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8
孙 斌 王 丽
(杭州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18)
基于“校企一体化”的高职汽车专业建设研究*
孙 斌 王 丽
(杭州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18)
高职汽车专业建设中存在一些不足,根源在于专业建设与社会需求相脱节,不能与汽车企业紧密合作达到深度融合的程度。实施“校企一体化”的办学模式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因此,应对“校企一体化”办学模式下的汽车专业在专业定位、课程体系构建及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建设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
高职;汽车专业;校企一体化;专业建设
高职汽车专业针对汽车后服务市场的专业建设已基本形成固定模式,校企合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高职汽车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并不理想,他们很难在专业岗位上找到合适的工作也是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究其原因,是校企合作没有走出浅层次、低水平、松散型合作的怪圈。高职汽车专业校企合作存在的这个突出问题,成为制约高职汽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瓶颈”。实施“校企一体化”的办学模式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在这方面,杭州职业技术学院青年汽车学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并走出了一条创新之路。
杭州职业技术学院是由杭州市人民政府主办的高职院校。杭州职业技术学院一贯坚持专业建设必须与地方经济结构和产业模式相结合,依托区域经济进行专业建设。因此,当杭州市政府决定加快该市的汽车产业发展,将汽车产业培育成该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之际,杭州职业技术学院秉承“立足下沙、服务杭州”的办学方针,在2009年与青年汽车集团共建了“杭州职业技术学院青年汽车学院”。青年汽车学院的成立标志着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在校企共同体建设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同时也确立了汽车专业建设要为杭州汽车工业的发展服务的新目标。如何将多年以来定位在服务于汽车后市场的汽车专业建设成为汽车制造业服务的汽车专业,是青年汽车学院专业建设面临的新课题,笔者拟围绕这一新课题进行分析与探讨。
“校企一体化”专业建设的内涵 “校企一体化”从高职院校的角度来看,是指将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相关产业及企业三者有机结合,实现一体化建设。在杭州市政府、开发区政府的支持下,青年汽车学院与青年汽车集团建立了紧密型的长期合作伙伴关系,进而建立了校企共同体组织,为提高其竞争力,彼此承担与分享所有责任、权利、义务、风险及利益,既为汽车制造业培养人才,共同搞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也为汽车制造业和杭州汽车产业的发展提供服务。
“校企一体化”专业建设的任务 “校企一体化”的汽车专业建设,一是要通过校企共同体为汽车专业实践教学提供基地保障。利用企业的机器设备、车间、厂房、实验室建立校内校外实训基地,为汽车专业人才培养提供教学实践场所,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校企共同体组织领导下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实现学生“零距离”就业;二是要通过校企共同体组织筹措专业建设经费。汽车专业的实习实训设备耗资巨大,靠政府拨款已经不能满足需要,专业建设经费不足的矛盾日趋尖锐和激化,必须寻找和开辟新的途径,校企合作是一个较好的解决方案。三是要通过校企共同体使汽车专业教师能在真实的环境中接受实践锻炼,使学生受到企业环境的熏陶,掌握实践技能。衡量汽车专业建设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准,就要看汽车专业与企业是否能够实现紧密合作、深度融合。将专业人才培养标准与企业化的人才标准结合起来,使专业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是汽车专业建设的主要任务。
企业需求调研 为实现校企紧密合作与深度融合,青年汽车学院要求全体教师到青年汽车集团顶岗、挂职锻炼,了解汽车生产过程、制造工艺,研究各岗位的核心技能及岗位群所需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分析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关系。在深入调研的过程中,发现汽车制造企业急需高职层次的专业人才,尤其是整车装配、质检员、工艺员、制造工程师和售后服务工程师等岗位对高职汽车专业人才的需求较大。据不完全统计,企业每年要培养二百多名各岗位技术工人,每人每年大约需各类培训费用三万多元,企业每年新职工培训费用就要支出七百多万元。让企业感到困惑的是,这种岗前培训形式培养的人流失率很高,企业每年为此要亏损七百多万元。仅在新职工培养的层面上,企业就非常需要有自己的青年汽车学院。由学院专业教师与企业专家组成的专业建设委员会,通过深入调研及多次研讨达成了共识,共同认定了企业所需的高职层次汽车专业人才的岗位,明确了各岗位的核心技能,并研究制定了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
汽车专业定位 调研表明,以汽车制造业为中心的岗位群对高职汽车专业人才的需求,足以构建高职汽车专业人才就业和发展的平台。经校企专家共同分析、研讨确定,青年汽车学院汽车专业将首岗定位于质检员、工艺员,培养学生具有首岗适应能力,与企业的岗位需求实现“无缝”对接;迁移岗定位于制造工程师和售后服务工程师,培养学生具有多岗迁移的能力,使学生的职业能力发展能够适应岗位群的需求;发展岗定位于岗位群的技术开发与管理,培养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使学生在整个职业生涯中能够把握自己未来的发展。校企双方研究制定了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确保培养目标的实现(如图1所示)。
人才标准的一体化 所谓人才标准的一体化,是指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人才标准相一致。课程体系是为人才培养目标服务的,是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也是与企业岗位深层次沟通的基础。汽车专业课程体系构建要体现汽车产业的人才标准,也要体现区域的政治、经济和技术优势,更具体的要求是与企业人才标准一体化。经济利益驱动是企业参与构建校企共同体的根本因素,企业一方面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定制所需人才,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人才的忠诚度,还可以节约成本,实现双赢,这是企业参与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动力因素。企业需要符合职业标准、能够承担相应岗位职责的人才,高职汽车专业建设的最终目的是培养能为企业所用的技能型人才。为了适应企业的需求,首先就要分析校企一体化的人才标准。高职学生层次不高是不争的事实,企业化的人才标准并不意味着标准的降低,而是恰恰相反。因为谋求生存和市场利益最大化是企业的核心要务,企业不可能牺牲自我生存的权益来降低用人标准。所以,培养符合企业标准、能够承担相应岗位职责的人才是高职汽车专业建设的核心工作,也是课程体系构建与企业岗位深层次沟通的前提条件。
专业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 专业文化是指在特定时期内专业本身所具有的价值观念、知识与能力体系以及从事专业教学与研究的全体成员特有的精神风貌和行为规范的总和。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全体员工在日常工作中不断积累、沉淀的成文或不成文的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有专家预言:企业文化在下一个10年内很可能成为决定企业兴衰的关键因素。21世纪的经济赛局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力”的较量。企业文化对企业具有如此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要实现与企业的深度融合,就要在构建课程体系时将企业文化融入到课程体系中去,使学生在核心价值观、企业精神、经营理念、生存哲学、产业梦想等企业文化素质方面与企业职工相融,这无论对明确学生的学习动机还是实现学生的“零距离”就业都十分重要。
构建岗位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 岗位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在校企共同体组织保障下通过工学结合培养方式才能实现的课程改革的系统工程。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的实质,在于课程的内容和结构追求的不是学科架构的系统化,而是工作过程的系统化。工作过程是企业为完成一项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过程,工作过程导向就是在构建专业课程内容体系时,通过对工作过程的分析,把复杂的工作系统即劳动组织关系、工作内容、设备和工具这些从业者应具备的技能知识和态度要素结构化的过程。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应根据“岗位”这个参照点定义课程目标,工作岗位能够给课程目标提供最为清晰和准确的答案。青年汽车学院汽车专业岗位定位的高职特色鲜明,在校企专家的共同努力下,确定了系列岗位课程,并对核心能力进行了提炼。在核心能力分析的基础上,以职业实践活动为导向,以“必需、够用”为基础,对汽车制造工艺和生产过程管理岗位所需的技能、知识和职业能力素质进行分析,将岗位所需的核心能力融入课程体系中,提出了汽车专业岗位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架构(如图2所示)。
专业建设的需要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的核心理念,专业建设要以与企业合作的办学模式为前提,以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基础。工学结合是企业实践与课堂学习的结合,即学中有工、工中有学的办学形式,要建立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首先必须与汽车企业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使汽车专业建设融入汽车企业发展之中,将汽车企业的理念和文化引入汽车专业,汽车专业与汽车企业共同进行人才培养。青年汽车学院与青年汽车集团建立紧密型的长期合作伙伴关系,进而建立校企共同体组织,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图2 课程体系架构图
工学结合的实现 校内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实现工学结合的保障,是汽车专业建设的关键。建设利用好三个实训平台是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首要任务,一是要将青年汽车学院现有的校内实训室,按照青年汽车集团的生产过程、制造工艺要求,根据体现企业文化、营造职业氛围的改造思路,改建成学做一体化教室和模拟青年汽车集团生产岗位真实情境的实训室;二是要利用好杭州市公共实训中心暨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实训基地,其中投资3000万元的汽车实训基地能够全面提升校内实训基地的档次,吸引企业的合作,为完成校内实训任务提供物质保障;三是要充分利用青年汽车集团的机器设备、车间、厂房、实验室,建立青年汽车学院的第三个实训平台,为汽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提供必要的条件,逐步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即车间与课堂合一、理论与实践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学生与员工合一。要建立工学循环的教学形式,小周期工学循环形式保证每周有一定的时间在校内企业实习;中周期工学循环形式保证每学期有2~4周到企业进行轮岗实习;大周期工学循环形式保证全学程有一年的企业顶岗实习。要在校企共同体组织的努力下,尽快落实带薪顶岗实习制度,向半工半读的高层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发展。
人才资源的共享 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个难点就是需要大量的实训指导教师,而且必须是汽车企业各岗位上的能工巧匠,掌握各岗位的核心技术,能指导学生完成岗位工作过程的实践。解决这个难题的有效途径是创新“校企一体化”的动力机制,找准企业与学校实施工学结合的动力源。目前,青年汽车集团研发人员有六百多人,全部为汽车专业资深工程师,其中国外一流专家有六十余人。集团积极与欧洲合作伙伴进行人才交流,每年都选派大批工程师及技术工人去德国等国家培训学习,这样的人才资源是任何一所汽车类院校所无法比拟的。建立校企共同体组织,彼此承担与分享所有责任、权利、义务、风险及利益,提高其竞争力,有利于人才资源的共享及汽车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解决专家型和有经验的实训指导教师紧缺的根本途径是发挥企业专家和能工巧匠在汽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高职汽车专业建设中存在的一些不足,根源在于专业建设与社会需求脱节,不能实现与汽车企业的紧密合作及深度融合,不能有效地控制非职业化因素的产生,在专业定位、人才标准、课程体系、“双师型”教师团队及实训室建设等方面尚未形成与主导产业发展相适应的机制,所以很难形成职业教育的特色,在汽车产业高速发展的今天,很难在激烈竞争的人才市场中形成优势。高职专业建设只有把握住“校企一体化”的核心理念,构建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校企共同体组织的努力下培养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的人才,才能不断地获得生存与发展的空间。
参考文献:
[1]叶鉴铭,梁宁森.高职校企一体化动力机制研究[J].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6).
[2]徐国庆.高职项目课程的理论基础与设计[J].江苏高教,2006,(6).
[3]朱雄军,杨旭东,陈晴.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设计[J].职业技术教育,2008,(5).
[4]徐国庆.当前高职课程改革中的困境与对策[J].江苏高教,2008,(4).
G712
A
1672-5727(2010)07-0038-03
孙斌(1962—),男,黑龙江牡丹江人,杭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汽车检测维修。
杭州职业技术学院2010年度院级规划课题《基于“校企一体化”的高职汽车专业建设研究》(编号:ky2010-73)
王丽(1968—),女,黑龙江牡丹江人,金融学硕士,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金融保险。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