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8
今年夏季,河南多地遭遇罕见极端暴雨,汛情、救援、防汛等一系列相关消息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其中一份名为《待救援人员信息》的在线文档引发网络广泛关注。
据悉,这份暴雨后特殊的“救命文档”的创建者“Manto”是河南籍大学生 ,她和三十多位同学从最初敲下“求救人员信息”和“救援人员信息”等文字开始,24小时内该文档就被众多网友自发更新到270版,创下了单个文档超过250万次的访问量纪录。文档内有超1000条求助信息,越来越多救援力量的加入,让最开始的一个普通的需求表格,变成一个两万多次在线编辑的“救命工具”。
一份文档,帮助了求救者,方便了救援者,经媒体报道后,更是感动了无数人,收获了无数点赞,不少网友表示,这不是普通的表格,而是“救命工具”,是一场无声的救援接力赛。对于这位创建者,也是获得无数点赞。
文本解读:吉林省长春市十一中学 宫平
角度一:守望相助,同舟共济。
“救命文档”简简单单朴实无华,但是字里行间却写满了守望相助的浓浓温情。在“救命文档”里,每一次信息的发布、每一个条目的更新,背后映射的都是救援行动、关爱举动的给力。当发高烧的女生、 84岁的老人被成功救援,当被困一天没喝水的小宝宝得到了救助,当被困几小时待产的孕妇被送到了医院,守在屏幕前的“无名之辈”一次次被振奋、一次次被感动。
从虚拟世界的“救命文档”放眼暴雨中的向险而行、洪水中的逆流而上,就能深刻懂得为什么“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总是我们义无反顾的坚定选择,为什么同舟共济、守望相助是根植于中华民族血脉的文化基因。
角度二:技术赋能,科技向善。
“救命文档”,这是与时间赛跑、与灾情较量的生死竞速。 一条条关乎生命的“编辑”,一次次键盘敲击的“转发”,犹如虚拟世界的一道道光束,汇聚成救援希望的星河。在滔滔洪水的危难关头、漫天风雨的无助时刻,这样的信息对接、供需匹配显得格外动人,让人倍感温暖。
“救命文档”火爆社交圈,无疑,这是一起科技产品在突发事件中发挥积极的社会价值的典型案例,是人们常说的“科技向善”的一个重要表现。它具有充分的协作、开放属性,可以满足多人协作编辑、更新。 这份表格已经成为河南暴雨线上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成为各种民间抗洪救援力量和资源的集结地。
谁说科技是冰冷的?谁说科技是情怀的敌人?相反,科技为置身突发事件、天灾中的人们播撒善良、传递爱心、激扬中国力量赋能,科技凝聚大爱的海洋。
角度三:后浪可畏,青春峥嵘。
“救命文档”的创作者是在上海读研的河南籍大学生,出于为暴雨中的家乡做点事的初心,她与三十多位同学发起了这场无声而有力的救援大接力, 腾讯文档技术团队24小时轮班值守确保文档稳定运行。
作为青年,灾难面前,贡献自己的力量,用自己所学所长,学以致用,有所作为。这是主动作为、救灾有我的青春担当。
学生运用示例
鲁迅先生曾说:“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如今,一批在新时代成长的青年,已经以昂首挺胸的姿态站立在大众面前,成为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前有北大韦神年少得志,在学术上建树颇丰,凭借单純朴素的一段采访获全网点赞;后有清华学霸杨倩一举摘得东京奥运会首金,让《义勇军进行曲》奏响在奥运赛场。
河南暴雨,国家蒙难。在这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救援行动里,随处可见青年的身影。海归实习医生于逸飞被困在地铁五号线,脱险后听见乘客呼救,他毅然返回负二楼,穿上白大褂,开始了长达六小时的紧急救援。“救命文档”的创建人用知识凝结成的智慧,搭建起被困者和救援者之间沟通的桥梁。中国青年正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参与到国之大事,微弱的星光聚在一起,构筑了一整片璀璨的星河。
欧阳修有言:“羡子年少正得路,有如扶桑初日升。”愿每一个小小的我们,都不辜负初生太阳般的青春,有一分热,便发一分光;愿每一位社会成员,不吝惜赞美和支持,为年轻人提供更广阔的舞台,任其自由翱翔,将振兴中华的接力棒放心地传递到他们手上。——一考生《羡子年少正得路,有始扶桑初日升》(编辑:李跃)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