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基于机电产品的组成构建高职机电专业模块式课程体系*

时间:2024-05-08

郑亚虹

(无锡市广播电视大学江苏城市职业学院 江苏 无锡214011)

基于机电产品的组成构建高职机电专业模块式课程体系*

郑亚虹

(无锡市广播电视大学江苏城市职业学院 江苏 无锡214011)

高职院校应根据机电产品的组成构建高职机电专业模块式课程体系。这种课程体系既能避免一些课程的遗漏或重复,又可以在不动摇主干课程的前提下根据需要对某些课程进行增减或整合,方便调整与创新;这种课程体系的建立既能稳定基本的教学资源,有利于逐步提高教学质量,又能以就业为导向,根据需要有针对性地强化某些方面的训练,使稳定的教学基础成为创新的良好平台。

高职;机电产品;机电专业;模块式;课程体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对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不同要求。高职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一支主力军,对实现教育改革和发展、培养出合格的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职业人才担负着重要责任。近年来,高职机电专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但也暴露出机电专业培养模式中的一些主要问题,国内高职机电专业的课程设置来源于国内本、专科机电专业课程体系,由于历史的原因,对机电专业的课程设置并未进行科学论证,在教学过程中也凸显出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的课程改革从未停止过,但是对专业培养模式中课程设置的基础研究仍显得非常薄弱。因此,对机电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全面、深入的基础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高职机电专业的课程体系

高职机电专业课程体系的由来 目前,国内很多高职院校普遍开设机电工程类专业。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计算机等电子技术在制造业的广泛应用,推动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进步和机电一体化产品的不断开发,如今,机电一体化产业以其特有的技术带动性、融合性和广泛适用性,逐渐成为高新技术产业中的主导产业,成为新世纪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在此影响下,国内各高职院校纷纷开设机电一体化专业,以满足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高职机电工程类专业的课程设置与国内普通高校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课程设置密切相关,普通高校传统上的一级学科工学包括22类二级学科,其中有机械类、电工类等,随着科技发展,各学科相互交叉渗透。近十几年来,原来的学科界限已被打破,其中,二级学科中的机械类、电工类整合为机电类专业,包括机电一体化、机械制造、汽车制造等多个专业。我国的多数高校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办了机电一体化专业,可见,开办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历史并不长,但迅速在各工科类本、专科高校得到普及。开办初期,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包括了机械制造专业和电气专业的绝大多数主要专业课程,当时的指导思想是适应科技发展,产品设计者既要懂机械设计,又要懂电气设计,因此,专业课程基本是上述机制和电气两个传统专业的简单叠加,使得这种课程模式成为现今高职机电专业课程模式的基础。由于未作仔细论证,这种课程模式存在很多问题,例如课程内容多(包括机制和电气两个专业的课程),学生负担重;课程设置简单化,课程间缺乏有机联系;甚至有些课程出现重复内容,等等。

高职机电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的高职教育得到快速发展,由于高职院校课程设置的自主性强,办学灵活性大,因此,相应地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模式方面的研究很广泛。研究者普遍认为,高职机电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现有课程设置不能很好地突出以技能为本位的高职教育课程观,理论课比重过大,实习、实验、实训环节不够完善。(2)现有课程设置没有充分围绕学生的就业方向和社会需求,不能与周围大环境的具体需求密切结合,没有很好地突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课程观。(3)现在所采用的机电一体化专业教材很多没有充分体现出现代机电行业的发展水平,内容陈旧、落后,且各门课程之间相互独立,相关知识未能有机地渗透融合在一起,也未能充分考虑与中职教材的很好衔接。(4)有些课程的设置出现了严重的前后脱节及学时安排不合理的情况。(5)教学实验、实习、实训的条件落后,实践训练水平有待提高。(6)教学方法、手段不够灵活,不能根据课程的性质灵活选用。(7)缺乏能反映机电一体化先进技术的课程。针对这些问题,研究者普遍认为,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教学工作主动、灵活地适应社会需求的关键环节,是学校建设与发展的根本所在,高职教育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课程设置应充分围绕学生的就业方向和社会需求,突出以技能为本位的高职教育课程观,文化基础知识应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知识应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加大实训力度,针对不同的课程应采用灵活机动的教学手段。

机电专业课程改革现状及分析 本世纪以来,通过对国外职业教育先进课程体系的借鉴,同时学习国内高校的成功经验,高职院校机电专业的课程模式出现了多样化趋势。例如,立足于教学体系稳定的厚基础、宽专业课程模式;针对就业的企业“订单式”教学模式;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项目教学和实训教学模式;校企联合办学模式,等等。总体看来,高职院校通过不断改革获得了一些成功经验,但也有不少高职院校被动地频繁调整甚至更换专业,机电专业的课程设置也随意变化,未经仔细论证,缺乏科学依据,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不利于教育资源的长期积累和教育教学的稳步发展,培养出的学生质量也有待考量。综合看来,不少研究和课程改革实践是针对每个问题逐项解决,高职机电专业课程设置的系统研究滞后于高职教育教学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基础研究不够,因此,课程改革的结果往往治标不治本。

机电专业课程设置方案

课程改革的思路和方法 笔者认为,应以机电产品为根据,构建完整的机电专业课程体系。通常的机电产品包括机床、汽车等,均由机件实体和多个系统组成,其中包括机械传动系统、电气控制系统、液压或气动控制系统等,这些实体及相对独立的系统协调配合后组成一个完整的机电产品。因此,机电专业的课程应包括上述实体的设计和制造以及各个系统的知识,在此基础上课程设置可偏重设计、操作与维修或某一系统的开发和使用,既可偏重实践与应用,也可偏重某些理论及创新。从机电产品出发进行课程设置,可以避免课程的遗漏或重复,又可以在不动摇主干课程的前提下,根据需要对某些课程进行增减或组合,做到心中有数。具体方法是将机电产品分解为多个组成系统,以此为依据,设计出机电专业的组成模块,每个模块由相关的一系列课程组成,如图1所示,机电产品可分为多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即机件实体、机电产品外形与组合、机械传动系统、电气控制系统、液压与气动控制系统等。与之相对应的课程模块如图2所示,即机件制造模块、外形设计与组合模块、机械传动模块、电气控制模块、液压与气动控制模块等。每个模块的构成如图3所示,即分为核心课程、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三个层次。模块课程构成明确为技术基础、项目课程和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并结合实际,将实验、实训、实习与相应课程相结合,即技术基础+实验、项目课程+实训、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实习+考证,使专业教学与实践逐步深入。

图1 机电一体化产品组成图

图2 机电专业课程模块图

课程改革的目标和内容 主要目标是以机电产品的组成为出发点,构建高职机电专业模块式课程体系,制定出一整套机电专业课程设置方案。这样有利于稳定专业教学,加强师资管理,提高对教学设备的利用率,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简而言之,是要搭建一个稳定的基础平台,在此平台上可以灵活地、不断地创新发展。具体内容包括:(1)机电产品外形与组合课程模块设计;(2)机件制造课程模块设计;(3)机械传动系统课程模块设计;(4)电气控制课程模块设计;(5)液压与气动控制课程模块设计;(6)综合协调各模块,删除重复课程,必要时可以跨模块进行课程组合,完善并最终确定各模块中的课程。

针对课程设置方案的分析与讨论

以机电产品的组成为根据,将机电产品分解为一些相对独立的系统,对应这些系统,设计相对独立的课程模块,构成机电专业课程体系。这种课程模式的构建方法具有基础性特点,也具有创新性,因此,兼具稳定性和良好的适应性,这无疑有利于这一课程模式的推广与应用。

主要观点及特点 (1)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设计、制造和维修需要掌握机电一体化技术,而高职机电专业课程正是要传授给学生机电一体化技术,因此,机电专业课程与机电产品间存在着内在的密切联系。认真剖析机电产品的构成,将其分解成一些相对独立的系统,对应这些系统设计相应的课程模块,是一种既直接又科学的制定机电专业课程模式的方法。(2)专业及课程设置的相对稳定与可持续发展是教学质量的保障。就专业而言,相对稳定的教学计划对教学设备的利用、师资和管理、教学质量的提高都很有利。基于机电一体化产品设计制定课程模块,是一种基础而稳定的课程设置模式。(3)相对独立可分的课程模块有利于创新,当需求发生变化时,可以灵活地调整某个模块的课程,而不是牵一发动全身地把原有计划全部打乱,这无疑为创新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成为创新的基础。

图3 模块的构成(层次)图

课程设置方案的创新之处 (1)根据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构成,将机电一体化技术分解为相对独立的系统,对应这些系统设计出相对独立的课程模块,构成高职机电专业课程体系。这种以分解机电一体化产品为出发点的方法是本研究的创新点之一。(2)目前,高职院校的机电专业课程设置来源于传统的普通高等院校,高职教学研究也多集中在专业内具体课程的设置及理论课与实验、实训的比例方面。从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目标——机电一体化产品入手,即从根本上系统、全面地制定相应的模块式课程体系,可以认为是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研究与应用的价值 机电专业是高职院校普遍开设的专业,社会对这一专业的人才需求量大,毕业生就业前景也较为广阔。虽然近年来高职机电专业得到大力发展,但就目前来看,机电专业缺乏一套基础的、科学的、相对稳定的、得到普遍认可的课程设置方案。因此,对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设置进行全面、深入的基础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在这样一个宏观前提下,潜心进行基础研究,全面梳理、制定出一整套适合于高职教育教学的机电专业课程设置方案,并将这套方案试点应用于教学具有良好的客观条件。通过跟踪调查、比较研究与评价,可以使方案不断完善。这一系统研究和实践应用,将为高职机电专业培养模式中课程设置的研究提供宝贵的基础研究资料。

综上所述,基于机电产品的组成构建高职机电专业模块式课程体系的研究,既是基础研究,又具有创新性;研究目标明确,基本思路清晰,研究方法直接、可行;研究成果直接应用于实际教学,可以比较与评价并可以调整;在稳定基础的同时可以不断创新,使该模块式课程体系不断完善。由此可见,高职机电专业模块式课程体系具有很好的适应性和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1]左清.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省级监控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王亚杰.现实与未来——中国高等工程教育的思考与探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刘建龙.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之现状分析[J].经济师,2008,(9).

[4]陶潜毅,孙中义.中外高职教育人才培养问题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6,(28).

[5]张炳南.对提高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7,(11).

[6]王明伦.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7]张艳红,宁维正.高等职业教育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思路[J].现代企业教育,2008,(1下).

[8]教育部,中国高教学会.必由之路——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操作指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9]丁世民,等.ISO9000质量体系下高职院校课程设置的实践[J].滁州职业学院学报,2007,(9).

[10]刘福军,成文章.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11]沈美媛,张琦英.论高职院校课程设置的价值取向[J].教育与职业,2006,(8).

[12]李曼.关于高职院校课程设置的思考[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

[13]曾学礼,方新平.高职院校课程设置的抽样统计分析[J].职业圈,2007,(12).

[14]徐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及其促进措施[J].职业技术教育,2007,(17).

[15]王晓昕.构建新型校企合作模式 培养贴近市场的应用型人才[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2).

[16]郑亚虹,夏健.高职教育知识结构定位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0).

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1)11-0036-02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9年度立项课题《高职机电工程类宽口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课题编号:D/2009/01/163);第一期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基于机电产品的组成构建高职机电专业模块式课程体系的研究》(课题编号:GYA21)的研究成果

郑亚虹(1963—),女,博士,无锡市广播电视大学江苏城市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机电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