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例谈一轮复习中对历史知识的记忆与测评策略

时间:2024-05-08

四川

高三一轮复习以“夯实基础知识、提升基本能力”为目标,扎实的基础知识是历史学科能力提升的前提和基础。但是不少教师认为记忆就是机械式的死记硬背,对知识的测评就是利用各种模拟试卷让学生反复练习。殊不知,机械式的记忆很快就会被遗忘,“题海战术”不仅耗时耗力而且效果不佳。因此,本文围绕着一轮复习中如何科学地对历史知识进行记忆与测评这一核心问题展开,以期对复习备考工作有所帮助。

一、历史知识的分类与记忆

历史知识内容众多、体系庞杂,但不外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组织机构、制度方针、文化成果五个方面。为了更好地研究记忆能力和策略,教师可以按照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将历史知识分为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元认知知识四大类。下面以表1为例进行说明:

表1 知识类型、含义与示例

从表1可以看出,知识记忆思维的表现可分为外显性和内隐性两种形式,其中对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的记忆具有外显性,其思维活动有储存、回忆、评估、比较等,教师可通过确切的语言加以描述;程序性知识、元认知知识的记忆具有内隐性,其思维活动主要表现为记忆技能与学习方法的熟练程度。多次重复可以将外显性记忆转化为内隐性记忆,从而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加工与处理能力。在一轮复习中,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大量的事实性知识和概念性知识,基本能力主要是程序性知识和元认知知识。“重能力”是高考试题命制的显著特点,通过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和反复训练,可以提升学生的基本能力。对于知识的记忆不应是盲目的死记硬背,还应当遵循记忆的规律。

二、记忆的特点与规律

1.教师要明确记忆的基本含义

记忆,由“记”和“忆”组成。“记”指把印象保存在脑子里,按保存的时间长短可分为“瞬时记忆”(2秒内)、“短时记忆”(20秒左右)、“长时记忆”(1分钟以上),三者记忆水平之间过渡的关键在于对信息的编码和反复、重复。所谓“忆”指“回想、记得”,包括从长时段中确认曾经学过的知识(即再认)与从长时段中重新进行呈现(即再现)两种形式。明确这些含义有助于教师引导学生更加科学地认识记忆思维。

2.记忆思维的深浅程度

按记忆思维的深浅程度可将记忆分为机械记忆与理解记忆。机械记忆指在不理解、不甚理解或无法理解的情况下,原原本本,逐字逐句地记忆。机械记忆的缺点在于记忆内容会被很快遗忘,对学生的学习造成不便;理解性记忆指学生在记忆新知识前,先将获取的新知识与自己已有的旧知识建立有意义的联系,然后再进行记忆,这里尤为强调知识的系统性与结构性。例如:在复习必修一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时,需要对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度等进行记忆,如果学生不清楚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度三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就不能将三个制度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进行有机地整合,最终导致学生只能不求甚解地盲目记忆零碎的知识,其行为属于机械性记忆,效果不佳;反之,则属于理解性记忆,效果明显。当然,多次反复、重复能够将机械性记忆转化为理解性记忆,只是这样非常耗时耗力。

3.记忆的规律

关于记忆的规律可参考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提出的遗忘曲线规律,他认为人们可以从遗忘曲线中掌握遗忘规律并加以利用,从而提升自我记忆能力。具体演变规律如表2、表3。

表2

表3

从表2、表3可以看出,记忆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时间越久,遗忘速度越慢。因此,教师应根据此规律,科学地组织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反复、重复的记忆,以保持稳定的记忆水平。为实现更好地记忆,教师还应指导学生将已记忆的知识进行有机整合,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建立结构性的概念图式,最终将机械性记忆转化为理解性记忆。除了单纯的记忆知识以外,命制科学合理的试题也是检测学生知识掌握程度、巩固学生所学知识的常见方法。

三、试题命制的原则

黄牧航指出“考试本身就是为了评价学生的学习而收集资料或数据的方法,教师命制好的试卷、选择合适的试题是考试成功的关键。”教师在对学生的历史知识进行测评时,应当高度重视试题命制的工作,主要应遵循以下几点:

1.制定明确的考试目标

考试是检验教学效果的常见方法,教师在命制试卷时要制定明确的考试目标,主要包括测评学生在历史教学活动之后的认知、思维、技能等方面的内容。教师在制定目标时要注意将考试目标与具体的教学活动相联系,不可脱离教学实际,过分追求试题的新奇,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例如在复习“西周政治制度”时,教师命制试题“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探讨中西方古代文明的异同”,该试题涉及三个核心概念:唯物史观、中国古代文明、西方古代文明,显然该试题不适合刚进入一轮复习的学生作答,超过了学生的实际能力水平。

2.制定双向细目表

双向细目表是一种检查试题分布是否符合考试要求的表格,也是对试卷结构的有效程度进行检测的最简单的方法。双向细目表的制定依据一般采用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细目表中的一个维度是知识单元(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元认知知识),另一个维度是六个能力操作层次(识记、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以必修二专题二第1课“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为例,制作表格如下:

表4 双向细目表

续表

3.科学地选择历史试题

教师在制作双向细目表后,就要根据细目表的要求挑选各类模拟试题或原创题,以编写一套高质量的历史试卷。教师需要了解历史试题的题型与功能,历史试题的常见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封闭性长题(应答题)、开放性长题(论证题)等。每一类题型都有各自的考查特点,结合黄牧航的研究成果,可制定表5进行说明:

表5

(表5说明:“- -”“-”“0”“+”“++”等符号表示该类型试题的考查功能。“- -”表示该类型试题对所述能力的考查程度很低,“-”表示该类型试题对所述能力的考查程度较低,“0”表示该类型试题不具备对所述能力的考查,“+”表示该类型试题对所述能力的考查程度较高,“+ +”表示该类型试题对所述能力的考查程度很高)

通过表5可以看出,教师在试题选择或原创的过程中,要根据试题特点和考查目标选择不同的试题,发挥试卷的综合效益。教师在编写好试题后应注意对试题进行检查,在检查试题的过程中应注意试题与考试目标、双向细目表的吻合程度,力争做到使试题能够体现高考与新课标的要求、设问角度合理、新情境的创设科学、基础知识与能力考查兼顾、难度合理等。

四、给教师的建议

1.重视培养学生的记忆策略

历史知识的结构主要由史实与史论组成,史实是客观存在的实体,史论是人们对特定史实的一种理性认识与见解。从历史知识的类型与性质来看,大量的事实性知识属于历史史实;概念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包含大部分史论与技能。教师在指导学生记忆史实性知识时,要关注史实的内部特征和生动具象,可采用关键词记忆、歌词记忆、字头记忆、特征记忆、谐音记忆、排比记忆、联想记忆等多种方法。

例如学生在记忆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活动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将其总结为“一转正、两解散、三修改”,“一转正”指1913年由临时大总统转为正式大总统;“两解散”指1913年解散国民党、1914年解散国会;“三修改”指废《临时约法》,改为《中华民国约法》、改内阁制为总统制、改总统选举法。教师指导学生记忆史论与技能时,要重视其外部联系、知识逻辑和学习的自动化经验,提升思维的广度与深度,可采用逻辑化记忆、概念图记忆以培养学生的知识整合与重构能力。

2.重视运用不同的题型对知识进行测评

考试是检测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教师可通过试题收集数据、判断学生对知识与能力的掌握情况,以便更好地制定相应对策以解决学生在一轮复习中遇到的问题。历史试题大致分为五种类型,各类型又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这也要求教师在选择试题时要充分发挥各类型的长处。

例如,在一轮复习中需要对“洋务运动”这一考点进行检测,目标是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洋务运动的原因、代表企业、评价等)的掌握情况,最简单的检测方法是命制一道简答题,如“简述洋务运动的基本史实”;如目标是考查学生思维的活跃程度,则可展现几段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史料,命制一道包含多段材料的主观题。

3.科学认识一轮复习中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一轮复习的主要任务是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历史能力,准确地记忆知识是提升学习能力的第一步,但并不是最终归宿。因此,忽视历史基础知识、空谈能力培养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可能实现;只注重知识的记忆而忽视能力的培养也是错误的,是严重违背高考和新课标要求的。高考试题强调在故事情境中,以历史知识为基础,运用历史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教师在一轮复习中要制定详细的计划表,分阶段、有重点地推进一轮复习,使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同时在对基础知识的科学测评中培养学生的能力。

总之,在高三一轮复习中,要高度重视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力争做到全面、细致。教师可以将零散的知识整体化、系统化,建立概念图式,使学生真正做到理解性记忆。同时,教师应根据各类试题的特点,发挥各类试题的优势,命制出高质量的模拟题,从而在检测知识的过程中落实历史学科的能力要求,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做到知识与能力的完美结合,为高三后期二轮、三轮专项复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