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3
薛轩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系统阐述了文化及文化建设的地位和作用、新时代对待文化应该坚持的立场和态度、发展文化的思路和举措、推进文化建设应该坚持的方向和目标等重大问题,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党的十九大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一道写入党章,将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提升到一个崭新高度,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理论创新和发展,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根本遵循。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强烈的时代意义。
一是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树立坚定的文化自信,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有利于帮助广大人民群众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有利于更好地宣传和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促使人民群众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并紧紧团结在一起。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的重要论述,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树立坚定的文化自信,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
二是有利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当今世界,国家核心竞争力中的文化因素越来越突出,谁拥有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拥有更多的国际话语权,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贏得主动。提高文化软实力,不仅关系到我国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定位,而且关系到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有利于更好展现中华文化独特魅力,使中华文化影响更加广泛深入,形成与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家文化软实力,为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提供有力的硬支撑。
三是有利于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党的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生活得到显著改善,从温饱到总体小康,不久将实现全面小康。随着生活水平不断迈上新台阶,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越来越强烈,对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也越来越突出。文化既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又是增进民生福祉的关键因素。文化还是衡量美好生活一个重要尺度,是一个显著标志。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有利于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素养、提升社会精神文明发展水平,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四是有利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不仅开创和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还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进行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坚定文化自信,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有助于更好凝聚起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的强大力量,有助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五是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中华民族之所以成为世界上伟大的民族,就在于我们有5000多年的绵延不断的文明史,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不仅为中华民族自身的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 也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卓越贡献。如今,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行百里者半九十,越是接近目标,越需要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更加有利于提振起全党全国人民的信心和斗志,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朝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前进。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指导方针,必须牢牢把握、始终坚持。
一是始终不渝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方针。马克思主义是指导党和人民事业的理论基础,是指引文化建设正确方向的根本指针,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捍卫。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最重要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指导文化建设。要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文化建设更好适应时代、跟上时代。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具体地贯穿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中,贯穿到对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继承发展中,贯穿到对世界优秀文化成果的借鉴吸收中,更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二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针。文化建设是党和人民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牢牢站稳人民立场,自觉服从服务于大局。必须牢固树立宗旨意识,不断强化大局观、全局观,把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统一于文化建设实践之中。要更加自觉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让文化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
三是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双百”方针是党在总结我国文化发展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符合文化发展规律、为繁荣文化指明正确方向的方针,是促进艺术发展、科学进步、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方针。形成导向正确、积极健康的文化环境,营造生动活泼、宽松和谐的文化氛围。要提倡理论创新、文化创新、知识创新,提倡不同观点、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相互切磋和平等讨论,鼓励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让文化创新精神竞相迸发、持续涌流。当然,决不能让错误的东西、腐朽的东西、落后的东西滋生蔓延。要注意研究纷繁复杂的文化现象,辨析主流与支流、区分先进与落后、划清积极与消极,营造风清气正的文化生态。知识分子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要最大限度发挥他们文化创造的积极性,最大限度把他们凝聚在党的周围。
四是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方针。创新创造是文化的生命所在,是文化的本质特征。在新时代条件下,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必须做到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表现形式加以补充、拓展、完善,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充分展现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和时代价值。要坚持开放包容,以更加自信的心态、更加宽广的胸怀,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借鉴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一是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着力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推动党和国家事业顺利发展,最根本的是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有机统一起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加强理论武装,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要深入宣传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的重大意义,深入宣传这一思想的重大贡献和历史地位,深入宣传这一思想的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实践要求,引导人们在新的广度和深度上提高认识,确立高度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要在“学懂、弄懂、做实”上下功夫,重点抓好领导干部的学习,推动各级领导干部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做到学而信、学而用、学而行。要加强理论研究阐释,不断推出有深度、有说服力的成果,帮助人民理解和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武器,指导实践、推動工作。要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阵地建设和管理,注意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
二是要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把核心价值观建设作为强基固本的战略工程来抓,持续用力、步步深入,大大增强了人们价值观自信,凝聚了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还要继续保持定力、耐心和韧劲,不断把核心价值观建设推向纵深。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把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要充分发挥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使之贯穿国民教育全过程,融入精神文明创建各方面,渗透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环节。要坚持全民行动、干部带头,从家庭做起,从娃娃抓起,推动形成人人参与、人人践行的生动局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滋养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新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三是要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着力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必须把思想道德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加大教育引导和规范治理力度,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首先要抓好理想信念教育。有共同的理想信念作支撑,人民才能同心同德迈向未来。要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其次要抓好道德建设。要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激励人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再次,要抓好风气养成。衡量社会文明程度高低,文明风尚、精神风貌、人文氛围是重要的衡量标志。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抵制腐朽落后文化侵蚀。努力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
四是要大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不断推出无愧于时代的精品力作。要坚定信心、乘势而上,不负时代召唤、无愧人民期待,不断推出文艺精品,筑就新的文艺高峰。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人民需要文艺、文艺更需要人民。要引导文艺工作者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根本问题,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文艺创作的最高准则,自觉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要繁荣文艺创作,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加强现实题材创作,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创新是文艺的生命,要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提升文艺原创力,推动文艺创新。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必须倡导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自觉在追求真善美中成就艺术理想、实现艺术价值。要加强文艺队伍建设,造就一大批德艺双馨名家大师,培育一大批高水平创作人才。
五是要大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满足人民对丰富的精神食粮的期待。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新期待的必然要求,也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的必然要求。必须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促繁荣,坚定不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围绕加快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正确处理改革一般性要求和特殊性要求,深化改革思路和举措,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增强文化引导力、创造力、竞争力。要着眼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重点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提高标准化均等化水平,推动文化小康顺利实现并不断巩固。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构建以人民为中心的文物事业发展方略。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培育新型文化业态。要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筹办好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要着眼扩大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力,重点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精神动力。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应该而且一定能够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熔铸精神之魂。
责任编辑 / 张荣辉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