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8
王维军
摘要:创业教育课程是创业教育实施的主渠道,亦是衡量创业教育的关键指标。文章以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名单中的985、211理工高校为研究对象,从课程目标、数量、内容、师资等方面,分析目前我国理工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建设的特点趋势,并总结其经验,以期为高校开展创业教育提供借鉴。
关键词:理工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0)10-0053-07
知识经济时代的创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愈加凸显。以技术为基础的理工高校教育的目的是促进科技转让和学术研究商业化,其创业教育尤其令人关切[1]。在创业教育研究中,理工类高校具有代表性,并在一定程度上担负着探索高等院校创业教育未来发展方向的任务。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创业教育课程是创业教育实施的主渠道。审视已有的创业教育课程研究,大部分是着眼于国外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建设的成就与经验的探索,对于国内的高校研究较少,尤其是理工类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建设成就与经验的总结尚处于空白阶段。基于此,本文采用文献调研与网络调研的方法,以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名单中隶属于985、211的理工高校为研究对象,对其创业教育课程建设成就与经验进行调查分析,管窥我国理工类高校创业课程建设的发展现状,总结我国本土创业课程建设的经验,以期为我国理工类高校创业教育课程的建设提供发展方向。
一、我国高校创业课程发展历程
我国创业教育课程起始于上世纪末,至今已有20多年的发展历程,根据国家对高校政策的支持以及高校自身的实践,可以将创业教育课程发展分为自发探索阶段、多元探索阶段以及全面开展阶段。
(一)自发探索阶段(1997—2001年)
1998年,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为全校本科生开設高新技术创业管理课程,标志着创业教育课程正式进入高校教育体系,同年,教育部首次在工作规划中提出了“创业教育”。1999年,政府颁布《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高校要加强对学生开展创业教育教学,鼓励教师与学生自主创办高新技术企业,但并没有对创业教育提出具体的要求。这一时期,高校进行的创业教育实践探索主要体现在高校自身学科专业的发展以及学生素质的提高,属于高校的自发行为。在这期间,也有许多高校对创业教育做了有益的、自发性探索,如复旦大学为学生教授创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尝试开设“创业基础”“科技创业”等课程;华东师范大学开设“创业教育”课程;武汉大学面向全校学生开设选修课程“创业学”,旨在培养学生的创业基础知识,强调将创业教育理念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并在课程中突出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多元探索阶段(2002—2009年)
在教育行政部门引导下的多元探索阶段又称之为试点阶段,这一阶段国家对创业教育重视度提高,教育行政部门对高校创业教育的开展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2002年教育部高教司召开“普通高校创业教育试点工作座谈会”,确定了以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为代表的九所创新创业教育试点高校,其中五所为工科高校[2]。在创业教育试点阶段,各高校开始关注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关系的探讨。创新是创业教育发展的内生动力,可提升创业教育的格局层次,于创业主体而言,不再是强调缺乏技术含量的创业者,而是更加关注高新技术类创业者的培养;于创业行为而言,不再是简单的复制创业活动,而是更为关注基于科技创新的创业。这一观念,使得具有科技创新优势的理工科院校成为创业教育关注的焦点,为工科院校开展创业教育提供了扎实的理论与现实依据。工科高校的创业课程也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在学科课程方面,2003年,清华大学的科技园与经管学院共建创业教育课程,开设了“科技创业理论与实务”“技术创业——未来企业家之路”等选修课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开设了“公司法与合同法”“创业财务基础”“科技创业”等必修课;上海交通大学2005年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了“大学生何时能创业”“大学生创业心理辅导”等选修课。在实践活动类课程方面,上海交通大学成立了创新与创业论坛、创业沙龙等;清华大学于2009年启动了清华—伯克利全球技术创业教育项目,为学生提供创新讲座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开设了创业大讲堂、创业星期六,以扩展学生的视野。这一阶段,高校的创业教育课程主要以选修课为主,但涵盖面窄,课程内容以创业基础知识为主,缺乏对于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培养类课程[3]。
(三)全面开展阶段(2010年至今)
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创业活动的作用日益凸显。创业教育的实施由高校的“摸着石头过河”转向国家层面的宏观推进。国家对创业教育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政府陆续颁布创业教育相关文件(如表1所示),以鼓励高校开展创业教育,提升创业教育的质量。
2012年是我国创业教育课程发展的转折点。教育部颁发《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明确提出课堂教学是创业教育的主渠道,要求高校将“创业教育”作为基础必修课,强调学校要配备足够数量、高质量的创业教育专任教师。至此,创业教育课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引入高校课程之中。2015年的文件在2012年的基础上对创业教育教学方法、教学形式、考核形式提出更加具体的要求,旨在通过创业教育的改革使培养目标去功利化、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化、教学方式方法科学化。在政策的指引下,各高校开始强调创业文化的熏陶作用,通过校园创业文化的构建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打破了认为创业教育就是第二课堂教学的误区[4]。
随着科技创新和“制造”向“智造”转变,我国创业环境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社会更加需要科技型创业人才。从2016年与2018年的文件中可以看出,国家更加强调科技创新创业的重要性,以科技型创新创业为主线,推动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从课程、教材、学科专业建设等方面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鼓励高校探索建立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完善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协同育人模式;支持高校与企业、研究院所联合建立学生实习实训和研究生科研实践等教学科研基地,提高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倒逼机制下,高校尤其是理工科高校创业教育如火如荼地开展。一批理工类高校,如大连理工大学、重庆大学、重庆工学院、湖南大学等,开始注重科学技术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机构的建立,为学生提供科技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以现代化基础设施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平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成立了创业管理培训学院,开设创业管理学、工程创新实践课等;西安科技大学开设创新设计选修课、创造性思维及训练选修课等;哈尔滨工业大学开设创业理论课、创业实践和创业务实课等[5]。
二、理工类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建设的特点
有效、适切、高质的创业教育课程使创业教育具有鲜明的针对性与可操作性,增强了创业教育的实效性。创业教育始于创业课程,亦得益于创业课程的开展。美国的创业教育之所以成为各国效仿的典范,一个重要原因是美国已经形成了完善的、系统的、各具特色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我国创业教育起步晚,始于第二课堂创业大赛的开展。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创业教育课程建设迈入新的阶段,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截至2019年,我国累积开设创业课程2.8万余门,各示范高校开设2 800余门线上线下创业类课程,选课人数达630万人次。各高校开始注重挖掘和充实各类专业课程的创业教育资源,将专业知识传授与双创能力训练有机融合,重点建设了346门课程,推出了52门双创精品慕课[6]。通过逐一访问案例高校网站,广泛收集相关材料,分析总结出目前我国理工类高校创业教育课程有如下特点。
(一)以整体人才质量提升为创业教育课程目标
高校的教育理念是学校育人的指导思想,学校的一切教育工作都围绕着教育理念开展。创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一部分,高校立足于培养新时代卓越人才的教育理念,设置创业教育目标。27所案例高校将创业教育视为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提高学校人才培养整体质量的教育方法。具体而言,创业教育课程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手段之一,其宗旨是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成为行业企业领军人才。
根据词频统计,创业教育课程目标中常见的关键词有“创新精神”“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能力”,可见,高校将创业教育课程的总目标定位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意识与能力三大方面。创新是高等教育与生俱来的DNA,也是创业活动开展的必要条件,每所高校都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作为首要目标。具备了创新精神还需要有创业的冲动以及實现想法的行动能力,即还需要有创业意识与创业技能。东北大学将创业教育课程目标概括为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创业精神、创新人才的培养;北京工业大学将创业教育课程目标定位于培养全校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精神和能力;清华大学更加注重学生创造性的培养,使学生通过创业教育课程学习创新创业的知识、技能和理念,获得创造性精神、创造性思维、创造性能力和执行能力,从而造就新一代的创新型人才。
工科生是理工类学校的主要受教群体,因此学校在设置课程目标时应考虑工科生这一特殊群体本身具有的特质。首先,工科生具备综合分析和思维判断能力,但在人文素养方面有所欠缺,领导力、沟通能力、社交能力有待提高。为此,一些高校以创业教育课程为契机,兼顾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培养,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沟通能力、社交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将创业教育视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途径。如西北工业大学的创业课程目标设定为培养学生的首创和冒险精神、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独立工作能力、社交和管理技能。其次,理工类院校面向社会行业产业培养人才,工科生所学的专业以应用型为主,直接为经济服务,一些高校将创业教育课程目标融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提出培养未来的产业巨子、行业的领军人物的目标方向。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提出要培养大批创新创业型人才,使创业人才不仅具有专业学识,还具有崇高的国家使命感,成为行业的领军人物。北京邮电大学明确“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的教学宗旨,从而使学生在创新创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方面得到提升,为未来培养创新创业型工程科技的领军人才。此外,在全球化、国际化程度日益加深的时代背景下,一些高校开始提出培养国际化创业型人才的目标。上海交通大学提出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兼具人文精神、国际视野的创新创业型人才。
(二)课程类型趋向多样化
课程类型即基本的课程分类。在课程理论与实践中,典型的课程类型可分为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创业课程作为高校课程体系的一部分,有学者将其大体划分为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隐性课程包括环境课程,显性课程包含学科课程、活动课程与实践课程[7]。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结合、选修课与必修课结合、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并重是我国理工类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建设的一个新的发展趋势。27所985、211理工类高校的创业教育课程种类不断增多,开设了学科类、技能类、实践活动类创业课程,并以选修课、必修课,双学位、辅修、微辅修等形式向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
目前,高校不仅开设教育部规定的创业基础课,而且创业教育必修课、创业教育选修课的数量也在增多。必修课将专业必须掌握的知识教授给学生,存在相对稳定性,但又会与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出现失调,为此设置具有更大灵活性的选修课是弥补必修课不足的一种手段。创业教育选修课的增多是创业教育具有更强实践性、灵活性特征的内在要求。同时,选修课的增加扩大了学生的自主选择性,展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清华大学创业教育平台开设网络课程28门,全校本科生通识选修课5门,全校研究生课程8门。基础工业训练中心I Center实践教学基地开设全校性选修课“创业导引——与企业家面对面”“跨学科系统集成设计挑战”课程,并建立辅修专业、双学位。此外,基础工业训练中心也设立了技术创新创业辅修专业。上海交通大学开设了“创新思维与现代设计”在内的18门创新创业通识核心课程,2学分的“创新方法(TRIZ)”慕课,同时要求本科生形势政策必修课中每学期含2个课时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专题,将创业教育课程以专题的形式融入政治课中,课程覆盖全校大一大二本科生。创业活动课程包括了创业大赛、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实习实训等活动,营造全校创新创业氛围,通过“体验式”“模拟式”教育推动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践[8]。北京邮电大学开设了创新与创业、创新思维训练与创造力开发、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等12门选修课,其中移动互联网的创意与创业是理工科方向创业课程,与工科生专业性质匹配。近年来,哈尔滨工业大学增设了新的创新研究、创业动力、创业实践、创业管理、创业法律等类型课程,共开设创新创业课程44门,其中4门是关于领导力与沟通力培养的课程。西北工业大学积极打造校内隐性创业环境课程,营造浓厚的校园创业文化环境,积极邀请科技专家、知名学者、企业精英、创业先锋等,举办创新创业讲堂。通过宣讲解读创新创业形势、讲述传授创新创业知识、分享交流创新创业经历等形式,大力宣传创新创业典型先进事迹,树立创新创业典型,营造崇尚创新、支持创业的良好校园文化氛围。
(三)分阶段层次安排课程
课程内容的选择要综合考虑不同专业、不同阶段学生群体的身心发展特点。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吉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多所高校的创业课程分为面向本科生的课程与面向研究生的课程。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以及具有不同创业意向的群体,有针对性地选择课程内容是我国理工类高校创业课程设置的趋势之一。
清华大学面向本科生开设创业管理、技术创新管理等方面的创业课程,面向研究生层次的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设计思维、创办企业、机会识别等方面的课程,如“创业机会识别与商业计划”“创业研究”等。上海交通大学创业教育课程实行“面上覆盖,点上突破”的分层教育模式,一方面,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创业教育通识课程,开展大学生创新计划、本科生研究计划,持续举办创业计划大赛等,使全校学生得到创新创业氛围的熏陶、感染和洗礼;另一方面,针对创业意向强烈的学生,通过提供独具特色的创业课程、创业训练营的指导,创业苗圃预孵化和资金支持,培养他们成为大学生创业的“种子选手”,成为未来的创业者。东北大学开展“大一创意节、大二科普节、大三科技节、大四创业节”层次化创业教育,即面向大一学生开设创业意识类课程,大二开设创业知识科普类课程,大三开设科技创新类课程,大四则是引导、鼓励学生将前三年所学的创业知识与专业知识应用于创业实践活动中。打破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壁垒,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各级各类科技竞赛、创业先锋班等层次分明且循序渐进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以符合大学生成长规律,递进式地将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融入大学教育的全过程,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求。
(四)课程内容注重与工科专业结合
创业教育是一种系统性教育实践活动,不是简单的一门传统的创业管理课程,而应该包含多门学科内容。目前,理工类高校课程教学内容覆盖面较宽,涉及经、管、法律、社会、心理等多门学科,包含了创业活动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创业品质、创新创业意识培养等内容。清华大学引进国内外知名高校的创业教育相关在线课程,包含竞争战略类、财务管理类、营销方案、团队构建、商业模式、创意发掘等各方面内容,学生可以自由选学。华南理工大学的课程内容覆盖了创新创业思维训练、团队建设、项目管理、商业模式训练、计划书撰写、路演技巧、政策解读等多方面,帮助学员更全面的了解创业内容,提升能力。哈尔滨工业大学创业教育课程内容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结合、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结合、课程内容与实践竞赛对接。如“大学生创业案例分析与实践”课程,在教授创业案例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课程内容涵盖创业法律、机会识别与管理、规划、营销、融资、创新思维培养等。
尤为值得注意的是,理工类高校开始倾向于将创业教育课程与专业教育结合,跨学科整合資源,依靠自身学科优势为工科生开设科技类创业课程,以培养工科生立足本专业进行创新创业的能力。清华大学开设国际化创业课程,与Facebook联合推出“创新与创业:硅谷洞察”2学分的创业教育课程,该课程针对硅谷最热门的科技热点、创新创业话题,鼓励清华学子以全球视野着眼未来,通过体验式学习激发思想,点燃火花,帮助学生洞察美国硅谷最新的创新与创业实践[9]。华南理工大学在工科大学生培养方案中设有特色创业教育课程,推进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课程内容涉及本专业所对应的行业创业知识。如土木工程专业开设“土木工程产业模式与创业”课程,机械工程专业开设“企业信息化及生产管理、机电产品市场营销学”两门课程。哈尔滨工业大学的44门创业课程中,有22门是专为工科学院开设的专业创新能力培养类课程。创业基础课程突破了仅由商学院或管理学院开设的传统,哈尔滨工业大学的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为学生开设了“大学生创业基础与实践”课程,培养学生创业基础知识与技能。学校面对“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结合学校自身特色,开设“技术创新管理和技术商业化”“技术创新:工业新产品与金融新产品开发”“互联网+时代的创新与创业”等课程,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创业能力,推进科技成果的商业化、市场化[10]。
(五)师资来源的多样性
优质的师资力量是创业课程有效实施的重要保障。近年来理工类高校不断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采用激励方式,吸引、选拔兼有理论素养和实践经验的教师担任创新创业指导教师;面向社会,聘请企业管理人员、创业成功校友到校演讲、担任创业导师。同时,注重对校内教师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实践能力的培训,致力于打造校内教师与校外导师相结合、理论与实践兼备的优质化、专业化师资队伍。
西南交通大学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由教师(校内外教师)、讲师(专业人士、行业领袖)、导师(企业家)组成“三师制”。上海交通大学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形成“四师制”,即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由本校的“创业教师”和企业界、资本界的“创业讲师”“创业导师”和“创投导师”构成。华南理工大学创业班的师资是由“高校教授、金融导师、政策专家、投资人”构成的专业化师资队伍,涵括商务金融、人力资源、电子商务、孵化管理、投资机构等多个领域。为了吸引更多的优秀教师从事创业教育,合肥工业大学在年度考核中将指导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纳入教学工作量,将指导创新创业的理论和实践探索计入教师科研工作量,对取得突出业绩的教师给予奖励[11]。近年来,理工类高校开始注重工科专业教师在创业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有意识地鼓励工科教师参与创业教育教学。电子科技大学24位创业导师中有15位校外导师、9位校内导师,校内导师主要是工科教师与行政教师。哈尔滨工业大学积极发挥“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作用,增强教师创新创业意识与教学能力,鼓励教师利用科研项目带动学生创新创业,鼓励教师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有关的理论、环境、需求和政策等的研究,编写教材和发表论文等,丰富创新创业教育理论成果[12]。
三、理工类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建设的经验启示
目前,虽然我国高校尚未形成完善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但通过以上对27所985、211理工类高校分析,发现我国理工类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在建设过程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积累了一些经验,值得国内其他高校学习借鉴。
(一)将创业教育纳入育人体系
创业教育的兴起是高校积极主动适应社会发展而进行的一次人才培养理念与模式的改革。创业教育的实施是对大学的一次革新,弥补了传统普通教育培养目标的单调性,更加切合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13]。创业教育是增值教育,而不是新增教育。创业教育能够培养大学生的首创精神、进取精神、冒险精神,培养其创业基本素质,提高生存和发展能力。因此,高校应形成以学生为主体,以人才整体质量提升为基准,以市场为导向,与社会积极互动的创业教育理念;将创业教育视为“培养应对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的创新人才的根本工程”[14]。目前,我国理工类高校逐渐在创业教育目标定位中,挖掘创业教育的内在价值,将其视为高校整体人才培养途径,促进创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二)加强创业课程与工科专业教育相结合
中国人民大学2016年开展全国高校创业教育调查研究显示,75%的创业行为发生在本专业领域内。这说明,除了开展大类通识创业教育外,学院应结合自己的学科特点,引入专业领域的创业教育课程[15]。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创业教育逐渐冲破了传统的经管、商学专业领域范围,呈现出面向多领域、多专业、多学科的实施趋势。在创业的一般规律基础上,结合专业背景与现实状况,通过渗透式、融入式、开发式课程,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有助于实现创业教育效益最大化,实现不同学科、学院之间的资源共享,打破学院之间的壁垒。渗透式是指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以意识形态渗透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式是指在专业课程中加入与创业内容相关的主题,即在一些专业导论、概论等课程中以章节形式加入创业教育内容;开发式是指通过多学科交叉互补的方式,将创业知识与专业知识交叉融合,开发新的有关专业创业类课程[16]。以学科领域的创业活动为主题,介绍包含专业领域知识的产业化现状及趋势、创建本专业领域新公司需要的技能与技巧、与本专业相关的创业项目等内容。如华南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开设“土木工程产业模式与创业”,机械工程专业开设“企业信息化及生产管理、机电产品市场营销学”课程,推进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
(三)注重课程设置的层次性
创业教育课程建设过程中,需要考虑学生作为主体人的发展目的、价值的实现。学生个体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按照教育规律办事不能忽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体现于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的阶段性、层次性划分上。针对学生需求的不同,创业教育课程要兼顾“兜底线”与“拔高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扩充学生视野、填充学生知识结构的教育,需要面向全校学生开设通识类创业课程,满足学生基本需求。创业教育还承担着培养未来科技创新創业型人才,拥有企业家一样思考能力的创造者的使命,这就需要学校提供拔高类创业教育课程以满足学生的需求。针对学生年级、知识储备的差异,学校应分阶段为学生提供不同类型的创业教育课程。面向全校大一、大二年级的学生主要开设创业意识、创业基础等入门性公共课程;针对已经储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的大三、大四学生,提供专业领域内创业知识,根据不同学科领域设置符合学科特点的创业内容;同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覆盖面更广的实践类课程,如创业模拟、科技创业竞赛、科技创业实验等活动。将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应用到具体的活动中,在模拟实训中加深对创业活动的理解,培养学生实操能力、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四)鼓励工科类教师加入“双师”队伍
我国理工类高校的创业教育教师队伍结构趋向多元化,不仅包含校内教师,还充分利用校友、企业资源,聘请校外兼职导师。师资学科背景包含了管理、金融、法律、电子商务等多个领域,具有泛学科倾向。同时注重专业教师与非专业教师的合作;注重创业教育教师素质的提升,组织教师参加创业模拟、进行专门创业培训、案例教学示范或论坛。教师是创业教育的第一资源,专业教师具备契合“本专业实际的前沿创业知识和实践经验,是创业教育必不可缺的优质师资”[17]。新加坡工科类院校非常重视“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其中80%的工科教师具有企业经验,一般没有经过企业锻炼和企业业绩的教师很难进入工学院任教。学校从企业中选聘具有丰富工作经验、高水平、高学历的技术人员担任学校的兼职教师(实践型教师),这就从入口解决了“双师型”教师培养问题[18]。我国工科类高校也应鼓励专业教师参与创业教育,为创业教育课程建设提供内源性动力,促进师资队伍的泛学科性。发挥校友资源、校外企业人员的作用,聘请校外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制定一套专门针对校外教师的管理制度,从而有组织、有制度、有计划地聘请校外人员进校为学生授课、讲座或指导咨询。
参考文献:
[1]GIBB A. Towards the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s a lever for change[Z]. National Council for Graduate Entrepreneurship,2005:1-46.
[2]骆守俭,宋来,吴冰.全面工程教育背景下工科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研究[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0(4):29-35.
[3]郭雷振.我国高校创业课程设置的现状探析[J].现代教育科学,2011(9):28-33.
[4]王歆玫.中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历程及阶段特征研究——基于2008—2017年《中国教育报》的文本分析[J].高教探索,2018(8):107-113.
[5]杨晓倩,张国强.论地方普通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建设[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11):166-168.
[6]吴岩.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两个转变[EB/OL].[2020-05-25].https://www.sohu.com/a/395594218_781087.
[7]林琳.基于广义课程概念的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J].思想教育研究,2011(4):76-79.
[8]上海交通大学.创业学院[EB/OL].[2020-04-20].http://chuangye.sjtu.edu.cn/index.php/About/intro.
[9]清華大学.清华大学创意创新创业教育平台[EB/OL].[2020-04-20].http://www.x-lab.tsinghua.edu.cn/?c=learn&a=kcxx&classid=14.
[10]哈尔滨工业大学.教研处[EB/OL]. [2020-04-26].http://www.hit.edu.cn/2018/0518/c2a208778/page.psp.
[11]教育部.合肥工业大学深化创新创业教育[EB/OL].[2020-05-25].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192/s133/s190/201809/t20180904_347171.html.
[12]哈尔滨工业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实施方案[EB/OL].[2020-04-20].http://www.hit.edu.cn/2018/0712/c2a211460/page.psp.
[13]ROBERTSD'INTINO, LINDA W ROSS, KIMBLE A BYRD,et al. Entrepreneurship is a general education course! The why, how and transferability of the concept[J]. 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entrepreneurship,2012(1):669-682.
[14]衣俊卿.对高等学校开展创业教育的理性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2(10):13-15.
[15]王小虎,陈姚.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的思考与实践——基于全国性双创教育调查的研究分析[J].中国高等教育,2019(5):40-42.
[16]李艳松.论地方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建设[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108-112.
[17]戴栗军,颜建勇,洪晓畅.知识生产视阈下高校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融合路径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3):147-152.
[18]李霆鸣.新加坡创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及其启示[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3):121-122.
(责任编辑:张宇平)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