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8
金奇
摘要:可持续发展能力全程制约高职院校学生在后学生时代的生产生活状况和发展水平。身心能力、学习能力、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抗挫折能力构成高职院校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本要素。高职院校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从学习的角度来看,涉及到教学观念、学习观念、课程体系与实践体系的创新和构建;从生活、社交与实践活动的角度来看,高校需要着手构建多种平台,引导学生进行多方面的锻炼与培训,以促成学生逐渐形成面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能力;要素构成;培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0)07-0087-05
高职院校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是支撑其自身持续性发展的先天禀赋与后天习得的能力、素养、经验、资质、资格等因素及其总和。这些因素和能力既包括满足当下以学业为中心的学习、社交活动所需的能力,也包括满足未来的以就业为目标的择业、创业活动所需要的能力;既包括以专业发展为目标的工作、劳动、实践活动所需要的能力,又包括以创造美好生活为目标的生产、生活、社交、经济、文化等活动方面所需要的能力。
可持续发展能力是面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将全程制约高职院校学生在后学生时代的生产生活状况和发展水平。当前,高职院校不少学生不同程度存在着体质下降、情感淡漠、精神懈怠、学习意愿不足、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不强、社会能力缺乏、意志薄弱、抗挫折能力低下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或轻或重的存在,严重制约了高职院校学生离开校园走进社会后的社会生存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需要引起高职院校认真关注并予以切实解决。
一、问题提出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根源
提出高职院校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问题,有其深厚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根源。从理论依据上理解,主要是基于人的社会性本质理论、人的需要理论与可持续发展理论。其一,从人的社会性本质理论角度理解。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的丰富提升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在社会关系中不断展开并逐渐实现的,由于构成人的本质的社会关系的变动不居,因此要求个体必须具备适应社会关系不断变动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高职院校学生终究要从校园走向社会,从较简单的校园关系到复杂的社会关系,要想在社会风浪中如鱼得水,则离不开必需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其二,从人的需要理论角度理解。马克思曾指出“人以其需要的无限性和广泛性区別于其他一切动物” [1],“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2]。马斯洛的需求理论认为,人的需要具有多层次性与动态发展性。从人的需要和需求理论的角度理解,人在社会生活过程中不断生成和提升的多样化需要的满足与个体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3]。其三,从可持续发展理论角度理解。可持续发展理论最初缘于资源环境问题,主要涉及经济、生态和社会发展方面的协调与持续问题,强调环境生产、物质生产和人的生产活动之间的和谐运行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而这三者无疑都与人的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这样,对可持续发展的关注从资源环境到社会生产,再到人本身,便水到渠成、顺理成章。
从实践根源层面理解,主要是由于个体身处其中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时代境遇瞬息万变的客观要求。这主要体现为:社会实践和社会生活的变化发展性;社会化大生产加剧的工作岗位的流动性、不稳定性;知识信息与技术革命的快速更新对个体形成的应接不暇的冲击;市场经济的竞争性带来的就业、职业、生存等无处不在的现实压力;教育的滞后性、有限性、局限性使教育不可能传授给高职院校学生在后学生时代所需要的全部知识等。这些因素要求个体必须具备某些既能适应当前、又能适应将来各种变化的基本能力,以满足个体参与未来的社会生产与社会生活需要。
二、高职院校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要素构成
高职院校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要素构成比较复杂,涉及思想素质、职业技能、学习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创新能力、身体心理素质等诸多方面。其中起支配和主导作用的主要包括应对知识创新爆炸时代所需要的与时俱进的学习能力;应对职业现实和职业活动所需要的专业能力、职业能力与创新能力;应对现实社会生活所需要的与人共处协作的社会能力;加之作为前提与保障系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价值观系统等身心能力,由此构成了高职院校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能力框架体系。
(一)身心能力
身心能力即身体系统——精神系统能力,主要体现在为个体生存与持续发展提供前提和保障的自我身心系统的自组织状况及其水平。身心系统包括作为机体的物质系统与作为意识的精神系统,这些系统涉及先天与后天、智力与非智力等多方面因素。其一,身体机体系统的能力既与遗传因素有关,又与后天的饮食、生活方式和体育锻炼等相关。身体机体素质会作为必备的前置因素和前提条件自始至终制约着个体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学校可以通过课程设置或专题讲座,引导学生认识到合理的饮食、科学的生活方式、适当的体育锻炼等对身心健康的制约性以及对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学生则可以通过自我设计、自我安排把对身体机体的关注转变为改善饮食、改善生活习惯和注重体育锻炼的日常实践,以提升身体机体系统的能力。其二,心理精神系统的能力以“态度系统——价值观系统——意志系统”为主要力量和制约因素。个体的精神系统包括个体的价值、态度、情感、情趣、品德、心理和意志品质等诸多方面。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非观的建构,科学合理的职业目标、人生目标的设计,健康的亲情、友情、爱情之情感系统的呵护,专业兴趣度、职业认同度、生活情趣度的形成与提升,积极实践、勤于实施、乐于行动的习惯的养成等,都会影响和制约个体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锤炼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意志亦至关重要,可持续发展更多的是一种过程的竞赛,一如既往、贯彻始终的努力一刻也离不开个体的意志系统来支撑,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是“赢在意志”。
(二)学习能力
人类已阔步迈进到学习型时代,中国社会也无疑步入到学习型社会,学习能力对个体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形成不言而喻。学习能力是指个体学习更新知识技能以适应特定需要的能力。影响学习能力的因素错综复杂,诸如学习的意愿:基于对需要的认知、发展的期待等产生的学习的动力、意愿和意志;学习的方法:出于增进学习效果和经验积累所形成的独特而富有成效的学习方法;学习的目的:基于改正态度、增进知识、发展技能的主客观需要,通过学习以实现发展个人潜能、提升生活品质、促进社会发展的目标;学习的内容:包括价值观念、行为技能、专业技能、职业素养和生活方式等;学习的层次:基于应付当前和未来发展需要、满足精神享受需要的生存性学习、发展性学习、享受性学习等。凡此种种,都会影响到学习能力的形成与发展。由于身处学习型时代和学习型社会的时代境遇,学习将成为个体的重要生存方式,终身学习将成为个体可持续发展的必须,学习能力也必会极大地制约着个体的可持续发展。
(三)创新能力
中国社会正全面进入创新活跃期、创造爆发期。一切创新最终都要由人来操作、实施和完成。一个创新的时代和创造的社会对个体的创新能力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对于学生来说,创新能力是其综合素养中最活跃、最核心的因素,创新“关乎学生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是学生未来有效应对不确定性外部环境的制胜法宝,对于学生一生的可持续发展、一生的幸福生活而言,比考试技能重要得多”[4]。
(四)专业能力
高职院校学生的专业能力是指通过特定的学习或训练形成的完成某种工作所必备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品质。专业知识是指学生对专业所涉知识、信息、理论等相关内容认识把握的广度、深度及其创造性,主要表现为知识理论形态;专业技能是指学生基于一定的知识理论基础,独自或协作完成某项专业任务的实际操作方面的技能技巧,主要表现为实践性、操作性行为形态;专业品质是指学生胜任专业实践和专业工作的主观条件,如专业认同度、专业兴趣、团队协作、情感意志、职业态度、职业技能等,主要表现为精神观念性形态。高职院校学生专业能力的这三个方面是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的。值得注意的是,专业能力的显示倾向于是一种潜在能力、一种可能性,还需要实现向现实职业能力的转化。影响现实职业能力生成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个人在实际工作中的业务能力。如对行业现状与发展前景有很深的理解,对工作非常熟练,能不断在此基础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在关键时刻承担责任、完成重要任务。其次,是团队协作协调能力。如上下级及成员间良好的沟通,人际关系的处理协调经验。最后,是职场素养。如具备正确的是非观、合理的价值观、恪守规则、深谙职场礼节、具备明确的职业规划和目标、积极乐观的職场状态等。这些职场因素的整合,才能使个人的专业能力转化为职场实力,从而促进高职院校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五)社会能力
人是社会的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社会性本质的生成离不开社会交往与社会活动,所以高职院校学生社会能力的培育对于走进社会、转变为社会人至关重要。从幼儿园到大学,学生主要是浸泡在校园和课堂中,社会能力的欠缺将很大程度上影响其走向社会后的可持续发展,而社会能力是社会成员生存发展所必需的能力。一方面,社会能力是人的社会性本质的要求。个体的社会性能力是形成和发展社会关系从而丰富人的本质的重要支点和杠杆。不难理解,在“社会能力——社会关系——人的本质”人生路线中,社会能力构成个体人生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一个有着良好社会能力的人可以建构更加丰富更加优质的社会关系,赢得更多的社会支持,从而获得更多蕴藏于社会关系网络中的各种稀缺资源。另一方面,社会能力是个体社会化的手段与目的。社会化是外在的社会规范、价值体系、行为准则、风俗习惯等内化为个体自身的行为标准的过程。个体社会化过程有赖于个体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在这种相互作用中,把握社会角色、设计生活目标、理解社会行为规范、知悉生活技能、驾驭谋生手段等社会性能力是顺利社会化的重要基础和手段。同时,教育所要实现的正是推动社会人的生成,学生通过学校教育和非学校教育的学习和实践,形成和积累社会能力,通过社会活动,促使个体与社会环境的充分接触,完成社会化,进一步增进社会能力,达到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六)抗挫折能力
挫折是个体学习、生活、工作的必然组成部分,是生命向上成长的一部分。挫折虽然是必然的,但个体在面对挫折时的态度却千差万别,坦然、积极抑或抑郁、消极,会分化出层次有别的人生体验和人生境界。可持续发展是成长发展过程的持续性,在这一成长过程中,个体不可避免会遭遇各种困境、挫折、障碍、问题、风险等,愈挫愈坚、愈挫愈奋,在挫折中学习、成长,在困境中坚定而不是沉沦,在挫折中锤炼百折不挠的意志,积累战胜困难的智慧与经验,显然为个体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抗挫折能力的生成一方面是个体积极应战主客观的障碍和困境而逐渐形成的,另一方面是个体有意识去寻找困难、困境、挑战,并尝试去锤炼自己的抗挫能力,以逐渐形成经验,累积智慧和方法。对于高职院校学生来说,一是要认识到挫折是个体成长的一部分,二是要提高在挫折中学习、锻炼自己的自觉性。从学校教育的角度来说,应尝试开设挫折教育理论与实践课程,使学生对于挫折在理论上有所把握、在实践中有所锻炼,以最大限度提高抗挫折能力,从而为自身可持续发展积淀最基本的精神意志品质和方法经验智慧。
三、高职院校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育路径
高职院校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诸种能力因素是在学习实践和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具体来说是在学习、生活、社交和实践活动中逐渐积累和发展起来的。
(一)学习角度的培养路径
从学习角度看,涉及到教学观念、学习观念、课程体系与实践体系的创新和构建。
1.创新教学观念
第一,确立多元智能的观念,发展以专业特长为支撑的多元智能,促进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与生俱来都在某种程度上拥有语言、逻辑—数学、空间、音乐、身体运动、人际、自我认识等多种智力潜能[5]。人类生存在一个复杂多样的环境系统中,这种环境需要多种智能的组合。高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是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形成和展开的,需要以专业特长为支撑的多种智能的发展与协调,教育者要充分了解并确知学生的智能优势与专业领域所在,因材施教,促进以专业特长为支撑的多元智能的形成与发展,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第二,确立主体间性的观念,促进学生在主体互动中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主体间性表明主体与主体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个体的可持续发展不是彼此孤立的“原子式”发展,在处理人与人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主体间性体现为尊重、认同他人,承认他人与自己具有相同的地位、权利,维护自然的权益,努力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共生,从而增进个体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能力和外在条件。
第三,确立科学发展的观念,促进可持续发展。以学生可持续发展为轴线,构建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高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与个体的“态度系统—价值系统—意志系统”紧密相关,教育促成学生构建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业观、职业观,是形成正确“态度系统—价值系统—意志系统”的精神内核,也是促成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基础,是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必要精神内核。
2.创新学习观念
第一,树立方法学习的观念,实现从知识学习到方法学习的转变,促进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由于知识信息本身的日新月异,学习者始终面临着习得的知识可能落后于知识信息更新的困境,而且高职学生今日所学的知识信息只是三、四年后的应用预期,加之职业岗位的频繁变动性,所以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是面对千变万化的现实世界从而获得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基础。
第二,树立实践学习的观念,实现从理论学习到实践学习的转变,促进可持续发展。实践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现实连接的桥梁,学习的成果作为一种潜在的价值,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转化為实有价值,知识最初是从实践中来的,最终也要回到实践中去。高职学生在大学里专注于书本中的理论学习的时间总是有限的,而生活实践、工作实践、交往实践将伴随个体的终身,在工作生活及交往实践中不断学习是持续获得知识的可靠路径。
第三,树立社会学习的观念,实现从学校学习到社会学习的转变,促进可持续发展。学习者的视野要超越课堂学习、学校学习的边界,积极投身社会,在社会大环境中学习,学习书本中、课堂上、校园里不曾学到的知识。社会是个大课堂,是个体社会化的最终场所,社会既丰富繁杂、五彩缤纷又充满挑战,个体要在其中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使出浑身解数学习所需要的社会知识、社会经验和社会技能,否则将难以适应现实社会,可持续发展亦无从谈起。
3.创新课程体系设置
高职院校要构建公共通识性课程、专业技能性课程、职业素养性课程、社会能力性课程,以系统合理的课程建制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第一,公共通识性课程。主要包括汉语、英语、信息技术、政治理论、思想修养、法律基础、体育、就业创业、管理常识等公共课程。
第二,专业技能性课程。专业技能是专业领域所具有的实践或操作能力,是个体进入职业领域从事专业工作的前提。专业技能性课程设计应围绕专业实际工作所需的技能展开,突出实践性、应用性、技能性,使学生实现学有所专,形成一技之长,凭借技术立身,促进可持续发展。
第三,职业素养性课程。职业素养性课程主要包括知悉和改善职业态度、职业价值观念、职业伦理、沟通协商、团队合作、职场适应、职场文化、创新意愿等相关的课程体系。
第四,社会能力性课程。主要涉及青年办事能力、人际关系、态度改善、挫折应对、自我激励等相关课程。
4.创新实践教学体系
基于实践导向,围绕实验、实训、实习三个关键环节,设计实践课程体系,制定具体可行的实践环节。着重构建以课程实验、专业技能性生产实训、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勤工助学、公益活动、社会实践等为主要形式的实践体系,促进学生通过多样化的实践锻炼,实现从理论到实践、从校园到社会、从学习到工作的无缝衔接。
(二)职业素养角度的培养路径
从生活、交往和实践活动角度看,涉及身心能力、社会能力、抗挫能力的培育,需要着手构建多种平台,引导学生进行多方面的锻炼,促进可持续发展。
1.构建专业技能训练平台
坚持以实际工作过程为参考依据,“教—学—做”三者结合,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边学边做、学以致用,通过课内实验实训、企业顶岗实习等,使学生熟知专业技能规范与工作实际过程。
2.构建就业创业锻炼平台
通过提供就业教育、创业培训、资金支持,通过提供见习岗位、构建创业基地、组建就业创业导师团等,增加学生锻炼机会,使学生在摸爬滚打、困境磨砺中积淀就业创业能力,增进可持续发展能力。
3.构建社团沙龙交流交往平台
通过搭建形式多样的社团与沙龙平台,增进学生沟通交流的机会,培养学生的社交积极性,锻炼学生的社交能力,提高学生处理与同学、师长、同事、领导、亲属及陌生人关系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交流交往的意愿与能力,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4.构建社会活动与办事能力训练平台
通过开设综合性社会实践课程,让学生走进社会,了解社会发展状况与现存矛盾,参加各种社会活动,锻炼办事能力,为日后进入社会打下基础。
5.构建挫折困境磨练平台
通过构建挫折困境磨练平台或相关指导课程,让学生亲身经历或体悟学习、生活、交往、情感、就业、创业中所可能经历或已经出现的各种挫折和困境,提高身心承受能力,磨练意志、提升智慧,促进可持续发展。
通过这些平台,高职院校学生的身心能力、社会能力、抗挫折能力等得到有效锻炼和不断增强,从而推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130.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14.
[3]余启军.需求视阈下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路径研究———由西方经典“需求理论”引发的启示[J].湖北社会科学,2014(12):170-173.
[4]褚宏啟.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如何突围?[J].中小学管理,2016(12):55-56.
[5][美]加德纳.多元智能[M].沈致隆,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8-9.
(责任编辑:张宇平)
Abstract: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bility restricts the production and living conditions and development level of 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post-school era. Physical and mental ability, learning ability, professional ability, social ability and anti-frustration ability constitute the basic elements of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bil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earning, it involves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concept, learning concept, course system and practice syste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fe, communication and practice, it's necessary to construct a variety of platforms and guide students to exercise in many aspects, and to guide students to exercise and develop in various aspects, in order to develop their ability to develop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
Key words: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bility; elements of composition; cultivation path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