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在希望的田野上

时间:2024-05-08

何小夜 史晓婷

近年来,得益于国家强农惠农政策支持以及交通物流、信息技术等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投身乡土。这群年轻的“新农人”们以田野为青春起跑线,从躬身学习到掌握农业生产要领,再到成长为农业生产“領头人”、共同致富“带头人”,谱写出一曲青年职业“新农人”的田园牧歌。

朱梦黎:走一条与父亲不同的种稻路

1995年出生的朱梦黎,与水稻打交道已超过10年,是名副其实的“农二代”。“从高中开始,每年我都会帮爸妈插秧、种水稻。”朱梦黎说。正是这份对稻田的情愫,2018 年,大学毕业在外贸公司工作了两年后,朱梦黎选择辞职回乡。

回归的朱梦黎走上了和父亲不同的种稻路,创业初期,她便坚持“机器换人”。朱梦黎说,以前播种、施肥全靠人工。而用上无人机后,只需调试好各项参数,通过手柄和手机就能播种、施肥、打药,平均每亩地用时不超过1 分钟。

除了这些,朱梦黎还做了许多新的尝试:她大胆试种老一辈绍兴人比较爱吃的传统粳米品种——南粳46。这是粳米中的优质品种,但它属于普通米,收成一般,种的人越来越少。2019年,朱梦黎在自家的650亩水稻田中选取50亩种植香米和南粳,15吨大米销售一空。这也让她更有信心,准备扩大试种面积,打响属于自己的大米品牌。

运用示例:从“仓廪无宿储”到“稻花香里说丰年”,从面朝黄土背朝天到千亩稻田一夜播种,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到乡土,引领中国农业走上新的道路,朱梦黎便是其中一员。她怀着对稻田特有的情愫投身田野之间,在田间追逐自己的梦想。无论是农用无人机,还是“稻虾共养”、南粳试种,她以热血为刀,学识为斧,凭一己之力,在希望的田野上辟出一条独属于“朱梦黎”的种稻路,也为农耕文明的传承与发展点燃希望的火花。——陕西省西安西港花园高级中学 丁国章

胡诗泽:向下扎根,向上生长

胡诗泽是次滩村少有的考出去的大学生,因为家里经济条件不太好,上学的路费都是村民10元、20元给他凑的。2015年,胡诗泽放弃了在上海令人艳羡的外企工作,带着满腔热情回到了家乡。

落叶归根,这是中国人骨子里的观念。对于胡诗泽来说,却仅仅是个开始。村里没有像样的产业,胡诗泽进一步扩大橘红种植规模,远销到上海和杭州;村里无法住宿,胡诗泽便盘活村里民房,发展起乡村民宿旅游。胡诗泽还与团队开发了村里的公众号,将村里特产和文化推介出去……村民们熟悉的老村庄,就这样发出了新芽。

“在我们之后,更多的年轻人把目光投入到乡村,投入到自己生长的地方。”胡诗泽拿出合作社赚到的钱,又重新投入到村里教育、环保、文化等领域。“只有把家乡建设好了,才能让更多人回来发展家乡。”

运用示例:他乡纵有当头月,不抵故乡一盏灯。胡诗泽放弃了大城市优渥便利的生活,将目光投注到自己生长的乡村。于他而言,学成归来,振兴乡村,是他回报村民的方式;视野长远、锐意创新,是他发展新农村的决心。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远行他乡的游子,在困顿或得意时不妨看一看那笼罩着昏暗烛光的地方,也许那片深厚的土地也一直在等待着当年那个鲜衣怒马的少年。——陕西省西安西港花园高级中学 马思哲

宫希希:感受生命和土地的连接

1994年出生的宫希希,童年时在农村生活,对乡村田野有着特殊的感情。2012年,宫希希进入华中农业大学,学习植物保护专业。宫希希选择的“自然农耕”这一领域,就是在种植过程中依靠自然生态制衡病虫害,使用可自留种的种子,回归传统农耕的农业生产方式。“在自然环境下工作,看到一年四季的变化,能感受到生命和土地的连接。”

在其他人眼里,宫希希的生活或者有些单调,可她很满足,因为“这里的天空很蓝,云朵很轻,晚霞很美,星星数不清。最重要的,还有干净的土地”。

2022 年,28 岁的宫希希已是河北承德一家生态农场的副场长。“希望有一天,我能在生态农业领域打出响当当的中国品牌。”宫希希说。

运用示例:当一颗年轻的种子播撒在乡村田野上时,就注定了她与这片土地间深沉的眷恋。宫希希早已将养育自己的土地和她的生命连接在了一起。你说,她的生活单调,她却见过你不曾注意的四季更迭,懂得你不屑了解的自然法则,细数过你未曾见过的璀璨星辰。她和无数“新农人”一样,将梦想挥洒进了宽广美丽的土地。倾心沃土终不悔,一片丹心向阳开。——陕西省西安西港花园高级中学 田佳祺 魏海源

尤洋:丰产又丰收,好农品卖上好价格

种过地的人都知道,丰产不一定丰收,什么时候粮食换成票子,才算是真正的丰收。

1991年出生的尤洋2008年进入父亲创办的大米加工厂,从最基础的大米化验员开始做起。年纪轻轻就守在田间地头,尤洋不是没羡慕过在大城市闯荡的朋友们,但用他的话说,每次只要看到风吹稻浪,心就会定下来。

随着盘锦大米市场的不断扩大,尤洋认为,老一辈把水稻当粮食种,当饱腹的粮食、主食卖,但现在,优质的农产品不仅要产出来,更要卖得远、叫得响。2016年,尤洋创立了自己的品牌,并于2017年正式成立线上销售部门,父辈们带着车队往外拉大米卖、各省找销路的日子成为历史。

运用示例:青春不只在繁华热闹的都市里,也在恬静旷阔的田野间。稻谷镶金,苦瓜点翠,这是农民期盼的丰产;谷物增值,粮食变现,这是农民心念的丰收。当年轻的思维遇上古老的稻田,新农业发展的希望在这电光火石间被瞬间点亮。尤洋守在田间,创品牌,融电商,促转型,谋发展,助推农产品卖上好价格,也为农业转型注入新活力。风吹麦浪,稻花香,蛙声叫,丰年札记注定要靠“新农人”书写。——北京师范大学贵阳附属中学 段璟晖

主题思考

角度一: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关键靠人。

大学生回到农田推广种植技术,程序员扎根县城开发数字服务平台……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的“新农人”,懂技术会营销,擅于运用新工具和方法探索乡村产业的新业态、新模式。更重要的是,“新农人”返乡创业带来的不仅仅是新技术,更有新理念。鼓励更多年轻人“回乡务农”,用他们的知识兴农、助农、富农,必将激发出更多乡村振兴的新气象。

角度二:人才引进来,更要留得住。

留人留心,重要的是制度保障。探索创业支持机制,在产业、科技、社保、金融等方面给创业者提供政策便利;完善人才激励机制,让选择来农村发展的各类人才有职业荣誉感,对未来发展无后顾之忧;健全人才培养机制,形成与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人才梯队和农业生产的生力军。好政策能激活一池春水,形成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的长效机制,才能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