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及对策

时间:2024-05-08

王淑萍 潘建美 隋文臣

(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 韶关 512126)

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及对策

王淑萍 潘建美 隋文臣

(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 韶关 512126)

分析了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难的主、客观因素,提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策略,阐述了高校加强职业指导、保障大学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意义。

国际金融危机;大学生就业;对策

目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正从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蔓延,对全球经济带来了巨大影响。我国已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作为全球化体系中的一员,经济发展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不可避免,同时也会给大学生就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国正面临着世界上最大的就业战争”(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胡鞍钢教授如是说),而这样的“战争”也导致了复杂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大学生就业难的主、客观因素

主观因素 2005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了22%,高出世界平均水平,中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从传统的“精英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高等学校的毕业生已经开始成为社会的普通劳动者。从过去的“天之骄子”到“普通劳动者”,需要当代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许多大学生对此认识不足,加上各地区、各行业、各部门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大学生把在就业求职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矛盾当成一种不公平,认为是命运的“作弄”;把眼前的物质利益、金钱、权力等作为第一目标,没有充分考虑职业兴趣、职业发展,放弃了对职业目标的追求,形成了功利色彩浓重的就业心理;不少毕业生渴望到经济发达的地区工作;部分毕业生急功近利,不注重长远发展。如此种种,导致了大学生就业难。

客观因素 (1)社会因素。国际金融危机使得就业岗位需求明显减少,社会上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数与毕业生人数之间存在着很大的不平衡,沿海地区一些出口加工企业订单减少,一些工厂倒闭或者规模缩小,导致用工需求锐减。(2)家庭因素。家庭条件好的尤其是社会地位突出的父母为子女设计了一个理想的就业蓝图,并千方百计让子女按照自己的意愿到工作环境好、社会地位高、待遇好的单位工作,没有充分考虑子女的意愿和兴趣爱好;家庭条件不好的学生承载着家庭的重大期盼,他们希望找到一份稳定而又体面的工作,然而留给他们的工作机会很少,影响了他们的成功就业。(3)高校因素。高等学校大学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对大学生就业产生了较大影响。一方面,专业教育以理论为主,学生动手能力不足,专而不精,专业设置、专业方向比较僵化,课程体系设置重理论、轻实践,不适合复合型人才和贯通型人才的培养需要,与企业接轨不畅,影响了学生就业;另一方面,就业教育与职业指导滞后,偏重于思想教育和政策教育,对毕业生求职能力的培养训练及求职心理辅导等远远不够,就业模拟训练较少,多停留在理论上,很少真正地接触或者走入社会,直接影响了学生就业。

应对大学生就业难的策略

高等学校大学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对大学生就业产生了较为直接的影响。高校担负着推荐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重任,因此,在新形势下,必须创新高校就业工作体系,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挑战。创新是对真理的发展和实践的推进,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必须以创新的精神开展就业工作。

创新就业工作体系 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创新工作内容。严峻的就业形势要求就业工作更加精细化、科学化、职业化,做好分层次、分专业、分对象的职业指导与服务,不断创新工作内容,将结果性就业指导转化为过程性就业指导,将群体性就业指导细化为个性化就业指导,将求职技巧指导深化为生涯发展指导。(2)创新工作手段。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用人单位与学生在传递和获取信息的方式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信息发布渠道已经远远满足不了现代社会巨大信息量传播的需要。因此,高校应对信息渠道进行创新,对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建立信息网络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学校的就业信息网应经常更新升级,利用网络资讯的优势,以实现就业指导功能为主,同时具备信息发布、网络求职、就业咨询、网上招聘等功能,进一步加强各类信息共享功能,做好网上招聘平台建设,把就业信息网打造成为一个服务台、控制台和招聘场,为广大学生、用人单位和就业工作指导人员提供优质贴心服务,为全面推进就业指导工作提供良好的平台,打造一个跨时空的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3)创新工作机制。要进一步完善“领导主抓、中心统筹、院系为主、全员参与”的校内就业工作体系,充分发挥学校在就业工作中的基础作用,实现就业工作的重心下移。要将就业工作与专业招生计划挂钩,与学校各级领导的考核挂钩,与教职员工的福利待遇挂钩。(4)创新创业教育方式。《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世界宣言》提出:“毕业生将愈来愈不仅仅是求职者,而首先将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创业教育正在成为全世界教育界努力的目标。创业教育从广义上讲是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大学生的创业教育要培育精神,尤其是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从总体上看,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应定位于以实现充分就业、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宗旨,教育的内容与形式不能脱离社会实践的需要,因此,培养出来的大学生不仅要有独立就业、创业的心理准备,有承担风险的意识,还要有较强的创新能力,激发创新意识,培育创新精神,拓展创新思维,充分发挥大学生自我就业的潜能。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就业之源,学校在教学安排中应根据不同的学年安排不同的创业教育内容,通过教育和训练,使大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开发和加强。

加大就业政策宣传力度 在当前形势下,高校一定要及时把国家及各级政府的相关就业政策和措施宣传到位并落到实处,把就业指导和就业教育放在突出的地位,给予足够的重视。特别要注意大学生的心理稳定和就业指导,避免“恐慌”和“迷茫”,引导大学生正确面对当前的就业形势,将实现个人的理想、前途与国家命运结合起来,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和理性的择业观。要加大宣传力度,深入宣传党和政府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视和关心,宣传国家推动和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的相关政策,宣传学校对毕业生就业提供的各项措施和服务。

加强职业技能培训 职业技能培训包括就业培训、创业培训、职业资格考核和职业技能鉴定等。要推行学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书”制度,大力倡导“多证书”,确保毕业生能够拿到 “双证书”,努力提高毕业生的职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要积极拓展技能鉴定类别,我院共开展了46个工种的考证和培训,近两年来,共有6681人次通过了各类职业资格等级考核,其中,有2487名学生获得了高级职业资格证书,毕业生最高持证数达到8个,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得到了提高。要鼓励学生通过专升本取得更高的学历,2009年,我院有69人成功考取“专插本”,创历年新高。学生通过“专插本”继续深造,不仅可缓解就业压力,也是提升学历及知识水平的有效途径。还有部分学生参加了自学考试,到毕业时可同时取得2个以上的学历文凭。

强化职业素质培养 职业素质是从事专门工作的人自身所具备的条件,每个劳动者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必须具备一定的思想品德素质、职业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素质和身心素质,一个人对职业适应与否,主要取决于其职业素质。当代大学生充满朝气与活力,担负着振兴中华民族的重任,是祖国的未来,大学生素质的提高将对整个社会和全民族素质的提高起到关键作用。大学生的就业素质还包括忠诚度、实践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创新精神等方面。

注重就业能力培养 从进入大学校门起,大学生就应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能力、价值取向、环境因素等确立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制定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培养自身的就业能力,为以后成功就业做准备。学校就业指导部门应该帮助大学生树立职业意识,把就业指导纳入课程体系中,形成系统的就业指导链条,直到学生顺利就业。学校还应该与用人单位加强联系,共同开发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只有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要,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大学生才能成功就业。

保障综合能力提高 毕业生应通过多种途径,努力提高自己包括专业素质、专业技能、综合素质在内的多方面能力。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注意提高自己在道德、文化、业务、身体、心理等各方面的素质,培养自身的交际能力、知识运用能力、独立生活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及开拓创新能力等,增强竞争力和自信心,使自己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当前,正值高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全面开展时期,全社会都在关注大学生就业工作。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关系到社会稳定,关系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及社会的和谐进步,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做好大学生的就业工作需要国家、高校、学生三者的共同努力。

[1]蒋琴雅,胡玉东.浅谈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就业的几点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9,(10).

[2]刘晶,张素芬,颜雄.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探讨 [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9,(12).

[3]崔雷.当前环境下大学生应如何看待就业问题 [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9,(13).

G715

A

1672-5727(2010)07-0076-02

王淑萍,女,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就业指导中心职业指导师,政工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指导和就业教育。

潘建美,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处讲师,研究方向为学生管理。

隋文臣,男,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机械系副教授,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机械工程、机械设计、就业指导。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