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以《乞巧》为例浅谈小学中段语文古诗教学

时间:2024-05-08

梁 宏

(浙江宁海县强蛟镇中心小学)

以《乞巧》为例浅谈小学中段语文古诗教学

梁 宏

(浙江宁海县强蛟镇中心小学)

古诗是中华民族的国粹,它语言精练、意境深远,适合吟唱。古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古诗教学中,出现了很多的问题,教师需要“对症下药”,抓住该首诗的主线,在各教学板块中分小目标,逐步落实并上出层次。主要通过激发学古诗的兴趣,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和想象的方法来增加学生对古诗的积累,让学生能轻松愉悦地受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古诗 教学 问题 方法

一、古诗词教学在小语教材的地位和意义

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长河中,有许多的经典古诗佳作名篇,其语言优美、节奏鲜明、朗朗上口、好学好记。当前,高度重视小学古诗教学,古诗是小学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纵观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古诗词始终占据了重要地位,表现出显著特点。小学语文从一年级的孩子开始,语文课本里就有了三到四篇的古诗,这是语文新课程改革中追求教育民族化的一种战略选择,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效方法。加强古诗朗诵,重视古诗词教学,对培养小学生记忆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意识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高质量的古诗教学可以引导学生开阔精神视野,继承并创新民族精神,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和审美情操。

1.古诗体裁和题材多样化

小学古诗适合小学生阅读,比较浅显,其体裁丰富多彩。有活泼通俗的民歌,有绝句、律诗、汉乐府,其内容生动、健康向上。

题材丰富多样,哲理、言志、题画、田园、边塞、叙事诗等题材都有,形式以抒情为主,也有叙事。写景和写意、咏物和言志通常结合在一起。

2.古诗内容编排有层次

学段古诗特点低段(一、二年级)《画》《静夜思》《池上》《小池》《赠刘景文》《山行》《回乡偶书》《赠汪伦》《草》《宿新市徐公店》《望庐山瀑布》《绝句》语言非常浅近,接近现代口语,形象生动。简洁的语言,短小的篇幅,极易于背诵和记忆,适合知识容量有限的一、二年级学生。中段(三、四年级)《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咏柳》《春日》《乞巧》《嫦娥》《题西林壁》《游山西村》《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独坐敬亭山》《望洞庭》《忆江南》《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渔歌子》古诗内容有情节,更为丰富广泛,涉及乡村美景、风俗、传说等,有些古诗还蕴含哲理性。适合已具备一定的语文能力的三、四年级的学生,让他们对古诗词有进一步的接触和认识。高段(五、六年级)《泊船瓜洲》《秋思》《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诗经·采薇》《春夜喜雨》《七步诗》《鸟鸣涧》《芙蓉楼送辛渐》《江畔独步寻花》《石灰吟》《竹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己亥杂诗》此阶段古诗篇幅稍长,词汇的难度、意境的理解深度都加深,含义较深刻,涉及古汉语知识更丰富。适合已有较厚的学习古诗基础的高段学生,以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想象创造能力、记忆能力等。

二、中段古诗教学的方法

三、四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语文能力,其理解能力、想象能力也正在发展,加上又有低年级的经验和基础,对古诗有了初步的接触和认识。对古诗形成一个基本的认识,知道古诗的一些特征。教师抓住该首诗的主线,在各教学板块中分小目标,逐步落实并上出层次。通过激发学古诗的兴趣,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和想象的方法来增加学生对古诗的积累。

以《乞巧》这首诗的教学为例,谈中段的古诗词教学。

《乞巧》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二十九课《古诗两首》中的一首,整个单元围绕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这个主题。这首诗由牛郎、织女的美丽的传说牵动了一颗颗善良美好的心灵,描绘出了民间七夕乞巧的盛况,唤起了人们美好的愿望和丰富的想象。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诗的接触并不深,因此,学习这首《乞巧》,应该以朗读为基调,在朗读中理解诗意,并在此过程中掌握一些诗的解读方法。

大诗人苏轼曾说过:“三分诗,七分读。”古诗词与现代文最大的不同就是它分行排列,字数固定,讲究平仄和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我在课堂上是这样教学的:

一、朗读,理解“诗”的意思

师: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诗也是这样,反复诵读就是一个好办法。(师板书:反复诵读)打开课本,先自己读两遍,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顺畅;再读给同桌听。互相帮助正音,读通诗句。

学生读。

师:古诗在古代是可以吟唱的,所以我们在读的时候要注意停顿,读出节奏。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七言绝句一般可以按“2字、2字、1字、2字”的节拍来停顿。(屏幕出示节奏线)

指名读诗。

师:小组内比赛读一读

学习古诗,重点在反复朗读中去感觉,通过整首诗去体会。不少教师习惯于用“串讲”的方法教古诗,即先简单解题,然后释题,接着一句一句讲解,整个过程是老师讲、学生听,讲完了,课也就教完了。这样做违背“以生为本”,学生难以获得对古诗的自我感受,难以体会作者的感情。

二、想象,体会“诗”的意境

师:在这首诗中,有个字读音相同,字形也差不多,是哪个字?(宵、霄)有什么相似?从字义上有什么区别?(宵:是晚上的意思。用“宵”组词。“霄”是云的意思)(出示课件:元宵、宵夜;九霄云外、云霄)

师:部首不同,字义也就不同。

(再出示古诗的第一句)指生读古诗。

师:“碧霄”是什么意思?

师:在这样的夜晚,人们在做什么呢?读三四句。

师:“穿尽”为什么不用“穿进”呢?

生:穿尽说明穿了很多很多红丝。

师:古诗中常用夸张的手法来表达情意。谁来读得夸张一点。

师:带着自己的理解再来读读这首诗,肯定会更有味道。

师:此时,你对诗题“乞巧”的意思有没有更深的理解?它是什么意思?

生:乞取智巧。

师:古时候的人们会怎么过乞巧节呢?再来读一读这首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生1:看到了蓝蓝的天空。

生2:看到了天上的星座。

生3:看到了牛郎与织女在鹊桥相会的情景。

生4:我仿佛看到了家家都在乞巧望秋月。

师:蓝蓝的天空,满天的繁星,相聚的牛郎、织女,望着秋月穿针引线的女子们,一幅幅多么美好的画面哪!(板书:景色美)

师:在这样一个美好的夜晚,最开心的就是那些穿针引线的女子了,她们仅仅在乞巧吗?再读读诗的后两行,看看女子在干什么。她们是哪家的女子?在向织女乞求什么?

出示:( )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乞求( )。

师:出示:乞手巧,乞貌巧。乞心通,乞颜容。乞我爹娘千百岁,乞我姊妹千万年。——《乞巧歌》

师:这仅仅是在乞巧么?让我们走进乞巧,你想乞巧的是什么?

师:这些红丝还仅仅是红丝吗?(不是)而是女子们的一个个(美好的心愿)。(板书:心愿美)

师:带上你的愿望,一起读后两句诗。

师:这么多的红丝,每一根红线都代表这么多的愿望,穿也穿不尽。

师:同学们边看图边读读诗句,想想,这是一个怎么样的节日?

师:多么热闹、多么有趣的乞巧节。学生齐读,试着背诵,背出节奏、韵味。

师:林杰用简短的字展现了唐朝人们乞巧的节日,现在也成了我国的传统节日。(节日美)

诵读之后,学生对诗意有了初步的了解,就可以更深入地去拼读一些重点的诗句或字词了。小语教材中选用的古诗,或抒情,或状物,或议论,都是作者人生态度与审美情感的统一体,所以要让学生进入古诗的意境,就要帮助学生先读懂诗句。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及时对关键字词的教学,对比“宵”和“霄”的不同意思。通过对这些诗句与字词的细细咀嚼,学生从中感受诗人的细腻的情感,从而更好地把自己的感情融入作者的情感里去,正所谓感同身受。只有这样,学生才真正地理解了诗,读懂了诗。教学中,推敲“穿尽”与“穿进”的不同,帮助学生加深对古诗的理解,了解夸张这种表现手法,也对诗意有了更深的认识。想象,发挥想象力是切实体会诗歌意境的必然要求。我们需主动补充诗句省略的内容,合理勾勒出诗句隐含的画面,并将诗词不连贯的场景扩展、合成为一个情景交融的整体。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在脑海中绘制画面,再用文字来表述画面。由景色美,想象牛郎、织女的美丽传说,由节日的盛况,想象人们的心愿之美。《乞巧歌》的引入,则是锦上添花,打开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诗歌的内容。

三、拓展,整合“诗”的内涵

古代描写七夕的诗还有很多,如《鹊桥仙》,写中国传统节日的古诗还有哪些?《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清明》《元日》等。

在学习一首诗的基础之上,拓展类似的其他诗,让学生有群诗阅读的机会,同时,回顾以前学过的古诗,希望学生会对古诗有一个新的分类,在分类中积累。心理学家指出,任何知识都是在过去的知识经验愉快积累的基础上形成的,使人乐于积极而持久地接触,认识某一类新事物的一种意识倾向。我们可试着让学生每天与古诗见面,每日读一读、背一背古诗。

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诗的境界,在于它可以在无数的心灵中继续复现,虽复现却不落于陈腐,因为它能够在每个欣赏者的当时当境的特殊性格和情趣中汲取新鲜生命。”教师要做的,就是让学生轻松去接触,乐意去复现,在复现中成长。

[1]刘义军. 浅谈小学阶段古诗教学的有效策略[J].都市家教月刊,2015(1).

[2]陈晓秋. 新理念指导下的古诗教学——试论古诗教学有效策略[J]. 语文教学通讯,2004(10).

[3]陈慧. 浅谈小学三年级的古诗教学[J]. 新课程:小学版,2014(10).

[4]杨友周. 浅谈古诗教学中多媒体运用——二上《乞巧》实感[J]. 教育科学:全文版,2014(6).

责任编辑:符 敬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