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复合型创新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

时间:2024-05-08

吴舒婷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 顺德 528333)

当代社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审美化变革,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提出意味着艺术形式已经扩展渗透到一切商品等客体之中。在消费审美化的前提下,以审美消费为主要特征的文化产业源于个人创意、技巧和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利用创造大量财富,成为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文化产业顺应社会经济结构发展的必然趋势,吸收大量劳动力和资金,实现科技与艺术融合,为科技创新提供可持续发展动力,给大众生活带来全新的审美体验,形成新的国际化潮流。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这是我国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文化大国向文化强国转变的重大决定。“文化产业”首次写入中央文件是2000年,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指出:“要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加强文化市场建设和管理,推动有关文化产业发展。”2001年颁布的《文化产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进一步明确文化产业发展思路。从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到十七届六中全会“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再到十八大报告提出“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已经将文化建设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要实现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高职教育就必须准确把握定位和发展方向,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需求,为文化产业发展培养更多的发展型、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

日常生活审美化与文化产业发展

日常生活审美化是“aestheticization of everyday life”英文术语的中译名。日常生活审美化有两层含义:第一,艺术家们摆弄日常生活物品,并把周遭环境看做是艺术的对象;第二,人们将日常生活转变为某种审美规划,旨在从服饰、外观、家居物品中营造出某种一致的艺术风格。当前,经济与文化已融为一体,商品的价值往往取决于商品带来的个人情感和审美愉悦,这意味着审美体验在商品消费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日常生活审美化正在成为当代社会最重要的组织原则,它不仅出现在文化学、美学和文艺学中,也出现在经济学领域和社会学领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导致日常生活审美化,文化产业研究就此兴起。文化产业可从服务对象即消费者角度出发定义,分为满足人的生理需要、心理需要、情感需要三大类文化产品。凡是能满足消费者审美需要,特别是精神性审美需要的产业,就是审美文化产业。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教授施密特和西蒙森指出:“其实企业过程和核心竞争力并不能为顾客带来价值,即使品牌本身也不会;只有当顾客的需求得到满足时,价值才会产生。在这个世界里,大多数消费者的基本需求已经得到满足,如果能够满足顾客对于体验的需求——即他们的美学需求,就可以很容易地产生价值。”因此,能否满足现代人的情感需要和审美体验已成为商品价值最重要的组成因素。叶朗教授认为,中国商品短缺的时代基本结束,社会需求结构和消费结构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人们开始追求一种精神——文化含量更高的生活和消费,社会经济开始向精神——文化消费转型,发展文化产业成为中国经济发展内在而必然的需求。

复合型创新技术技能人才是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

要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推进产业转型、城市转型和环境再造,实现由产业低端向产业高端延伸转变,需要的不仅是高、精、尖的领军人才,也需要大量工作在生产、建设、服务与管理一线的复合型创新技术技能人才。

市场需求与政策导向深刻地刺激与影响了学术界和教育界。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与社会经济、文化、科技发展联系紧密的教育类型,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作为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等职业教育在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同时,要进一步了解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与时俱进地调整学校的目标和定位,发挥教育创新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文化产业发展对复合型创新技术技能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职院校要关注国家文化产业发展重点,结合区域文化产业发展需要,创新体制机制,积极探索 “政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办学模式,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共建教育集团和服务平台,合作办学、共同育人,合作就业、共同发展,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复合型创新技术技能人才,为增强文化产业竞争力、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智力支持和知识贡献。

复合型创新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途径

杨叔子院士提出:“崇尚科学易被接受,以人为本易被忽视”。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将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相融,远不是教育模式的问题,而是教育观念、教育思想的问题,更是教育改革创新的切入点,这就要求我们从更深层面上重新思考教育观、人才观和质量观。首先,明确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全面发展的“职业人”,而不是单向度的“工具人”。因此,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重在德育,做到美育与德育并重,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备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涉及大学体制、学科结构、专业设置、课程改革以及教学管理等一系列问题,而这些又最终归结到大学的教与学这一核心之中。高职院校按照自己的学校类型和培养目标对教学要素进行科学设计,结合经济学逻辑和美学逻辑设置课程及专业,建设教育性与艺术性相融合的校园环境,培养为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服务的发展型、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

(一)坚持德育与美育并重

高职教育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在培养学生技能的同时要提升他们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就要重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生自信,满足他们的成长成才需要。在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的社会缺乏审美教育,道德教育效果也有问题。“德育的个体享用性功能”由鲁吉教授于1994年提出,檀传宝教授在《德育美学观》中认同了这一命题。德育将道德修养具象化为言谈举止美、风度气质美,将遵循社会规范转化为追求个人幸福,由此提高学生对德育教育的认知度和参与度,激发学生学习道德修养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在日常生活中提倡言行美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文明礼仪之邦,孔子曾说:“不学礼,无以立。”现代大学生价值观偏离、言行不检现象值得我们深思。言谈举止美是提升自我、尊重他人的行为守则,是学会做人做事的第一步,是构建文明校园、和谐社会的基础,是真、善、美的具体体现。我们要把言谈举止美作为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基础,让他们掌握社会交往的礼仪规范,指导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培养优良的气质和风度。

在文化素质教育中强调人性美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将感恩教育与构建“大德育”体系结合起来,通过心理健康指导、素质拓展等方式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与集体教育,使广大青年学会感恩,学会励志成才,成为人格健康、心理健康、有高度责任感的有用之才。学校相继开展了以“学感恩、知荣辱”、“文明修身”等主题教育活动,在学生入校第一课“军训”中就贯穿感恩教育,教导学生体会父母对自己的哺育之情和关爱之心。学校通过无偿献血、救灾捐款、义工服务、爱心救助等一系列活动找准学生的感恩神经,消除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对抗情绪,用人性之美、情感之美作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第一阶梯。

在自我完善中达到风度气质美 “气”在我国古代具有哲学的、伦理的、道德的、文艺的、美学的种种涵义,在哲学中指构成宇宙万物的物质本源,在道德修养上指正大刚强之气,在美学中强调主体审美素质的培育。在从文化大国走向文化强国的过程中,提升文化软实力要求当代中国人特别是年轻大学生,要表现出良好的精神面貌和优美的外在形象。顺德职业技术学院每年举办“艺术节”、“科技节”、“文化素质大讲堂”、“高雅艺术进校园”等品牌文化活动,通过金牌导游大赛、经典诵读和青年企业家与学子面对面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到礼貌礼节是道德修养的基础,气质风度美则是更高层面的自我要求,它是由表情、姿态、语言、行为举止、心理状态等显示出来的综合美,是外在美与内在美的统一。顺德职业技术学院的叶俊威同学以自强不息、坚韧不拔、拼搏进取的精神气质和为人风范,被团中央、全国学联评为2008年度的 “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

(二)结合经济学逻辑和美学逻辑设置课程及专业

艺术类人才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高职院校应从课程、专业、服务平台等方面,运用美学知识,使发展型、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更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将经济学逻辑 (生产—产品—消费)和美学、艺术学逻辑(创作—作品—欣赏)结合起来,促使学生了解人文学科与艺术理论的基本知识,具有较高的审美鉴赏力。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根据区域文化产业发展需求设专业,依托行业建专业,校企合作强专业,重点建设了工业设计、家具设计与制造、珠宝店管理、艺术涂装等专业及专业群,在教育教学中强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重视产品的符号系统和视觉形象系统。(1)加强审美教育,优化课程设置。学校工业设计专业不仅要有素描、色彩、图案、制图、平面构成、机械与结构构成等强调基本技能的课程,更应增加中外美学史、美学概论、设计简史等理论课程的比重,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美的理念和对待美的态度。(2)围绕发展重点,调整专业设置。根据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调整、整合专业及专业群,特别是工业设计、建筑环境设计、数字媒体与视觉传达设计三大专业群。顺德职业技术学院设计学院以 “国际视野,本土实践,远学欧美,近联港台”作为办学思路,在产学研相结合过程中将中国古典美学与现代西方设计理念结合起来,实现国家级教学成果、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家级教学团队、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规划教材的整体突破。通过举办毕业设计作品展暨珠三角设计人才招聘会,做到了教学、科研、企业生产经营、市场需求密切联系。(3)创新体制机制,开展多元办学。为适应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学校成立“设计研究中心”,参与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实施文化产业园区建设。该中心建在广东工业设计城,由政府出资、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学校主办。通过大量的设计研发和实践探索,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体育、信息、物流、建筑等产业融合发展,增加文化含量,延伸文化产业链,填补了高等职业院校参与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实施和文化产业园区建设的空白,为珠江三角洲地区文化产业发展培养了大量的高端技能型设计人才,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建设教育性与艺术性相融合的校园环境

作为社会前进的“思想库”、科技进步的 “孵化器”、经济发展的“加速器”,高等教育要以提高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来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校园环境是集自然与人文、物资条件与文化氛围于一体的学术生态空间。校园环境的教育性与艺术性直接关系到校园文化建设成果和人才培养质量,更关系到高等教育服务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

校园景观内涵建设应突出育人性,以其无处不在的渗透性深刻影响有形的存在和有形的现实。校园景观在设计建造上应突出艺术性,通过美的形象、美的意蕴启蒙心智、愉悦身心,教学楼、实训楼、行政楼以及学生活动中心的装饰要努力做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为了使校园环境文化中净化人的心灵、启迪人的智慧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顺德职业技术学院进行了“校园景观文化”征文活动,并组织力量编写了 《校园文化读本》一书。学校文化景点润物无声的育人内涵已逐渐为师生所接受和理解,爱护校园、美化校园已成风尚。学校始终把校园文化建设当作育人的一项战略性、基础性、长期性的工作来抓,2010年被评为广东省高等学校唯一的 “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同年荣获全国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成为全国同类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知名品牌。

[1] 沃尔夫冈·韦尔施.重构美学[M].陆扬,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2] 杨叔子.杨叔子文化素质教育文集[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3] 凌继尧,张晓刚.经济审美化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10.

[4] 施密特,西蒙森.视觉与感受——营销美学[M].曾嵘,等,译.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

[5] 向勇.文化产业前沿报告[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8.

[6] 陶东风.日常生活审美化与新文化媒介人的兴起[J].文艺争鸣,2003(6):9.

[7] 张宇,张坤.大审美经济正悄然兴起[N].光明日报,2005-05-10:(B2).

[8] 周宪.“后革命时代”的日常生活审美化[J].北京大学学报,2007(7):64-68.

[9] 李桥.关注文化产业发展 培养文化产业人才[J].出版发行研究,2003(11):52.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