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8
余俊丽, 周俊武
(1. 湖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81; 2.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 纪检监察室, 湖南 长沙 410205)
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卢梭最先提出了“共同体”的概念,他认为:“在真正的社会共同体中,只有在自己的祖国,个人才有自由可言。”[1]德国著名社会学家斐迪南·滕尼斯在《共同体与社会:纯粹社会学的基本概念》中提出,共同体本身应该被理解为一种生机勃勃的有机体[2]。共同体这一概念的内涵与意义在政治学、社会学、哲学、教育学等不同学科中各不相同,但都主张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需要构建紧密的关系,以此来促进发展。例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就是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教育目标,以党和政府、高校、学生、家庭和社会为核心要素(以下简称“各要素”),校内校外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协同合作,促进大学生形成共同的政治认同、强烈的情感归属的教育共同体。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重要论述的具体行动。它需要秉承传统,发挥优势,以多元主体互动、资源共享、合作共赢为准则,通过校内校外思政系统的协同配合,积极促进“各要素”共同参与,凝聚“共建、共享、共育”的价值认知,切实优化教育资源,提升思政工作质量。
***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明确指出:“要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推动形成全党全社会努力办好思政课、教师认真讲好思政课、学生积极学好思政课的良好氛围。”[3]因此,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应然之义,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革创新的必由之路。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总书记指出:“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4]“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凡是不利于实现这个目标的做法都要坚决改过来。”[5]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注重以强化政治认同、优化教育资源、整合教师队伍、创新协同机制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作为融合政治性、理论性、政策性、应用性为一体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建设工作,通过加强大学生与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多元主体联动,对加深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对培养全面发展、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6]落实“大思政课”建设,就是要大力汇聚开放多元的“大思政课”资源,推进构建“大思政课”一体化育人机制。“大思政”协同育人要求在教学过程中结合与运用现实生活中的各种资源,创新教学途径与教学方法,推进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课程充分结合,整合各类校内校外的优势资源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其中,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建设就是“大思政”协同育人的具体方法。它能够推动“各要素”之间的资源融合,破除“各要素”相互孤立、相互排斥等现象,充分发挥“各要素”的优势,形成“各要素”联合的教育合力,集聚和整合校内外各方资源,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的内部结构,形成高校校内校外思想政治工作的最大合力,深入推进大思政格局下各类资源的有效整合,形成各种具体路径齐心协力、协同育人的教育教学模式,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效果。
改革创新是思想政治教育进步的“灵魂”,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和发展的本质,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不竭动力。***总书记明确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7]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肩负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特殊使命,创新内容、方式和增强活力等,将深刻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效果。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建设,就是要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把准学生的思想脉搏、紧跟时代的发展进路、适应情势的演进常态,确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紧跟时代的步伐、紧贴现实的实践、紧跟党的创新理论的脚步。“共同体”建设,有利于促进“各要素”协同发展,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标性、系统性、协同性,有效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改革与创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关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伟大工程,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内涵丰富,具有同一的教育目标、共生的教育内容、协同的互动方式,能发挥教育互补共振的功能。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教育者应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问题导向,把切实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和笃定落实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引导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具备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思想政治素质。“德育主体需求的内在规定性和拓展性具有潜在的、持续的力量,是激发德育共同体发展的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德育共同体的发展是不断满足主体需求的与时俱进的过程,也是集体协同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与全面发展的过程。”[8]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既要立足社会现实和学生需求,综合考量大学生思想状况,也要放眼未来,指引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追求。其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目标任务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是动态变化的,但是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目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涵盖了教育目标的各具体方面。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体目标会有所不同,但不同层面的目标构筑了目标体系,且最终都趋向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二是在同一历史时期,虽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多元,但他们会根据各自工作任务,制定不同方案,整合资源,形成教育合力,以实现总目标。总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体现了立德树人目标同一性的显著特点。正因为教育目标明确一致,才能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发挥合力作用,培育大学生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共生”是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指不同物种相互依存,紧密生活在一起的生命习性和生命现象[9]。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教育者向受教育者传递社会,阶级所要求的政治思想,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各要素”相依相生,其教育内容的选择和建构将直接影响主体间的传递效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建构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实为一体,围绕着共同的价值追求,依据教育理念、思维方式、逻辑习惯、教育环境等发挥育人作用。***总书记指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10]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教育内容具有共生性,主要表现在所有教育内容都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社会主义道德、坚持“四个服务”的政治方向不动摇。这就明确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根本宗旨,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的教育内容发展提供了与时代同向同行的基本方向和途径。
“协同”的本质在于教育主体相互交流,突破教育系统要素之间的壁垒与障碍,促进教育要素和资源的流动,发挥教育育人合力的“协同互动效应”。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育人方式具有协同互动性特点,“各要素”的地位和功能具有独立性和独特性,对整体具有无可取代的作用。整体效果的产生来自于“各要素”发挥协同工作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教育主体和教育组织形式两个方面:一是在教育主体层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强调所有能对受教育者产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主体的共同责任。政府部门、学校、家庭、企业都是教育主体,共同参与大学生育人共同体工作,凝聚教育力量,发挥育人价值与功能,以提高教育工作科学化、精细化的水平。二是在教育组织形式层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是一个系统,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需要综合运用多种组织方式才能更好地实现相互作用。构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有机联系的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体系,同时需要整合并挖掘课内与课外、线上与线下等不同形式的教育资源,形成纵横关联的教育网络,体现教育的全面性与立体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形式是思政理论课教学,此形式虽能丰富大学生精神世界,但不能解决大学生面临的所有问题,因此还需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通过开展理论课、报告会、校园活动和公益活动,以及参观红色景点等多种组织形式,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同组织形式有不同的特点、功能及适用范围。它们之间能合理组合、协同互动和互相补充,促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更好地发挥综合育人效应。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的每个要素都有自身作用。“各要素”之间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各要素”之间求同存异,优势互补,推动新的力量的产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由党和政府、高校、学生、家庭、社会等教育主体和客体构成。共同体强调整体性“各要素”间的不可分割性,任何一个要素的变化都会影响整体的发展。同时,这种整体性能产生“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效果[11]。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具有互补共振的功能,能在共生关系基础上,引领教育对象,产生共同体之间的思想和行为的共振。其关键在于“共同体”内“各要素”相互协调、融合、整体发展:通过校内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与校外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有机配合,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共振效应”。学校、家庭、社会、课程、课堂、学生等要素构成了有机联系整体。它们之间的共振幅度、共振频率、共振频次等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总之,只有实现教育者与受教育对象的心灵“共振”与“共鸣”,才能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能。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客观上要求全体师生发挥各自的自组织能力,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合作、配合、互补、同步的协同效应。”[12]然而在共同体运行时,仍然存在主体建设意识不强、共同体建设内容脱离现实、共同体协同互动不足、功能提升欠佳等突出问题,亟待解决。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必须具备共同体建设的强烈意识。但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高校、学生、家庭、社会之间实际都会存在一定程度的共同体建设意识薄弱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家、校之间没有形成主动的合作沟通机制和意识。大学生在校期间,学校与家庭之间几乎毫无联系。学校辅导员、专职教师对大学生在家情况知之甚少,家长也仅能从学生视角片面了解在校情况。大部分家长过分夸大高校职能和作用,视教师、学校为权威,错误认为大学生在校,学校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责任主体。二是大学生缺乏自我教育意识。自我教育意识越发展,自我认识、评价、监督、调适就越能激发共同体建设意识。然而,大学生缺乏自我教育的意识与能力,难以为共同体建设提供内在动力,导致师生共同体建设内生性不足。三是社会教育主体责任意识不强,难以承担起相应的教育责任。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建设的重要载体。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仍然存在脱离现实的现象,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脱离学生现实。随着社会开放程度日益提升,国际化和信息化程度逐步加深,大学生思想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冲击和干扰。可是,部分教育内容仍然未面对这些挑战,忽视学生的个性诉求。
二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脱离社会现实。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更新仍然相对滞后,如大学生实践教育就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错位,导致大学生学习内容与社会发展不相匹配,所学思政工作知识难以有效转化为具体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脱离国际现实。大学生学思想政治理论不仅是为了塑造自己的价值观,也是为了应对复杂的国际环境变化。然而,目前的教育内容与国际现实存在一定脱节,对国际大事关注不足,对国际形势未讲清讲透。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是一个复杂的有机系统。只有协同互动和不断创新,才能产生同频共振效应,真正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整体优化。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家庭、学校、社会各自为政,甚至背道而行,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合力难以正常发挥。
首先,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缺乏家校沟通机制。在大学阶段,学校与学生家庭几乎零互动,不存在家校沟通机制。因此,学校与家庭之间严重缺乏互动和交流,难以协同统一思想政治教育。
其次,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之间协调不足。学校与社会两者的教育影响不一致,使得学校教育的正面影响受到阻隔,难以发挥“同频共振”效应。社会教育的负面影响又一定程度上对学校教育造成了威胁,加大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
最后,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缺乏协同性。部分家长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认为孩子上大学的目的就是学习书面知识,导致学生严重缺乏思想政治的社会实践能力。
目前共同体内在构成要素仍然难以有效转化为提升育人功能的实效,反而受内在要素制约,影响整体育人功能的发挥,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内在要素间协调不足。共同体内部涉及众多要素,缺乏统筹规划,协同机制不全,难以统筹,各方管理自成体系,联动不强。“共同体”无法实现系统的最大合力,难以实现“共振效应”。
二是内在要素创新不足。受信息技术运用较少、教师教法创新不足、整合方法创新力度不够、制度性保障缺乏等诸多因素影响,“共同体”在与时代同进步、与实践共创新、与党的创新理论同频共振等方面,存在难以统筹、发展滞后等难题。
三是内外资源交换不足。受校内外资源整合和开放力度不够、新媒体技术运用较少等因素影响,“共同体”内部各要素各自独立运行,具有孤立、分散、低效的缺点。“共同体”教育目标、内容、方法等要素,难以精确对焦学生思想政治方面的痛点、难点,难以精准施策,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难以达到“共生效应”。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的教育价值在于促进多方协同、壮大教育力量、激发联动合作。为了实现此目标,需要增强共同体建设理念、优化共同体建设内容、创新共同体协同方式、提升共同体育人功能。唯有此,方能以整体性、协同性思维增强育人合力。
理念是行为的导向,正确的行为需要正确的认识和理念。共同体成员所持有的共同的价值观、道德情操和理想信念,是构筑共同体的先决条件与精神支撑,是凝聚人心的“黏合剂”。在内化共同体价值的过程中,要倡导同一理念,促进个体的自我个性化与共同体的集体同一性的耦合互嵌与协同育人。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建设理念,就是要在大思政视阈下充分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建立思想政治教育新范式,建构高校“三全育人”共同体,推进“十全育人”体系建设。全面推进“三全育人”,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这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建设的时代选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成员应将立德树人融入高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大学生成长成才全阶段和思想政治工作全方位的共同价值实践中。建构思想政治教育“三全育人”共同体,就是强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价值引领力和凝聚力,使大学生坚定“爱、善、和”的价值理念与精神信仰,立足于家国情怀,放眼于全球发展,不断提升大学生的行动精神与思想素养。
“大学是天然的‘师生共同体’,师生课堂上的互动及课后的密切接触,构成了大学师生共赢的局面,包括认知拓展、情感互通和共生、创生等三重境界。”[1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建设要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由“分散化、片面化、简单化”逐渐发展并汇聚成具有独特功能特质的内容体系。此过程中,静态化内容逐渐从总量扩大向结构优化转变,从内容无序生产向有序“蝶变”转型,从“粗放型”向“集约化”结构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建设内容优化过程并非某一内容要素简单改变,而是整体内容在与社会实践互动中,从零散化到系统化的发展进程。共同体建设内容相互生成、有机融合、逐渐推进,彰显理论和实践的高度融合。其中,观念内容显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的价值维度,知识内容凸显了共同体的理论创新,规范要素显示了共同体的实践规范,三者在特定的知识内容生产和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协同发展。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内容是以政治意识形态为核心,并由思想政治观念、心理情感、专业知识和行为规范有机构成的。其中,思想政治意识形态贯穿在价值—理论—实践等不同维度的内容结构中。思想政治观念以政治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共同体建设内核;共同体专业知识主要涵盖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理内容和方法体系等;共同体心理情感主要包括认知、情感、意志、信念等;行为规范是法律法规、社会规则、公德约束等对行为的要求。总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形势与政策、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理想信念、公民道德、民主法治、心理健康等内容建设,应将党的最新理论成果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经验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内容的持续创新和优化。
***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14]建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是完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重要内容,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凝聚价值共识,整合校内外各类资源,强化资源共享,消除学校和社会、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教学与科研、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壁垒”,创新协同机制,着力打造全课程、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
一是完善内部机制,生成协同效应。“共同体”内部“各要素”要对准育人目标,密切关注教育对象学习、工作、生活实际,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内容、方法与学生诉求的“对位”。要整合并汇集不同地域、高校、学科等的优势资源,协同开展理论攻关,培育优质的理论成果;要增强实践性,推动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建设,加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提升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增强整体性,通过优化和健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制度机制,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制机制的综合改革,构建起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同配合的工作新格局,促使“共同体”“各要素”间实现目标性、系统性、协同性合一,形成育人的最大合力。
二是完善外部机制,形成整体效应。要积极构建“各要素”共同参与、协同推进的实践育人机制,要着力打造多元教育平台。“共同体”要着眼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际,积极推动教学课程改革,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打造德育实践平台、专业文化实践平台、社会实践平台、线上实践宣传平台等,加强对学生政治素质、职业素养、创新意识、技能水平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要着力整合资源,充分发挥“各要素”的作用,做到“三个着眼”:着眼探究平台共建新理念,力求服务国家战略发展新需要;着眼探求资源共享新内涵,力推高校建设新发展;着眼探寻人才共育新途径,力促实现校企产教融合,凝聚价值共识,促进资源整合,强化资源共享,创新协同机制,实现资源有效配置。“共同体”要着力树立各类典范,完善评价、考核、奖惩机制,挖掘出一批“道德模范”“时代楷模”“中国好人”在内的当代先进大学生楷模,让高校成为“明德”“养德”“立德”的重要阵地。“共同体”要善于使用新媒体技术,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宣传方式,表彰与推广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过硬、成绩突出的先进典型,发挥榜样示范的作用。
三是重视协同效果,提升教育实效。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建设过程中,要注重协调和平衡“共同体”内“各要素”间关系,促进“各要素”间平衡运转,完善“共同体”作用机制,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效果。可探索和运用环境熏陶法、榜样激励法、情感渗透法等方法,结合高校所处的区域资源优势、人才资源优势、校内外社会资源优势等,通过校内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和校外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各要素协同“共建、共享、共育”,实现“共同体”内“各要素”的整合、配合和融合,开拓出“平台共建、资源共享、人才共育”的内部结构和外部结构协同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模式,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的育人实效。
提升共同体育人功能是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的必然选择,主要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在理论育人方面,大学生思想教育共同体建设应该通过理念启发增强大学生对自身和社会的深入思考,从被动主体转变为主动主体。因此,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应该考虑主体接受程度,结合具体高校的不同需求,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教育,例如结合当地红色资源组织参观,在实践中增强教育的直观性和生动性,增强共同体育人功能。二是在实践育人方面,高校需要依托校企合作平台,驱动育人项目,重构课程体系,实现实践育人。尤其是要让大学生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挖掘潜力,将大学生兴趣与专业实践相联系,提升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综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是充分发挥校内和校外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各要素”协同联动功能,推动平台共建、资源共享、人才共育的内部结构和外部结构协同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新范式。它使“各要素”各尽其责、协同发力,并通过创新资源整合机制和共享机制,凝聚价值共识,形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最大合力,提高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系统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