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谈小学高年级课堂中师生互动性的提升策略

时间:2024-05-08

高秀媛

(辽宁省抚顺市望花区雷锋小学)

观点汇

浅谈小学高年级课堂中师生互动性的提升策略

高秀媛

(辽宁省抚顺市望花区雷锋小学)

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课堂教学以“互动”作为价值导向,对于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共同成长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目前在小学高年级课堂中的师生互动却普遍存在着形式化、单向化、工具化等问题,影响了互动的实效。本文主要从互动的目标、关系、内容三个方面入手,寻求小学高年级课堂中师生互动性的提升策略。

小学教学 师生互动 策略

“互动”一词在词典中的解释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百度百科”对于“互动”的解释是:“彼此联系,相互作用的过程。”在社会学范畴中,我们可以将“互动”理解为两者以上的主体之间,通过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从而使各个主体思想、态度、行为等发生改变的过程。在社会生活中,任何人都不可能拒绝交往,总是在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中完成身心发展过程的,在课堂中的教师与学生也不例外。

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主要是指,教师为完成一定的教学、教育任务,在课堂中与学生发生的各种形式的作用过程,包括提问、回答、合作、讨论等方式。小学课堂中的师生互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能够提高课堂质量、调动学生思维和积极性,对于扩大课堂学习内容的深度与广度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次,教师的有效参与能够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创新能力、认知心理和人格的完善。此外,对于教师专业素质、沟通能力的提高也有很大的帮助。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特别是在小学高年级课堂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着广泛的看似积极、实则无效的所谓“互动”,使课堂互动成为一种只有热闹的形式却无深层次的交流与思考,只有教师单向传输却无学生积极反馈,只有知识学习却无情感价值的引导。在这种情况下,互动无法达到其真正目的和效果,影响着教学的发展。

一、师生互动中出现的问题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小学课堂教学以“互动”作为价值导向,取代了传统教学中的“机械记忆”“单向灌输”模式。然而,部分教师却没有认识到“互动”的真正意义和价值,小学高年级课堂中的师生互动出现了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师生互动出现形式化、单向化、工具化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师生互动的形式化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部分教师没有完全理解互动的含义,被动地开始了课堂中的“互动”,导致互动走向了形式化。一方面,有部分教师将互动仅仅作为课堂所必须呈现出的一种“热闹”景象,片面追求课堂氛围。这种流于形式的互动,必然导致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浅尝辄止”,缺乏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更加深入细致的引导,带领学生对问题继续探究;另一方面,在这种对互动的曲意理解下,教师可能走向一个极端,即课堂几乎没有直接讲授的内容,演变成整节课都在不断提问、不断互动的情形。教师片面追求课堂中互动、提问的数量,可能导致一些显而易见的或单纯记忆性的知识也被各种提问所肢解,打乱了课堂应有的节奏,忽视了课堂内容的整合,完整的课堂被“互动”得支离破碎。

(二)师生互动的单向化

师生互动的单向化即教师的“独白式”互动,课堂变成了教师的“自问自答”,教师将自身作为课堂互动的主角,忽视了学生作为另一重要主体的重要价值,造成了课堂中教师与学生地位的不平等。在不平等的互动关系中,教师成为课堂中的权威者,学生的主动性、好奇心被压抑,在这种单向化互动的小学高年级课堂中,不仅是知识,教师的思想、观念等价值观也会在“单向输送”中不容许被质疑地、不加思考地被学生接受。课堂在“虚假”的互动中实质上又重新回到了传统教学中的“灌输”模式,“互动”失去了其真正意义。

(三)师生互动的工具化

师生互动的工具化,是指教师仅仅将互动作为一种工具和手段来使用。课堂互动的唯一目的就在于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一些教师认为互动式教学与灌输式教学的区别只在于方式的不同,是“殊途同归”的。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的课堂互动,往往产生以下两个方面的结果。一方面,只注重互动中的知识传授,将是否完成知识点的教学任务作为唯一的评判标准,忽视了在互动中对于学生价值观的引导、情感的渗透、生命的体悟——这些作为小学生完善人格的形成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从某些角度来看,后者相较于单纯知识、技能的传授更具有长远的发展价值。另一方面,在“工具化”观念的指导下,互动只是线性课堂教学中流程安排的一个环节,是有着固定的预设问题和答案的互动,任何学生产生的“出乎意料”的答案或问题,在这个过程中都是不被接纳的。长此以往,小学生独有的创造性思维可能被无情压制。

二、师生互动性的提升策略

面对这一系列问题,当务之急是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提升小学高年级课堂中的师生互动性,真正体现互动的价值,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共同成长。本文主要从互动的目标、关系、内容三个方面入手,寻求小学高年级课堂中师生互动性的提升策略。

(一)互动目标

解决形式化问题的关键,除了教师对于互动形成正确的认知之外,还在于课堂教学中互动目标是否明确。如之前所述,部分小学高年级教师由于片面追求课堂中互动的数量和热烈的氛围,导致整堂课充斥着各种“互动”,极大地破坏了互动应有的效果和课堂的完整性。因此,教师要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在充分考虑基本学情的前提下,精心安排互动环节,保证每个互动环节都能够深入细致地完成对一定问题的探讨,对问题的学习不流于表面,使学生在互动中形成对知识的深刻理解。

这里特别要指出的是,教师在鼓励学生进行充分的思考和表达的同时,也要尊重学生不愿意表达的权利,要认识到每个学生不可能时时刻刻与教师保持互动状态,也不是每个教学环节都需要进行互动,教师也不必因为暂时的“冷场”而焦虑,要适时调整方式方法,明白互动不只是课堂教学的唯一有效途径,明确在课堂中何时、何种问题适用于互动教学方法。

(二)互动关系

互动关系中的错位现象是导致互动单向化的一个根本原因。在我国,长期主导的传统师生关系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虽然随着时代发展开始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但师与生的关系始终无法摆脱教师的权威角色,两者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很难在短时期内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因此,广大小学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在愉悦的、开放的氛围中,培养学生之间的心理情感,逐步实现师生关系地位的平等,以平等的而非权威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

对于单向化灌输的问题,在课堂中,教师应该允许并鼓励学生发散思维提出不同的观点,善于聆听、乐于接受学生的意见,重视学生的想法并给学生以积极的引导,帮助其找到问题的答案,将学生的课堂反馈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通过倾听、思考、接受学生观点的过程,实现师生的双向互动,促进共同成长。

(三)互动内容

在互动内容的调整中,首先要对教育的真正目的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即通过教师教育希望培养学生的哪些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在现代教育观中,教育的意义在于促进学生人格的不断完善,具体知识的传授只是这个过程中的组成部分,教育更重要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形成对待生命的正确领悟、对待世界的积极态度。所以在课堂中,师生互动的过程也承担着完成这一任务的重要职责。教师要凸显出知识的文化性和价值性,在互动中融入情感的渗透,“以情促动”。

同时,在互动内容中也要给互动环节留有一定的弹性设计和开放空间,使“线性”教学形式“非线性化”,给学生以思考和拓展的空间,支持学生的探索过程,重视其中的生成价值。尊重学生在课堂互动中产生的思考、反馈和建议,并将其作为一种重要的生成性资源,对于教学内容的不断完善、教师的专业提升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除了以上三方面的内容,实质上最重要的还是在于教师树立正确的互动理念,真正认识到互动的价值,并愿意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培养增进与学生的感情、提高学生学习效果、促进完善人格的形成、实现自身专业水平的不断进步。此外,培养提升与学生沟通、互动的方法与技巧等基本素养,对于小学高年级课堂中师生互动性的提升,同样具有积极意义。

[1] 叶子,庞丽娟.师生互动的本质与特征[J].教育研究,2001(4).

[2] 吴欣娟,娄立志.从虚假到真实:中小学师生课堂对话重建[J].当代教育科学,2014(23).

[3] 贾楠.中小学课堂教学中师生沟通的虚假与真实[J].教育导刊,2015(9).

[4] 李琼,倪玉菁.小学教学课堂对话的特点:对专家教师与非专家教师的比较[J].课程·教材·教法,2007(11).

[5] 刘翠.小学课堂师生互动的必要性和对策[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4(3).

[6] 安富海,常建锁.促进课堂对话的策略研究[J].教育导刊,2015(1).

责任编辑:武海山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