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山区中职教育改革初探

时间:2024-05-08

摘要:针对如何促进山区中职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问题,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正视山区中职教育现状,面对学生,面向就业市场,在教育思想的转变的前提下,就山区中职专业设置、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改革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山区;中职教育;就业教育

山区中职教育现状及问题

山区中职教育既有中职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又有自身的特定问题。

生源质量问题由于目前中职招生实行的是免试注册入学制度,初中毕业生经各级高中层层筛选后,剩余的才进入职校,而这部分学生多是成绩比较差,家庭经济有困难的学生。一方面,他们的学习基础差,缺乏学习的主动性,甚至厌学;另一方面,他们的思想品质、道德修养、自律能力、自学能力等也偏差。他们习惯于原来的“保姆式”教育方式,养成了被动学习、被动接受知识的不良习惯,逻辑思维能力较差,难以适应新的环境。再者,他们进入职校后,没有升学压力,学校安置就业,从而使学生在精神上松懈、“无所寄托”,缺乏进取心、学习上缺乏主观能动性。这样就直接影响了中职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甚至使教师在教学中经常处于尴尬境地,直接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专业设置问题学生在职校所学的专业,直接关系到他们未来的生存空间。山区部分职业学校专业设置虚浮,他们一旦发现哪所学校某专业有特色好就业,不管自己的实力,就争相开设(如模具、数控等专业),只注重招生,不注重探讨如何保证所招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学有所获,导致学生大面积流失。另外,山区中职学校专业设置与就业脱节现象严重,学校的就业目光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很少考虑对口就业。例如,计算机应用专业的毕业生,根本不可能对口就业,基本上在流水线上当普通工人。这种不负责任的推荐就业,只管学生进校门而不管学生出校门的作法,使山区老百姓认为中职毕业生与“农民工”并无区别,加重了山区老百姓对职业教育的轻视。山区职校的专业设置应和地方的经济发展相结合,突出地方经济特色,很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教材问题中职教育是培养技术型、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注重的是应用。然而现行的中职教材与初中教材在知识的衔接上脱节,由于学生基础差,接受起来非常困难。尤其是有些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涉及知识面较宽,课程偏难、偏深,学生在学习中感到非常吃力。学校现有教材的多数内容比较陈旧,在工农业生产飞速发展、设备技术不断更新的今天,已不能满足教学需要。此外,教材的实用性不强,理论内容偏多,指导学生进行生产操作的内容太少,与实际生产脱节,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师资问题搞好中职教育是为了培养更多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一线人才,因此,中职教育应该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但山区中职学校的实训条件极差,实训设备陈旧简陋;专业课教师动手能力差,缺乏生产一线的实践经验;部分教师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重要的是职业学校没有升学压力,成了个别地方教育部门的“安置办”和“养老院”,致使职业学校的教师队伍结构严重不合理,专任教师、专业教师匮乏,工作量过重。另外,没有完全建立合理的中职教育教学评价标准,导致教师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甚至是干了不如不干,会干不如会说。长此以往,部分教师就会缺乏成就感,丧失责任心。

山区中职教育改革应如何进行

山区中职学校应该不断反思,认真分析当前的困境,不断改革,尽最大努力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能,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

专业设置改革随着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发展,山区返乡农民工逐渐增多,再就业工程实施,转岗培训的重任自然地落到了职教肩上。山区中职教育要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学校就要在专业建设上下功夫。首先,山区职校应建立自己基础比较牢固、实力较强的一到两个长线品牌专业,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同时开办一些紧贴市场的短线专业,长短结合,保持专业对学生的吸引力,充分体现专业设置的灵活性。其次,中职学校在专业设置上,应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优势实行专业整合,可以把不同专业整合成新专业,也可将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整合,或根据岗位需求变化,将同类或不同门类的专业整合,体现专业设置的综合性,提高学生适应岗位变化的能力。再次,在专业设置上应体现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依托地方资源优势,围绕地方支柱产业,培养地方急需人才,充分体现专业设置上的地方特色。比如,位于鄂西北的房县,界于武当山与神农架之间,处于鄂西北生态旅游文化圈内,正在修建武神生态旅游高速公路,给房县的旅游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职校针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可增设旅游专业。又如,房县是全国闻名的燕耳之乡,独特的地理资源优势决定了此地香姑、木耳、黄酒、中草药等农副产品品质出众,近几年房县政府对发展地方产业力度逐年增大,职校可增设相应的食用菌专业、酿造专业等,既能帮助实现返乡农民工转岗再就业又能为地方产业培养后备力量,促进山区经济发展,更好地为山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课程设置改革山区中职学校课程必须围绕专业及人才市场的需要设置,一是突出课程的基础性,强调传授学生文化基础知识及专业基础知识;二是突出课程的实用性,强调传授学生的专业技能,既为学生长远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又为学生就业提供帮助。应打破原有的各门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的束缚,把本专业要传授的技能或知识分解为若干个技能单元和知识单元,例如,车工专业教学,可将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机械基础、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等课程内容按一定的特性为主线与《车工工艺学》进行融合,整合为《机械基础知识》一门课程,突出专业知识的职业性、应用性与针对性。应逐步建立以职业技能标准为依据,融必要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的操作技能为一体,突出技能训练的新模式及能力本位的综合课程体系。在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健全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对岗位变换的适应能力。

课程内容改革山区职业教育应面对不同学生的具体现状,作出最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建构,突出实用为本,够用为度,降低对教材的依赖程度,重新取舍、整合教学内容,突出技能教学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如在《车工工艺与技能训练》课中,许多章节均有工件检测内容,这部分内容又与各种量具有关,而量具的使用,如果只讲授不实习学生就不会,所以,在教学中,应把这部分内容从理论课中删去,改放在实习课中教授,使学生边学边用。在实习教学内容中,应结合本行业的新技术,新工艺进行介绍、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和技能紧跟技术的发展。

师资队伍建设改革学生来职校的目的是学习专业技能为就业打基础。要达到这一教学目标,一方面,要求专业教师不仅能够进行理论教学,还要能够对学生进行实践指导,因此,中职学校的教师队伍必须是“双师型”教师队伍。这就要切实加强教师培训,定期选派专业教师前往企业实地调查、学习,进行自身知识的更新,获得新技术、新设备应用的第一手资料,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同时,专业教师可以结合企业的实际,参与现有教材尤其是实训教材的编写,让教师的教及学生的学都有方向性、目的性,为培养实用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于短期的专业教学应聘请地方相应领域的行家兼职。另一方面,要求学校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实习实验条件,更新实训设备,设法增加学生的动手机会。同时,学校要经常组织教师学习教育新理论,更新教育理念,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科学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质量、工作量等的评价标准,以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和成就感。

总之,我们必须打破山区中职教育目前所面临的尴尬局面,办山区学生及家长欢迎的学校。必须以市场需要为中心,在专业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都围绕人才市场需求,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新的形势下,应坚持以就业为导向,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路子,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提高其就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促进山区中职教育持续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权厚,孙许陆.中职教育改革与发展对策之我见[OL].中国职教学会学生工作委员会2007年年会专题的获奖论文, http://www.chinatvet.com/xiang1.asp?filename=200663010143.html.

[2]邵伟.农村中职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OL].(2008-11). http://www.zjgszz.com/bencandy.php?aid=673.

[3]陈安东,赵庆文.沂蒙山区中职学校的困境与对策[J].现代教育,2003,(5).

[4]邱锦军.对山区中职学校语文教学实践的新思考[J].跨世纪,2008,(16).

作者简介:

张礼琴(1963—),女,湖北房县人,房县职业技术学校讲师,主要从事机械方面的专业课及专业基础课教学。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