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文_陈蕾
运算是小学数学的基础知识,也是小学数学的主要内容之一。运算能力并不只是掌握口算、估算和笔算,而是能够根据实际问题,灵活选择,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全面认识运算能力的内涵,把握全局。
口算训练的要求是,学生在一、二年级要能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正确、熟练地口算20 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以及表内乘、除法;在三、四年级能正确、熟练地口算100 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两位数乘一位数以及相应的除法;在五、六年级能正确、熟练地口算相应的小数和分数运算。因此,教师在教学时有必要开展口算方法指导,如比较易混题,防止干扰信息影响口算正确率。在口算教学时,教师应将题目与已有的知识点联系起来,不将口算与其他知识割裂,从而培养学生运算能力,培养学生的数感。
在解决问题的题型中,我们可以通过笔算得到精确的得数,也可以在笔算之前通过估算来检测笔算结果的合理性。教师应培养学生估算意识,提高学生运算能力。例如,有一道这样的题:一共400 箱东西,每次运72箱,6 次能运完吗?教师可以让学生估算:每次运72 箱取整估算成70 箱,6 次一共能运420 箱,420 箱>400 箱。离开纸和笔,学生也能很快得出结果,为运输公司提供最优化的运输方案,学生能从中获得学习的成就感,并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估算在生活中的作用。
有效的教学情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算法背后的数学原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对于以生活情境为背景的运算题,教师可以通过动态演示还原生活场景,让学生看到动态的画面,进而演变成加减法的计算过程。这样不仅生动,而且直接,学生通过画面联想,就能深刻地认识到加减其实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为学生以后解答问题打下基础。
以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连加和连减》这一课的情境图为例(见图1),不难发现,如果直接贴出情境图,很难有效地引导学生展开思考,难以发挥促进学生主动探究的作用。
而如果教师将这幅图改为动态的动画,先出示第1 筐的4 个南瓜,再出示第2 筐的2 个南瓜,然后再设计女孩推着1 个南瓜走过来的动画,则为学生创设了思考与探索的时空。学生自主地对这一情境进行构建,理解了题意。
数学是一门逻辑学科,教师需要通过培养学生仔细审题的能力,帮助学生优化解题方法。对于一些运算题目,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抛开传统的计算步骤,用全新的思维来看待问题,不仅提升了计算速度,还培养学生的宏观视角,使其不局限于固有的解题思路,为更高年级的数学学习打下基础。
题目1:一种铁矿石,每10 吨可以炼铁6.05 吨,照这样计算,1000 吨这种铁矿石可以炼铁多少吨?传统解题思路:如果直接解题,需要先算出每1 吨铁矿石可以练出多少吨铁,然后再乘以1000 才能得出答案。这题计算的过程比较复杂,需要用到纸笔。但通过审查题目发现,1000 吨就是100 个10 吨,故炼铁的吨数也是6.05吨的100 倍,即605 吨。这样只需要算一步,就轻松就得出了答案。
题目2:求第三小组这次数学测验的平均成绩(见表1)。
传统的解题思路:先对所有人的成绩求和再求平均数,得出答案。但通过观察可以发现,所有的成绩都是90 分以上的,90 分是最低分,那么可以把90 分作为标准,6 位同学的成绩分别多出90 分8 分、6 分、0 分、5 分、1 分、4 分,一共多出8+6+0+5+1+4=24分。把尾数24 分平均分到6 个人的头上,每人得24÷6=4 分。因此,第三小组这次数学测验的平均成绩比90 分高4 分,是94 分。这样的计算数值就只是个数位,比起用原有的成绩相加再求平均要简单快速得多。学生掌握了这个方法以后,再遇到类似的题,就能更快速、准确地计算出答案了。
当然,解决问题的办法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有不断优化解题方法的意识,更要提供学生足够思考、讨论的时间,给予学生足够实践探索的机会。
总之,计算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数学知识的特点,创设合适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地、有深度地参与数学探索活动之中,理解算力,概括算法,积累数学经验,锻炼数学能力,发展数学核心素养。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