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乡土文化资源在拓展性课程建设中的开发和利用——以浙江省松阳乡土文化资源开发为例

时间:2024-05-08

徐伟俊

(浙江省松阳县叶村乡中心小学)

乡土文化资源在拓展性课程建设中的开发和利用
——以浙江省松阳乡土文化资源开发为例

徐伟俊

(浙江省松阳县叶村乡中心小学)

义务教育课程分为基础性课程和拓展性课程,拓展性课程建设重在拓展资源。各地区都蕴含着丰富的乡土人文资源,积极开发乡土旅游文化、名人文化、民俗文化、文学艺术和特色产业文化等文化资源,将乡土文化有机融入拓展性课程建设中,完善课程体系,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将变得更加开放、创新而充满活力。

乡土文化 拓展性课程 开发利用

义务教育课程分为基础性课程和拓展性课程,拓展性课程指学校提供给学生自主选择的学习内容。深化课程改革,必然要求我们开发和开设好学校的拓展性课程。而开发一定数量的拓展性课程,首先需要解决拓展课程资源的问题。

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等多种资源,而这些资源就属于乡土文化资源范畴。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把乡土旅游文化、名人文化、民俗文化、工艺美术文化和特色产业文化等文化资源融入拓展性课程建设,完善课程结构,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一、乡土文化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现实意义

乡土文化就是在特定地域发端流行并长期积淀发酵,带有浓厚地方色彩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等的总和,它其实是一种意识形态。关注乡土文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

(一)基于课程建设的需要

课程资源是突破课程改革重难点的关键因素,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美好的课程设想也很难变成实际的教育成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要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广泛利用校外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 在拓展性课程建设中,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乡土文化资源,并彰显一定的文化特色,显得尤为重要。

(二)基于学生发展的需要

拓展性课程是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落实学校的育人目标,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选择性学习的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学生发展的需要是课程开发和实施的根本,乡村社会生活、环境和社会关系是其生活领域中的主要因素,学生在这些乡土文化因素的交互作用中实现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三)基于文化传承的需要

乡土文化课程根植于生活,自然承载着传承乡土文化的功能。利用和开发乡土文化资源建设拓展性课程,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文化积淀,提高审美情趣;另一方面,可以挖掘教师的潜质,提高教师开发和建设课程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更为重要的是,利用乡土文化资源,积极探索拓展性课程开发和实施,可以让散落民间的优秀乡土文化得到系统而有效的传承和保护,更能体现地域和学校特色。

二、利用乡土文化资源开发拓展性课程的策略

浙江松阳,地处浙西南,山川秀美,物产丰富,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这些得天独厚的乡土文化资源为拓展性课程建设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在拓展性课程建设中,我们该如何开发和利用乡土文化资源呢?

(一)利用乡土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开发拓展性课程

松阳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犹如徐徐展开的一幅返璞归真、重回自然的美丽画卷。箬寮原始林、双童积雪、百仞云峰、石笋仙踪、东方比萨斜塔——延庆寺塔、黄家大院等景点风光秀美,人文底蕴深厚。天地阅览室,万物皆书卷。带领学生走进自然,当一当小导游,写一写导游词也是很好的语文实践活动。

千年古县,田园松阳,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称为“最后的江南秘境”。这个充满田园牧歌式生活场景的古县,有金色布达拉宫“杨家堂”等71个古村被评为中国传统村落。大东坝镇石仓片规模宏大的清朝古民居就有30多幢。如何有效地保护古村落,留住乡愁?松阳民宿业的兴起使历史与现代完美结合。周末,走访“过云山居”等精品民宿,了解民宿经济和老屋保护行动等将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实践活动之一。

松阳是浙南桃花源,被世人称为“金瓯玉盘”,拥有四都寨头摄影休闲园、竹源瀑布群、板桥畲乡情等十大摄影创作基地。我们可凭借极具历史内涵的山水景观和摄影文化底蕴,开设“小小摄影家”拓展性课程。

表1 乡土名胜系列课程

(二)利用乡土名人资源开发拓展性课程

松阳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孕育了许多优秀的历史人物。唐代道教五朝天师叶法善、《永乐大典》主纂之一王景和开创处州女子教育先河的刘德怀等,他们的故事家喻户晓。松阳安岱后村是浙西南革命根据地的中心据点之一,这个红色山寨至今流传着陈凤生、陈丹山等领导村民开展土地革命的英雄事迹。为进一步弘扬革命精神,松阳县编写了乡土教材《党旗引领我前行》,教材选编了28个党史好故事和67个党建好故事。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鲜活教材。

表2 乡土名人系列课程

(三)利用乡土民风民俗资源开发拓展性课程

在1800多年的历史变迁中,松阳逐步形成了典型的农耕文化。“耕读苦读,耕读传家”成了松阳古邑人们的传家之道。不少村落都有宗族成立的私塾或学堂,村落的族谱中大多记载“务耕读”的家训。如,象溪高家家训“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横樟村包拯后裔的“父子之训”等8条家训;杨家堂村明朝宋濂后裔的“宋氏宗谱家训”等。这些家风家训对后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民俗文化源自民间风俗和传统节日的祭祀庆典活动等。在千年的历史长河里,松阳积淀了古朴醇厚的民俗文化。最具代表性的有山边马灯、小竹溪排祭、桂花亭等。

大东坝镇是一个独具闽南特色的江南客家小镇。为充分发掘地方文化,使古朴的福建汀州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扬,大东坝镇校建立了丽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基地,申报的非遗项目包括“山边马灯、蔡宅花鼓灯和采茶灯”等。

板桥畲族乡,居住着不少畲民。畲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不论是节日还是平时,常以歌代言,以歌叙事,以歌抒情;此外畲族民风淳朴,畲族文化极具诱惑力。我们可开设畲乡风情课程,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他们的艺术情趣。

表3 乡土民俗风情系列课程

(四)利用乡土文学艺术资源开发拓展性课程

松阳文化积淀丰厚,民间曲艺活动由来已久。松阳高腔、畲族唠歌、竹溪锣鼓等都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松阳高腔是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是浙江省现存最古老的剧种之一,其曲调优美、样式质朴,保留着原始、粗犷、土俗的本色,被戏曲界行家誉为“中国戏曲的活化石”。松阳高腔主要传承地是玉岩一带,为传承和保护戏曲的活化石,玉岩中学成立了“高腔剧社”,把高腔文化列入学校的拓展性课程建设中。

表4 乡土文学艺术系列课程

千百年来,松阳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明,这里有质朴动人的诗篇,有美丽神奇的民间故事,还有耐人寻味的乡间俚语。据史料记载,有近500位诗人为松阳留下诗词作品近2000首,涉及人文、山水、咏物、咏史等内容,其中,宋代四大女词人之一张玉娘和她的作品《兰雪集》影响深远。乡土教材《松阳县国学经典教育自编教材》中,收集了《西屏山》等23首描写松阳的经典诗词。

“樟村拳”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旧时樟溪乡村村有武馆,户户有守家拳,至今已有五代拳师。该拳法共有五虎滩阳等34种套路,能攻能守。为传承和弘扬樟村拳,樟溪小学把樟村拳纳入拓展性课程建设中,学校也成了“樟村拳教学传承基地”。

(五)利用乡土特色产业开发拓展性课程

松阳素有“处州粮仓”的美誉,现在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茶、油茶、香榧等特色产业享誉一隅。我们可以带领学生们走进乡村,参与春种秋收,感受源远流长的农耕文化的魅力,体验劳动的艰辛与快乐。

表5 乡土特色产业系列课程

松阳气候温和,土质肥沃,十分适宜种茶。该县产茶历史悠久,早在三国时期,就已盛产茶叶,传说唐代的“卯山仙茶”、明代的“芽茶”相继进入宫廷,成为贡品。如今的松阳,已成为中国绿茶集散地和中国绿茶第一县。茶产业和茶文化是拓展性课程建设中不可多得的乡土资源。

三、乡土文化资源开发的实践价值

(一)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乡土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强烈吸引着学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学习极具乡土文化特色的拓展性课程,既有利于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又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家乡的认识和理解不断加深,热爱家乡的情感不断升华,也在潜移默化中传承与创新着传统文化。

(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新一轮课程改革,教师必须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并积极投身到课程的建设当中。开发和利用乡土文化资源,培养了教师的课程开发意识,提高了教师的课程开发和开设能力。近年来,松阳先后编写了《田园松阳》《松阳县国学经典教育自编教材》《党旗引领我前行》等充满浓郁乡土文化气息的乡土教材。在开发和编写乡土文化拓展性课程教材中,教师的课程建设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三)完善课程体系建设

开发和利用乡土文化资源,建设拓展性课程,优化了学校的课程结构,加强了拓展性课程建设,培育了一大批精品课程和特色课程,有效促进了新一轮课程改革。

乡土文化资源开发的空间巨大。将家乡的自然风光、文化遗产、风俗民情、方言土语等资源融入拓展性课程建设当中,设计主题式、探究式实践活动,将有效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积极利用乡土文化资源建设拓展性课程,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将变得更加开放、创新而充满活力。

[1]浙江省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指导手册[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7.

[2]柯孔标.义务教育拓展性课程若干问题之我见[J].教学月刊(小学版),2016(2).

[3]林洁敏.杭州地方文化资源在语文课程中的开发和利用 [R].杭州师范大学,2016.5.

[4]蔡秀华.开发乡土文化校本课程的实践与思考[J].基础教育研究,2016(6).

[5]叶志芳.用乡土文化滋养学生成长[J].中小学德育,2016(3).

责任编辑:武海山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