄过程中采用摆拍方式;二是在后期编辑过程中运用数字软件对所拍影像进行人为的加工处理。本文在分析纪实影像失真现象的基础上,探讨如何确保纪实影像真实。

一、前期摆拍:为影像完美而失真,违背真实原则

摆拍是指在拍摄过程中,按照预想的需要,人为地干预事件进程,对事件的人物、现场进行导演,使拍摄的影像无论是从画面构图、光线还是从人物表情、事件冲突等各个方面,更符合人们审美的需要。其实,摆拍出来的纪实影像,无论多美,都是对影像真实的一种亵渎,是对受众极不负责的表现,在欺骗受众的同时也伤害了自己。2009年,西班牙摄影师何塞·路易斯·罗德里格斯凭借抓拍一只伊比利亚狼跨越围栏觅食的照片夺得当年世界野生动物摄影大赛冠军。事后经调查得知,图片中的“狼”并非“野生狼”,而是作者罗德里格斯租用动物园训练过动物模特来拍摄的;且拍摄现场与图片情节也是人为导演的。最终世界野生动物摄影大赛主办方取消了他的冠军资格,且规定他再也不能参加这个比赛。由此追溯摆拍的经典之作,1945年拍摄的《胜利之吻》直到20世纪末才被证明造假,一条重要原因就是因为其说明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吻”。但据照片主人公披露,拍摄时间在1945年5月,离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日本投降日还有3个月。照片从创意、构图及被吻护士的姿态都是经过精心策划的。拍摄于1945年2月23日的照片《星条旗插上硫磺岛》,曾被美国摄影机构评价为“那一刻,照相机记录了一个国家的灵魂!”次年,照片作者罗森塔尔获得了普利策新闻摄影奖。然而谁也想不到,这幅经典之作是在摄影师的精心指导之下,由演员扮演的美军士兵秀出来的,并非是星条旗插上硫磺岛的最初景象。假的虽然可以蒙骗一时,却不能冒充永远。历史是一面无情的镜子。[1]169在一些电视纪实节目中,摆拍现象也很严重。为了让事件矛盾冲突更激烈,节目制作者有意导演一些暴力场景,以此吸引受众。2011年6月29日,石家庄市广播电视台《情感密码》栏目播出的纪实节目《我给儿子当孙子》,展现一个“不孝”儿子对父亲出言不逊、百般欺辱的过程。节目上传到网上后,舆论哗然,引起一片骂声。事后调查得知该节目由河北九天传媒有限公司策划,雇佣群众演员表演,用夸张的手法表演儿子对老人不敬、不孝,肆意渲染家庭矛盾,刻意放大扭曲的伦理道德观。节目播出后,最终引起国家广电总局的重视,责令所属频道停播30天。

影像造假和摆拍都涉及影像拍摄的目的。对新闻摄影而言,可能存在两个目的:镜子摄影与窗户摄影。“镜子”摄影试图按照摄影师的要求来重构现实世界,通过操纵光线、色彩、背景、拍摄对象等来达到预想的效果。“窗户”摄影不受镜头或摄影师倾向性的干预,真实客观地表现现实。当一张反映摄影师倾向性的“镜子”照片被冒充成现实的“窗户”提供给观众时,观众就受到了欺骗。[2]223在手机与DV的普及下,国内外各种纪实影像大赛相继展开,从获奖作品来看,其中不乏导演摆拍之作。以纪录片《油菜花开》在国内外获奖为例,可见一斑。该片在2007年获得中国国际纪录片选片会十佳纪录片;2008年1月入围法国FIPA国际电影节短片奖提名;同年4月入围半岛国际电影电视节,并获得在首映式上展映。该片围绕四川省乐山市芭蕉沟小山村的一户穷苦农家展开叙事,讲述一个10岁左右的小女孩因父母外出打工由她照顾年迈多病的老奶奶的感人事件。后来创作者告诉笔者,拍这部片投入了6万元,片中多次往返的蒸汽火车是为了片中情节的需要,由他出资承包了三天;片中的几个人物都是他请人出演的。不可否认,这部片无论是情节设置、主题安排、拍摄技巧、节奏处理等方面都是值得称赞的,但是致命伤就是把“镜子”摄影当成了“窗户”摄影,导演摆拍严重,违背了“纪录片必须真实”的原则。

在新媒体语境下,人人都是影像创作者,人人都是拍客。每个人都拥有利用影像语言进行创作的权利。在创作中,要理解纪实影像的本质,不能通过摆拍来导演事实,不能为了影像完美而虚构场景。对纪实影像而言,影像的力量在于真实,影像的美感在于真实,影像的品质在于真实。为了真实,创作者要善于抓拍,提高抢拍意识,遇到突发事件,拿起随身携带的手机、相机或DV,及时记录事发第一现场,决不能等事过境迁之后再来重演补拍。

二、后期篡改:纪实影像艺术化,导致诚信危机

随着影像后期制作数字软件的广泛应用,人们篡改影像变得轻而易举。非线性编辑软件的应用,使得视频制作日益大众化。专业级的非线性编辑软件绘声绘影、Premier、Edius、Pinnacle Studio9等可从网上免费下载。非线性编辑软件的强大功能可对画面与声音进行任意改动。如何最大限度地保证纪实影像的真实性值得影像创作者深思。2011年以来,一些DV爱好者,通过实地拍摄一些视频再加上后期制作,制造了几起广州上空出现UFO影像。其中影响较大的一起是“广州岑村巨型UFO飞碟抓拍”,该视频上传到网上后,头一天点击量达近10万次,很多网友信以为真,担心2012世界末日的传说会成为现实;传统媒体跟进报道《广州惊现UFO?》。笔者观后认为:此视频是通过非线性编辑软件把虚拟影像与真实影像合在一起,蒙骗受众。其有四大疑点,首先同一画面中景物稳定性不一致。实拍景物画面不稳定与稳定的虚拟飞碟画面拼在一起,这不符合同一画面景物保持一致的规律。其次是运动中的飞碟在水中的倒影时有时无,这不符合现实生活中物理倒影原理。然后是景别变化不符合拍摄规律。在中景画面时有树叶,在飞碟特写时也出现树叶,不符合景别变化规律,明显是后期合成。最后是飞碟特写的纯蓝天色背景与视频节目开始时的灰蓝天色背景完全不同。[3]可见,在后期制作中,对纪实影像进行拼接合成与艺术化处理,严重破坏了影像的真实性。

图片处理软件Photoshop的普遍应用,对新闻摄影界带来了不少麻烦。从近几年国内外新闻摄影大赛的获奖照片被取消事件就可知其造假程度之严重。2005年,哈尔滨日报摄影记者张亮提交的作品《广场鸽接种禽流感疫苗》,获得第一届中国国际新闻摄影比赛(简称“华赛”)。后被网友质疑画面有改动,华赛组委会调查核实后取消其照片获奖资格。2006年照片《中国农村城市化改革第一爆》获得第二届华赛经济与科技类金奖,有网友指出该照片是用软件合成的。后来作者林勤承认照片为拼接而成,获奖资格也被取消。《大庆晚报》摄影部副主任刘为强的作品《青藏铁路为野生动物开辟生命通道》荣获“2006CCTV年度新闻记者年度新闻图片”铜奖,在众多网友的质疑下,获奖者承认确系PS合成。2009年第八届中国摄影金像奖,金像奖得主吉林省摄影家桑玉柱,涉嫌剽窃事件被取消获奖资格。参赛作品如此,新闻报道中照片造假就更多了。四川会理县三位县领导视察工作后,从事新闻报道的工作人员觉得所拍照片背景不好看,就通过图片处理软件Photoshop把将三位领导的形象移到到了一条崭新的柏油马路上。喜欢“恶搞”的网民对这条新闻颇感兴趣:他们找到原图,让三位县领导开始“欢乐的”PS之旅。一夜间,三位县领导的头像穿梭于阿富汗战场与美国侏罗纪公园等不同场景中。在网民们的积极帮助下,三位县领导还和美国总统奥巴马、国防部长盖茨等人一起观看了美军特种兵在巴基斯坦突袭本·拉登住所的行动。第二天,会理县在其官方网站上挂出了《向网络媒体、各位网友致歉信》,事件才告平息。[4]轰动一时的“五胞胎”孕妇照片、美联社夸大“西安暴雨”照片、加拿大《卡尔加里先驱报》头版用钱唐江潮旧照冒充世纪海啸独家照片、“西班牙马德里车站爆炸”照片、“木乃伊怀孕”照片以及《洛杉矶时报》刊登经合成的“英军士兵和伊拉克平民对峙”照片等等,这些经过PS篡改修饰过的新闻照片,给刊登媒体及其作者本人的声誉带来极坏的影响,致使许多照片造假者由此被媒体解聘。新闻照片是新闻事件瞬间的凝固,真实是其本质所在。《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摄影主任斯蒂夫﹒拉森(Steve Larson)认为:“照片是对一个时刻的及时记录。当你看到美国战地摄影家马修﹒布雷迪(Matthew Brady)所拍的照片时会有一种‘这真的发生过’的感觉。我绝对相信,这就是摄影的力量源泉(Reaves 1991,181)”。[2]225综观纪实影像失真现状,其表现形式有四种:一是无中生有——完全虚构捏造事件,二是摆拍造假——事过境迁,策划导演再次补拍,三是局部造假——运用图片软件合成、复制、调整,使图像更完美,四是张冠李戴——图片与文字说明错位。“不干涉拍摄对象”已成为世界新闻摄影界普遍认可的原则。但是在实践中,这样的原则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真实是影像新闻的生命”的理念没有内化为新闻摄影者自身的观念原则,更没有外化为他们日常拍摄中的自觉行为。为了追求影像新闻的完美,造假者混淆了纪实摄影与艺术摄影的区别,忽视了受众求真的需要,重摆拍轻抓拍。长此以往,纪实影像失真不仅会损害新闻业,而且会给整个社会带来诚信危机。

三、多管齐下,确保纪实影像真实

随着数字影像制作设备成本的降低以及手机与网络的普及,人人均可成为纪实影像的创作者、传播者与接受者。为了防止纪实影像失真泛滥,确保纪实影像真实,我们可从观念、行为、监管、处罚等方面加以强化。

牢固树立“真实是纪实影像的生命”观念。对于从事纪实影像创作者来说,首先要解决纪实观念问题,即纪实影像真实问题。在日常创作中,有些创作者喜欢从艺术美的角度来制作纪实节目,忽视了纪实影像的本质问题,制作出来的节目人为加工痕迹明显,偏离了“真实”的轨道,这与创作的指导观念有密切关系。要把“真实”理念自觉融入到创作的全过程之中,无论是前期拍摄还是后期制作中,“真实”理念的主导地位不可动摇。只有如此,才有可能确保纪实影像不会失真。

规范各种纪实影像的拍摄行为与评奖行为。树立了“真实是纪实影像的生命”观念之后,以观念作指导规范拍摄行为与评奖行为。在拍摄中,要不失时机把握现场,一丝不苟记录现场,自始至终要忠于现场。无论是人物的动作、事件的过程、事发的场景、现场的音响等,均要尊重事实,哪怕现场细节,绝不能搞导演摆拍,以“真实”取胜于受众。目前,国内外各种纪实影像作品评奖活动许许多多,除了新闻摄影大赛外,还有DV作品大赛、纪实短片大赛、纪录片大赛等等;从举办级别来看,除了国际大赛外,还有国内政府机构、民间组织、行业协会、高校联盟、传媒机构等不同单位举办的大赛。凡此种种,评奖目标与规则各有不同。为了规范评奖行为,政府职能部门及行业协会要制订严格的准入制度,严控纪实影像评奖活动,确保评奖质量。

强化政府职能部门、行业协会与群众监督相结合的多方监管。在纪实节目的播出中,要发挥各级广电局、宣传部门、广电协会与观众的作用,设立举报电话,发动大家监督。在各种纪实影像大赛中,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事前监管,举办方要加强自律,行业协会与群众要加强监督。他律与自律相结合,严守评奖规则,确保评奖导向正确。

加大处罚力度,把处罚力度提高到使纪实影像创作者自律的程度。在纪实影像创作与播出中,对片面追求收视率,有意造假违背真实造成不良社会后果的制作单位与人员,主管部门要加大经济处罚,使其不敢以造假来谋取经济利益。在纪实影像大赛中,一些参赛者为了奖金与名誉,不惜铤而走险,采用欺骗手段,以假弄真。即使事后查出,处罚力度远小于其预期收益。鉴于这种情况,举办方及其相关职能部门要加大处罚力度,把处罚力度提高到创作者自律的程度,使所有参赛者不敢触犯比赛规则;一旦违规,终生禁赛。与此同时,加强对纪实影像法规的建设,用法律来强制约束影像创作者的行为。

[1]许林.读图时代的新闻摄影论说[M].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2002.

[2]菲利普·帕特森,李·威尔金斯.媒介伦理学:问题与案例[M].李青藜,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3]陈红艳.广州惊现UFO?流嘢![N].新快报,2011-09-01(A21).

[4]林衍.四川会理县就PS照片事件危机公关获赞誉[EB/OL].(2011-07-06)[2013-03-15]http://news.sina.com.cn/c/sd/2011-07-06/053522763947.shtm.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