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8
黄丽萍 张宝成 吉玉兰
(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安徽 芜湖 241000)
以实践技能培养为目标革新中药制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黄丽萍 张宝成 吉玉兰
(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安徽 芜湖 241000)
高职中药制药技术专业是培养能胜任中药生产第一线工作的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高素质的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产生要依靠以实践技能培养为目标的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必须切实地服务于这一目标。
高职;实践技能;中药制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革新
中药制药是我国的传统产业,随着GAP、GMP的强制推行,中药制药行业急需大批高等应用技术型人才作为支撑,高职中药制药技术专业的设置是中药制药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作为一个新专业,高职中药制药技术专业一直沿用的课程体系是以学科为中心的本科教育模式。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是2002年由安徽省医药学校升格的高职院校,有五十多年开办中药类专业的历史,设置中药制药技术专业符合我校专业发展的科学规划,中药制药技术专业现已成为我校重点专业之一。为了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能“零距离”地从学校跨入生产车间,我们通过调研与论证,确定以实践技能培养为目标,对传统的中药制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创新和完善。
时代对生产第一线技术人才提出了新要求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由于科技发展水平所限,劳动者的职业岗位相对稳定,劳动技艺较为简单,通常是得一技受益终身,职业教育的任务就是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培养胜任某种岗位要求的各类职业人才。中药是我国5000年灿烂文化中的瑰宝,但是在过去的几千年时间里,中药生产基本上延续“作坊式”的生产方式,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药现代化”的概念提出之后,中药行业迎来了新的生机。中药制药技术现代化是中药现代化的关键,中药制药技术的现代化要求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与之相适应。
中药制药技术专业传统人才培养方案存在弊端 高职教育以培养适应生产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标,这与传统的高等教育及本科教育有着很大的区别。目前的中药制药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实践技能培养并没有很好地被落实到各个教学环节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仍属于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压缩型”,只注重高等性而忽视职业性。(2)职业能力定位偏低。只注重培养技术能力而忽视职业素质,不符合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具有职业性与技术性双重属性的特点。(3)课程体系缺乏系统性。选择课程时更多地注重知识的科学性与连贯性,而忽视职业技能的培养与专业的拓展性。(4)实训课程没有针对不同的岗位需求有所侧重,而是千篇一律,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对每一个岗位工作都有所了解,但不能对某一个具体岗位进行熟练操作,与就业单位的要求有一定差距。(5)实训课程虽然得到重视,但具体实施方案和考核方法不健全。
中药制药技术专业职业分析 高职中药制药技术专业是药学与工学相结合的一个新专业,应用性强、覆盖面广,是连接医与药的桥梁,涉及中药制药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剂型、新辅料、GMP标准等多个领域。中药制药技术专业以培养具有一定的中医药理论基础,具备现代中药制药生产所要求的职业技能,能胜任中药生产企业的中药制剂生产、中药饮片生产、中药鉴定、中药质检、新产品开发、中药营销等岗位工作的人才为目标,学生应具备的能力结构如表1所示:
表1 中药制药技术专业人才素质分解表
人才培养模式的革新 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及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都明确指出,要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教育改革的重要切入点,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总方向。这一模式的关键是在对学生的培养过程中,理论学习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学生要走出课堂,更多地走进车间,以培养实践技能为最终目标。中药制药技术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掌握中药饮片和中药制剂生产的基本理论,还要熟悉中药饮片和中药制剂生产的工艺流程和生产设备,工学结合是培养这些能力的最有效的方式,在办学层面体现为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的工学结合培养模式采取的是 “校企合作,‘1+1+1'(一段基本→一段岗位→一段职业),企业实践三年不断线”的实施方式,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第1~3学期)进行专项能力培养和基本技能训练,在校内实训室、实训中心和校外教学工厂交替进行。第二阶段(第4~5学期)进行岗位能力培养和岗位技能训练,先后在校内实训工厂和校外实训基地或订单培养企业参与产品的整套生产流程。第三阶段(第6学期)进行综合能力、职业技能和顶岗技能训练,学生在顶岗企业或订单培养企业中按照准员工要求进行顶岗实习和预就业,从而实现就业与顶岗实习的无缝对接。
课程体系的革新 新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有新的课程体系与之相适应,中药制药技术专业新课程体系的构建思路是:对人才需求、就业岗位及行业职业资格标准进行充分的调研,对中药制药岗位(群)技能、素质结构加以详细的分析,从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及培养规格与要求,构建符合职业资格标准和岗位需求的课程体系,据此确定课程的教学内容。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针对中药制药生产过程中不同岗位对能力的不同要求,探索了不同的专业课程模块,改变了过去只注重专业的通用性而没有侧重不同岗位特殊性的课程设置方法,根据岗位的要求确定不同的专业课程模块,如表2所示:
表2 按岗位要求的专业课程模块表
教学资源的优化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实用型、技能型人才,对学生的培养必须是开放式的,不能囿于传统的课堂教学与实验室教学,否则培养的学生只会纸上谈兵。因此,新的培养目标对教学资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必要对传统的教学资源进行优化与整合。首先,中药制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对化学基本技能实训、中药鉴定实训、中药炮制实训、中药制剂实训、药物分析检测实训、药品营销实训等教学提出要求,学校需要有与之配套的高质量的实训基地,确保校内实训教学为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打好基础。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在原有校内实验室与实训中心的基础上,整合建成了药物制剂实训功能区、药品质量检测中心、生化与微生物实验功能区、中药实验功能区、化学实验功能区、医学实验功能区,实现了由课程单一对应的实验室向功能区转变的目标,优化了资源配置,实现了资源共享。其次,药品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将学生从课堂直接推向制药企业,对学生、企业和社会都是一种不负责的行为,开办校内实训工厂是中药制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出的新要求,校内实训工厂是学生走向生产一线之前进行系统性训练的场所,可使学生在真实的职业氛围中得到锻炼。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拥有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生物制药实训工厂,完全按照GMP标准,建成了固体制剂、注射剂和其他剂型等多条生产线,可让每个学生在顶岗实习之前进行训练,对制药的设备、技术路线、GMP标准有初步的掌握。再次,因校内实验室与实训基地无法贴近社会生产的实际场景,无法使学生在真实的职业氛围中得到锻炼培养,新的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落实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校外实习基地的质量与数量是衡量中药制药技术专业办学水平的关键因素之一,也是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环节。“订单式”培养学生是校企联合办学的有效形式,学生在工厂既是生产者又是学习者,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应邀请企业技术人员参与,学校与企业联合培养满足企业需求的技术人才,同时也可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
结合生产一线的实习实训教材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实习实训仅作为一个教学环节,未纳入课程体系。在新的教学模式下,实习实训是中药制药技术专业教学的关键环节之一,实习实训教材建设是本专业教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习实训教材中必须明确考核的要求与方式,考核要在实验实训基地或实习车间完成,不能在教室以笔试代替,实习实训的达标应作为学生取得毕业资格的一个必要的指标。近年来,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组织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开发了中药制药技术专业系列实习实训教材,包括《化学分析技能实训》、《中药制药项目实训》、《中药炮制综合模拟实训》、《分析仪器技能实训课程》等,以适应中药制药技术专业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教师作用的重新定位 实施以培养实践技能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高职教师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一系列巨大的挑战,就中药制药技术专业教师而言,首先,必须改变过去单纯以理论教学为主的知识传播者的角色,转变为既具备中药制药基本理论知识,又具有实践能力的职业指导者的角色。其次,要完成从“教师型”向“双师型”的转变,学校一方面要为培养“双师型”教师创造条件,另一方面要放宽“双师型”教师的界定条件。再次,专业教学应适当聘请来自制药企业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同时要培养兼职教师的教学能力,建立一支较为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
中药制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革新要解放思想 要敢于突破多年来所形成的本科教学模式,不能将高职中药制药技术专业教育定位为低层次的高等教育,要研究高职教育的特点,研究新时代学生的特点,研究中药制药行业发展现状以及对人才的要求。唯有进行思想与观念的革新,才能推动人才培养方案的创新,这种创新不是对传统方案的修补,而是革命性的。
中药制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革新要符合高职教育特点 我国的职业教育还在起步阶段,还存在很多不健全的地方,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都需要不断发展与完善。随着人们对高职教育规律研究的日益丰富以及中药制药产业的现代化,中药制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也要与时俱进,在高职教育规律的框架内不断完善。
中药制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革新要突出专业特点尽管高职教育有其共性,但就不同的专业而言,也有其独特性。因此,中药制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完善要紧密围绕本专业的特点,否则会出现缘木求鱼的现象。
中药制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革新要源于生产一线的实际调研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高职教育培养的是生产一线的技能型人才,人才培养方案的变革者只有切实地走进企业,深入生产一线,才能制定出与企业要求相一致的人才培养方案。
[1]张学信,王加力.浅议高职教育的任务和教学模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1,(3):1-2.
[2]姚丽梅,杜淑清.高职中药制药技术专业模块化教学的探讨[J].中医教育,2007,(6):38-40.
[3]倪健,李华,杜守颖,吴清,马长华.中药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中医教育,2003,(4):12-16.
G420
A
1672-5727(2011)01-0047-02
黄丽萍(1961—),女,安徽巢湖人,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药学系副主任,主要从事中医药教学与实践研究。
*本文系安徽省教育厅质量工程教学研究项目《中药制药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2008jyxm630)成果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