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挖掘试题价值 培育核心素养——2019年高考全国Ⅰ卷第38题赏析及教学备考策略

时间:2024-05-08

福建 杨林峰

长期以来,国家旗帜鲜明地提出并践行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但在落地过程中往往成为重点关注知识学习,而忽略了育人目标,造成了知识学习与学科育人功能的割裂。为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努力渗透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为国家培养和输送合格的人才。课堂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主阵地,但是一些教师往往把课堂等同于课程内容教学,把试题解答与核心素养培育对立起来,认为这是应试教育的产物,与素质教育格格不入。笔者认为这是一种偏见,试题在培育核心素养中也能发挥积极作用。本文将以2019年高考全国Ⅰ卷第38题为例,阐释试题在培育核心素养过程中的积极意义。

一、试题再现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当前,中国是世界第二大货物贸易进口国、第二大服务贸易进口国,货物和服务年进口值均占全球1/10左右。

2018年11月,中国进一步降低石材、陶瓷、机电等1 585个税目商品的最惠国税率,关税总水平由2017年的9.8%降至7.5%,平均降幅达23%。同月,全球首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举行,来自170多个国家、地区的3 600多家企业参展,现场展示了法国葡萄酒、阿根廷红虾、美国智能车载空气净化器……进博会吸引了40多万名境内外采购商,累计意向成交578.3亿美元,其中1/4以上为智能及高端设备。

中国扩大进口“大蛋糕”的清单上,既包括数控机床、智能终端、精密医疗设备、新型汽车、先进民用飞机等高技术产品,也包括个人电子产品、农产品、食品、服装、化妆品等日用消费品。

结合材料并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中国进一步扩大进口对国内经济的积极影响。

【参考答案】降低关税,增加进口,繁荣生产与消费市场;激发市场竞争,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丰富消费品市场供给,降低消费成本,更好满足消费者美好生活需要;带动技术引进,促进产品创新研发,推进经济发展动能转换。

二、试题分析

本题以中国采取主动举措推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为情境背景,设问考查学生对国家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坚持开放理念,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体系的理解和把握,考查学生运用《经济生活》知识理解情境信息、综合分析解释问题的能力。从情境材料可知,我国在当前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以及我国为世界各国互利共赢创造条件、提供平台、贡献中国力量的具体举措。相对而言,对于出口的积极影响学生更为熟悉,对进口的积极影响比较陌生。在分析的过程中,学生要在把握情境材料的基础上,调动和运用自己归纳形成的“知识库”。一般而言,《经济生活》中意义型或者积极影响类试题的解题思路多为分主体来展开,具体涉及哪些方面,需要结合情境材料展开分析。对我国的影响,不外乎包括对消费者、对企业、对国家的影响。降低关税和增加进口构成因果关系,降低关税,可以增加进口,中国举办进口博览会才能取得更大的成效。对消费者而言,市场上产品的种类更加多样,物美价廉,产品性价比高,能够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对企业而言,竞争加剧。为了在竞争中获胜,必须采用先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国家而言,通过增加消费,可以更好地发挥消费在经济增长中的基础性作用。只有形成知识体系,梳理出答题思路,由特殊性上升到普遍性,再用普遍性指导解决特殊性,做题才能又好又快,切实减轻学业负担,增强自身学习的信心和热情。

1.注重考查政治认同素养,增强家国情怀

政治认同是政治学科素养的核心和内在标识。对于公民的政治认同素养,《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版)是这样界定的:我国公民的政治认同,就是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美之间的贸易战愈演愈烈,特朗普政府既从总体上向中国施压,也调动各种力量向华为开刀,希望借此向中国讹诈,逼迫中国放弃“中国制造2025”计划,成为美国廉价商品的供应商,防止中国崛起,解决美国人所担心的“修昔底德陷阱”。不仅如此,西方国家要么跟紧美国,对中国围追堵截,要么袖手旁观,坐山观虎斗。面对这种情况,全国人民群情激昂,希望政府全力对抗美国政府的无赖行径,维护国家利益。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政府坚持奉行对外开放政策,并于2018年11月5日举办全球首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对此,有人不解,觉得政府应该以牙还牙,而不是这样服软。为此,如何破解人民心中的误解,真正理解中美之间对抗是没有出路的,只有携手合作、真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才能互利共赢,才是全人类的福祉。本题即以此为背景,考查中国进一步扩大进口对国内经济的积极影响。通过本题考查,使学生更加深入了解我国政策,更加认同我们国家,更加认同我国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具体路径选择。

2.关注培养科学精神素养,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有助于提升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对个人成长、社会发展、国家进步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思想政治学科要求学生能够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系统中相关的知识来分析社会生活现象,学生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并能做到与材料信息快速关联起来。为此,需要学生梳理知识间的逻辑关系,建立知识体系,形成知识框架,而且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思维品质。首先学生必须具备辩证思维能力,全面理解我国增加进口,不是我国迫于西方压力而不得已的举措,而是基于我国自身发展需要的一种主动举措。通过本题的考查,使学生认识到“治大国,若烹小鲜”,不能意气用事,国家制定政策必须理性,着眼于国家的长远发展。美国总统特朗普用所谓“交易的艺术”实现“美国优先”,必将影响美国在国际社会上的形象,最终透支的是美国的未来。与此相反,我国不断增加进口,扩大对外开放,有助于树立我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在大阪G20峰会上,***主席宣布中国将进一步开放市场,主动扩大进口,展现大国胸怀,为全球治理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力量。学生在答题过程中,加深认识和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提高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提升科学精神。

三、教学备考策略

1.授课过程中,关注时政热点

社会生活、时政热点才是思想政治课教学、培育核心素养的更大的舞台和具体情境支撑。只有关注生活、关注时政热点,教材上的知识点才能变得鲜活、丰满、有温度,知识的归纳和演绎才能更加自然,学生也易于理解。关注时政热点,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入了解关系到国家发展、社会进步、文明演进的前因后果,理解国家的发展与自身的发展紧密相关,培育家国情怀。社会生活、时政热点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饱含情感、立场正确,与祖国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学科核心素养的渗透更加自然,核心素养的提升也就水到渠成。生硬的说教往往只会让本就处于叛逆期的学生更加反感。高考命题也是以时政热点为背景,考查学生在获取和解读信息的基础上,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所以,关注时政热点,也是学生要在选拔性考查中脱颖而出的必需环节。此外,在关注时政热点的过程中,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把时政热点填塞给学生,让学生知道这些事件,要通过精心设问,引导学生思考,解决知识迷惑,破除心中疑惑,不断提高辩证思维能力,既解决易混易错知识点的干扰,又增强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意识和能力。

2.命题过程中,精心选材设问

核心素养的重要性毋庸置疑,难的是如何落地。对我国的学生而言,做题是非常重要的践行和落地的阵地,并且是行之有效的阵地。为此,教师应重视发挥这一功能,而不能仅把消灭知识缺漏、提高成绩作为做题的唯一目标。教师在试题命制过程中,要真正理解和把握中央精神,领会高考是素质教育的正向指挥棒,而不是唯分数、唯升学的指挥棒,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努力实现知识和素养的统一,通过考试和做题促进学生素养的提升。

教师也要认真研读高考试题,认真研读教育部考试中心命题专家对高考试题的解析,明白试题背后的良苦用心。教师在试题命制过程中,要精心选择情境材料,认真思考哪些素材可以做文章,在哪里入手做文章,如何做文章等,这样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实现学科任务、评价情境、学科内容和核心素养的有机统一。

3.讲评过程中,注重价值引导

学生关注的是成绩和试题错在哪里、为什么错、如何避免重蹈覆辙,对试题背后蕴含的核心素养往往不关注,也不愿意关注。为此,教师在讲评试题过程中,肯定要讲做题的方法,简洁明了地解决错误之处,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学习成绩,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政治学科的认可度。很难想象一位学生在政治学科学习过程中,投入产出严重不成比例,还能做到“政治虐我千百遍,我待政治如初恋”。不喜欢政治课,思想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可能也很难得到他们的认可。教师还应该介绍渗透于试题中的素养目标,让学生清楚试题情境材料的采用也是有选择方向的,落实育人目标,实现素养的提升与成绩的提高相向而行,努力实现育人与选才的有机统一。

教师只有抓住各个环节把培育核心素养落到实处,核心素养就会处处开花,就能够培养具有高度政治认同、具备科学精神、法治意识的人才,不断提高公共参与意识和能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合格的人才。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