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8
潘红艳 陶剑文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宁波315012)
以项目为核心的校企合作课程建设模式探索*
潘红艳 陶剑文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宁波315012)
课程建设对一个专业提高办学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对当前专业主流岗位调研与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适于工学结合、面向岗位过程的项目导向式课程体系,该体系以项目为核心,把企业融入到课程建设中,以项目为纽带把校企有机地联系起来,实现了课程优化整合。
项目;校企合作;课程建设模式;面向岗位
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等文件明确指出工学结合是高职发展的必由之路,必须大力开展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及其课程体系的改革与研究。
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计算机类专业大量毕业生进入社会,当前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存在的许多问题逐渐显现出来。例如,学生就业率和专业对口率偏低;专业定位不准确,职业方向不明确;教学计划的制定者对行业和就业市场了解不够;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质量达不到要求等。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课程设置不符合社会需要。
2003年以来,我们在教育部教学改革试点专业的推动下,开展了“平台+岗位”的系列化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果。“平台+岗位”的系列化课程体系是一种扩展的“集群式”课程体系结构,体现了大类专业的共性与专业岗位的异性,即按大类专业设置基础平台和职业岗位方向系列,并根据技术变化和市场对各职业方向人才的需求情况,动态修改、增加或减少部分职业岗位方向系列。尽管“平台+岗位”的课程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优化整合,并做到了课程资源的共建共享,但其在实践中仍存在以下不足:(1)高职计算机类专业之间虽然存在一定的共性,但部分专业间的差异还是很大的,不能完全采用一个“平台”的模式;(2)岗位系列课程虽已体现了岗位导向的课程教育理念,但系列课程之间的关联是松散的,难以形成优化整合;(3)课程教学仍然采用传统的“理论+实验”教学模式,难以形成整体的岗位能力效应,且与企业实际项目开发要求相差较大。
在分析相关研究现状及其优劣势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一种新颖的、面向岗位工作过程的、以项目为核心的校企合作课程建设模式。
课程体系是指一个专业所设置的课程相互间的分工与配合。课程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所培养人才的质量。高职院校课程体系主要反映在“平台”课与“岗位”课,理论课与实践课,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的比例关系上。一个合理的课程体系应该包括这几方面的内容:合理的课程开设、高效的课程建设和完善的课程传授。三者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课程体系建设流程图
图1所表现的是面向岗位的课程体系,在这种课程体系中,课程的确定和建设都是面向工作岗位的。建设面向岗位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意义在于:(1)彻底打破传统学科课程体系。面向岗位的课程体系中的课程都是从实际工作岗位中提炼出来的,课程中教学项目的设计也是围绕实际工作岗位设置的。这样在教学中通过教学项目的讲授,能够最大程度地让学生体会真实的企业环境,缩小与企业的差距,实现“零距离”就业。(2)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职业道德课程体系。职业道德,是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符合职业所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总和,它既是对本职人员在职业活动中行为的要求,又是职业对社会的道德责任与义务。在课程体系中引入职业道德课程是学生就业和成才的客观需要,绝大多数企业十分看重员工的职业道德素质,把人品、敬业、责任感作为聘用员工的先决条件。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缩小与用人单位人才需求的差距,使他们成为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3)以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将实验、实训、实习教学环节融为一体。这种课程体系用工作过程组织教学,采用项目教学和案例教学,融教、学、做于一体,体现“做中学”、“学中做”,注重对学生方法能力、专业能力、社会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
课程建设是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程建设中,采取“基地+项目+课程”的校企合作课程建设模式,有利于保证教学项目的设计既来源于企业又高于企业。在这种模式中,“基地”由校内实验实训基地、校办企业实训实习基地和校外实训实习基地组成。校内实验实训基地是学校自建或与企业共建的,主要承担学生的实验实训。校办企业实训实习基地是学校独立资助、独立经济核算的经济实体,主要依靠项目来完成学生的实习任务。校外实训实习基地是学校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的省内外大中型计算机企业和科研机构,主要承担学生的个性化教育、顶岗就业实习。
“基地+项目+课程”的课程建设模式是学校与企业共同建设的,以项目作为课程建设和基地建设的联结点,实现课程和基地的深度融合。项目是来源于企业又经过提炼加工的项目。在选择项目时,要充分考虑课程的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素质目标。项目的设置要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根据项目工作目标与任务和教学目标与任务设置课程单元,通过师生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共同参与项目实施和教学过程,在完成工程任务的同时培养高技能人才。通过基地平台,建设一支高水平、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通过共建、共管和互补,实现课程建设和基地建设互动、共享和共赢。“基地+项目+课程”校企合作课程建设模式如图2所示。
图2 “基地+项目+课程”校企合作的课程建设模式图
从图2可以看出,校企合作开发的项目包括教学项目和实践项目。教学项目侧重于知识的传授,把职业技能融入到教学中。实践项目侧重于岗位技能的训练,是教学项目的延伸。以项目为核心的校企合作课程建设模式有以下优点:(1)课程来源于企业需求。为企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是高职教育的宗旨,高职院校在设置课程时,一定要真正把企业的需要、社会的需要放在第一位。采取这种模式建设的课程是来源于企业的,这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学校培养的人才与企业的距离。(2)项目来源于岗位需求。在这种建设模式中,所有的教学项目都是校企合作开发的,这样既能保证项目的实际应用性,又能有效避免企业独立开发教学项目的盲目性。
以项目为核心的校企合作课程建设已经在我院计算机应用专业和计算机网络专业运行,运行中发现采取这种模式开发出来的课程,学生课堂积极性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得到了明显改善。在期末测评中,学生这些课程的成绩都名列前茅。
在实际运作时,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加强教学效果的反馈,保证信息反馈路径畅通。(2)加强教学质量的监控,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3)加强校企激励机制的建立及运行,切实保证校企合作顺利、高效开展。
[1]陶剑文,丁佩芬.基于适应性模块系列化课程体系的“2+1”人才培养体系[J].职业技术教育,2006,(16).
[2]陶剑文,黄崇本.基于“平台+岗位”的“2+1”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07,(1).
[3]黄崇本,陶剑文.高职课程改革新趋势分析与再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7,28(4).
(本文责任编辑:谢良才)
G710
A
1672-5727(2010)07-0014-02
*本文系2008年度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课程+项目+基地”的校企合作课程建设模式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SC81)的部分成果
潘红艳(1979—),女,山东潍坊人,硕士,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中文信息处理。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