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江苏省中高职与本科衔接试点项目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时间:2024-05-08

王志华++陆玉梅++雷卫宁

摘要:对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的中高职与本科衔接试点项目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结果表明,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课程体系的衔接尚有大量工作要做,企业参与项目的程度有待进一步深化,校际资源共享有待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还不能满足试点项目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力度不一等。针对存在的问题文章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加强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的组织领导,加强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的政策创新,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和课程体系建设等。

关键词: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衔接;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12-0005-05

为了积极探索系统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制度,增强职业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加快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江苏省从2012年开始率先在全国实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项目。其中,中高职与本科衔接项目是试点中的重要内容,被视为是贯通中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解决中高等职业教育断头问题与孤立问题的重要举措。经过两年多的探索,江苏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项目取得了重要进展,在协作机制建设、培养目标设定、转段条件安排、学业考核评价、教学质量监控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具有参考价值的经验。但笔者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在江苏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项目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对于进一步做好试点工作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项目概况

2012年,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项目主要是在江苏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包括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南通)和地方政府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综合改革国家试点市(包括苏州、无锡、常州、南通)范围内开展。经申报和评审,省教育厅最终同意71个项目进行试点。其中,“中职3+2(含4+2)或3+3分段培养”项目45项,“中职与普通本科3+4分段培养”项目5项,“五年制高职与普通本科5+2分段培养”项目7项,高职与普通本科分段培养项目12项,高职与普通本科联合培养项目2项。当然,由于是初次尝试,省教育厅除了对符合条件的单位所承担的项目数以及招生规模提出原则性的要求外,对试点项目管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重要问题没有给出明确要求。

2013年,试点范围进一步扩大。除了江苏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和地方政府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综合改革国家试点市外,省级职业教育集团内应用型本科院校、高等职业院校、省级高水平示范性职业学校、江苏开放大学、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2008年前立项建设的省示范高职院校、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以及部分农业类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均纳入了试点范围。经推荐申报与专家评审,省教育厅最终同意215项进行试点。其中,中高等职业教育“3+3”分段培养101项,中等职业教育与本科教育“3+4”分段培养35项,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5+2”分段培养11项,中等职业教育与开放本科教育分段培养6项,三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本科“3+2”分段培养54项,高职与本科联合培养8项。同时,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省教育厅对试点项目有关管理问题,如招生规模、质量控制、课程建设、转段要求以及证书发放等进行了明确,为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基础。

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项目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体系的衔接尚有大量工作要做

首先,还需要进一步明确课程目标。所谓课程目标,是对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的反映,是根据教育宗旨和教育规律提出的课程的具体价值和任务指标,是指那些人们需要掌握和形成的能力、态度、习惯和知识的形式。可以说,课程目标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合理分解的结果,影响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但在目前试点项目推进过程中,职业学校阶段的课程与本科阶段的课程在课程目标上还没有深入地衔接。尤其是在专业课程的目标衔接上,还不够深入具体。

其次,课程内容的衔接还需系统化梳理。目前,试点项目在课程内容的衔接方面,尽管对于重要的基础课程,如语文、数学、英语等,牵头学校与合作学校共同制定了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实现了内容统一。但对于部分专业课程的衔接仅做到了避免中、高职与本科课程内容的重复,这是不够的。尤其对于一些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亟须梳理清楚衔接内容,这样才能有序安排分段式的人才培养计划。如“3+4”项目工学类专业中“工程制图”这门课程,中职阶段要开设,本科阶段也要开设。那么,中职阶段的内容是什么,本科阶段的内容又该是什么,要做好统筹规划。

再次,课程内容实施和评价方面的衔接还不够深入。目前,试点项目所招收的学生尚处在职业学校的学习阶段,而在教学过程中,尽管各合作学校均对试点项目学生采取了更为严格的管理措施,但在课程实施和考核评价方面仍沿用职业学校原有做法。这可能会导致一定的偏差出现。毕竟对于试点项目的学生而言,其与一般的在校生不同,他们当中的大部分人是要通过转段升入本科的,目标是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那么,应当对其课程学习过程、方式和考核设计更为严格、科学、合理的方案。但在这一点上,合作双方当前还做得不够深入具体,还有很大的改善空间。

(二)企业参与项目的程度有待进一步深化

现代高等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已经证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不能离开行业与企业的深度参与,否则培养效果将大打折扣。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项目的目标定位是培养本科层次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基于这样的培养定位,在实施过程中必然要有行业、企业的参与。尽管在试点项目建设过程中,牵头学校与合作学校均十分重视这一点,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也尽可能多地吸收行业或企业方面的意见与建议,但从实际效果来看还不能令人满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的有效程度不够。如前所述,在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学校邀请了企业人员参与,也吸纳了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但这样做的有效性还不够。因为在多数情况下企业方面的相关人员对人才培养方案不甚了解,对此也不关心,其针对人才培养方案所提意见和建议一般而言过于实用化,或者说,企业人员只能说清楚培养出的学生应该会什么,而对其背后的支撑性知识、理论和方法却不能准确描述,加上学校方面缺乏对企业实际生产运作过程的深入分析和所需知识的科学提炼,因此,企业人员所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不能得到有效落实。

其次,企业参与课程开发的程度不够。目前,牵头学校与合作学校联合开发课程、联合推进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工作已经有了一定的进展。但不论是牵头学校还是合作学校,联合企业开发课程的程度还不够。由此造成的结果是,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贴近实际需求的改革进展不尽如人意,课程体系和内容还带有很浓的学科色彩,反映职业需求和企业实际业务流程的程度还很不够,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的融合、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对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势必会影响到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进而产生培养上的偏差。

再次,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过程的程度不够。既然人才培养的定位是本科层次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那么在培养过程必须实行校企结合,否则这样的目标就会落空。需要说明的是,不论本科院校还是职业院校,现有人才培养过程中均有企业实习之类的环节,这是一种校企合作进行人才培养的实现方式。但从严格意义上讲,这一方式仅能看做是一种浅层次的校企结合。而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过程的程度目前还明显不够,不论是引进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还是工学交替(即把学生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在学校上课,另一部分到企业实习实训,定期轮换)均不够到位。

(三)校际资源共享有待进一步加强

首先,师资队伍的共享工作才刚刚起步。职业学校的优势在于技能培训,本科院校的优势在于理论教学。基于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应在试点项目上大力推进双方师资队伍的共享,把双方的各自优势有效地进行结合。目前,仅是建立起教师层面的交流沟通机制,还远未实现人员的共享。事实上,作为本科院校可以将职业院校的教师聘请过来,开展专业实践课程的教学活动;作为职业院校,可以将本科院校的教师聘请过来,开展专业理论课的教学活动。此外,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是,中高职学校的师资水平与本科院校教师的水平有差距,合作院校间师资队伍的共享,对提升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具有积极作用。

其次,校际场地与设备的共享还有很大的开拓空间。试点项目实施以来,限于观念的限制、空间的阻隔和认识上的偏差等原因,合作各方在教学场地与设备的共享上没有实质性突破。但从现代职教体系建设试点项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看,试点项目的学生在培养过程中会有大量的校内实习与实训环节,牵头学校与合作学校理应开展教学场地的共享。就现实状况而言,职业院校的教学实训条件已经得到了很大改善,有的甚至已经超过了本科院校。那么,本科院校应共享职业院校的教学条件。同时,本科院校的科研条件,如场地设备等则具有优势,职业院校可以让师生共享本科院校的这些资源。

再次,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共享尚未展开。不论是本科院校还是职业院校,在办学过程中均建立了为数不少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但对于合作双方来讲这些基地目前还尚未实现共享。事实上,共享实习实训基地,对于不间断、可持续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如学生在职业学校学习阶段到某一实习基地进行过实习实训,那么当其转段升入本科以后,再到同一基地进行实习实训时,不仅可以节省熟悉企业基本情况的时间,还可以利用已经积累起来的实习实训经验、关系网络,为更深层次、更高质量的实习奠定基础。同时,这种形式也更容易受到企业的欢迎。

(四)师资队伍建设还不能满足试点项目的要求

试点项目的人才培养目标既然是本科层次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那么培养过程既要体现技术性要求,还要体现技能要求。也就是说,不论是在职业院校还是在本科院校的教学过程中,既要让学生掌握较为扎实的理论知识,又要强调理实一体化、工学交替以及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而这样的要求与现有职业院校针对普通学生的教学目标是有差异的,也与本科院校强调学术性的教学要求有区别。面对这样的培养目标,师资队伍的现状显然不能完全适应这样的要求,主要表现为“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所谓“双师型”教师,是指适应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具备系统融合、结构优化、与时俱进的教师素质和较高的相应专业技术素质,胜任培养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与法律素养、具有较好的就业技能、具有一定创新和创业本领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教师。事实上,这样的要求是比较高的,不论就本科院校而言,还是就合作的职业院校来说,“双师型”教师的数量还明显不足。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限于高等学校或职业院校人事制度的相关规定,能进入这两类学校教师队伍的多数人员,尤其是进入高等学校的人员绝大多数是高学历者,而非高技能者,加之对于许多人而言,一旦进入学校的教师队伍,就等于进入了事业编制,职业稳定性好,教师就会逐步丧失提升自身实践能力的动力和压力。

第二,不论是职业学校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中有企业实际工作经历或实习锻炼经历者较少。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高学历的教师即使通过了相关职业资格考试获得了“双师型”教师所要求的技能等级证书,但从实际水平看,仍然存在很大欠缺。就现有师资在实践技术技能上的水平而言,很难培养出高层次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第三,从更高层次上看,牵头学校与合作学校中有为企业提供服务(如技术开发、管理咨询等)经历者很少,对企业的实际生产技术、运作过程不甚了解,也不能将企业的实际生产技术和管理方式方法,经过合理科学的加工提炼形成适宜教学的内容。由此造成的结果是纸上谈兵,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各地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力度不一

在试点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起着重要作用。尤其对于“3+4”项目而言,从招生到培养,从教学到管理,均与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策有关。实践证明,凡是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给予大力支持的中职学校,试点项目运行过程中不论是招生质量,还是教学过程,均得到了较好的保证。而没有得到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支持的学校,情况就不容乐观。从常州现代职教体系建设试点项目的执行情况看,常州市教育行政部门就给与了大力支持,把试点项目的招生放置在提前批次,并设定了550分的招生分数线,很好地保证了招生质量,使试点项目在社会上形成了良好影响。但有些地区的教育行政部门似乎对试点项目还没有予以应有的重视。事实上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对试点项目的推进是有着重要影响的。

第一,招生环节。对于“3+4”这样的试点项目,职业中学录取的生源就是参加中考的学生,而负责招生的就是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制定什么样的试点项目招生政策,开展什么样的试点项目招生宣传,会直接影响试点项目生源质量的高低和社会影响力的传播。目前,江苏中职学校普遍实行的是登记入学制,只有成绩不理想或不愿意上普高的考生才会选择职业中学。如果地方教育部门不制定相关招生录取方面的倾斜政策,不进行深入广泛的宣传,试点项目很可能就会输在起跑线上。

第二,教学管理。江苏省绝大多数的中等职业学校归属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管辖,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可以对试点项目的教学管理进行强化,以保证试点项目的有序推进。如制定符合于试点项目人才培养目标的素质类课程标准、推进试点项目的教学信息化、开展教学观摩与比赛、实施对试点项目的教学评价等。

第三,财政支持。试点项目建设离不开资金投入。不论是培养方案的调研与制定、课程体系的梳理与构建,还是教师教学能力的培训与提升、教学过程的监控与评价,均需要花费成本。目前,就江苏省而言,试点项目还缺乏省级层面的固定财政投入。在这样的前提下,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可以专项形式向市政府进行预算申请,为试点项目的开展争取获得财政投入与支持。

进一步推进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

体系建设试点项目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组织领导

从广义角度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必须实现教育类型与层次上的衔接与沟通,即要在层次上形成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有机衔接,类型上要实现职业教育、普通教育、继续教育的相互沟通。显然,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仅仅凭借教育行政部门的一己之力,很难从根本上解决建设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关键问题。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组织领导。

第一,升格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工作的领导部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领导部门不应再由教育厅主导,而应升格为由省政府领导,以便更好地解决建设过程中面临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这一点,山东省的经验值得借鉴。山东省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项目是在省政府的领导下进行的,因此推进速度很快,执行效果也很好。

第二,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厅际联席会议制度。现代职教体系建设涉及的不仅仅是教育部门,而且还涉及其他许多部门,如发展改革委、财政厅、税务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经济与信息化委员会等。因此,亟须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多部门协同推进的组织领导体制,建立厅际联席会议制度,以便及时协商解决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第三,明确市级教育行政部门在试点项目组织领导体系中的角色定位。前已述及,市级教育行政部门在试点项目,尤其是“3+4”和“5+2”项目的运行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那么,从全省整体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角度出发,必须明确市级教育行政部门在整个组织体系中的角色定位,规定其在试点项目管理方面必须履行的管理职能,否则地区间的差异将进一步扩大。

(二)加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政策创新

目前,江苏省已经进行了两年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工作。但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从项目启动到建设推进,指导和管理政策还不够明确和清晰。基于两年多的试点经验,应尽快在积极吸取兄弟省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做法的基础上,着眼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本质要求,大力推进政策创新。

第一,尽快出台保证生源质量的政策。省级层面针对试点项目招生的要求还过于宽泛和模糊,这就有可能带来招生质量不能得到保证的结果。由于中高等职业学校归属管理层级的不同,省教育厅应当分门别类地提出招生质量的指标要求。对于高等职业院校,教育厅应当明确其录取分数线不能低于“本三控制线”的要求。对于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厅应当责成各地教育局对试点项目的招生提出明确要求,从招生批次设置、招生分数划定(不低于当地中考总分的80%)等方面设置约束性门槛。如此才能从源头上保证试点项目的生源质量。

第二,尽快制定稳定的财政投入政策。目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各类试点项目还尚未有稳定和专门的财政投入,而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试点之初就没有针对投入问题设计相关政策措施。事实上,试点项目的成功实施离不开稳定的财政投入。同时,在投入方式上,也应当进行创新。比如,通过申请“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课程体系建设项目”的方式虽然能获得一定的财政经费,但存在的问题是,有的项目能够获得经费支持,而有的项目则不能。由此带来的结果是,不能获得经费资助的试点项目的后续建设就会出现问题。因此,在合理测算资助方式和强度的基础上,需要尽快制定一种普惠制的财政投入政策。

第三,出台鼓励企业参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具体政策。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试点项目建设过程中,由于企业与学校利益诉求的矛盾,企业往往没有真正、有效和深入地参与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为此,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协同其他相关部门,共同解决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积极性不高的问题,甚至上升到省级政府层面统筹考虑和解决这一问题,并尽快出台具体政策,如税收优惠措施、财政补贴措施等。

(三)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和课程体系建设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落实试点项目人才培养模式与目标的关键,同时也是提高试点项目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而课程体系是将课程的各个构成要素加以排列组合,使各个课程要素在动态过程中统一指向课程体系目标实现的系统。课程体系不仅是实现试点项目培养目标的载体,而且也是保障和提高试点项目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所以,必须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和课程体系建设。

第一,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不论是职业学校还是本科学校,针对承担试点项目教学任务的教师,要建立多途径培养其教学能力的制度。一是建立教师的企业实践锻炼制度,即选派教师到企业进行生产与运作实践,以丰富实践经验,提高教学水平与能力。二是建立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持有制度,即要求专业课教师通过参加操作技能考核取得相关技能等级证书。三是建立注重实际工作经验的人才引进制度。在引进人才时,在满足学历要求的基础上,要重点考虑有企业实际工作经历的人员或有为企业提供技术或咨询服务经历的人员。四是建立鼓励教师服务企业的制度。鼓励教师参加对企业的技术改进与管理咨询服务或开发新的实验实训项目,使其不断积累实践经验。五是建立对实践课程教师的理论提升制度。加强对实验课教师的理论培训,努力提高其理论水平和学历层次。

第二,加强课程体系建设。首先,对分段培养前后的课程体系进行梳理,使整个项目的课程体系在段前和段后既自成体系,又能实现有机衔接。毕竟试点项目是一种分段衔接培养,不是“一贯制”培养。其次,依据培养目标,逐步细分出课程目标,并将课程目标分解到段前和段后的具体课程中,使培养目标得到最终落实,同时,要体现段前段后不同层次课程目标的差异与协同。再次,对课程内容进行梳理,尤其对专业核心课程的内容、关键实践环节的内容进行梳理,要结合企业实际生产与运作过程确定内容,并明确职业学校学习阶段的内容是什么,本科阶段的学习内容又是什么,注重课程内容在层级安排上的有序递进。复次,对课程教学方式方法进行改革,加大项目式、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方法的使用范围,激发试点项目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后,对课程考核评价方法进行改革,推进基于过程的考核评价方法的普及使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结语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也必然是一项充满挑战的艰巨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以试点方式加以探索,目的就是要尽可能多地发现问题,并在此过程中总结经验和解决问题,进而形成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檀祝平.高职与应用型本科衔接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研究[J].职教论坛,2013(24):80-83.

[2]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3]陈仙.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动力机制研究[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2008.

[4]覃武云.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内涵和特点新探[J].学术交流,2012(2):197-200.

(责任编辑:杨在良)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