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历史演进与发展特征衡量

时间:2024-05-08

李富

摘要:随着规模扩展,高职教育由外延发展逐渐深入到内涵发展。文章通过研究中国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历史演进,探讨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实质及必然性;根据对经济发展和教育规律的认识,分析由核心要素、基本要素、提升要素及保障要素组成的内涵建设体系的构建,解剖内涵建设主体及其发展各个阶段的特征,并基于上述特征提出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注意事项。

关键词:高职教育;内涵建设;历史演进;要素构成;发展特征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6)04-0034-06

一、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历史演进

所谓内涵发展,是指以事物的内部因素作为资源和动力的发展模式,在发展形态上,事物内在属性的发展是其主要表现,如规模适度、质量提升、实力增强、结构协调及水平提高等。

20世纪90年代之前,我国高校并未充分重视内涵建设,教育部的一些重要文件也未出现“内涵建设”的字样。2006年教育部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高职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加强素质教育,加快专业改革与建设,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和注重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等。文件中虽然并没有提及内涵建设的概念,但已明确高职教育必须以专业建设为切入点,主动适应社会需求,把加强内涵建设和提高教育质量作为改革与发展的重点。

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颁布的《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提出要“加强内涵建设,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整体实力”,首次明确使用“内涵建设”一词。《教育部2010年工作要点》中连续三次提及“内涵建设”。《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立足国情,把握教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尊重教育规律,夯实基础,优化结构,调整布局,提升内涵,促进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内涵建设从2007年开始逐步成为国家发展高等教育的侧重点。

高职教育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经过90年代的扩张之后,高职教育在规模上已占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从量到质的发展已成为高职教育提升办学水平的必然趋势。《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十一五”期间要把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放在提高质量和优化结构上;教育部2010年在杭州召开的高职教育全国性工作会议上指出,今后十年高职教育必须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实现内涵建设的历史性跨越。这意味着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的发展重心应由规模扩张的外延式发展转向注重提高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成效的内涵建设上来。

如果说“十一五”期间高职教育是以规模为主、兼顾内涵发展的话,那么“十二五”期间高职教育是以内涵为主、兼顾规模发展,今后将由规模发展逐步过渡到向内涵发展转变。高职院校也必须顺应这一趋势,及时调整思路,从规模数量扩张尽快转向办学质量提高,走以内涵式发展为标志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概念及必然性

(一)内涵与外延

在逻辑学上,“内涵”与“外延”是相对范畴,原指概念的两种基本属性。《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概念的内涵指的是事物本质属性的总和,而概念的外延指的是事物所指对象的范围。在高职教育实践中,外延指学校的办学规模、条件、设施等“硬件”,是显性指标,内涵建设则更关注办学的质量,要求在办学理念、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等“软件”上提高。

学校外延的不断扩展,如学生人数的增多、投资力度的加大、校园面积的扩增,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学校办学实力的增强,是学校发展的外在表现,也体现学校竞争力的增强。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更关注学校的长远发展、特色发展及创新发展,是办学理念、办学思想的反映和物化,是在一定的办学理念下形成的。但外延发展需要内涵建设的匹配,如果只注重外延发展而不注重内涵建设,有可能使学校的发展步入文化缺失、人才培养质量低下的恶性循环,最终会威胁到学校的生存。因此,高职院校在发展中应注重外延拓展与内涵充实的结合,使办学规模扩张与教学质量提高相得益彰。

(二)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必然性

高职教育在短短的十几年时间里已经成功完成 了外延扩张过程,目前全国大多数地市至少有一所高职院校。但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不少高职院校在办学中也暴露出办学思路模糊、生源质量参差不齐、专业设置随意性大、学生实践能力差等问题。因此,从扩大规模转到注重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提高办学质量,是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1.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内在要求

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建设中涉及各个方面的因素,这些因素综合来看与人才培养质量有密切关系。人才培养质量是高职教育的生存之本,要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赢得社会声誉,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加快内涵建设,促进高职教育办学能力的全面提升。

2.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有助于提高社会服务能力 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培养的是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技术型人才,为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服务,这也是高职院校办学宗旨和方针的体现。要实现社会服务能力的提高,就必须注重教学能力和科技开发,注重教学管理和文化建设等全方位因素,这些正是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内在要求。因此,加快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将有助于提高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为区域经济社会管理和发展创新提供高效、便捷、优质的服务。

3.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承担着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使命

当前,中国经济处于产业转型的关键时期,一方面需要大量的技术型人才,另一方面高职院校毕业生出现就业质量不高的问题,就业形势堪忧。为缓解“用工荒”,同时也为提高高职毕业生的社会适应能力,高职院校亟需加强内涵建设,这既是它的使命,也是它生存与发展的内在要求。在当前招生与就业的严峻形势下,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是一项长期性、持久性、战略性的工程,是高职院校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必由之路。

4.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有助于核心竞争力的提高 高职院校起步时间较短,处于中职教育与本科教育之间,如果定位不明确,核心竞争力不强,就有可能被淘汰,同时对每所高职院校而言,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提高办学内涵,经过多层次、分阶段、全方面的建设,才能提高核心竞争力,彰显高职教育的特色。

5.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有助于提高高职教育的吸引力

作为高职教育的实践者,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不仅影响高职院校本身,也体现着高职教育的质量,而办学质量提高决定于内涵建设的成功与否。成功、高效的内涵建设必然会改善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进而带动整个高职教育办学质量的提高,高职院校的吸引力与社会影响力也会由此迈上新的台阶。

三、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要素框架构成

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具体体现在系统要素上。不同的专家学者对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存在着认识、理解角度及层次的差异。在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要素界定方面,有的学者认为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核心,也有的学者认为课程改革是内涵建设的核心,还有人认为师资队伍、教学质量等是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核心,并且围绕各自的核心要素阐述了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理念、体系以及建设方法与措施等。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和大发展时期。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纵深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竞争日趋激烈。我国正处在产业转型的关键阶段,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深入,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全方位发展,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加快,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增加,在这样的背景下就显出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国民素质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全面阐述了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必要性及要素构成,再结合各位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高职教育的发展实际以及中国的经济发展情况,可以发现,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由四类要素构成,即核心要素、基本要素、提升要素及保障要素,这四类要素构成中国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指标体系。

(一)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核心要素

教育部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有关文件中都明确要求,教育发展观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任务;鼓励学校注重内涵建设,塑造名师、培育英才,办出特色、办出水平;高校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要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要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从人才培养来看,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端专门人才、提高科学技术文化水平、促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因此,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也可以说,办学质量是高职院校教育活动的生命线,是高职院校办学效益的基础与前提,是影响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

(二)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基本要素

内涵是事物内部隐藏的实质,是内在的、隐藏在事物深处的东西,内涵建设也是高职院校的灵魂工程。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完善五年一次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体系,在评估过程中要将“双证书”获取率与获取质量、毕业生就业率与就业质量、职业素质养成、专兼结合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和顶岗实习落实情况等内容作为重要考核指标。这些内容实际上就是内涵建设所反映的精髓。只有着力加强内涵建设,才能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进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职业教育要面向社会、面向大众,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同时注重职业道德和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结构调整要求和发展方式转变、体现终身教育理念的中高职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经济、产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满足人民大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

也就是说,高职院校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上要面向区域产业,要适应和服务于区域产业发展的需要,明确高职院校的功能定位,构建符合区域产业发展实际的专业发展格局,建立起以专业为纽带的产学研结合机制。要从市场的多元需要和学校自身的发展实际出发,找到自己的合理定位和存在空间。

此外,信息化建设在高职教育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信息化技术的运用可以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还有助于学生接受新知识,拓展新视野,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提升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高职教育建设质上的突破和改变。

基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基本要素大致可以概括为:“双证书”获取率与获取质量、毕业生就业率与就业质量、职业素质养成、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信息化水平等。

(三)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提升要素

高职院校毕业生大多数将走向社会,走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就业是评价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基本要素。但需要注意的是,除就业外,也有一部分学生希望能够继续深造,追求更高的学历和学位。因此,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的升学对接、完善的升学对接渠道和较高的升学对接成效将是评价高职教育办学水平的重要因素,在构建高职教育内涵建设指标时也应考虑在内,可以将其归结为内涵建设的提升要素。

在教育部的相关文件中,可以发现加强国际合作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期许。高职院校应通过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扩大国际影响。要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形式各异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探索以多种方式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要通过建立中外大学间的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学位互授和教师互派机制,吸引境外知名院校和科研机构以及企业合作设立教学或研究项目、机构等;要通过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做好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增进学生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此外,高职院校要树立起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要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全方位开展社会服务。要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加快科研成果转化,要充分发挥学院的专业优势,对接产业发展,积极向社会向产业提供人力、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支持。

高职院校在自身壮大之后要加强对落后地区的教育对口支援,认真组织和落实对落后地区的教育支援工作,要加大对落后地区师资培训力度,提高当地教师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要与当地政府进行合作办学或教育合作,特别要办好面向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班。要鼓励支持高职毕业生到落后地区或少数民族地区基层任教,支持这些地区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

以上这些因素都是影响高职教育影响力提升的重要因素,也是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提升因素。具体而言,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提高要素包括学生学历提升、国际交流合作、社会服务能力和教育对口支援开展情况等。

(四)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保障要素

高职教育要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能型人才,必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双师型”教师,提升职业教育水平。要以“双师型”教师为重点,加大职业院校教师培养培训力度,要依托校企共建机制,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要完善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提升专任教师的实践能力;要完善高职院校相关人事制度,聘用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担任高职院校教师;要鼓励教师参加社会认可的考证,提高教师持有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比例;在教师评聘方面,要完善符合高职教育特点的教师资格和专业技术职称评聘方法,完善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

要建立健全高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充分发挥第三方评价的力量,建立院校自我评价与外部评价结合的高职教育质量评价机制;要充分吸收行业协会、企业参加教育质量评估,且无论是外部评价还是内部评价,在评价时都应将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满足学生的需求作为最重要的评价标准;要非常注重对高职教育学生输出质量的评价;要完善教育督导制度和监督问责机制,全面保障教育质量的提高。

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的标识,是学院办学理念、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的凝练与融合,是高职教育在建设发展进程中形成的,是高职院校的软实力,是高职院校上层建筑的基石。高职教育要抓内涵建设,就务必重视校园文化建设。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体现高职教育的特点,以就业为导向,在校园文化中融入职业技能、职业特征、职业道德、职业人文素质等内容,使校园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提高学生的综合竞争力。

此外,要大力推进依法治校,只有依法治校才能保障高职院校的各项建设顺利进行。高职院校要建立完善的符合法律规定的制度和章程,要依法履行教育教学和管理职责;要保障教师权利,加强教师管理;对学生实施的管理制度要符合公平、公正原则,保障学生的受教育权;要开展普法教育,不断提高教师和学生的法律素质和公民意识;要教育学生知法守法,遵守公共生活秩序;要督促教师自觉加强法律修养,做遵纪守法的楷模。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高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校园文化建设和校园法治建设等因素共同构成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保障因素。

四、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主体及发展阶段衡量

(一)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主体

高职教育内涵建设是高职教育提高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从教育学和哲学的角度来看,高职院校内涵建设要顺利进行,就必须回答四个问题,即建设意义(为什么建设)、建设内容(建设什么)、建设主体(谁来建设)和建设途径(怎么建设),只有这四个问题弄清楚,高职教育内涵建设才能有的放矢。

现在的社会是开放的社会,高职教育也要开放办学,在内涵建设时应尽量避免闭门造车的建设思维,要把学校本位模式、企业本位模式与社会本位模式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更好更快地实现内涵建设目标。在对外方面,要实现内涵建设主体的多元化,建设主体除自身外,还要实现学校与政府、企业、行业机构和社会组织等的密切合作。在内部建设方面,高职院校要充分考虑集体和个人的关系,整合集体和个人的力量,集体的力量来源于学校、职能部门、院系、班级以及各种非正式组织等,个人的力量涉及学校领导、专任教师、管理人员、学生等。在以往的学院管理中,往往注重自上而下的推进,而内涵建设有其特殊性,需要充分发挥集体和个人的力量,这样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二)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发展阶段的标志

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目标之一就是在同等的办学条件下,在基础设施、学生规模、师资力量和发展空间等基本满足的前提下,实现由发展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使学校的资源配置更优、核心竞争力更强、人才培养质量更高、办学质量更好,从而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的高端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加快内涵建设最终要达到怎样的目的,或者到达哪一个阶段才算完成建设任务,各个阶段都应该有明确的标志,有一个基本的定性描述,否则内涵建设就会无的放矢,迷失发展方向。

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各个阶段的标志或定性描述,与普通本科院校相比有其共性之处,也有其独特之处。高职院校之间因办学历史、办学规模、设立专业和所在区域产业状况等的不同,各个阶段发展的衡量标志也应有所差异。从总体来看,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各个阶段的划分应立足于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要素构成,也应具体体现在要素构成的递进上。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由保障要素、基本要素、提升要素及核心要素等四大类要素构成,其中保障因素是高职院校一切项目建设的保障,是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前提;基本要素是高职院校核心要素和办学质量的外在表现,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切实根基,只有这些项目建设好了,高职院校才有生存的基础;而提高要素是高职院校竞争力提高、社会名誉度提高的内在驱动,是高职院校对外影响力增强的助推器。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高职院校内涵建设要以质量建设为核心,在保障因素完善的基础上,重点发展基本要素,最终达到提高外部影响力的目的。相应的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发展阶段可以依次归为基础阶段、中级阶段、高级阶段和满意阶段四个阶段,其标志依次为完善的保障因素、过硬的基本要素、良好的提高要素和较高的办学质量,如表1所示。

五、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应注意的事项

内涵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一项规模庞大的系统工程,要依据发展阶段的奋斗目标,学校、政府、行业、企业共同参与,行政和专任全体教师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因此,高职院校要把加强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学校改革与发展的核心任务与长期工作,并着重处理好以下注意事项。

(一)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应符合区域发展水平

高职教育服务于地区经济的发展,不同的区域产业发展水平需要不同的高职教育培育适应的人才,并且不同的产业发展门类和区域文化、经济背景的不同需要不同形式和不同功能的高职教育。因此,高职院校需要根据当地经济、产业发展的需要,结合自身学校特点,合理地对内涵建设进行调整,突出特色,强调重点。

(二)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具有长期性

现代技能人才培养的实践性和复杂性决定高职教育内涵建设必然是长期的。目前,高素质技能人才的紧缺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和产业发展的瓶颈。一方面技能人才紧缺,一方面大批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不高、就业对口率较低的状态并存。现代产业发展对高素质技能人才既要求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又要求有现代拼搏精神;既要求熟练掌握专业技能,又要求灵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这是人才培养综合、全面的要求,在短时间内实现这一目标比较困难,高职院校内涵建设需要在成长机制、过程管理、结果评价等方面建立一套严谨科学的制度,而制度建设必然是长期性的工作。

(三)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实质是文化建设

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目的在于提高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所有高职院校都达到了内涵建设的高级阶段,自然而然会形成中国高职教育的特色文化,使高职教育被全社会所认同,全社会重视技能。因此,高职教育内涵建设实质是一种文化建设,要通过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实践提高高职教育的社会地位,使高职教育深入人心,扩大其社会影响,这是高职教育的历史使命,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

正由于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多样性、复杂性和长期性,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任务必然是十分艰巨的,既不能采取同一样板、同一模式,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快速完成,更不能忽略不同区域、不同高职院校的发展实际,必须遵循高职教育发展规律,依据社会和市场需求去建设。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以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从深化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实践入手,以人才培养及输出质量为重要的衡量指标,在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中不断推动中国高职教育大胆创新,立足国内,放眼世界,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发挥其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应有作用。

参考文献:

[1]张象成,王红彬.高等职业院校内涵建设与核心竞争力的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15(2):35-37.

[2]刘延隆.校企合作对高职院系内涵建设的作用机制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4(6):24-27.

[3]卢俊松.高职院校内涵建设路径探索[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4(10):138-140.

[4]王冲,刘锦翠.内涵建设背景下高职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研究[J].职教通讯,2014(32):42-45.

[5]孙谅.高职院校亟需加强校园文化内涵建设[J].新西部(理论版),2014(23):36-39.

[6]陈洪连.新形势下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内涵建设的策略建构[J].职教论坛,2013(36):43-44.

[7]尹曦,杨放敏.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建设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4(9):15-16.

[8]钟秉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高等学校内涵建设的核心[J].高等教育研究,2013(11):71-76.

[9]王勇.对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几点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11):45-47.

(责任编辑:王恒)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and Measurement of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of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LI Fu

(Wuxi Institute of Commerce, Wuxi Jiangsu 214153,China)

Abstract: With the scale expansion of the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developing gradually from the extension to the connotation. The paper studies the evolution of the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and explores its essence and necessity. On the basis of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 law, the paper analyzes the building system of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which is composed of core elements, basic elements, promoting elements and guaranteeing elements, dissects the main body of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ach stage, and poses some matters needing attention in the building of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connotation construction;historical evolution; element composition;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