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巧用“意外”提升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时间:2024-05-08

余洪斌

(广东省工业贸易职业技术学校 广东 佛山 528237)

巧用“意外”提升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余洪斌

(广东省工业贸易职业技术学校 广东 佛山 528237)

课堂教学是一种艺术。只要教师重视“意外”,掌控好“意外”,学会适时、巧妙地利用课堂上的各种“意外”来实现教学目标,做到顺势而为,不断创新,化意外为亮点,给课堂添光彩,就会收获不一样的教学效果。

意外;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意外”是常事

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是师生相互探讨的互动过程。在这一进程中,思维是多维的、开放的、多元的。教学过程不只是教师、学生、教材对话的过程,也是师生、同学间相互碰撞、接纳的过程。课堂上随时可能发生一些意外,如学生回答或提问出乎教师的意料,学生的行为令教师尴尬,外界干扰等等。这些都是常有的事,教师不必感到紧张,应沉着应对,冷静处理。

反感“意外”不是好事

偶发事件常常会出其不意地闯入课堂中来。这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本质属性,并非坏事。有些偶发事件,因其蕴含着可贵的教学价值还可以被开发成教学资源。学生在课堂上的“奇谈怪论”,呈现的是原生态的学习过程,值得珍视。此时,如果教师随意加以指责的话,会使学生的自信心、探究欲和学习热情严重受挫。有的教师却习惯于备好课去照本宣科,对意外比较反感,一旦有和自己的设计不一致的意外出现,马上就板起脸,见意外就批评,小意外大纠正,完全忘记了教学是师生双方的交流行为。这样,既影响了学生听课的热情,又影响了教师自己的教学情绪。

重视“意外”是正事

课堂上出现意外,首先应该重视它。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活动,无论什么原因,教师对学生都不能冷漠。漠不关心的态度容易造成师生之间的心理隔阂,严重影响教学的有效实施。教师习惯于按照事先写好的教案讲课,漠视学生的反应,从而放弃了对资源性意外的利用,错失了教育良机。例如,一位教师在讲完正弦定理后总结:“只要知道了三角形的三个元素(其中至少有一个元素是边),就可以求出其余的三个元素”。这时坐在后排的一个学生忽然提问:“好像知道三条边算不出三个角?”教师愣了一下,不置可否,继续讲课。这就严重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也失去了一次极佳的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的机会。其实,与其在下一节讲余弦定理时花大力气去做新课导入,还不如就此抓住机会,由学生的提问启发他们怎样通过三角形的三条边来求角,从而很自然地把余弦定理讲清、讲透。

掌控好“意外”是本事

教学是一个动态系统,课堂气氛越活跃,学生思考越积极,发生“意外”的概率也就越大。对此,教师必须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教师如何才能掌控好意外呢?这就需要教师具备沉稳的课堂心理素质和敏捷的课堂掌控能力。这就要求教师透彻理解数学课堂的教学目标,具备教学机智,抓住机遇搞活课堂。为此,教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注重提高自身的数学素养 教师必须注重提高自身的数学素养。一个自己都缺乏数学素养的教师如何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一个自己不理解教育、知识结构不完备的教师,怎能教育好学生?然而,现在很多教师认识不到这一点,他们所谓的专业成长,不过是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学意识的转变、课堂驾驭能力的增强等。殊不知,这些都是技术层面的改变。没有对教育的深刻理解和完备的知识结构,就不可能对教学目标和内容有精准的理解,当意外发生时,就会惊惶失措,错失教育良机。

科学把握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的传统学习状态中彻底解放出来,学得主动,学得积极,做到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全身心参与,是教师的职责所在。教师要把握好自己的角色,既不能放弃自己的主导地位,也不能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当学生提出出乎教师意料却很有价值的问题时,有的教师会启发并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这是一种明智之举。这样做,学生感到自己的积极思维得到了尊重,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思维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到了提升。他们感到了自己思维成果的价值,从而不断产生独立思考和积极创新的愿望。学生独到的见解更可以使教师得到某些启发,调整预案,使教学活动步步深入,富有活力。

充分预设教学流程 把课堂意外化为教学精彩,不但需要教师沉稳的课堂心理素质和敏捷的课堂应变机智,更依赖于教师课前精心的预设。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是预设,学习教育理论、参与教学观摩和研讨也是预设,读书、生活都是预设。只有精心预设,才能预测到更为丰富的“学情”──学生此时最需要什么?预想到更为复杂的“可能”──可利用此情此境提升学生何种能力?预见到更为周全的“策略”──达成此目标该怎样做?面对有利于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意外”,教师只有具备了不俗的课堂机智和精心的课前预设,才能从容不迫、应对自如,才能冷静、机智、妥善地处理,才能化“意外”为精彩。

巧用“意外”是妙事

课堂教学具有一定的随机性,事先的教学设计不可能将每一个细节考虑得天衣无缝。因此,意外的出现具有一定的必然性。意外的出现证明教师为学生搭建的舞台是宽广的,让学生有了创造的机会;意外的出现也为教师发挥聪明才智临机处置,提供了一片自由挥洒的天空。

(一)善于捕捉资源性的“意外”,抓住机会尽可能“放大”

资源性的“意外”也是一份课程资源。教师要敏锐地抓住生成的问题,让全班共同思考,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不断深入,情感在对话中互相接纳。同时,教师要突破已有教学设计的束缚,引导学生质疑、讨论,带领学生深入探究,让课堂充满活力。

讲完直线一章后,笔者让一名学生在黑板上做一道证明A、B、C三点共线的练习题。该生很快做完,采用的方法是先求AB的方程,再代入C点的坐标。讲评时,笔者说:“思路很清,做得很好!”这时意外出现了,一个学生高高地举起手说:“老师,我和他做的不一样!”笔者马上意识到机会来了,于是问:“噢!你有与他不同的解法,太好了,讲给大家听听。”“我是先求AC的方程,再代入B点的坐标,结果发现三点共线。其实也可以先求BC的方程,再代入A点的坐标。”“很好!”笔者大声表扬道,“还有不同的做法吗?”这时学生在下面议论纷纷,一会儿又一只手举了起来。“用AB与AC的斜率相等来证明。”一个学生说道。“还可用AB与BC的斜率相等来证明。”另一学生补充道。思路一打开,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一位成绩优异的学生居然想到了用前面学的向量平行的知识来证明,课堂气氛越来越热烈。笔者趁机及时点拨:“如果点C到直线AB的距离等于零,则A、B、C三点怎么样?如果△ABC的面积为零则这三点又怎么样?”学生们全神贯注地注视着笔者,一个学生很快就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并在黑板上进行演示。虽然为了讲清这道题花费了整节课的时间,完全偏离了最初的教学设计,影响了本堂课的教学进度,但它却是一堂真正高效率的复习课,抓住了学生自发的反应,教学的互动性极强,既提升了学生对本章知识的应用能力,又联系了其他章节的知识,帮助学生构建了知识网络,比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效果好得多。

善于捕捉、利用生成性资源,要求教师学会倾听,并在倾听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困惑的焦点、理解的偏差、观点的创意,再因势利导地进行教学。同时,教师还要学会关注──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关注他们的行为,关注他们的神情。这样,才能做到及时把握意外,充分利用意外,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总之,教师应把资源性的“意外”看成好事,妥善处理,即使对一些较复杂的问题,也要给学生一个交待,如“你的问题问得很好,你可以先思考一下这个问题,后面我们就会慢慢讲到”。这样处理,学生的积极性没有挫伤,自学能力、思维能力也会得到提高。因此,要有意识地把资源性的“意外”加以提升,充分开发其教学价值,把学生引入更深层次的思考。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效率。

(二)掌控干扰性的意外,做到随机应变

对来自学生本身的干扰,教师既不能熟视无睹,也不能求全责备。例如,在讲长方体的性质时,一名学生刚好在偷偷地喝饮料,批评制止会中止教学进程,不制止又会助长其错误。笔者灵机一动,把他请上讲台,让他给大家讲解一下饮料盒的构造。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讲解了知识,还教育了学生。课后笔者发现学生印象特别深刻,一说起长方体的性质,大家都很清楚明白。也就是说,教师要有教育智慧,要有职业功底和快速反应能力,对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有敏锐的判断力;把握教育时机,巧用意外,紧紧围绕学生来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与策略;将学生引入积极的学习之中,充分展示自己教学的风采和能力。

对来自外界的干扰,教师应做到机智幽默,沉着应对。例如,有一次正在给学生讲求某事件的概率,刚才还阳光明媚的天空忽然风雨大作。于是笔者即兴念了一副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如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接着笔者进一步引导学生:“正所谓‘任凭风吹雨打,我自岿然不动’。这样的现象就是我们讲的什么现象?如果我们像气象台的工作人员那样天天做好记录的话,说不定我们还能发现它的统计规律!现在继续来看怎样求刚才我们讲的这一事件的概率……”这样一来,既显出教师博学多才,也加深了学生对概率的理解,同时,很自然地将学生拉回到预先的教学设计之中。教学效果自然比单纯批评学生要好很多。

因为在“巧”字上做文章,“意外”被开发成了难得的教学资源,课堂教学也因此而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总之,课堂教学既要讲求方法,也是一种艺术。只要教师重视“意外”,掌控好“意外”,学会适时、巧妙地利用课堂上的各种“意外”实现教学目标,做到顺势而为,不断创新,化“意外”为亮点,给课堂添光彩,就会收获不一样的教学效果。

[1]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王秋海.数学课堂教学技能训练[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朱成万.教学设计常见误区[J].中国数学教育,2008,(11).

G712

A

1672-5727(2010)05-0143-02

余洪斌(1967—),男,重庆市人,广东省工业贸易职业技术学校讲师,教务科副科长,研究方向为中职数学教育。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