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8
朱弘杰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屠呦呦从我国古典文献中获取灵感,转换研究思路,成功提取青蒿素,研制出了新型抗疟药物;梁思成深入研究我国古代建筑,借用语言学的知识,创造性地表达了对建筑“可译性”的认识……确实,学习生活中不少活动需要用到多种学科的知识,比如制作班级公众号,开展课本剧表演等;重大科研难题的突破,往往也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结果。因此,当今学校教育越来越重视跨学科的学习,为培养复合型人才打好基础。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指导
材料的核心关键词是“跨学科学习”与“复合型人才”。材料以既定事实为依据,进而创设情境,提醒学生关注学习生活,进而明白“跨学科学习”是无处不在的,其乃社会发展之大势所趋。随着时代发展,我们面对的问题越来越多元,这便需要“跨学科学习”,需要“复合型人才”。
学生对两个概念的界定不能脱离材料第一句话中对内涵的基本界定,同时要注意两个概念的逻辑关系:
“跨学科学习”指的是超越单一学科或领域界限,将两个或两个以上学科或领域专业知识体系的概念、理论、视角等进行整合,以完善认知进而解决单一学科或领域难以解决的问题。换言之,其乃有“主体”、有“主干”的“跨”。而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进行“跨学科学习”的实际目的,或者说现实意义,便是为培养“复合型人才”打好基础。所谓“复合型人才”,即拥有在遇到实际问题时,发挥自身“创造力”,通过参考借鉴、灵活运用两个或两个以上学科或领域专业知识体系的概念、理论、视角等,解决“主干”学科或领域难以解决的问题的能力的人。
在表述清楚两个概念及内在逻辑关系的基础上,学生可以有所申发,思考自己学习生活与人生发展的方向,要体现这个时代的特点,要合乎学校教育对象——“青年人”这个身份。
推荐素材
1.在学科内部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有两层意涵:学科课程不能废,分科设置课程有一定的合理性;不能把分科设置课程理解成学科之间隔绝、各不相干。跨学科主题学习就是这样一种理智的、积极的动态机制,让学生既具备学科课程的系统知识,又能拥有综合应用多学科知识来解决复杂问题的机会。
学校教育重视跨学科学习,既有助于培育学生融会贯通、化知成智的信心与能力,还有助于养成学生直面困难的勇气与品格,更有助于让学生拥有改造和创造世界的能力与热情。
——郭华《跨学科主题学习,提升育人质量的一条新路径》(有删改)
2.近20年来,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各领域,跨学科研究迅速发展,受到各界的关注和重视,开展跨学科学习和研究也已成为教育界的广泛共识。值得注意的是,跨学科学习有其自身规律,如果仅在表面上做文章,只能是形似而神不似。实践中,跨学科学习存在以下几种错误倾向——
一是形式化。跨学科学习的核心要义是“跨”而不是“拼”,如果仅仅把几门学科的内容机械地拼凑在一起,这将打乱原有学科的逻辑关系,导致跨学科学习出现“拼盘”现象。
二是肤浅化。跨学科学习关键落脚点是学习,旨在对事物规律有深刻认识,但一味为跨而跨,就会落入肤浅化、庸俗化、常识化的误区。
三是功利化。推进跨学科学习需要杜绝各种利益诱惑和克服功利化倾向。
鉴于此,跨学科学习需把握以下几个关键点——首先,要将跨学科意识融入课程;其次,将深度学习运用于学习过程中;再次,因地制宜地创造性开发跨学科学习课程;最后,加强跨学科教师队伍建设。
——李天顺《跨学科学习的“困”与“解”》(有删改)
例文
驾创新融合骏马,行人生万里坦途
□一考生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不断推陈出新,科研要求亦在提高,越来越多的技术需要融合各科知识,无论是屠呦呦对青蒿素的发现还是梁思成对建筑“可译性”的认识,皆出于此。因此,在我看来,我们当代青年应先善学,后融合,再创新,以担家国发展之柱。
善学,获一星微茫,向暗夜更暗处燃烧、成光。《劝学》曰:“学不可以已。”学习是万事发展之基。若无深厚的中医学底蕴,屠呦呦无法从浩如烟海的典籍中找到她的“青蒿一握”;若无丰富的建筑学和语言学知识,梁思成也不能创造性地提出“建筑可译性”。由此观之,我们青年人更需善学。但善学并不是什么都要涉猎,而要广而能深,博而能远。只广学而不钻研,会致使所学所获浮于浅表,而只精一门却不博览,便完不成时代对我们的要求。“实现中国梦是一场历史接力赛”,当代青年站在“实现民族复兴的赛道”上,承担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更应踔厉奋发,善于学习,心怀热爱,奔赴山海。
融合,尋一柄木桨,向青草更青处漫溯、觅真。当今时代,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单一学科的知识无法满足科研需求,这便要求复合型人才的出现。“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句话,放在学科的融合上也正适用。昔有郭守敬从农具中获得灵感而设计出高精度天文仪器,进行了许多精密的天文观测,从而使《授时历》的编制有了可靠的观测基础;今有“蛟龙号”设计团队将弓头鲸背部线条融入“蛟龙号”外壳从而大大提高其抗压性能,助力其最大下潜深度达7000米级,成为目前世界上下潜能力最深的作业型深海载人潜水器。融合一直是推动技术发展的重要手段,同时,跨学科、跨领域打造的技术也经得起更多考验。我们青年在学习生活中要灵活地运用各科知识,做到跨学科学习,将自己打造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复合型人才。
创新,向苍梧瀛洲处扬帆、远航。人无新不立,国无新不运。港珠澳大桥总设计师林鸣勇于创新,在一定理论支持的基础上,大胆采用当时世界上无人敢用的双龙吊桥技术,最终建成“卧海长龙”。这也证明了在善学和融合的基础上,我们还要能够加入自己的想法和创造。创新作为五大新发展理念之一,作为第一生产力,从来都是时代对青年的要求之一。青春自有其慨然以赴,伟大自有其烈焰如炬。创新非一日之功,而需我们长年累月地思考,在生活一点一滴中实践,才能最终成功。
九万里风鹏正举,举目起壮志;一百年长河浩荡,荡胸生豪情。先善学,再融合,后创新,吾辈青年承民族振兴之责,担国家发展之任,驾创新融合骏马,行人生万里坦途!
评点:文章思路简洁清晰而又层层递进,首段直接清晰地点出“善学”“融合”“创新”三个关键词及其内在逻辑关系。之后三段逐一阐释,逐层深入。最后一段结合自身,总结升华。各分论点思路清晰,紧扣段落关键词,思维有广度、有深度。
文采斐然,有一定的学养。这不仅体现在文章的气脉上,一气呵成,句式多变,灵活化用;更体现在文章对各类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事例以及名人名言等论据的灵活运用中。
(编辑:李跃)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