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粤港澳大湾区高职院校新工科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时间:2024-05-08

黄兆军

摘要:《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发布为湾区高职院校新工科专业建设提供了有利的契机。文章从粤港澳大湾区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入手,梳理和分析了大湾区内高职院校新工科专业的发展现状,进而提出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新工科专业的必要性和迫切性。鉴于目前高等职業教育领域新工科专业建设理论和方法的匮乏,结合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发展需求,提出大湾区高职院校建设新工科专业的指导思想和目标,并提出一些具体的方法、经验和建议,具体包括宏观层面的体制机制建设,微观层面的新工科专业类别的设置,顶层制度的支撑,办学模式的转变,课程体系的重构,教学模式的转变,师资队伍建设和评价方式等。

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高等职业院校;新工科;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0)07-0011-07

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将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粤港澳三地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而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内的高等职业院校也面临着一次重要的发展机遇,特别是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现代产业体系支撑的各类工科专业。

在规划纲要发布之前,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内的新兴产业已颇具规模且发展迅速,特别是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AI、云计算、大数据等领域快速崛起,与之相对应的则是对新兴产业技能型工科类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而纵观大湾区内的高等职业院校对新兴产业技能型工科人才的培养现状,却是严重滞后于湾区的产业发展需求。尽快对大湾区内高职院校的工科专业进行升级和改造,向新工科方向转型,着力培养符合新兴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成为了摆在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内各高等职业院校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粤港澳大湾区高职院校新工科专业建设的背景

(一)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发展需求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第六章“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提到了“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和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推进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优化发展,推动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先进制造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大量的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竞争能力的新型工科类技能型人才。因此,大湾区内作为承担培养技能型人才重任的高等职业院校,围绕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战略进行新工科专业建设,成为目前的当务之急。

(二)新时代新经济业态的发展需求

当今时代科学发展日新月异,新产业革命的风暴正席卷全球,特别是新兴产业领域,这是不可阻挡的发展潮流,也同时决定了对掌握新兴技术领域知识和技能的新型工科类人才的需求量将会越来越大。而与大湾区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相比,大湾区内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主阵地,其培养的传统工科类人才在很多方面已不能满足粤港澳大湾区新时代的发展需求,亟需发展对应于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的新工科专业。各高职院校怎么建设新工科专业才能更好地支撑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成为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

二、粤港澳大湾区高职院校新工科专业的发展现状

从国家层面来说,从 2017年开始,教育部先后发布了4个通知(见表1)和3个指南(“复旦共识”[1]、“天大行动”[2]、“北京指南”[3])来谋划新工科的发展,如表1所示。但这些纲领性文件主要针对本科高校,在新工科专业建设方面,特别是对高等职业院校而言,目前还没有成功的范例可以参考,更谈不上成型的配套制度和方法。但是,粤港澳大湾区内各高职院校已经行动起来了,大部分高职院校已经开始了新工科专业建设的探索和实践。特别是广州和深圳的高职院校,在新工科专业建设方面可以说已经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广东科技职业技术学院三所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为例,最近几年相继设置了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智能制造、工业机器人等新工科专业,向符合新兴产业发展的方向转变。但纵观整个大湾区内高职院校新工科专业建设现状,仍然存在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从宏观层面来说,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缺少粤港澳三地联动的高等职业教育融合和沟通机制。广东、香港和澳门三地的高等职业院校发展迅速,有力地支撑了本地的经济发展。但从整个大湾区的统一规划和发展的层面来看,三地高职院校之间的交流和合作还太少,还缺乏一套三地联动的统一的融合和沟通机制,导致三地的高职院校在新工科专业建设方面基本上处于单打独斗的局面,且在专业、师资、教学等诸多方面缺乏实质性的交流和合作,更谈不上融合发展。

第二,缺少协同发展的合作平台。广东、香港和澳门三地的经济发展模式、社会制度等方面的差异决定了三地高等职业教育的差异化,可以说各有侧重和优势。但站在整个大湾区的统一规划和发展的层面来看,三地高职院校的各自优势没有有效地互补,无法形成合力来共同推动大湾区的协同发展。究其原因,还是缺少实质性的合作平台,无法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从微观层面来说,湾区内高职院校的新工科专业建设存在以下突出的问题:

第一,工科类专业的办学理念落后于大湾区新时代的发展需求。广东省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桥头堡,一直处于快速发展的轨道,但目前广东经济已经步入了新时代的新业态,先进制造业和新兴产业迅速崛起,并逐步占据主导,而香港和澳门也已经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这些新变化对应的是对技能型人才的新需求。但大湾区内很多高职院校还没有完全认识到这种发展趋势的转变,对大湾区的新变化和新需求缺乏敏感性和及时转型的思想。

第二,在新工科的谋划上缺乏整体的统筹规划。虽有发展新工科的意愿,但是缺少总体的实施规划和部署,缺少统一的顶层设计(主要指学校层面),各二级学院在新工科专业建设上仍处于“散兵游勇”的状态,无法形成合力。

第三,在政府、行业、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办学机制上,新工科专业建设缺乏变革性的新突破。尽管各高等职业院校在与行业企业的合作上进行了各种各样的尝试和实践,也收到了一些成效,但从总体情况来看,政府的主导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行业企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还没有得到真正的激发,学校的主体作用没有真正发挥,合作往往只停留在纸面上,实际效果差。

第四,新工科专业建设在具体的教学实施环节上改革缓慢。有些高职院校只是把专业名称更改了一下而已,如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专业,但在教学设施、教学方法、课程体系等方面依然是老一套,变革缓慢,无法有力地支撑向新工科专业实质性地快速转型。

第五,新工科專业师资匮乏。新工科最本质的特征之一是跨界和融合,这就决定了新工科专业的教学需要的是能够融合多学科知识、具有创新性思维和很强学习能力的宽口径融合型专业教师。从大湾区内各高职院校的新工科专业设置情况来看,能够胜任新工科专业教学的专业教师还非常匮乏,成为制约新工科专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第六,新工科专业建设不注重发挥优势,缺少特色。从目前大湾区内高等职业院校新工科专业建设现状来看,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跟风现象,没有摸清自己的家底,不能完全了解自己的优势和特色,完全是跟在其他院校后面走,没有立足本身的优势和特色求发展。

第七,新工科专业建设在规划之初就缺少可以促进持续改进的评价机制。不少院校在规划之初没有认识到甚至是忽视了评价体制的重要性,往往是走到哪一步算哪一步,无法从制度上保证新工科专业建设的规范和可持续发展。

三、粤港澳大湾区高职院校新工科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科技创新、高效服务、制造升级”是国家对粤港澳大湾区未来发展的三大规划目标。对于大湾区区域内的高职院校而言,新工科专业建设必须紧紧围绕《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中心目标来展开。新工科专业建设必须要贯彻新发展理念,体现专业特色,发挥区域优势,为打造创新驱动引擎服务,为大湾区构建互补协同的现代产业体系服务,积极探索统一的协同发展新模式,建设有大湾区特色的高等职业院校新工科专业。

国家对粤港澳大湾区的整体发展规划就是要基于广东的改革优势和香港、澳门的开放体制,进一步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把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成高质量经济发展的标杆,在机制体制方面大胆创新,锐意改革,建设与国际接轨的现代产业体系,打造世界级的先进制造业和新兴产业基地,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因此,我们的大湾区高职院校新工科专业应该培养能够为大湾区发展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服务、具备全球视野、跨界整合、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综合性、复合型的高素质工程技能人才。

四、粤港澳大湾区高职院校新工科专业建设的实施

大湾区高职院校进行新工科专业建设必须要以服务于大湾区的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为准则,其规划和发展都要符合大湾区的发展现状和未来需求,因地制宜,实事求是,既要发挥区域优势,又要协同发展,积极探索在“新”字上做文章,要有变革性的创新思考和实质性的实践探索。

(一)政府要发挥好主导作用

牵头建立高等职业教育领域的粤、港、澳三地沟通协作联动机制。在新工科专业建设方面,政府要发挥好主导作用,牵头建立长期有效的联动机制,并制定详细的配套制度支撑联动机制的有效运转,将所有相关的部门都要纳入这个机制中,明确其责任和权力,政府、行业、学校和企业四方进行合理的协调,注重可操作性,明确联动的方式、程序和条件,以“统筹规划,服务湾区”为基本准则,让大湾区的高等职业教育能够发挥更大的“合力”作用,推动湾区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和发展。在具体实施上,探索由政府牵头建立粤港澳大湾区高等职业教育战略联盟,让三地的高职院校“相互走动”成为常态,为各高职院校的新工科专业建设提供相互借鉴和合作发展的机会。

建设省、市、区三级协同的高等职业教育资源共享平台。由于社会制度、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三地的高等职业教育资源像一个个的孤岛,缺少资源共享的平台。应由政府牵头建设协同的高职教育资源共享平台,促进政、行、企、校的系统对接、数据共享和业务协作,打造高等职业教育资源共享和协同发展的平台。

(二)承担新工科专业建设的高职院校应发挥好主体作用

1.新工科专业设置要与大湾区的未来发展需求相适应

新工科专业的设置一定要在大湾区总体目标的前提下,因地制宜,符合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虽然先进制造业和新兴产业在大湾区发展迅速,但这只是总体情况,具体到大湾区区域内的各不同地区以及不同行业又是有差异的。比如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航运中心和贸易中心,深圳是国内金融中心、科创中心和航运中心,广州是贸易中心和区域文化、医疗和物流中心,而大湾区内的其他周边城市则是制造业发达、成本低廉的地区。设置新工科专业之前必须要对本区域的经济发展现状和产业发展规划进行详细的调研和综合分析,才能准确地对新工科专业的类别进行设定,从而能够及时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适合的人才。以笔者所在的高职院校为例。在进行新工科专业设置之前,我院首先对本地区的产业现状和未来规划进行了细致调研和全面分析。珠海市作为一个以发展高新技术为主打方向的经济特区,其整体规划就是以“智能电网、智能制造、物联网”等新兴技术为主导(见图1),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新兴产业;同时结合广东省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中对珠海市的西海岸中心城市的定位,按照教育部公布的新工科专业群(见表1),综合评估后确定了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智能制造、云计算和大数据这四个专业优先发展的新思路。

新工科专业的定位要基于粤港澳大湾区新时代的发展要求,要契合大湾区的行业发展需求,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凸显特色。新工科专业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绝不仅仅是专业名称的改变,而是创新改革,丰富内涵,统筹规划。要以大湾区的总体规划目标为依据,重新审视学校的定位,全面梳理学校现状,注重凸显特色和发挥专业优势。以笔者所在学校的新工科专业建设实践为例,在规划之前经过了大量细致的调查研究和分析,最终确立了“新行业、新专业、新企业三方联动”和“联合式互助互聘”的新模式和新思路。“新行业”指的是先进制造业和新兴产业领域的行业组织,如大数据分析学会、新能源智能电网产业联盟、工业互联网协会等。“联合式互助互聘”则是指新工科的专业教师直接到新兴产业领域的公司进行技术开发和实践,而高新技术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受聘担任学校的兼职教师,真正将校企合作的要求落地,做出成效,形成长效机制,建立新工科师资队伍联合体,让新工科专业建设在起步阶段就紧紧跟上新兴产业的发展步伐,避免出现以前的工科教学滞后于行业发展的情况。

2.新工科专业建设要有系统的顶层设计作为支撑

从具体操作上来说,新工科专业建设要有学校层面的统筹规划,要从学校最高的发展层面上明确新工科专业的优先发展地位,这是基础性的关键一步,是新工科专业建设的制度保证,也是实施新工科专业建设的基础环节,即“制度先行”。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我院就把新工科专业的优先发展地位作为学校第二次党代会的重要议题,并纳入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抓住机遇、主动谋划,对接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建设新工科专业。对现有的8个二级教学机构进行了重新规划,对所有的专业进行了合理优化,力争三年内使工科专业的比例占到全校专业的70%以上。紧紧围绕着本地区新时代的发展需求对新工科专业建设进行精准布局,建立服务区域新时代新业态条件下的新型产业学院和新工科实训基地。有了这样的制度保证,新工科专业建设的具体实施才能真正做到“有法可依”。

新工科专业建设需要“新抓手”。要以政府和行业为依托,以学校和企业为主体,创新合作模式,寻求新的突破。大湾区内的各高职院校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上进行了各种各样的尝试和努力,都有自己的办学模式,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一直以来存在的问题是合作企业不好找,即使找到了合作企业,其参与的积极性也不高,所谓的校企合作很多时候流于形式,实际落地效果往往大打折扣。而大湾区内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的迅速崛起,则是个有利的机遇。与以往不同,先进制造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掌握新兴领域知识的复合型技能人才,而高职院校正是培养这样人才的场所。因此,在这个基础上再去寻求校企合作,企业就有了积极性和主动性,随着参与企业的不断增多,行业和政府也会被同步带动起来。因此,可以把新型产业领域的企业作为新的突破口,让“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以新工科专业建设为载体,真正落到实处,发挥作用。在具体实施上,要主动积极地与在某行业具有很大影响力的代表性企业进行接洽,迎合其对新型工科人才的需求,实质性地建立校企合作新机制,从而使政、行、企、校四方联合起来促进新工科专业建设。以笔者所在的高职院校为例。我院选择了在家电行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内某龙头家用电器集团,成立了“产业学院”,面向市场、面向就业探索校企联合办学,将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相对接,将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相对接,将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相对接。由于该集团公司有巨大的影响力和资源集聚效应,政府和相关行业组织都逐步被纳入到这个合作体系中,实现了“政校企和行校企”双三元机制的真正落地。此处所讲的“产业学院”,不是我们以前所说的签订校企合作协议的方式,而是首先基于企业需求,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完成所有教学培养环节的“校企联合体”,是全方位的校企深度融合式合作。

3.新工科專业建设要针对重点问题提前谋划

(1)新工科专业建设要首先关注各类非标准化的教学设备的配置。高等职业院校工科专业教学最大的特点是有实操环节,需要相应的实训设备。传统的工科专业,由于发展多年,往往有配套的实训设备可以直接使用。而新工科专业由于刚刚兴起,在教学实训设备方面还没有形成基本统一的标准,更没有产生大批量的需求,因此,很多教学设备公司还没开始开发或还不知道怎么开发新工科专业的实训设备。所以,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如果不重视这个问题,不提前谋划,就要面对“有钱也买不到实训设备”的现实。此时,就需要另辟蹊径,走合作开发的路子。要对市场上的教学设备公司进行大量的细致调研,在无法找到专门适用的教学实训设备的情况下,积极寻求与相关教学设备企业或专业领域企业合作,联合开发新工科专业的教学实训设备。以笔者所在的学院为例。在进行某新工科专业的实训设备采购时,发现国内市场上根本没有企业开发和提供此类设备,因此,首先对国内该领域比较有实力和代表性的企业进行全面考察和综合分析,经过多方协商,最终确定了与该领域的某企业共同开发新工科专业的教学实训设备。虽然该企业以前从未涉及教学设备开发这块领域,而且该企业一般是为国防、电力、石油化工等领域进行服务,但其科研实力较强,该公司经过科技攻关,目前已经完成了教学设备的开发,并负责安装和调试,满足了教学需求。本次合作不但为该企业发掘了新的利润增长点,而且也解决了专业教学实训设备的问题,实现了双赢。

(2)新工科专业建设必须重构课程体系。与传统的工科专业相比,新工科领域具有“跨界、融合、合作、共享”的特征[4](见图2),因此,在课程教学上对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有了更高的新要求,这些新变化需要新的课程体系来支撑。纵观整个大湾区高职院校的新工科专业建设实践,无论哪个专业都还没有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的新工科专业课程体系,都是在不断实践、不断探索、不断完善。以笔者所在的学院为例。在新工科专业建设过程中实行的是“融合、渐进和渗透”,首先基于传统的工科专业课程体系,然后逐步引入跨级融合类课程,对课程内容逐步进行替换。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新工科专业对学生的创新素质有更高的要求,因此,在课程体系中要把“创新创业”类课程作为专业核心必修课程之一,对所有的学生进行创新创业通识性教育,发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把双创课程教学提升到与专业类课程同等重要的地位。

(3)建设新工科专业必须转变教学模式。与传统的工科专业相比,新工科专业培养的是创新型和多元化的复合型技能人才,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协作意识,这就决定了教学模式必须做出变革,以适应新工科专业的教学要求。随着各类新技术的层出不穷,特别是信息化教学手段的提升,新工科专业的教学模式将逐步向共享、协作、互动的方向发展。例如,传统的工科专业教学中有时候会采用现场教学的模式,把学生带到工业现场,把现场当课堂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方法虽然可以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直观认识,但耗时耗力。而新工科专业教学则可以采用虚拟现实技术(VR),把工业现场直接搬到学生眼前,还可以建立虚拟实训环境、仿真系统等,让学生不用出教室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新工科专业的教学需要更多地采用混合式教学,走智慧学习的路子。传统的某一种或几种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新工科的教学需求,需要的是传统教学模式的融合和升级。以笔者所在院校新工科专业(工控信息安全)建设为例。在教学实施环节,建立了“攻防演练实训平台”,在课堂上学生可以协作组合成不同的“攻”“防”团队,让学生亲身体验“网络黑客”和“工业用户”的角色,在身临其境的“对抗”中完成工业控制系统安全防御方面的学习;在整个实训教学过程中,由计算机安全和电气自动化两个专业的教师共同进行指导,“以学生为中心”进行跨学科融合式教学。

(4)新工科专业建设要着力培养专业化的新工科师资队伍,这是新工科专业建设的关键一环。新工科专业的跨界、融合、创新的特点对专业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工科教师的专业知识内容和结构已经不能适应新工科专业教学的要求,必须要对现有的工科专业教师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升级,对部分教师而言,甚至意味着从头开始,因此,在推进过程中会存在一定难度。特别是一些常年从事工科专业课程教学的老教师,由于已经习惯了现有的教学方式,熟悉了现有的教学内容,往往不愿意做出改变,缺少转型的动力,成为了新工科专业教师转型升级的“困难户”。针对这种现状,就需要从理念转变、制度约束、技能提升、绩效考核等多个方面下手,保证新工科专业师资培养的效果。学校要下拨专门的经费,对所有的新工科专业教师进行专业提升培训,最好是建立考试认证制度,以倒逼新工科教师提升专业水平。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我院制定了专门的教师轮训制度,特别是新工科专业的教师,规定必须参加新工科领域规定时间的知识和技能培训,并且要进行考试评估,与教师绩效挂钩;而且还与国家级的政府认证机构合作,对新工科专业的教师进行技能评估和资质认证,持证才能上岗,以此来提升教师的积极性,逐步建立适应新工科专业需求的专业化师资队伍。

4.新工科专业建设要拓展国际视野

从国际上来看,为应对本国经济发展缓慢、社会问题凸显的危机,一些欧美发达国家很早就开始了工程教育领域的新改革,他们意识到了新工科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美国从2004年开始陆续发布了《国家行动计划:应对美国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教育系统的紧急需要》《培育2020 的工程师:为新世纪而改革工程教育》等发展规划。特别是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作为世界工程教育的典范,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就提出了面向未来发展的“大工程”教育理念,强调知识集成、学科交叉、工程技术与经济的紧密结合,倡导 “全球经济中的工程教育”理念。而欧洲国家则创立了“欧洲高等工程教育”(H3E)“加强欧洲工程教育”(E4)“欧洲工程的教学与研究”(TREE)等,对本国的高等工程教育领域进行改革。总的来看,欧美国家很早就制定了相应的发展规划,其高等职业院校新工科专业建设和新工科专业人才的培养已经走在了我们的前面。因此,大湾区的各高职院校要积极走出去,借鉴国际经验,寻求国际合作,这是新工科专业建设的有效途径。

走国际化的路子,其实也是由新工科所具有的战略型、系统化、創新性、开放式的特征[5]所决定的。因此,建设新工科专业需要全球视野,积极吸收和充分借鉴国际上一些先进的新工科教育成果和经验(如IEET工程技术教育认证,就有一套科学的工科建设理论和方法,可以作为参考),依据国际范式建设大湾区新工科专业。以笔者所在院校为例。本校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顺利通过了IEET专业认证,在参照国际认证规范进行专业建设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将其应用到新工科专业建设上。此外,还积极探索国际合作的新路径,与美国阿肯色州立大学联合建设大数据技术与应用这个新工科专业,由中国和美国的院校联合培养国内的学生,共同设计培养方案,一起开发课程体系,共同进行教学,建立“3+2”的专本衔接培养机制,在高职院校培养3年,然后到美国本科院校学习2年,符合毕业条件的可分别获得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和阿肯色州立大学两个学校颁发的专科和本科毕业证书,最终获得全日制本科学历。

5.新工科专业建设要建立科学系统的评价机制

科学系统的评价体系是新工科专业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建立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是新工科专业建设在规划之初就要必须完成的工作,没有评价标准就无法检验和评价新工科专业建设的成效。以笔者所在的院校为例。我院在进行某新工科专业的规划时就同步建立了相应的评价标准(参照国际IEEET认证标准),该评价标准以“教育目标和核心能力”为主要评价对象,教育目标是指学生毕业3~5年后需要达成的目标,而核心能力则是指学生刚毕业时应具有的专业能力。首先,由二级学院和新工科专业负责人组织相关人员对相应的行业领域做全面调研和细致分析,结合区域、行业和学校现状,制定合理的“教育目标”和“核心能力”。然后新工科专业负责人要组织召开专业群会议专门讨论。其次,由二级学院和新工科专业牵头建立由新兴产业代表、本校和外校教师代表等成员组成的咨询委员会,把制定的“教育目标”和“核心能力”提交“咨询委员会”审查,然后依据咨询委员会反馈的意见再次进行修改和审定,最终批准,公布后实施。评价结果要反馈回新工科专业,为其改进提供参考,最终实现新工科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的发布,为湾区高职院校的新工科专业建设提供了有利的契机。特别是粤港澳大湾区现有新兴产业的崛起和先进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对处于起步阶段的湾区高职院校的新工科专业建设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新工科专业建设的规划和实施需要新的科学理论和方法作为指导。面对目前高等职业院校新工科专业建设理论匮乏的现状,粤港澳大湾区高职院校的新工科专业建设要以服务大湾区发展为目标,着力培养适应大湾区未来发展需求的新型技能型人才。因此,对粤港澳大湾区内的高职院校而言,其新工科专业建设的起点更高,要求更高,各高职院校应充分结合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和实践,共同推进新工科专业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的发展,助力粤港澳大湾区新兴产业的发展和制造业升级[6]。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新工科”建设复旦共识[EB/OL].(2017-02-23).http://www.moe.edu.cn.

[2]教育部.“新工科”建设行动路线(天大行动)[EB/OL].(2017-04-12).http://www.moe.edu.cn.

[3]新华网.新工科建设指南(北京指南)[EB/OL].(2017-06-13).http://education.news.cn.

[4]林健.面向未来的中国新工科建设[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7(2):26-35.

[5]鐘登华.新工科建设的内涵与行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3):1-6.

[6]中共中央 国务院.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EB/OL].(2019-02-18)[2020-01-10].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9-02/18/c_1124131474.htm.

(责任编辑:杨在良)

Abstract:The release of Development Planning Outline of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provides a favorable opportunity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engineering major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the bay area. Starting from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new industries in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 this paper comprehensively combs and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new engineering major in vocational colleges in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and then puts forward the necessity and urgency of building new engineering majors in vocational colleges. In view of the lack of theories and method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engineering majors in the field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ccording to the personal practice of the author , combined with the needs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n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this paper gives the guiding ideology and objectives of building new engineering major in vocational colleges of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and puts forward some specific operational methods, experiences and suggestions, including the system and mechanism construction at the macro level, the setting of new engineering major categories at the micro level, the support of the top-level system, the transformation of school running mode, and the curriculum system reconstruction, transformation of teaching mod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staff and evaluation methods, etc.

Key words: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new engineering disciplines; specialty construction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