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把握学科大概念,让应考胸有成竹

时间:2024-05-08

广东

我们小时候都听过“胸有成竹”的成语故事,讲的是北宋时期一位叫文同的画家,不管是春夏秋冬,还是阴晴风雨,都坚持对竹林中的竹子作细致的研究,对不同条件下的不同竹子进行的不同呈现,都观察入微,了如指掌,发展到画竹的时候都不用画草图。晁补之见了称赞道:文同画竹,早已胸有成竹。这个成语也常常被用来形容“学霸”们考前的心理状态。

那这里的“竹”到底指的是什么呢?文同真的是了解每一种竹、每一棵竹在任何情况下的状态么?很显然,这是不可能的。他只是厘清对每类竹子在不同类型的情况下呈现出的特征和规律,用教育教学领域的话来讲,就是抓住了学科大概念,并让学科大概念能在不同的情境下迁移、泛化,最后在任何情境前都能以不变应万变,实现成竹在胸。

2014年9月4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科学设计命题内容,增强基础性、综合性,着重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难发现其中对命题内容中基础性、综合性的要求实际上是提醒教师和学生加强对学科里那些体现学科基本思想和方法又在各自领域有着广泛适应性的知识进行提炼和归纳,而对“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考查即是要求学生能将学科的基本思想和方法运用在具体的、个别的学科情境当中,实现有广度的把握和有深度的重组,最终将其内化成持久的、可迁移的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

学科基本思想和方法就是学科的基本观念,也是本文所指的学科大概念,它是一种高度形式化、兼具认识论与方法论意义、普适性极强的概念,对基本观念的深度学习,能促进学生对学科思维方式的理解和运用。一方面,它是学习学科知识的“纲”,纲举目张,能将所有知识整合和建构起来,将所有的学科知识和学科活动统整起来;另一方面,所有的零散知识都是基本观念的具体表现,在对零散知识的学习中,只有将其与学科基本观念发生联结才能实现自身的学科价值。在对学科知识精简、泛化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对学科知识本质的理解,学科观念的形成,增强学生自我知识体系的建构和进化,形成学科核心素养。

如何提取学科教学的大概念呢?中学教师提取的学科大概念是否能让人信服、有启发借鉴作用呢?笔者以《经济生活》为例,做了一个有意思的尝试。有一个成语叫“一叶知秋”,笔者分析了2018—2020年全国卷的九套高考经济主观题的答案,并把答案里面的关键词提取出来,得到了一组经济领域分析问题的关键词汇。(如图①所示)

图①

资源配置问题是经济领域的核心问题,主要就是围绕“谁来配置”“配置给谁”两方面展开,在对经济现象的分析中,具体的内涵都是指向资源配置在具体情形下的再现和重组,而只要是关于资源配置的问题都可以在市场和政府、供给与需求这两对相对稳定的关系中去分析,按照这种逻辑以上的零散词汇便可以整理成为以下的知识框架。(如图②所示)

图②

在这个框架中,从生产的角度考虑到资源的配置效率问题、风险问题、发展问题、效益问题以及行业影响问题;从消费的角度考虑到主观影响、客观影响以及消费结果。这两个逻辑链条都是基于学科教学中的基本观点生成的,是大概念中比较固定的思维方法,是“纲”。而“产业融合”这样的名词是随着生产力不断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现象,教师们可以根据时政的讲解,将其做学科解释和补充。有了这样一个学科的基本框架,学生在学习和复习时便可以将新的情境和知识融合到已有的稳定的知识结构中,比如对于企业应该如何经营的问题,依据这一框架,学生便可从不同角度展开思考: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应如何有效开展生产与经营?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企业应如何有效开展生产与经营?贸易保护主义形势下,企业应如何有效开展生产与经营?适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企业应如何有效开展生产与经营?规模小的时候,企业应如何有效开展生产与经营?规模大的时候,企业应如何有效开展生产与经营?“聚合经营”条件下,企业应如何有效开展生产与经营……在这一框架指导下,学生不难得出某一条件下具体的结论。再比如宏观经济领域中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的经济增长模式,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的经济增长模式下对供给侧改革的影响,对生产者的影响,对消费者的影响等。只有学生对一个能广泛适用的框架在不同情境下得以印证、得以运用、得以迁移,他才可能对这一学科大概念在考试的条件下实现提取的自动化。

以2020年新高考Ⅰ卷(供山东省使用)《经济生活》的主观题为例,材料给了一系列不同企业聚合经营的场景,设问为:“本是竞争对手的各方,为什么要聚合经营?”学生作答时便可依据所提取的基于经济学理论逻辑的思维框架做如下思考:从政策层面的角度思考,聚合经营有利于提升经营项目的影响力,推动行业优惠、扶持方面的政策整合;从市场层面生产的角度思考,第一,在资源配置上,可以利用聚集区域市场环境,减少宣传成本,利用行业资源,优化产品定位,增强盈利能力;第二,在风险控制上,共享消费群体,降低投资风险;第三,在创新发展上,能更好借鉴其他商家的特色和所长,激发创造活力;第四,在产品品质上,聚合经营会增强同质产品的竞争,促使商家更加关注产品品质;第五,在行业发展上,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的完善,催生更多新业态、产业融合的方案。从市场层面消费的角度思考,聚合经营能更广泛、更方便地研究产品用户的需求和偏好,促进产品更好地赢得消费者的需要。

很显然上述答案比参考答案要更全面更具体,比这更为重要的是,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能广泛适用的思维框架,用这一思维框架能帮助学生以不变应万变,而不是在学习和复习的过程中记住一个又一个具体的情境、问题和答案。

再比如2020年全国Ⅰ卷的《经济生活》主观题,材料情境设计中讲述了第二届进博会的规模和成交量,以及在交易过程中反映出消费的新特点和趋势。设问为:“结合材料并运用经济知识,说明消费变化对我国生产将产生重要影响。”这一题需要紧扣消费和生产的关系,消费的巨大拉动力对生产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消费可以从消费者现在的偏好和倾向思考,新的消费热点和趋势,为生产者提供研发的思路和方向,激发生产供应的改革和创新,从而促进新业态新产业的出现和成长;从消费者消费能力的角度思考,消费结构的优化,将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从消费的效果来看,消费诉求的提高,将推动企业关注产品的品质,促使其产品质量的提升。

这道题是基于提炼的框架编撰出来的答案,和全国卷的参考答案大同小异,但在表达的逻辑上是学科基本框架在具体情境、具体设问的变形,推动学生对巩固和强化学科基本观点、基本概念的理解,并提升学生将所习得的学科大概念用于理解新情境、新问题的关键能力,以及帮助学生对所做过的、见过的习题的参考答案是怎么来的,它们是否全面、科学,形成自己独立的判断和认知。只有这样,才能将所学的知识泛化,运用到更开放、更复杂、更多元的生活场景和工作场景中。

在实际的教学中,提炼学科大概念的教学主张在运用和推广上还是困难重重。首先,现有教材的编写思路和课时设计上详略不明显,学科基本观念在教材中的呈现比较隐晦,课程标准在大概念的内容上也没有明示,教师和学生在使用教材时常常从第一课开始,按编排顺序往后学习,往往将学习时间淹没在一堆零散的知识点记忆和练习当中,耗时耗力还不得要义;其次,鼓励创新、创造的学术氛围还需进一步营造。提取学科基本观念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的过程,它涉及基本观念提取的理论依据,基本观念形成的脉络、规律、结构层次,依据的知识、信息和情境特征以及它涉及的思想方法、育人价值等方面的考量,是一个需要积累、反思、凝练、突破的创造性工作,但教师和学生一旦提炼出适用的基本观念,远比死记硬背上百条理论更有价值,所以“不求尽善尽美,但求自圆其说”的学术导向将更充分地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最后,评价方式的改革还有待进一步的推动。一般来讲,综合性、开放性的“大问题”更有利于检测学生对整体内容的理解与掌握程度,所以文科综合的考试形式、特别是主观题的命制方式为高考试题聚焦学科基本问题提供了条件。可是高中的学生在高考前还要经历若干考试,如单元测、期中测、模块检测、月考、学业水平测等,这些纸笔考试仍然以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为主,评价更多的还是停留在对事实信息、基本概念和简单技能的掌握情况的检测,这就将教和学的层面又更多的停留在具体知识点的讲解和习题的操练上。

聚焦学科基本观念的提炼,加强对学科基本观念的深度学习,是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在课堂教学变革方面的“牛鼻子”,2017版新课标的理念和现行试用的高中新教材的编写对这一导向都做出了呼应,唯有进一步破除主观和客观上的阻力,才能让学科大概念的探索走出更宽更广的实践之路,才能让考试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和形成。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