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8
沈洁
(苏州大学教育学院 江苏 苏州 215123)
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及其应用述评
沈洁
(苏州大学教育学院 江苏 苏州 215123)
介绍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的基本思想及其结构模型,综述国内外学者对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的相关研究。国外对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的研究集中在评估其内在结构、理论普适性、跨文化适用性等方面;国内对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的研究主要在职业兴趣量表的本土化应用。
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职业兴趣量表;六角形模型;应用
选择适合自己理想的职业是人们追求事业成功的关键。指导人们进行正确的职业选择一直是职业指导追求的目标。1908年以来,职业指导领域形成了诸多学术流派。职业指导学家都将兴趣作为影响职业选择的重要因素。美国心理学家霍兰德认为职业兴趣有六种类型: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常规型。他的职业兴趣理论对职业指导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59年,霍兰德在长期职业指导实践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职业兴趣理论。该理论将人的兴趣类型分为以下六种:(1)社会型(S):偏好对他人进行传授、培训、教导等方面的社会活动,不喜欢与材料、工具、机械等实物打交道。社会型的人表现出重视社会和伦理道德问题的价值观。(2)企业型(E):对领导角色和冒险活动感兴趣,喜欢从事领导他人实现组织目标或获取经济效益的活动。企业型的人重视政治、经济上的成就。(3)常规型(C):偏好对数据资料进行明确、有序的整理工作,如整理书面资料。常规型的人看重商业、经济上的成就。(4)现实型(R):动手能力强,偏好具体任务,不善言辞,缺乏社交能力,擅长与物体打交道,喜欢摆弄和操作工具;不喜欢和人打交道。现实型的人表现出看重具体事物的价值观。(5)研究型(I):擅长对各种现象进行观察、分析和推理;不喜欢组织、领导方面的活动。研究型的人看重科学研究。(6)艺术型(A):偏好模糊、自由和非系统化的活动,并在这些活动中创造艺术作品;厌恶明确、秩序和系统化的活动。艺术型的人想象丰富,看重美的品质。
上世纪70年代早期,考虑到个体行为的解释与预测应结合其所处环境的特点,霍兰德将职业环境分为六种模式。霍兰德认为,人们倾向于寻找和选择那种能发挥他们的能力,实现其自身价值的职业环境。当个人选择与自己职业兴趣相一致的职业环境时,更容易做出满意的职业决策和职业投入,进而使职业更稳定;反之,则会导致决策困难或不满意决策。
可以说,环境既提供了相应兴趣类型的人发挥其兴趣与才能的机会,同时又强化相应的人格特质和职业兴趣。只有真正做到人职匹配,才能最大程度地激发人的潜能。
1969年,霍兰德、卡尔等提出六种职业兴趣的环形结构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霍兰德职业兴趣六角形模型图
根据霍兰德理论,个体可能同时具备多方面的兴趣特征,不过会有一种占优势,其他相对较弱。六种职业兴趣类型(R、I、A、S、E、C)按顺时针方向排成环形。两种兴趣类型间有相邻、相对、相隔三种关系。其中,相邻职业兴趣类型间关系最紧密,相对最远,相隔居中。
此模型是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的精髓,它有四个核心假设:第一,大部分人都可被归于六种职业兴趣类型中的一种。当然,这只是理论上的分类。每个人由于文化不同、个体差异和环境差异而具有不同的职业兴趣类型。第二,现实社会中存在六种不同的环境类型。所有这些不同的环境分别由不同类型的人所组成。例如,研究型环境由研究型的人占主导,即该群体中研究型的人最多。第三,人们倾向于寻找和选择那种有利于他们能力发挥,实现自身价值的环境;同时,环境也选择人。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第四,个人的行为是其个性和环境特征交互作用的结果。个体人格和环境模式的不同匹配可以预测此个体的行为,如职业选择、工作转换等。
此后,关于职业兴趣结构的一些发现,从其他职业兴趣量表中 (诸如SCII、SCIB、KOIS、ACT等)均能获得这种六角形模型。这表明职业兴趣的六角形结构具有普遍性。
(一)霍兰德职业兴趣测验的发展
自1915年梅耶尔编制第一个职业兴趣问卷开始,职业兴趣测量便一度成为职业领域研究的热点。霍兰德通过对前人研究的分析,初步构思了将职业兴趣分为六种类型的思想,编制了由160个职业名称构成的职业爱好问卷(VPI)。最初的VPI问卷出现了一些问题。首先是问卷六方面的项目随机安排,量表项目数不等;其次,该问卷并没有与职业辞典的职业匹配。为解决这些问题,霍兰德在VPI的基础上发展了自我导向测验(SDS)。SDS是一种可供受测者自己管理、计分和解释结果的职业咨询工具,整个测验由四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列出自己理想的职业;第二部分包括活动、潜能、爱好职业及能力自评四方面,每一方面都按霍兰德职业兴趣六种类型编制项目,每类型题目数相等;第三部分按六种类型的四个方面得分高低由大到小取三种类型构成“三字母职业码”;第四部分为职业寻找表,包括1335种职业,每种职业都标有职业码和所要求的教育水平。受测者根据职业码可在四部分中寻找相应职业。这样一来,自我导向测验便可与职业之间建立起对应关系,解决了VPI的难题。
(二)霍兰德职业兴趣测验在国外的应用
上世纪70年代至今,支持霍兰德理论的报告(公开发表)超过500篇,主要有以下几种研究方向:(1)通过霍兰德职业兴趣测验研究职业兴趣内在结构 (Ahadi,1991;Campbell&Holland,1972;Hansen & Johansson,1972;Prediger,1982;Rounds,Davison&Dawis,1979),以及基于该理论模型建立新量表(Hanson&Prediger,1977;Prediger&Mau,1993)。(2)通过在美国不同特征人群(如性别、年龄和教育)中施测,研究霍兰德兴趣模型的普遍性,并对其内在结构进行评价 (Conneran& Hartman,1993;Hanson,1987;Loken&Taylor,1986;Prediger& Hanson,1976;Tracey & Rounds,1996;Trusty & Ray,2000)。(3)研究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与其他人格理论的关系(Blake& Sackett,1999;Boyd & Cramer,1995;De-Fruyt,1997;Fuller& Holland,1999;Holland & Gottfredson,1993;Schuerger,1995;Strack,1994;Swanson,1995;Tokar&Vaux,1995)。(4)研究霍兰德理论的跨文化适用性(Hood,1995;Arbona,1989;Meyer,1981;Farh&Law,1998;Holland&Asama,1994)。
(三)霍兰德职业兴趣测验在国内的研究
我国国内的职业兴趣研究相对落后,经历了量表的引进、修订、编制及应用的研究过程。
1991年,龙立荣对斯特朗职业兴趣量表、库德职业兴趣量表和SDS三个量表进行介绍。1993年,时勘在《心理咨询读本》中介绍了SDS及其使用。1996年,龙立荣对霍兰德职业兴趣量表1985版进行了修订,使之更符合中国背景下的兴趣测验,各项指标都达到了心理学统计的要求。同年,方俐洛、凌文辁等以霍兰德理论为依据,结合中国职业分类体系的特点,编制了霍氏中国职业兴趣量表,量表由活动、潜能、职业和自我评估四部分组成,构想效度良好。白利刚对此量表的验证性因素分析表明,结果均满足测量学要求。刘少文、龚耀先也以霍兰德兴趣理论为框架,从职业、工作活动、娱乐活动、自我评价四个方面进行建构,结果在职业活动与自我评价方面得到了霍兰德六因素结构。苏永华用修订的霍兰德职业兴趣量表测量成人与中学生的兴趣,结果发现:成人与中学生的职业兴趣类型存在显著差异,且其职业兴趣类型在工作前后有很大不同。
经过多年的发展,霍兰德职业兴趣测验在教育、培训、人事等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多,对职业研究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的现实运用
职业兴趣是职业选择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对职业选择的元分析表明,职业兴趣可以很好地预测职业选择。在职业兴趣测试的帮助下,个体可以清晰地了解自己的兴趣类型,从而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对于缺乏职业经验的大学生,霍兰德职业兴趣测验可以帮助他们进行职业选择和定位,从整体上认识自己的职业能力。霍兰德职业兴趣和能力测试的结合对职业咨询的实际操作起促进作用。
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已被广泛应用于职业指导、社会及商业领域,其影响日益扩大。当然,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也并不是绝对完美。首先,将人的职业兴趣分为六种类型毕竟只是一种静态理论,并没有考虑到人动态发展的一面。其次,一些跨地域研究表明,霍兰德六角形模型在除美国之外的其他地区的应用结果并不理想。理想化的霍兰德理论仍需不断补充、完善。
[1]Reardon R C,Lenz J G,Sampson J P&Peterson G W. Career Development and Planning:A Comprehensive Approach [M].Australia;Belmont CA:Books/Cole Pub.Co.2000.
[2]龙立荣.国外三个职业兴趣测验的发展趋势[J].心理科学, 1991,(6):59-60.
[3]龙立荣,彭平根,郑波.职业兴趣测验SDS在武汉市中学生中的试用报告[J].应用心理学,1996,2(l):44-51.
[4]方俐洛,白利刚,凌文辁.霍式中国职业兴趣量表的构建[J].心理学报,1996,(2):113-119.
[5]凌文辁,白利刚,方俐洛.我国大学科系职业兴趣类型图初探[J].心理学报,1998,(l):78-84.
[6]刘少文,龚耀先.职业兴趣调查表的编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9,7(2).
[7]苏永华.成人与中学生被试Holland职业定向测验(SDS)结果的比较[J].人类工效学,2000,(3):10-14.
[8]Lent R W,Brown S D,Hackett G.Toward a unifying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of career and academic interest, choice and Performance[J].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1994,(45):79-122.
G710
A
1672-5727(2010)07-0009-02
沈洁(1986—),女,浙江桐乡人,苏州大学教育学院 2007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心理测量与咨询。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