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8
杨 利
(鹤壁职业技术学院 河南 鹤壁 458030)
人文素质是指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品质。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等内化为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包括学会如何做人、学会如何思维和学会掌握必要的知识以及运用知识的能力。爱因斯坦曾说:“只教给人一种专门知识、技术是不够的。专门知识和技术虽然使人成为有用的机器,但不能给他一个和谐的人格。最重要的是人要借着教育获得对于事物和人生价值的了解和感悟。”因此,加强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防止出现大学生“有知识,没文化”的现象,在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无论对人才培养还是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革命歌曲作为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根植于华夏大地,是民族文化发展和升华的结晶,特别是那些感染力强、思想内涵深刻的革命歌曲,是一部部生动的中国现代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在大学生中大力传播革命歌曲,会使其爱国主义情感得以升华,道德情操得以陶冶,人文素质得以提升。
人生观、价值观模糊,理想迷失 受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现实和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的影响,一些大学生对人的生存价值与意义等问题的认识开始虚化。他们认为上大学就是为了将来有一个好工作,很少有真正的信仰和明确的理想;一方面,他们对当下的现实强烈不满,另一方面,又找不到改变现实的有效途径。
缺乏社会责任感 现在的大学生很多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受到父母亲人的特别爱护,学校教育又只注重知识灌输,导致一些大学生凡事以自我为中心,放弃了“责任”。他们嘲弄传统的价值观,认为自己对社会的发展没有责任,而以玩世不恭的态度对待生活,并逐渐形成自己的人生态度。
人格意识矛盾,心理不健全 社会变革带来的文化转型、价值混乱、人格分裂在深层次上影响着大学生人格的培育和合理构建,具体表现为大学生独立意识与个体依赖性的矛盾、开放意识与自我封闭的矛盾、评价意识强与个体自律意识弱的矛盾。
社会文化多元的负面效应 市场经济的发展往往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从而导致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的滋生。市场经济的推广给大学生思想意识带来的最大冲击就是商品意识的泛化。把学问当作一生追求的志向、把精神追求置于物质之上的情趣和境界被淡化。
学校教育存在弊端 其一,应试教育导致教育急功近利。应试教育体制造成人们过度重视专业文化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人的全面发展。学生一心死读书、死背书,忽略了语言文字中所蕴含的人文关怀。其二,功利性的专业设置导致人文氛围的缺失。在市场经济冲击下,高校课程设置中人文类课程比重减少。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缺乏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系统模式,人文素质培养的随意性和不规范性使学生难以接受到系统、科学的人文教育,这势必妨碍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
信息污染带来困惑 当代大学生的信息渠道不仅仅限于课堂、报刊、杂志,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把人类社会不可逆转地带入信息网络时代,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准则都在冲击之列。网络并非一片净土,网络上的信息良莠不齐,当代大学生在其影响下,价值观的困惑和矛盾大大增加。价值判断的困惑严重挫伤了他们进取的热情,他们在认同与失落之间彷徨。
高职学生个体的内在原因 在高职学生人文素质培养过程中,首先,我们不能忽略个体的内在心理自我调适能力对文化的选择性、解释性、领悟性、创造性。由于学习目标的功利性,使一部分大学生不愿耗费更多的时间接受人文知识的熏陶和教育。其次,很大一部分大学生心理素质不稳定,情绪波动大,语言行为过于偏激,经不起挫折的磨炼,接受不了“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差距,甚至造成严重的后果。
不同时期革命歌曲在提升高职学生人文素质中的作用
革命歌曲的传唱以独有的形式显现出其他任何方式都不能揭示的人性状态、社会风尚和文化理想。这些对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更具生动性和形象性。不同时期的革命歌曲在提升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早期的工农歌曲有助于培养高职学生自强不息的精神和对民族的热爱。红军歌曲的传唱能帮助大学生更好地了解党史和长征精神。以《黄河大合唱》为代表的抗日救亡歌曲的传播,有利于民族精神的回归,激发高职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革命歌曲的传唱,有助于当代高职学生坚定信仰,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新时代的赞歌,有助于陶冶高职学生的情操,开阔艺术视野,形成大学生奋发向上、拼搏进取的精神。
中国自古以来都很重视音乐与心性情感的和谐发展。音乐由于特殊的传播形式和作品本身所包含的丰富的社会伦理内容,再加上音乐作品的特殊表现形式,而使音乐教育在对高职学生的现代社会伦理及道德品质教育中凸现其功效。音乐欣赏带给欣赏者的感染和震撼是其他艺术形式取代不了的。尤其是优秀的革命歌曲,它所蕴含的历史意义已超越了音乐本身。在促进民族文化进步与发展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欣赏者的言行举止。革命歌曲的传唱在我国所起到的社会作用,对社会的影响不容忽视。音乐家冼星海曾说过:“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学生被美妙的音乐形象所感染,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革命歌曲中的爱国主义思想内涵和美妙的旋律,使学生在浓浓的气氛中受到情感的陶冶,为铸造高尚的灵魂和锤炼健全的人格打下较好的基础。
注重作品选择 重视选择不同时期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的革命歌曲,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理想信念,增强民族自豪感,拓宽艺术视野,提升大学生审美能力。例如,我们在欣赏和教唱《国歌》的时候,告诉学生这首歌表达的是中国人民万众一心和前仆后继的精神,最重要的就是那种不惜“把我们的血肉筑起我们新的长城”的万众一心、团结奋斗的精神。
改革教学方法 传统的音乐欣赏课一般是教师简介作品背景及作者生平,然后让学生初听作品,感受形象,分段欣赏作品,分析作品的音乐要素及表现作用,熟记音乐主题。这种“填鸭式”教学模式,教师一讲到底,学生被动听讲、简单欣赏,并没能真正参与音乐欣赏活动。在这一教学活动中,学生不可能真正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不能有效地走进音乐,深入体验音乐。要让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整个音乐欣赏全过程,必须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丰富想象力和创新意识。加强教学环节中的“情”“境”交融,开发教学内容中的情感资源。在教学中要做到“动”“静”结合,促进学生审美兴趣的持续发展;“视”“听”结合,完善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形象思维;“听”“说”结合,调动学生能动性,培养学生创造力。
革命歌曲的教唱是个温馨的过程。通过对音乐作品共同的感悟、体验、演绎,师生间所建立的既是亲密的合作关系,又是互动的师生情谊。同时,合唱能使学生在健康的文化娱乐氛围中,以最放松的方式,通过演唱经典歌曲,培养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生活的情操。在歌曲排练过程中,学生能够慢慢地学会关注他人、相互倾听、紧密配合,师生间的凝聚力无形中便得到了提升。俗话说:“言教不如身教。”教育者的日常行为和生活准则以及教育者的人格魅力等对受教育者都有明显的暗示作用。教育者要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注重自己的文明行为,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这些隐形的教育力量对受教育者有着明显的启迪和暗示作用。教育者要加强自身的专业学习,扩大知识面,学习优秀的文化传统,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确立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的教育理念,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个人修养,以自己的言行为大学生在人格上做出良好的示范。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有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的政治功能、构建大学生精神家园的思想功能和引导大学生由知到行转化的德育功能等。高校政治理论课无论在教学内容和教育目标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政治性与人文性的矛盾,这一对矛盾的存在,既限制了思政课“三贴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和“两力”(吸引力、感染力)目标的实现,也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与思想理论作用的发挥,更严重制约着大学生整体道德水平的提升。
实践表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将人文关怀的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新时期、新阶段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解决高校思政课政治性与人文性矛盾的根本途径。而革命歌曲产生于特定的历史时期,与特定的历史事件相联系,深刻反映着当代中国社会的现实,承载着丰富的革命知识和精神内涵,融政治教育价值和人文教育价值于一体,是解决高校思政理论课政治性与人文性矛盾的重要载体,并能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解决思政理论课的“三贴近”和“两力”问题,大幅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
在政治理论教学中,每节课传唱一两支革命歌曲,同时讲解其诞生的背景,师生共同回顾歌曲产生的历史,一起体验革命歌曲所承载的精神,一起交流分享彼此心灵的感动,共同挖掘其政治性教育和人文性教育价值,这种形式能将显性的与隐性的德育因素相融合,基本理论知识与个性发展规律以实践活动的形式整合,实现了学术性知识与体验性知识的有机结合。而师生之间的歌曲互动,既增强了师生寻求共同价值追求的认同感,也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和谐校园建设做出贡献,还可帮助大学生形成崇高的理想信念,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进一步提高分辨是非、善恶、美丑和加强自我修养的能力,为逐渐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打下扎实的政治思想和人文素养基础。
因此,以公共政治理论课为平台,以革命歌曲为载体,根据政治理论课的教育目标,结合的具体教育内容,有选择地把不同时期、不同内涵的革命歌曲引入课堂,恰如其分地实现两者的融合,是政治理论课改革的新思路,更是充分、有效发挥革命歌曲政治教育、人文塑造双重功能的绝佳选择。
组建合唱团等文艺团体,培养高职学生人文素质 在合唱团组建过程中体现人文关怀。通过发声练习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和合作意识,通过作品排练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例如,合唱作品《游击队之歌》以革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手法,以写实与象征相结合的艺术方法,塑造了游击队员保家卫国的战斗场景和游击队员出生入死、不畏强敌的英雄形象。特别是歌曲中的爱国主义思想内涵和美妙的旋律使学生在浓浓的气氛中受到情感的陶冶,为铸造高尚的灵魂和锤炼健全的人格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将革命歌曲融入校园文化,促进其陶冶价值的现实转化 校园文化的互动性、渗透性和传承性决定了校园文化具有长久的魅力,能够激发大学生奋斗的激情,唤起大学生对理想和信念不懈的追求。将革命歌曲融入校园文化,并且打造成具有影响力的品牌校园文化,将更能发挥革命歌曲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的作用。 在“五四”、“七一”、“一二九”等特别的日子,坚持举办参与面广、影响力大的“革命歌曲拉歌会”、“革命歌曲唱响校园”等活动,用革命歌曲唱出的价值和精神占领大学生的思想高地,能抵消多元文化和消极校园文化的冲击和影响,陶冶学生的情操,构筑健康的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把学唱革命歌曲纳入新生入学教育和毕业感恩教育,让学生在歌声中重温历史,明确目标,树立正确的“三观”,融入学校文化,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对培养军训中连队观念、班级观念都具有较好的作用。把唱革命歌曲作为毕业生的感恩教育的重要内容,使毕业生在优美的曲调和铿锵有力的节拍中,重温历史,振奋精神,为文明离校和顺利适应工作岗位打下感情基础。
革命歌曲所蕴含的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在当代大学生中以革命歌曲为载体,以合唱这种独具魅力和思想内涵的艺术形式,充分挖掘革命歌曲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不仅可以促进大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可以陶冶情操,坚定为理想和事业勇于奋斗、不怕牺牲、大公无私、团结奋进的精神,更可促进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全面提升,在实践上还能产生巨大的行动力量,这也是革命歌曲对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所独有的价值。
[1] 陆小玲,董焰.音乐审美素质教育[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99(1).
[2] 胡家祥.审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3] 杨睿.人文素质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影响和制约[J].素质教育论坛,2007(2).
[4] 周海宏.走出用文学化、美术化方式理解音乐的误区——对普及严肃音乐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的分析[J].人民音乐,2001(3).
[5] 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