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高职校内真实环境下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模式探索

时间:2024-05-08

摘要:结合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经验,探讨了如何把“工学结合”和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结合起来,提出了有效解决在“工学结合”实施过程中所遇问题的思路。

关键词:工学结合;生产性实训基地;生产线

“工学结合”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主体是学生,以职业为导向,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对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国家教育部为了推动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在我国职业院校的实施,先后出台了多项措施和意见。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与企业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2006年,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指出:“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是遵循教育规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2007年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要点》指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推动职业学校半工半读试点工作”。

“工学结合”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各职业院校近几年都在积极推进“工学结合”工作,但在实际工作中遇到了不少问题,使“工学结合”不能够真正深入展开。笔者认为主要有两点原因。其一,相对学校而言,企业对“工学结合”的积极性不高,这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必须与市场紧密联系在一起,充分关注学生个体的职业发展需求。企业作为市场主体,谋求利益是最大的目的,不可能主动为社会培养技能型人才,也害怕所培养的人才日后可能与自己竞争。而且企业参与“工学结合”不能像职工教育那样将费用列入成本,也不能减免教育附加税,从一个侧面抑制了他们参加“工学结合”的积极性。即使学校能够找到企业愿意接收学生顶岗实习,但是学生在完成实习任务后,不一定会继续为企业服务,这是多方面原因造成,但其结果严重影响校企双方合作。所以,“工学结合”更多的是职业院校“一头热”,而真正参与的企业、行业协会等还只是少数。其二,对学校而言,也有一个教学管理和教学成本问题,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学校要增加许多工作,加大开支,在管理方面也存在很多困难,学生的安全问题、学生和企业之间的矛盾等,对学校的管理而言都是难题。如何在推进“工学结合”中,实现学生、企业、学校的“三赢”,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通过校企合作建设校内实训基地来推进“工学结合”

为了解决“工学结合”中“落实难”、“管理难”的问题,结合我校实际,针对我系电子技术专业的专业特点,我们进行了校企合作在校内建设真实环境下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尝试,这个实训基地的建设,完全能够满足电子技术专业学生的顶岗实习任务,真正把“工学结合”落到实处。与我系合作的惠州市赛达集团有限公司是广东省惠州市专门从事外引内联,兴办事业,集技、工、贸于一体的集团公司,目前有下属企业19家,该公司的拳头产品主要为有源音箱系列和汽车音响系列及其他的一些电子产品。

确立基地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建设目标实训基地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转变教育思想为指导,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技术服务能力及职业素养为宗旨,以优化专业实践教学项目、范围、手段为重点,加强专业实训基地的基础项目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及实训教材建设。通过对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系统、规范、模拟实际岗位群的基本技能操作训练,把学生培养成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熟练的实践能力、能够适应电子技术行业各种技术岗位需要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

校企合作模式在赛达集团的协助下,我系在校内按照ISO9000的标准建立了一条电子产品生产流水线,岗位的设置和生产管理与工厂实际运行完全一样,就像是赛达公司的一个分厂。产品的原材料采购、订单下达、运输、销售等环节全部由企业负责,学校只负责产品的生产和产品质量监控,学生可在这条生产线上完成顶岗实习教学任务,同时还要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完成企业下达的订单,企业给予一定的生产费用。这样,公司可以把部分产品拿到这里生产,可以有目的地培养、选择企业所需的高技能人才,也可以减少培养成本,同时承担了一定的社会责任。学生可以在这里进行不同岗位的实习,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提高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学校则可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学生的就业能力,同时可以提高教师的“双师”能力和改善师资队伍的“双师”结构,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勤工俭学的岗位。

实训基地管理模式(1)日常管理。实训基地的日常管理由顶岗实习学生轮流负责,由专职教师监督和指导。同时赛达公司指派若干名技术人员,长期负责学生的生产培训和技术指导,提供生产工艺、产品质量等方面的技术支持。并协助轮值学生做好生产过程的管理和产品质量的监控。(2)全员参与教学管理。实践教学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教学计划的组织、实施、检查、监督及考核;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与研究。为加强实践教学管理,实训基地由主任统一管理,专业带头人负责实践教学评估,专业教师参与管理。实训基地按学年召集各专业带头人对实践教学目标、试验内容、管理体系、保障体系进行全面总结,并制定、改进及完善计划。同时动员各专业课教师积极开展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内容、理论及技术方法、手段的研究。(3)引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引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主要目的是加强实验设备的管理,确保实践教学正常、有效地进行。根据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要求,我们制定了《采购管理程序》、《设备安装验收管理办法》、《设备操作说明书》、《设备维护保养规范》及《人力资源管理程序》文件和相应的表单。这些文件对实训基地的规范化,设备的使用和维护,实训耗材、实训场地的安全和卫生等都作了明确规定,有力地保证了校内实训基地的良好运行及其功能的充分发挥。比如,为保证设备和人身安全,文件规定:只要有学生在实训室内活动,就必须有教师在场,使用实训基地内的大型、贵重及精密设备的教师,必须取得相关设备的上岗操作资格。每次实训后,各实训室人员应做好设备的使用登记、维护、保养工作和实验设备的使用率、完好率等统计工作,并填写相应的表单。(4)生产管理。生产人员的安排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我系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学生的顶岗实习;另一部分来自全校各系的困难学生,这些学生经过培训之后,参加勤工助学。顶岗实习的学生主要安排在上课时间,通过制定教学计划来完成,学生在整个实习期间,定期轮换工作岗位,每个学生在完成顶岗实习任务后,要求能够熟悉原材料采购、生产任务下达、生产过程管理、产品检测、包装、出厂等各个环节。勤工助学主要安排在晚上进行,这些岗位人员相对固定,每个勤工助学的学生每周有2~3个晚上工作,按照产品数量给予相应的报酬,由于这些学生经培训后技能熟练,所以,企业订单的生产任务,主要由这些学生来完成。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取得的效果

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技能型人才素质的提高需要有实践环境的直接熏陶,技能型人才娴熟技能的培养需要在良好的条件下反复训练。校内实训基地是实践训练场所,其基本功能是完成实训教学、职业技能训练与鉴定以及职业素质训导,它可以为技能型人才的素质和技能培养提供必要的条件。我们逐步将学生学习的主课堂由普通理论课教室转移到了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通过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大量实践,我院学生普遍具有了较高的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学生能认真而出色地完成各项学习或工作任务;部分学生练就了较高水平的技能,取得了高级职业资格证书;在各类技能大赛中,我系学生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今后,我系将加大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开放力度和管理功能,以培养更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为学生毕业后自主创业奠定基础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熟悉了整个生产流程和管理过程,锻炼了管理能力,提高了生产技能,为学生毕业后快速适应企业需求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学生毕业后自主创业创造了有利条件,这刚好和现阶段国家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的精神相吻合。

培养高水平“双师型”教师我系配合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加强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我们将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当作“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主阵地,在学生技能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教师自己的技能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从而更进一步促进学生技能水平的提高。通过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我系专业课教师实践技能有了大幅度提高。通过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我系正逐步建立起一支高标准的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节约了大量教学经费由于学生的顶岗实习在校内进行,在学生的管理方面节约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同时也节约了大量的教学经费,避免了学生和企业之间可能会产生的矛盾。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能够按照教学要求,在各个岗位上完成实习任务,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全方位锻炼和提高。并且学生在实习期间所生产的产品还有一定的经济效益,真正做到了“企业、学生、学校”三赢。

为困难学生提供了勤工助学的岗位我院有一批家庭比较困难的学生,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劳动来获得报酬,但是学校能够提供的勤工助学岗位相对有限。我系的这条生产线,可以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从全校选出一批困难生,经过企业技术人员的培训,熟练操作技能,达到生产要求后,把这些学生安排在固定的岗位,来进行产品的生产。同时又规定了这些学生的工作时间,每周2~3次,采用交叉的方式,既保证生产线的连续性,又不影响学生的学习。学生在完成生产任务的同时,获得相应的报酬,锻炼了学生自食其力的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参考文献:

[1]王林.高职实训基地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04,(12).

[2]郭家星,等.高职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33).

[3]黄立志.高职高专实践教学体系与基地建设的目标与原则[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4,(13).

作者简介:

李国良(1964—),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应用电子技术。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