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简析安史之乱后藩镇维持唐朝统治的作用——从2018年高考全国卷Ⅰ第25题说起

时间:2024-05-08

广东

一、真题探析

(2018·全国卷Ⅰ·25)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表2所示。

表2 “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 )

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

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

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

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

【答案】D

【分析】本题以“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的基本情况为切入点,要求学生阅读表格、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并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正确解释历史事物,综合考查了“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学科核心素养。根据材料可知,向朝廷上供赋税的藩镇有中原型、边疆型及东南型,其数量占了绝大多数,说明藩镇上供是朝廷财政收入的一部分,并不能说明藩镇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A项与材料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到藩镇之间攻伐的情况,B项与材料无关,故B项错误。河朔型藩镇存在由藩镇擅自任免官员,不上供赋税及佣重兵以自立等情况,集行政权、财权及兵权于一身,这威胁到中央的统治;另外“赋税供纳”方面,“不上供”或“少上供”的藩镇数量占大多数;这说明多数藩镇不“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C项不符合材料逻辑,故C项错误。根据表格可知,“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由朝廷任命的藩镇有中原型、边疆型和东南型,其数量占了绝大多数;且中原型藩镇有防骄藩的功能、边境型藩镇有守边境的功能和东南型藩镇有防盗贼的功能等,这些有利于维护统治秩序,延续唐朝的统治,故D项正确。

唐代藩镇是由开元、天宝时期的周边节度使和内地采访使,在安史之乱这一特定历史条件下演化形成的行政实体。谈到藩镇,很容易想到安史之乱以后藩镇割据的局面。但是,藩镇和藩镇割据并不是同义语。自安史之乱到黄巢起义,唐朝先后设置了大小藩镇八十九个,参与过割据叛乱的有十一个,约占这个时期藩镇总数的12%,真正长期以半独立状态而存的只有河朔三镇,占总数的3.3%,大多数藩镇并未参与割据。更为重要的是,安史之乱打破了唐朝的政治格局,导致各种矛盾的综合爆发,但唐朝的统治仍然维持了一百五十余年。因此,笔者通过探讨安史之乱后藩镇对维持唐朝统治所起到的作用,以期加强教师对该问题的理解和重视。

二、安史之乱后藩镇维持唐朝统治的作用

1.监察地方

安史之乱后,为恢复政治常规,保证和重振中央集权,急需加强对地方的监察与控制。以往地方监察的巡官机构庞杂、官员众多,再加刚刚经历战争,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力不从心,因此不得不把监察权交给藩镇。另一方面,藩镇也对朝廷起着“耳目”的作用。如永州刺史阳履、苏州刺史于頔、衢州刺史郑式瞻、江都县令吴湘等因贪赃枉法被藩镇节度使举报,中央依法进行处置。可见,安史之乱后的一段时期内,藩镇作为中央和地方的纽带,起着传递和反馈信息的作用,有助于朝廷掌握地方的吏治,从而有利于维护唐朝的统治。

2.军事职能

安史之乱后,动乱因素并未完全消除。安史旧部河朔诸镇在政治上,藩帅不由中央派遣而由本镇拥立;在财政上,赋税截留本镇而拒不上供中央;在军事上拥兵自重,跟中央分庭抗礼,属于割据型藩镇。为防遏河朔诸镇,朝廷在其周围布置了宣武、武宁、忠武、泽潞、河阳、义成、河东等镇。这些藩镇主要集中在中原一带,战略地位重要,军事防务强大,成为朝廷阻遏河朔藩镇的第一道防线,是长安的屏障。加之这些藩镇总体上是忠于朝廷的,战时往往能够听从朝廷调遣去征讨骄藩,故史称“唐自中世以后,收功弭乱,常倚镇兵”。

3.应付民族战争、保卫边疆

藩镇的设置,初衷就是为了应付边疆民族战争。安史之乱造成边防空虚,吐蕃、党项的存在对唐朝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为保卫边疆安全,朝廷先后在西北、西南布置了十七个镇,这些藩镇负有“殿邦御侮”,保卫边疆安全的责任。如贞元二年(786年),吐蕃进犯泾、陇诸州,邠宁节度使韩游环夜袭敌营,击退吐蕃,收复盐州。镇蜀最久的韦皋,他忠实地执行了朝廷北和回纥、南联南诏、共抗吐蕃的方针,说服了南诏王异牟寻,使之“请绝吐蕃,遣使朝贡”,缓和了西北边防压力。贞元九年、十三年,又两次进攻吐蕃。尽管安史之乱后唐朝不断发生战争,但在多数情况下边疆状况尚能得到维持,这与藩镇所起到的积极作用是分不开的。

4.医治战争创伤、恢复统治秩序

黄河流域经安史之乱后出现了“人烟断绝,千里萧条”的局面。但当时受朝廷节制的节度使和不受朝廷节制的安史“旧部”,都在招抚流散、劝课农桑,“转荒残为富实”以自存。唐肃宗、唐代宗期间,滑、亳魏、博等州节度使令狐彰“内检军绒,外牧黎庶”“田畴大辟,库藏充积”。另外,江南一带的荆南节度使李皋,修治废弃荒地五千余顷,流民归者二千余户。西南一带的剑南东川,“兵荒之后,凋残颇甚”,李叔明治之近二十年,安抚百姓,“吏服严明,人怀德惠”。上述藩镇招籍流民,恢复和发展生产的例子,可以说明安史之乱后的一段时期内藩镇具有医治战争创伤,恢复统治秩序的意义。

5.在财政经济上支持朝廷

安史之乱后,“军国资用,取资江淮”,东南诸镇的赋税收入成为朝廷赖以存在的根基,所谓“而唐终不倾者,东南为之根本也”。西南地区诸镇也给予朝廷很大支持。建中时,政府开支多由西南地区的南西道承担,“供亿具焉”。剑南张延赏也是“贡献踵道”。另外,西北和中原地区的一些藩镇也在安史之乱后一段时期内不同程度地减轻朝廷负担,支持朝廷。例如,唐敬宗时西北地区的泾原渭节度使杨元卿“置屯田五千顷”,上缴军需二十万斛。中原地区的河阳军于大和五年“进粟四十万,以助有司经费”。

6.藩镇之间互相联系、制约有利于维持唐朝的统治

张国刚先生把安史之乱后的藩镇划分为割据型(主要集中在河朔地区)、防遏型(主要集中在中原一带)、御边型(主要集中在西北、西南边疆)、财源型(主要集中在东南地区)四种类型。在唐代后期近五十个藩镇中,真正割据的主要是河北三镇(又称河朔三镇)。东南藩镇从财力上支持朝廷,边疆藩镇以武力护卫朝廷,而中原藩镇虽然有时不听指遣,但在总体上具有镇遏河朔、屏障关中的重要作用。这样,河朔镇与中原镇为割据与防割据的关系,中原镇与边疆镇为维系内外均势的平衡关系,边疆镇、东南镇与中原镇为武力与财力的互相依赖关系,构成了一个密切而又互相制约的整体结构,从而维系唐朝相对稳定的统治百余年。

综上所述,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藩镇仍能起到维持唐朝统治的作用,只是到了唐末农民战争时,才转化为瓦解唐朝统治的因素,加速了唐朝的灭亡。

三、备考策略与例题精讲

1.备考策略

(1)正确辨析“藩镇”与“藩镇割据”两个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2)客观认识唐代“藩镇”局面形成的历史背景。

(3)辩证理解“藩镇”的历史作用。

2.例题精讲

(1)(原创)唐朝“安史之乱”后,河北地区的魏、镇、幽三镇,其藩帅不由中央派遣而由本镇拥立,赋税则截留本镇不上供中央,且养蓄重兵。对此,朝廷曾数兴讨伐之师,无不以屈辱容忍而告终。这反映出当时( )

A.藩镇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

B.中央财政收入被地方势力所操控

C.形成地方与中央分庭抗礼的局面

D.地方藩镇割据促使唐朝由盛转衰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其藩帅不由中央派遣而由本镇拥立”“赋税则截留本镇不上供中央”“养蓄重兵”等信息可知,河北地区的魏、镇、幽三个藩镇在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均有较大的独立性,这削弱了中央集权统治,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故A项正确;材料仅反映出河北地区的魏、镇、幽三个藩镇的赋税不上供中央,未能推知其他地方藩镇的赋税是否上供中央,故B项不符合逻辑;材料反映的是河北地区的魏、镇、幽三个藩镇在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均有较大的独立性,并非与中央分庭抗礼,且这三镇也不能代表整个地方势力,C项不符合题意;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安史之乱促使唐朝由盛转衰,D项与材料无关。

(2)(原创)黄河流域经安史之乱打击,疮痍满目,但当时受朝廷节制的节度使和不受朝廷节制的安史“旧部”,都在招抚流散,劝课农桑,“转荒残为富实”。据此可知,当时上述的藩镇 ( )

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

B.有效避免地方割据的发生

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

D.具有医治战争创伤的作用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都在招抚流散,劝课农桑”“转荒残为富实”等信息可知,地方藩镇在安史之乱后注重安抚百姓、恢复和发展生产,这些措施有利于战后的重建,恢复统治秩序,说明了这些藩镇具有医治战争创伤的作用,故D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朝廷财政收入,A项与材料无关;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安史“旧部”藩镇有较大的独立性,最终形成了割据势力,B项不符合史实;根据题干“不受朝廷节制的安史‘旧部’”等信息可知,安史“旧部”藩镇并不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C项不符合材料。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