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材料作文“‘水’的智慧”导写

时间:2024-05-08

李璐琳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意思是:“世界上再没有什么东西比水更柔弱了,但是它无坚不摧,没有什么能够胜过它、替代它。弱能胜强,柔能胜刚,天下人没有不知道的,但是很少有人能认真做并做到。”

上述材料能给追求理想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写作指导

从材料中可以得出以下几个方向的启示:第一,世间万物最柔弱的莫过于水,但也无坚不摧。向生活中最常见的水学习其智慧,可以指导我们的生活;第二,水能无坚不摧,不在以硬碰硬,而是以弱胜強,以柔克刚;第三,天下人都知道这个道理,但是能做到的人有限。也就是说,从理论到实践,还有一段距离。

提示语段给写作设置了情境:身份任务是青少年,任务情境是“追求理想”,要把这个哲学思考运用于青少年对理想的追求中,这才是这篇作文题最细致之处。

水为什么能“以弱胜强,以柔克刚”呢?可以从以下角度分析原因:

1.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水具有包容性,包容万物致豁达心胸。

2.细水长流,水滴石穿,水具有持久性,坚持是最沉默的力量。

3.以退为进,以柔克刚,水具有柔弱性,秉利万物而不争之心。

4.能屈能伸,曲折前进,水具有坚韧性,不因眼前曲折而退让。

5.滔滔江水,奔流不止,水具有流动性,如事物永恒变化发展。

……

例文

知水之道,行水之道

湖南省长沙市南雅中学  刘致远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老子在《道德经》中如是说。

老子一生崇尚“柔”字,而水之道正是蕴含着“柔”的中华文化,诠释着“柔”的博大精深。从老子的“舌在齿不在”的哲理,到日本“柔道”,乃至小说中“柔能克刚”的高频语句,无不体现着柔的魅力与威力——虽看似柔弱,却无坚不摧。

究其原因,厚积薄发是也。荧火虫便是水道的践行者:它以柔和的方式将积累的毒素不断注入蜗牛体内,最终使比自己坚固万倍的蜗牛壳毫无用武之地。正如水虽柔弱,但不断积蓄力量,亦可有惊艳众人的水滴石穿。

在今天,我们青年一代心怀理想,血气方刚,更要践行水之道,才不会在人生最好的年华里,为了一次绚丽绽放而粉身碎骨。正如孔老夫子所说“血气方刚,戒之在斗”。我国著名“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先生,年轻时也是年轻气盛的有梦青年,留学毕业后恰逢抗日战争爆发,正当他毅然准备回国与日军拼命时,一位友人劝住了他:“你为何不利用才华深造下去,将来为祖国做更大的贡献呢?”吴孟超冷静下来,继续厚己之积,才有了后来为中国乃至世界医学添上重要一笔的仁心医者。隐忍奸臣十余年,最后为国除患,为民请命的徐阶;忍辱负重,写出史家之绝唱的司马迁……正是因为能行水之道,他们才能在时代的洪流里发光发热。

水之道,不但是能屈能伸的韧性,还蕴含着不忘初心的刚性。

古人云:“人需外圆内方。”“内方”指的便是自己的心不能圆滑,而应装着最初的信仰。从不忘雄心而统一天下的后唐庄宗,到一心建设美丽中国而牺牲的方志敏;从一个个新时代追梦人,到一位位为中国梦奋斗的建设者。无论古今,能为社会做贡献的一定是不忘初心,领悟水之道的人。

当代青年应知水之道,避免“莫不知,莫能行”之悲,为理想前行,为时代增辉。

且知水之道,行水之道。

评点:作者开篇提出中心观点:水之柔无坚不摧,接着揭示原因——厚积薄发。然后从自然界中的荧火虫,到医学界的吴孟超,从历史故事中的道理,到当代青年的启示,用例广泛,事理结合,广度和深度兼备。接着递进一层——水之道不但是能屈能伸的韧性,还蕴含着不忘初心的刚性。刚性和韧性兼具,才是当代青年真正应该践行的“水之道”。文章富含哲思,联系现实,层层递进,启迪心智。

(编辑:王冠婷)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