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例谈文言文准确停顿和断句

时间:2024-05-08

刘高伟

【考点分析】

阅读一篇文言文能够准确地停顿和断句是读懂的标志。鉴于此,全国各地在中考文言文阅读试题考察中,常会涉及文言句子诵读节奏内容的考察,通过对2008年全国各地中考文言文阅读试题的分析和比较,发现有1/6 的试卷涉及到了这方面的考点,这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真题剖析】

(一)2008江西省中考语文试题:

桑怿①传(节选)

欧阳修

(怿)又闻襄城②有盗十许人,独提一剑以往,杀数人,缚其余。汝旁县为之无盗,京西转运使③奏其事,授郏城尉……怿虽举进士,而不甚知书,然其所为皆合道理,多此类。姑居雍丘,遭大水,有粟二廪④,将以舟载之。见民走避溺者,遂弃其粟,以舟载民。见民荒岁,聚其里人⑤饲之⑥。粟尽乃止。怿善剑及铁简⑦,力过数人而有谋略。

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的停顿处(1分)

力 过 数 人 而 有 谋 略

【答案】力过数人/而有谋略

【解析】这一题较为简单,我们可以从语意上来停顿。这一句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讲桑怿“力过数人”(即力量超过很多人),二是讲桑怿“有谋略”,前后两层讲的不是一个意思,而在于从一个方面转到了另一个方面。因此本句停顿一下可以把句意分成前后两部分。我们可联系停顿的规律“前后语意发生转折的地方一定要在转折连词前有所停顿”,因此可得出正确答案。

(二)2008年江苏盐城市中考题:

下列句子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B.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

C.一国吏民/皆来贺

D.今/齐地方/千里

【答案】D

【解析】我们先看A项,这一项包含主语、谓语、宾语。一般情况下,主谓宾三成份之间是要停顿的,而本句在“臣”(主语)后停顿、在“诚知”(谓语)后停顿,显然是正确的。另外,在一句话中,状语如果较长,它和它所修饰的动词也要停顿,B项就属于这种情况,此项的主语是“老父”,因此在“老父”后停顿一下,“吊”是动词,“衣粗衣冠白冠”都是修饰“吊”的,因此在修饰语与“吊”之间应有停顿,又因“衣粗衣冠白冠”讲的是并列的两种情况,因此中间也可停顿。所以B项的停顿也是正确的。C项句子较短,包含主语和谓语两部分,主语是“一国吏民”,谓语是“皆来贺”,因此在这两部分之间停顿一下即可。显然,此项的停顿也是正确的。D项的主语是“齐地”,谓语是“方千里”,所以应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停顿,而本句却在“方”后停顿,这就明显地错误了。

上面的两个题目启示我们在做文言文停顿题时可从如下方面入手:

【提升经验】

第一,可运用现代语法知识帮助停顿。

①“主语—谓语”之间有停顿。如: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食之/不能尽其材;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这里“/”前后都是意思相对独立句子的“意义单位”,且分别为句子的主语部分和谓语部分,停顿时应得以体现。②“动词—宾语”、“动词—补语”之间有停顿。如:亲/贤臣,远/小人;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唐贤今人诗赋”和“于其上”分别作句子的宾语和补语);无/丝竹之乱耳。③修饰语与动词中心语之间有停顿,如:永之人/争/奔走焉;吾与汝/毕力/平险。这里“争”修饰“奔走”;“毕力”修饰“平险”。但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应连读。若分开读,就错将状语当成了主语,改变了句子的意思。如:其一犬/坐于前,应为“其一/犬坐/于前”。④修饰语与名词中心语之间一般不停顿,以使语意更加紧密。如:醉翁之意/不在酒;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句中短语“醉翁之意”、“古仁人之心”、“危急存亡之秋”的中心词“意”、“心”、“秋(时刻)”,均为名词,短语内部均不停顿。但有些文章的骈句为了读出鲜明而整齐的节奏,这类的短语中间往往要加以停顿,如“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第二,我们可利用古汉语语法常识辅助解读。

一是句首语助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如“至”、“夫”、“盖”、“若夫”、“是以”、“又”、“已而”、“故”、“惟”等,诵读应稍加停顿,不能和后面的文字连读。如“夫/战,勇气也。”、“是以/众议举宠为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已而/夕阳在山”、“故/君子有不战”、“惟/大叫以行”等。

二是古代的两个单音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复音词的,要分开读。如: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可/以一战;行不知/足所在;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乡邻之生/日蹙”等等。例句中的“于是”、“可以”、“知足”、“中间”、“生日”在现代汉语中都是双音节的词,但在古汉语中却是两个单音词,一定要分开读,否则会误解句意。

三是要考虑到其它一些特殊因素。①对古代的国号、年号、官职、爵位、史实、地名要了解,否则易导致朗读停顿错误。如:虞山/王毅叔远甫/刻(“虞山”是山名,“王毅叔远”,姓王名毅字叔远,“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②“也”用在句中揭示停顿,朗读时在其后停顿。如:余闻之也/久矣。③节奏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份。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句中“再”、“三”的后面都省略了动词“鼓”。

还有一点我们也应注意,就是在不影响对句意理解的基础上,朗读停顿应当还要照顾到上下文的整体节奏。特别是句中的一些虚词“之”、“于”、“而”等,可起到平衡音节的作用,读时根据需要其位置可前可后。如:小大/之狱、马之/千里;告之/于帝、征于/色,发于/声;登轼/而望之、睨之,久而/不去。这些句子的停顿,既体现了句意,也突出了其节奏。

【实战演练】

(一)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忻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1.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的停顿处。

(1)余因得遍观群书。

(2)门人弟子填其室

2.选文最后一句说“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你认为其中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用文中的话回答)

(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下列句子朗读时停顿不当的一项是( )

A.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B.必先/苦其/心志

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D.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仔细阅读上文,请你说说作者认为得“人和”的实质是什么?得“人和”之后的最佳局面是什么?

(三)虎丘,中秋游者尤盛。士女倾城而往,笙歌笑语填山沸林终夜不绝。遂使丘壑化为酒场,秽杂可恨。

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榭间,以红粉笙歌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尝秋夜与弱生坐钓月矾,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及佛灯隐现林抄而已。

又今年春中,与无际合至偕访仲和于此。夜半月出无人,相与跌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然欲与清景俱往也。生平过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色耳。

([明]李流芳《游虎丘小记》)

1.下列句子朗读时停顿不当的一项是( )

A.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

B.月色/甚美,游人/尚稀

C.遂/使丘壑/化为酒场,秽杂/可恨

D.夜半/月出无人,相与/跌坐石台

2.用“/”为文中画线的句子标出两处停顿。

笙歌笑语填山沸林终夜不绝。

3.读了上文之后,请用自己的话概述上文的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

(一)1.(1)余/因得/遍观群书(2)门人弟子/填其室2、余幼时即嗜学

(二)1.D 2.得道;天下顺之。

(三)1.C 2.笙歌笑语/填山沸林/终夜不绝。3.本文写作者两度游虎丘的感受。一度在秋中,对月色美、游人少、以红粉笙歌点缀的虎丘感到“亦复不恶”;对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及佛灯隐现林抄的虎丘感到“独往会心”。一度在春中,“夜半月出,无人,相与跌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作者感到“悠然欲与清景俱往”。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