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试析高职院校实现良性发展的关键

时间:2024-05-08

哈满林 吴一鸣

(安庆职业技术学院 安徽 安庆 246000)

试析高职院校实现良性发展的关键

哈满林 吴一鸣

(安庆职业技术学院 安徽 安庆 246000)

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职院校的要求、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现状、高职院校建设与发展三个方面展开论述,指出提高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是高职院校实现良性发展的关键,并探讨了高职院校如何从找准办学方向、创新办学思路、提高办学水平、凸现办学特色入手,不断提高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高职院校;良性发展;服务能力

地方经济发展对高职院校的要求

以服务为宗旨,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高技能型应用人才的需求,是高职院校存在的基础,也是高职院校自身价值的体现,更为高职院校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已基本形成了每个地级市至少设置一所高等职业院校的格局。本土性与职业性、技术性一起,成为高职院校的三个最重要特征,高职院校也因此成为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利益联系最直接、最密切的教育机构。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职院校的要求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提供人才支撑。改革开放以来,一大批新兴行业,如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数控技术、材料技术等由劳动密集型逐渐向技术密集型转化,对从业者的需求也由熟练劳动者和初级人才转为中高级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必须要增强针对性和实用性,为地方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三是参与新农村建设。高职院校担负着直接为农村、农业和农民服务的重要职能,不仅要为新农村建设培养大量专业对口的高技能人才,而且要主动参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实现由传统农民向技能型劳动者的转变。

四是促进地方教育协调健康发展。高职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但地区间、行业间发展并不均衡。做强做优地方高职院校,是在更高水平上推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现实需要,更是推动地方教育协调健康发展的现实需要。

高职院校建设与发展现状

高职院校办学因其本土性、职业性、技术性,必须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在培养人才的数量、质量、结构上满足现实需求。但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在实际办学中存在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诸多方面。

一是办学定位不够明确。职业教育发展不能背离本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高职院校办学必须考虑为地方和行业提供人才支持和技术支持,贴近地方和行业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国部分高职院校在如何对接行业、企业发展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目标定位并不是很清晰。体现在具体培养方向上就是趋向于高等教育,培养通用型、基础型人才,而不是趋向于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实用型人才。

二是办学思路不够清晰。高职院校办学以就业为导向,必须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之路,以满足市场需求。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在推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上重视不够,缺乏经费投入,导致流于形式。而且,大部分高职院校在设置专业时未认真考虑市场需求,普遍设置社会热门程度高和办学成本低、见效快的专业,导致“人才短缺”和“人才过剩”两种现象并存。

三是办学水平不够高。师资力量是决定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基础,高职院校必须要有一支结构优化合理、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但大部分高职院校都是由中职学校升格而成的,其原有的教师队伍在质量和结构上不能适应高职教育的要求。新进的教师绝大多数是从培养“学术型”、“工程型”人才的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生产实践和技术应用能力相对缺乏,理论讲授很难与生产实践相结合。虽然高职院校聘请和引进了一批有实践经验的企业中高级技能人才,但仍是杯水车薪。

四是办学特色不够明显。办学特色是高职院校的生命。高职教育的特色主要体现在“地方性”和“职业性”两个方面。“地方性”就是紧密接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职业性”就是培养人才的职业素质要高、实践技能要强。但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趋向于小而全、小而散,人才培养趋向于理论知识传授,与行业、企业互动不够,道德教育和技能培养不够。

本实施例所提供的建筑木模板组件,其大体结构与实例1结构基本一致,但是在建筑木模板组件进行组装固定时,为了能够方便的限定建筑木模板组件的浇筑内腔尺寸,如图3和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每根对拉螺杆上均串接有2片定位锁片,待建筑木模板组件的浇筑内腔尺寸确定后,工作人员将该2片定位锁片分别与胶合面板的内表面紧贴并通过外力咬死,进行定位。

高职院校实现良性发展的关键是提高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一)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指针,找准办学方向

正确理解高职教育的根本属性 高职院校在发展认识及具体办学定位上,要充分认识到高职教育既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一种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高等教育类型。其与普通本科院校相比,既有层次上的差异,更有类型上的不同,不能以建设研究型大学为目标,而要与本科院校错位发展。否则,必然带来学术型人才大量过剩而技术应用型人才严重短缺的问题,造成社会人才结构的失衡。

紧密契合所在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等的不同,每个地方的经济发展方向、规划目标等都有较大的差别。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向与地方经济的发展方向相适应,不仅要体现在静态上,更要体现在动态上。高职院校要了解当地经济发展特点和今后的发展方向,密切关注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规划及中长期发展目标,把握高职人才培养的基本方向,做到高职院校发展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培养受当地市场、企业欢迎的高技能专业人才。

准确把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特色和重点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要突出地方特色,依据地方经济发展阶段和行业发展程度、不同行业岗位职业群的具体要求来定位,通过关注本地区经济发展的主打方向与重点产业,把握今后一段时间内本地所需专业性技术人才的产业定位和行业方向,进一步明确自身的人才培养目标与方向。

(二)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支撑点,创新办学思路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院校遵从职业教育规律、凝练发展特色、提升办学水平、增强育人能力和服务社会能力的必由之路,也是全世界高职教育发展的共同取向。高职院校唯有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之路,不断创新办学思路,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才能在教育体制改革中实现创新,形成自己的活力和竞争力。

从战略层面做好规划 规划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创新办学思路,应上升到学校发展战略的高度来考虑。要坚持从学校自身实际出发,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出发,从职业人才需求出发,尤其应重视研究依托行业产业求发展问题。要优化学校资源配置,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成倍的作用。

从实施层面加快推进 企业对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缺少积极性,这是高职院校实际工作中最头疼的问题。这一问题与缺少有效的政策支持有关,更与学校自身实力不强、缺乏吸引力有关。高职院校应更多地研究如何增强自身吸引力的问题。学校设置专业和课程不能单纯考虑自身教学的需要,要多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角度考虑专业和课程设置,与企业及行业共同开发为产业、行业、企业所需要的专业和课程,增强专业和课程的吸引力。学校校内实训基地不仅要满足学校教学的要求,也要满足企业、特别是行业培训人才的需要,增强软硬件设施的吸引力。学校教学组织及实习安排既要保障教学需要,又要适应企业生产用工需要,使学生真正成为企业所需的顶岗职工,使学生持续不断的实习成为企业用工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增强学生实习对企业的吸引力。学校要帮助企业培训职工,开发推广技术,主动为企业提供教育和技术服务,增强学校服务的吸引力。

(三)以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为动力,提高办学水平

建立适合高职培养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搞好“三个对接”,即育人理念与企业用人理念对接、实践教学环境与企业生产环境对接、评价标准与企业质量标准对接。要做到“三个紧贴”,即紧贴市场需求设置专业,紧贴岗位设置课程,紧贴用人单位需求培养人才。要坚持 “四个面向”,即面向社会开放,广泛利用社会资源,同时为社会提供服务;面向教学过程开放,着力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面向世界开放,学习国际国内先进技术知识;面向未来开放,抓好企业、行业发展的提前量。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高职院校要彻底改变传统的 “学科本位”的课程观,注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并重与统一,注重技术能力和人文素质的结合与融通。为弥补教师动手能力差、实践课教师不足的问题,高职院校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推动教师定期到企业学习和培训,增强实践能力。同时,要积极聘请行业、企业和社会中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或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要力争实现与企业人才资源共享,减少教师引进、培养等的相应成本。与企业在人才资源上共享程度越高,说明学校与社会、企业融合度越高,学校的美誉度越高。

建立高质量、高效益的实训基地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绝大多数处于发展初级阶段,资金少、技术薄弱、师资匮乏、办学条件较差,大多都未能建立起完整高效的实训基地体系,形成了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瓶颈”。高职院校要在建立校内实训基地的同时,积极开展合作办学,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国外职业教育发展趋势和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教训表明,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要大力提倡走校企、校所(研究所)、校场(农场)共建联办的道路,实现共建双方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双赢。共建实训基地,既是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有益补充,又有利于引导学生与社会接触,也有助于各个高职院校随时掌握人才市场变化规律,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向,是地方性高职院校直接为当地经济服务的有效形式。

(四)以毕业生高质量就业为目标,凸显办学特色

明确高职教育质量观就是就业质量观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职业教育要让人民满意就必须提高就业质量,没有就业质量就谈不上是职业教育。因此,高职教育质量观就是就业质量观,就业质量应该也必须成为衡量高职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尺。高职院校必须在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基础上,认真做好学生的职业规划与指导工作,全面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努力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

重点打造地方特色专业 高职院校要坚持以专业建设为龙头,构建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开发、设置与调整专业的机制,紧跟经济社会发展趋势,不断开发新专业,改造老专业,优化专业结构。专业建设要突出地方性,建设一批定位明确、社会适应性较强、就业前景良好的品牌特色专业,逐步形成以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专业链和专业群。专业建设要突出职业性,遵循技术应用人才培养规律,构建满足职业工作需要的完整性课程体系,增强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

努力实现毕业生的“德技双馨” 一个员工在企业是否成功,技术能力固然是基本要求,但其工作态度和品德却是成功的关键。没有端正的工作态度和职业道德,员工的技术能力就不能充分发挥,而且会给企业成长带来负面影响。高职院校不仅要注重对学生从事某一职业的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而且更应注重学生思想品德和人文素质教育,使毕业生不仅具有过硬的专业素质和实践技能,还具有较好的人文精神和职业道德,成为“德技双馨”的有用人才。

[1]任君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战略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1).

[2]刘爱平.经济增长中的劳动力“对位供给”[N].湖北日报,2006-08-03.

[3]董大奎,刘钢.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办学模式及其启示 [J].教育发展研究.2007,(7).

[4]王尧.乘势而上,突出特色,提高高职院校办学水平[J].宁夏教育,2008,(7).

[5]周群.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策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4).

[6]冯俭.就业质量是高职教育发展之基[N].人民政协报,2007-12-05.

G710

A

1672-5727(2010)07-0012-03

哈满林(1979—),女,回族,安徽怀宁人,安庆职业技术学院助理实验师,助教,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

吴一鸣(1978—),男,安徽桐城人,安庆职业技术学院经济师,农艺师,南京农业大学2009级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及农村与区域经济发展。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