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8
这些年,只要提起“朱有勇”的名字,许多人就会想起“土豆”。4年前,朱有勇把老乡种出来的土豆带到人民大会堂现场推广。作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他,因此收获了“土豆院士”的称号。在党的二十大代表通道上,这个“农民院士”又带来一个好消息:他和团队成功研发了水稻旱地种植新技术,实现了“水稻上山”。
文本解读:默默
角度一:有勇气地留下来
2015年,中国工程院确定了澜沧县作为院士专家科技扶贫点,朱有勇主动请缨来到澜沧扶贫。第一次进村考察后,澜沧的贫就让他的眼泪掉了下来。
“我们是人民培养出来的科技工作者,却没有让这里的老百姓享受到我们的科研成果,这是我们的亏欠。”考察之后,朱有勇就决定,“不走了”。
而要扶贫,他还是个“新手”。他需要解决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农民们应该种什么”。他考察发现,澜沧冬天雨水少,没有霜冻,很适合马铃薯的生长。如果种“冬季马铃薯”,还能和其他地区形成差异化优势。但这是一个冒险的决定,因为云南过去并不是土豆的主产区,更鲜有人尝试在冬天种植。朱有勇决定一步一步來。
他先是说服村民,拿出2亩地种植试试。不成想,这一尝试,地里结出了全村当年最大的马铃薯,足足有2.5公斤,最终,一亩地的冬季马铃薯卖了5000多块钱,而这几乎是他们一年的收入,大家都高兴坏了。
角度二:“院士老师”
从2017年开始,朱有勇先后在澜沧开设了冬季马铃薯、畜禽养殖、冬早蔬菜、林下三七、中药材种植等多个技能培训班,培训学员超过1500人。乡亲们拥有了一个“院士老师”,日子一天天好起来。
当“学生们”需要时,他也总能成为他们的依靠。有一次农民们的土豆面临销售困境,朱有勇想到了电商带货的方式,便从田里走了出来,站在镜头前。“你们看!我手中的冬季马铃薯,芽眼浅、皮光亮、个头大……”他满脸微笑,显得亲切朴实,但多少有点不自然。直到他俯下身做起挖土豆的动作时,大家才看到那个常见的他。这样“卖力营业”的他,走进了很多人心里。
运用示例:“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一个人德才兼备才会活得如五岳那般巍峨。且看“土豆院士”朱有勇在贫苦的澜沧县使出浑身解数为百姓开辟致富之路,让一群人拥抱了幸福,成为乡亲们心中可敬的“院士老师”。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